新时代的开创者爱迪生

爱迪生是美国的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他的名字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家喻户晓的。“爱迪生”三个字一直被人们看做是勤奋与天才的象征,尤其是对千百万青少年,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爱迪生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的一生,总计有一千多项发明,也就是说,当他进入成年之后,几乎平均每两周就申报一次发明专利。爱迪生之所以受到各国人民的敬仰,正如一个美国作家所说:“他虽不发明历史,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的确,爱迪生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电器时代,虽然他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可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许多方面,都依然闪烁着爱迪生智慧的光芒。他的名字连同其发明一道被世人代代传颂着。那么,爱迪生究竟是怎样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伟大发明家的呢?

笨鸟先飞的小报童

在伊利湖南岸不远的小镇米兰,有一座规模一般,但生意颇为兴隆的木材场,场主山墨尔·爱迪生与他的妻子南希和孩子们就生活在这木材场的一座小楼内。他们已生有6个孩子,但有3个孩子因病夭折。在1847年2月11日他们的第7个孩子又出世了。这时山墨尔已经43岁,而妻子南希也37岁。夫妻俩中年得子自然喜悦万分。山墨尔为他们第7个孩子起名叫:托马斯·爱迪生。小爱迪生的出世虽减缓了夫妻俩连失3子的悲痛,但为他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儿,又增添了几分担心,特别是母亲南希总是担惊受怕。好在爱迪生瘦弱的小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她心上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脸上挂起一丝笑意。

转眼间,小爱迪生已经咿咿呀呀能说会跑了。那一天,加利福尼亚州掀起了淘金热潮,人们一群群、一伙伙,打他家门前路过,梦想着到金矿上去谋求美满的生活。爱迪生混在人群当中,跟在人家屁股后问个不休。如:“你们上哪儿?”“加利福尼亚远吗?”“金子是啥呀?”等等。

这孩子就是这么个习性。他跟上面的哥哥姐姐不同,老爱问,问了就想,想了就模仿去做。有一天,爱迪生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他将妈妈南希拉到一边,面带神秘地告诉妈妈,一只母鸡不知得了什么病,将它下的蛋都放在它的屁股下面。妈妈听了笑眯眯地告诉他,鸡什么病也没得,那是它将要孵小鸡呢。于是南希便耐心地将孵小鸡的经过讲了一遍,爱迪生若有所思地离开了妈妈。

当天下午,这孩子突然不见了,接连好几个钟头不露面。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四处寻找,也不见他的踪影。结果,山墨尔跑过邻居家仓库门前,往里一瞧,嗬!小家伙在人家仓库里做了个“窝”,里面放了些鸡蛋,一本正经地蹲在上头孵小鸡哩!

1855年,爱迪生8岁时,才进入一所白人开办的学校去读书。在学校里,每逢测验考试,爱迪生的成绩几乎总是最差的一个,平时他总向老师提一些与学习不相干的问题,老师对此很反感,仅仅上了3个月的学他就眼泪汪汪地被撵回了家。他告诉家里人说,老师斥责他为“糊涂虫”。

母亲南希听到后,非常生气,她拉起爱迪生来到学校找老师评理。爱迪生的班主任老师对此不冷不热地谈了他的观点。这一下激怒了南希,她拉住小爱迪生的手,气愤愤地说:“走,回去,孩子!这学咱们不上了,往后妈妈自个儿教你。”

从此,做母亲的肩上,除了料理日常家务以外,又挑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担。母亲发现孩子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专程上街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给他。这书在当时是本很有名的著作,专讲物理和化学上的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有详详细细的插图。爱迪生照着书本,自个儿琢磨着,把上面讲的道理,一条条搬下来亲手试验。只要能试的,不试成了不罢休。

没过多久,光照书本办事已经嫌不过瘾了,于是他就向外发展,别出心裁地去找一些对象来试。有一回,他读到富兰克林在电学方面的发现,便去弄来两只大雄猫,用根铜丝把两条猫尾巴一拴,使足力气在猫脊梁上狠命揉搓,想搞摩擦生电的实验。结果摩擦生电没试成,反倒给两只大雄猫狠狠抓了几家伙。

1859年,格兰德特伦克铁路部分通车,其中包括距离爱迪生家不远的休伦港到底特律的南北单线列车。12岁的爱迪生认为铁路为他提供了新的机会,他终于说服母亲让他在休伦港驶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担任报童。

早班列车清晨7点从休伦港出发,行驶63英里,4小时后抵达底特律,下午5点30分往回开,9点30分抵达休伦港。这14个半小时的工作日对年轻的爱迪生来说,有双重益处。作为报童,他除了靠卖报赚钱,还可以代销糖果。此外,列车要在底特律逗留6个小时,他又能利用这段时间在青年人协会的阅览室里读书。那里不久就被开辟为底特律公共图书馆。

然而,当爱迪生的生意刚刚开始不久,就有一件意外的不幸发生了。那是一个天气略阴的早晨,爱迪生背着一大叠当天的报纸在火车厢内叫卖,这时混合列车进入了富拉瑟车站,于是爱迪生就下车去了车站。谁知那天车站上的人特别多,买报的人竟将他团团围住,开车的铃声响起,爱迪生才猛然意识到情况紧急。于是,他挣脱人群,迅速跑向列车,但这时列车已徐徐开动,他紧奔几步,抢到最后一节车厢,抓住了车后的扶梯,但无法攀上去,差点被甩了下来,因为那时的列车扶梯离地面很高。一个列车员赶来了,伸出一双大手,抓住爱迪生使劲一拎,将他拎进了车厢。

列车员只顾救人,他根本没有想到,他偏巧抓的是两只最经不起震荡的耳朵。爱迪生叫他这么一抓,只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响,疼痛难忍,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母亲得知这件事后,大为伤心,领着爱迪生几经求医,仍无结果。从此爱迪生在漫长的一生中一直饱受耳聋之苦。

爱迪生从此进入了一个寂静的世界,但他的心情并未因此消沉下去,他仍然在列车上卖报。后来,他发现每天的列车都挂一节备用的货车车厢,他把那里变成了旅行阅览室和实验室。而且未经许可,就在那儿开始了印刷工作。他弄到一架手推印刷机,又从一位在《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社工作的朋友那里讨来了足够的铅字,这样,他每星期能印出400份《先驱报》出售,剩余的时间他就在车厢里埋头搞实验。

一次,他在实验中不慎将盛有磷的容器碰洒,磷块与其他药液混合立即在车厢里爆炸起火,结果连实验品带印刷机都被人扔出了车厢,就连在火车上卖报的差事也差点丢掉(也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耳朵就是因此事被列车长打聋的)。

后来,碰巧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爱迪生从一名报童成长为一名具有正当职业的电报员。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爱迪生发现了一个身处危险境地却全然不知的小男孩正在火车道上垒石子,一节被甩掉入库的货车车厢正向他驶去,爱迪生见状急忙把报纸连同帽子扔在站台上,一个箭步冲上去救出了孩子。但两人都头朝下摔到了尖锐的碎石上。他们摔得那样狠,以至于碎石末都嵌进了肉里。当孩子的父亲——车站站长、优秀报务员麦肯齐赶来时,他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答应教爱迪生有关收发报技术。从此,爱迪生的天才便在这一领域内展示出来。

四处奔波的电报员

刚刚拜师学艺的爱迪生很快就获得了一个报务员的职位。因为休伦港的小电报房有一位电报员急于参军,在离职前,必须找到一个补缺的人。这样作为麦肯齐的徒弟,无论做什么又都能成功的聪明鬼爱迪生当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爱迪生获得这个职位以后的几个月,每天都是白天收发报,晚上一直熬到次日凌晨,观看一位有经验的电报员接收通讯社的来稿。

从雇主的角度观察,爱迪生在工作中漫不经心。他并不是想成为一名技术娴熟的电报员,而是要了解电的原理如何在这儿应用。白班的工作是断断续续的,在没有收、发电报任务时,他经常去地下室做《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刊载的试验。

在休伦港电报房的好处,还不只是能自由自在地对待工作,电报房的办公室又是珠宝店的一部分,表匠的工具也放在这里,因此,他可以随时拿来摆弄自制的电讯设备。除此之外,爱迪生还能在夜里“偷学”接收通讯稿的那位电报员的经验。因为接收这种通讯稿,可不像接收一般短短的电文,它要求一字无误。倘若达到这一点,就可以称得上是能干的人了。然而,1863年还未结束,爱迪生便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了。

于是,他又在麦肯齐的帮助下,当上了格兰德特伦克铁路斯特拉福德枢纽站的电报员。这个地方距加拿大不远,离休伦港也只有100英里。他在秋天来到这儿。这也是他生活中的第一次迁徙,这次迁徙对他以后的成功起了巨大作用。

在19世纪60年代,像他这种动荡的电报员的生活是艰苦而冒险的,生活没有保障,常常随意被调换工作。

在斯特拉福德,爱迪生是作夜班报务员。为了白天能很好地进行试验和学习,值夜班时,他就尽可能养精蓄锐。但其中有个问题就是如何发出“六个信号”——即电报员每隔一小时必须发一个信号,表示他在坚守岗位。这对于爱迪生这位未来的电灯与留声机的发明者来说并算不了什么。他制作了一个带缺口的轮,将其与钟表连接在一起,每隔一小时,就接通一次电路,使之发出“清醒”的信号。

他的这种装置虽然没被发现,但是他却未能发出让一辆货运列车停车的信号,结果那辆列车险些与另一辆列车正面相撞。爱迪生为此十分害怕,便逃到了加拿大边境的萨尼亚,然后乘轮渡回到了休伦港。

爱迪生回到休伦港之后,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又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他解决难题的才能。这年冬天,天气奇冷。连接休伦港和加拿大城市萨尼亚的大湖冰封雪冻,不仅折断了两市通讯的电报电缆,而且湖面已经停止了交通,致使两座城市完全失去了联系。

正在人们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爱迪生爬上了靠近湖边的一辆休伦港路段的机车。他拉响了汽笛,用笛声发送莫尔斯电码。汽笛的尖啸越过冰封的湖面问道:“喂,萨尼亚,萨尼亚,听到我的呼叫没有?”起初对方没有反应。再试了一次,仍无反应。随后,萨尼亚方面有人意识到了汽笛声的意义,于是美国这边的观察人员也收到了加拿大机车发来的莫尔斯电码。两座城市间的联系就这样恢复了。

1864年初,爱迪生在距底特律西南60英里的艾德里安找到了工作。他被雷克肖——密执安南方铁路雇用。像以往那样,他又使用了以前上夜班时惯用的那套“把戏”,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为他赢得次日的试验时间,而且,他还可以利用上班的时机进行阅读——一会儿读《警察日报》,一会又换成《高等数学杂志》。

工作之余,爱迪生的生活更是紧张,除了四五个小时睡眠之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或是用自己积攒的钱购买设备进行试验。一次,在试验中,他弄翻了一瓶硫酸,硫酸一直流到了下面报务主任的房间。第二天,他被告知,电报房需要的是报务员,而不是试验员,让他领了工资立即走人。

爱迪生在他6年居无定所的学徒生活中,总是把做试验看得远远高于岗位责任,加上他年轻随便,又有些无视权威,所以他往往受到斥责,而且频繁地遭到解雇。然而,他每换一次工作,就获得一些新技术,这样渐渐地积累起一套足以应急的经验,为他以后走上发明创造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崭露头角

随着爱迪生收发报业务能力显著增长的同时,他意识到这种熟能生巧的荣誉并非是自己追求的目的,应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真正的创造发明上去。于是,在波士顿工作期间,他更加抓紧时间学习和实验,终于在当地一家工厂里,他创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项发明——选票记录机的原始模型。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天资聪颖的人,在首次发明中竟一败涂地。

他先将这架机器拿给了麻省的官员们欣赏,然而官员们未表示太大的兴趣。尔后,爱迪生又把它送到华盛顿国会进行实地演示,那里的官员给他的仪器做出了蛮横然而却是最直爽的判决:“年轻人,如果说这个地球上有什么我们所不需要的发明的话,那就是你的投票机。因为少数派用来阻止错误议案通过的最重要的办法之一,就是拖延投票时间,而你所发明的这个东西则使拖延成为不可能。”毋庸置疑,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投票机的失败并未使他灰心,一系列的推销实践使爱迪生悟出了一条道理:要把发明精力集中在社会需要的课题上。

正是这一种认识促使他着手改进股票交易记录器。这是一种电器设备,它可以及时地向商人们提供股票交易所里股票价格每分钟的变化情况,以便适应内战后金融活动迅速膨胀的需要。

爱迪生在波士顿不仅设计出了股市情报收录机——这是一种既能印出数字,还能印出字母的设备——而且还开办了一家提供股市情报的代理处,不久就征得了三四十家订户。

与此同时,爱迪生又在一个后来为他赢得名誉与金钱的领域着手工作,即设计一种装置,可使两份以上的电文同时用一条线路发送。但在现场实验中,以失败而告终。身无分文的爱迪生只好悄悄离开波士顿,去纽约谋生。于是,一个穷孩子以自己的智慧,开创自己未来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初到纽约的爱迪生人地两生,只能投靠洛斯公司工作的朋友波普。但此时的洛斯公司也没有空位,作为好友,波普只好收留爱迪生睡在洛斯公司总部的一个地窖里,直到找到工作为止。这样,爱迪生便可以借机熟悉一下洛斯公司的设备。

这家公司是一个金融服务机构,是几年前由纽约黄金交易所副总裁兼执行官员洛斯博士创办的。在这里,洛斯创制了一种中心发送机,采用股票交易中的办法,通过电线与各个经纪人的办公室相连,这样黄金情报的输送就会及时到达交易商的手里。由于用户多达几百家,因此洛斯系统相当复杂。

爱迪生借住在洛斯公司,每当公司下班后,爱迪生就遍察总部的每一角落。不久,他就掌握了洛斯系统的每一细节。

一次,公司突然发生了发送机停车事故。几十家经纪人的商号都派来通讯员,他们拥在洛斯的办公室里,抱怨线路不该中断,要求立即修复。这时爱迪生正好在场,他走到机器旁,发现一只弹簧折断,卡住了两个齿轮。几秒钟后,洛斯博士亲临,总工程师波普也随后而至,但在一片混乱之中,这两人似乎都变得束手无策。接着,爱迪生向洛斯表示,他发现了机器的毛病,洛斯让他马上动手修理。爱迪生卸去弹簧,将齿轮旋至零位。两小时后,机器又开始了运转。

爱迪生被洛斯博士召见,受到了细致的盘问,所问都是有关这种机器的知识。洛斯听了他的回答,当即决定录用他,并请他翌日报到。第二天,爱迪生应约而来,被授权协助波普工作。一个月后,波普辞去公司职务,成立了他自己的电气工程顾问处。爱迪生接替了他的职位,挣到了对他来说是异乎寻常的高薪,每月300美元。

但不久,洛斯公司被西方联合公司吞并,于是爱迪生就辞去了公司的职务与波普和阿什利合伙开办了一家商号。

在承办商号业务的同时,爱迪生在设计他的万用股票信息印刷机的过程中,完善了一种新型的“黄金行情印刷机”。他因此组织起一家服务处,将机器租给订户使用,每星期收费25美元。这对西方联合公司来说是一个挑战,于是该公司自然迫不及待地出价盘下了这家服务处。爱迪生由此挣到了第一笔大钱——5000美元,这是他在此项资产中占有1/3的股权所致。

爱迪生有了5000美元,便不受他人左右,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并在尼瓦克市的沃德街10号创办了一家工厂,从事股票情报接收机和其他设备的生产。

尼瓦克工厂的建立,使爱迪生在东海岸那迅速发展、疯狂竞争、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的工商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爱迪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是发明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于是,在尼瓦克他最先着手的项目之一就是自动发报机,研究成功后,他把这套系统卖给了英国邮电局。

这项工程一完工,爱迪生又投入到他的多通路电报技术的试验中。自从他担任报务员以来,这一思想一直占据着他的大脑。出于对这项研究的热情,他已开始为西方联合公司研制属于该公司专利范围的多通路电报机。1873年初,爱迪生与西方联合公司之间似乎达成了默契,爱迪生将把自己的专利出售给该公司,而该公司则根据双方认可的价格加以收购。

正是以这种业务联系,爱迪生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在尼瓦克工厂创造出了一项项新的发明,它们通过西方联合公司,流向了需要它们同时也是检验它们的社会。与此同时,爱迪生的名字也被人们广为流传。后来爱迪生对贝尔的电话进行了改进,发明了实用性更强的碳阻送话器,并于1877年4月申请了专利。于是爱迪生与贝尔两家公司展开了长达3年之久的激烈竞争,虽然竞争是以两家公司合并为联合电话公司为结果,但爱迪生的名字开始变得不同凡响。

发明留声机

爱迪生在他的尼瓦克工厂里推出了一件件值得称赞的新产品,但从实质上说,它仍然是个生产单位,而不是为研究工作服务的实验室。所以早在1876年,他就决定要建立一处与此性质不同的工厂,即工业实验室,它的任务就是研究人们的实际需求,然后找出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法。而且,此时他已从纯粹的制造业中获得了足够的本钱,他也确信自己可以靠发明新产品为生。

爱迪生的父亲山墨尔从伊利诺斯的老家出来,为他的儿子探查到了一个很适合爱迪生建立工业实验室的地点——门罗公园。这里距纽约不远,环境幽静,交通也十分便利。年轻的爱迪生不久便成了这里的新主人。1876年的门罗公园还是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出几个月,爱迪生就给它带来了新的生机,不到10年,它就以留声机和白炽灯的诞生地而闻名于世。

爱迪生早在试验电话的时候,就发现传话器里的模板会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便想进一步探讨这种震动的幅度到底有多大。但因为耳朵有毛病,听觉大打折扣,只得想办法用触觉来代替。他找了根短针,一头竖在膜板上,一头用手指轻轻按着,再对准膜板,一讲话,手指头便觉着短针在颤动。讲话声音高,颤动就快;声音低,颤动就慢,感觉清清楚楚。

接连试了好几回,结果都是如此。他端详着那根短针,猛然想到:说话的声音能使短针颤动,那末倒过来,这种颤动反转来也一定能发出原先说话的声音。想到这里,心头豁然开朗,竟然不顾夜幕已经降临,独自又投入到紧张的试验中去了。

1877年11月29日这天早晨,爱迪生照例头一个来到实验室,在签到簿上签了名。虽说是实验室的主人,他也跟普通工作人员一样,严格遵守规定的签名制度。

上班不久,爱迪生把克鲁西叫到办公室来,取出笔记本,撕下一张草图,面带微笑地递到克鲁西手里说:“马上照图样做出来,越快越好!”口气挺着急,还略带几分掩饰不住的兴奋。

12月6日星期4这一天,爱迪生的工作人员都在实验室里聚集,观察克鲁西工作的结果。当时多数人均持怀疑态度,爱迪生本人也不例外,但他还是镇静地将一片薄薄的锡箔卷在滚筒上,把振膜的针调好位置——对准缠在螺线起点的锡箔上。于是爱迪生摇起机器,开始向振膜讲话。

与莫尔斯的第一份电文“上帝所作之事”和贝尔在表示电话成功之际所说的“来呀,沃森”相比,此时爱迪生的话最不精彩。他一面摇着手柄,一面背诵着“玛丽有只小羊羔,她的毛发白如雪……”

大家还在旁观,爱迪生从记录机振膜上把针退出,将滚筒转回原位,然后将另一振膜的针头对准锡箔。

他再次摇动手柄。就在这时,机器发出了微弱、然而无疑是属于爱迪生的声音:“玛丽有只小羊羔……”

克鲁西用德文惊叹道:“我的上帝!”

“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如此吃惊过,”爱迪生说,“大家也都感到惊讶。对于一试就成的东西,我总是放心不下。长期的经验告诉我,这种东西还有许多缺点,离商业化程度还有一定距离。然而,成功无疑是摆在了眼前。”

18天之后,爱迪生提出专利申请,并在不同场合进行演示,引起了社会轰动。留声机被人称之为科学的奇迹,爱迪生也受到了最高的赞誉。

但不久就有人称这是一种骗局,是利用人在摹仿,在重复,而不是录音。一位英国正教的主教来到门罗公园,询问是否可以对留声机讲几句话。爱迪生一口应允,主教就以飞快的速度念出一连串佶屈聱牙的圣经人名。爱迪生把滚筒转回原位,摇动手柄,主教为听见自己的声音而露出惊奇的神色。主教供认,他曾怀疑留声机里有鬼,但今天他的怀疑解除了,因为在全美也找不到能以这种快速度读出这些绕嘴的名字的人。

在留声机发明后的几个月里,爱迪生和他的同事们又制成了一系列的改进型留声机。之后,爱迪生便兴高采烈地迎接纷至沓来的报界记者,他对《纽约每日写真报》记者作出了后来经常得到援引的声明:“我已经制出了许多机器,但只有这个是我的孩子……”

的确在爱迪生漫长的一生中,他改进了股票行情接收机,改进了电话,完善了白炽灯,并为之设计出合理的供电系统,包括后来电影技术的问世,高性能的电池推广都离不开他的努力,但这些成就基本上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惟有留声机的创制,是爱迪生完成了一项从无到有的伟大发明。

电灯的诞生

自从爱迪生开始从事科学发明以来,可以说卓有成效,而立之年的他确实感到欣慰。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脑际,迟迟得不到解决,那就是如何使用电力来减轻人的劳动负担。

1878年夏末,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再次考虑电的潜在用途。早在1877年秋,他曾做过几次白炽灯的实验,但是由于那时许多人都在这一领域里进行探索,爱迪生就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当然留声机的发明也是他离开白炽灯研究的原因之一。

在爱迪生探索电灯的时期,社会的照明问题基本上是靠煤气灯来解决。然而煤气灯有其本身固有的缺点,如亮度不够,易泄漏,供应系统不畅通等等。后来有人研制了电弧灯,试图替代煤气灯,但经过实验发现它不能被普遍采用,其原因一是它的光芒刺眼;二是炭极之间的距离必须不断加以调整;三是炭极打火之后要冒出呛人的气味和黑烟。这就决定了它不能用于室内照明。但是尽管电弧灯有这些缺点,自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还是做了有限采用,如做航标灯,或者街道照明等。

试图打破煤气垄断照明的人,为数甚众。但是,他们全都面临着如何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问题。从理论上讲,制造电灯只需要一根细灯丝,可以用炭制,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只要将灯丝封在玻璃容器内,抽掉空气,即可通过电流让灯丝发出白炽光。然而,实践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既要找到一种不易烧断的制造灯丝的材料,又要保证玻璃容器是个良好的真空。即使明确了这些必要条件,在实验室的优越设备中也很难造出理想的电灯。更何况实行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亟待解决。

1878年秋,爱迪生在进行第一组试验时,着重测试了50多种不同原料经过制丝、炭化处理后在真空中发光的情况,最终得出结论,电灯问题的解决,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灯丝的电阻要高,散热要慢。

之后,爱迪生又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炭丝试验并没有成功的迹象,于是他转向铂和类似铂的金属,因为这些材料符合电阻高、散热慢的要求。

经过无数次试验,铂做灯丝似乎是其他金属灯丝中最理想的一种。于是10月初,爱迪生便提出了一份关于铂丝“电灯”的专利申请。

第一份白炽灯专利提出以后,爱迪生便嗅到了胜利的气息。但他十分清楚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因此他开始加倍努力。他意识到自己的数学基础是不够的,若要成功地设计出白炽灯,使它成为照明系统中的关键部位,就必须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因此,在年底以前,他雇用了两位数学家,经过他们严格的计算,证明了爱迪生直觉的正确:电灯必须具有100欧姆以上的电阻,才可能成为煤气灯的对手。

一两年之后,爱迪生已在白炽灯制造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1879年秋,爱迪生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斯普林格气泵,这种气泵可使他创造十万分之一大气压的真空。由于真空条件的改善,爱迪生本能地又把炭丝作为灯丝材料来做实验了。爱迪生从一开始就认为炭丝是最理想的灯丝材料,他放弃这种材料,只是因为以前的真空度不够,炭丝熔化过速。

从10月16日开始,经过5天的探索,出现了最终的突破。这次爱迪生使用的是棉线,他把棉线装入镍板上刻出的U型槽中,进行几个小时的炭化处理。他与助手巴切勒已连续在实验室工作了好几天,因为炭化后的炭丝又细又脆,在把它装入灯泡之前,曾不慎折断过两次。他们在第三次终于将炭丝装入了灯泡,然后抽去灯泡中的气体,将它封好,通入电流,盼望已久的情景出现了!

爱迪生加大了电流,灯泡仍然工作,第一只灯泡连续燃烧了几个小时,第二只灯泡燃烧了40个小时,又连续试验了两天,爱迪生知道已渡过难关。他说:“我认为我们发现了制造它的方法。如果它现在能坚持40个小时,再过些日子我就能让它持续100个小时。”

不出两周,爱迪生提出了炭丝电灯的专利申请。在其后的几个星期,门罗公园便投入了制造灯泡的工作。由于爱迪生还在继续他的试验——不断改变灯泡的尺寸和形状,变换引入灯丝和密封灯泡的方法,因此当时制造的灯泡并不是个个都一样。另外爱迪生的同事又仿照这些灯泡制造出许多复制品,一些悬挂在实验室,一些送入爱迪生的家、巴切勒先生的家及当地廉价旅馆中。然后竖起电线杆,将这些电灯与实验室的发电机相连。还有一些灯泡,被悬于街道上空。夜色降临后,只只电灯都发出明亮的光辉,四周乡下的人们,凡是能步行或骑马到这里来的,都前来欣赏这一新奇的景象。

爱迪生很善于为他的活动作宣传,这不仅是良好的商业家的本能,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忱所致。当全美各大报纸对电灯的发明做了大量报道之后,爱迪生马上抓住时机,宣布圣诞节一过实验室将公开开放。于是,宾夕法尼亚铁路便在门罗公园设置了专线,不出数日,爱迪生的眼前就出现了非凡的景象。

由于来客络绎不绝,一个容纳二三十位技工工作的实验室已经停工一个星期了。这些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使这个方圆数英里的小镇停满了形形色色的车辆,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幼涌向这里。与此同时,火车上又走下银行家、掮客、资本家、观光者,以及急于要做生意的有关方面代理人。

还有许多参观者争先恐后地嚷着要和这位伟大的人物说句话。有些参观者则不顾“警告牌”上的劝阻,竟擅自摆弄起机器来,其中有台昂贵的气泵与其他一些设备就是在这种混乱中被搞坏了。到1月3日,已有13只灯泡丢失,于是爱迪生不得不宣布,从此以后,参观者没有获得特许不准进入实验室。

如果将这些枝节问题排除在外,门罗公园的大展可以说取得了一般展览无法取得的效果。它向人们证明,白炽灯的确可行,由它所引发的一场室内革命将不可避免,煤气灯和电弧灯照明的时代即将结束。夜晚,从此将变得绚丽多彩。

临终的岁月

1929年10月21日,爱迪生发明白炽灯50周年纪念日来到了。人们为此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祝会,全世界的科学家,有的打电报,有的亲自赶来,向他祝贺。

大会会场上,张灯结彩,乐队奏起雄壮的乐曲,整个会场的气氛隆重而热烈。当大会主席致完开幕辞,司仪高声宣布“爱迪生先生致答辞”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

82岁的爱迪生,今天显得特别兴奋。讲话时嗓门提得很高,他情感激动地说:“……谢谢诸位,谢谢诸位。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

他刚一讲完,全场立刻又响起了一片掌声和欢呼声,比欢迎他致答辞那阵更为热烈。这时候,大家只顾鼓掌、欢叫,谁也没有注意老人家突然间发生的变化。

爱迪生走下台后,步履有些蹒跚,最后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便昏了过去。

经过这次昏厥后,老人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人一天天瘦下来,胃口越来越差,连看到往常最爱吃的苹果饼都摇头。

在以后两年的岁月里,尿毒症、肾脏炎、糖尿病和胃溃疡,同时向羸弱的老人发动猖狂进攻。此时的爱迪生,披着满头银发,双眼合紧,安详地躺在楼上宽敞的卧室里。老人的生命就像风前残烛,飘闪晃摇,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

他微微睁开眼,挣扎着向窗外探望,想再看看这可爱的世界,阳光下,青山绿水,分外妖娆。几头奶牛耷拉着花白的大肚子,悠闲地啃着青草。那些草长得真好,齐刷刷的,绿油油的,风一吹,轻悠悠掀起一层层碧绿的波涛。

“那边真是美极了!”临危的老人喃喃地说。

他恍惚觉得,他那生命的小船,就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上缓缓漂流。尽管视觉模糊看不大清,可是多少往事,多少痛苦与欢乐、失败与成功,却依然历历在目。

光阴似箭啊!84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这短促的84年里,他驾驶着这只生命的小船,冲破万层巨浪,勇猛前进。往事如同他发明的活动电影,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跃而过。他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城市、乡村;重温了过去的生活,流浪、饥饿、友谊、通宵达旦的工作、试验成功时的欢乐……垂危的老人在检阅他那忙碌的一生,他并不为虚度年华而叹息,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悲伤。他记住了在那次庆祝大会上自己讲的话:“……如果我曾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

他带着宽慰的笑意,慢慢合上了眼睛。时间是1931年10月18日3点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