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

马可·波罗的游记在13世纪末年问世后,人们为其新奇可喜所动争相传阅和翻印,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读物,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其影响是巨大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

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就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

他们回家后,跟小马可·波罗讲述了这些在东方旅行的故事,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下决心要到中国去。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回信和礼品,带着马可·波罗及10多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的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

可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在一个小镇上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趁他们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关押起来。

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溜走了,除了叔叔外,别的旅伴不知去向。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饥渴、疾病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新疆。

一到新疆,马可·波罗就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花香扑鼻的果园等。

马可·波罗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塑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看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元代北部都城上都。

这时,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去4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

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朝中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走遍了我国的山山水水,我国的辽阔、富饶,让他惊奇不已。

马可·波罗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以及北京等50多个城市。其间,还在扬州做过3年地方官,又奉命出使外国,到过越南、缅甸、印尼等地。

每到一处,他总要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回到大都后,又向忽必烈大汗作了详细汇报。

1288年,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想家。

这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的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

大汗答应了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又经过3年跋涉,1291年,马可·波罗他们终于回到了久违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来的无数奇珍异宝,使他们一夜之间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后来,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关进监狱。一年的狱中生活,远东尤其是中国的经历和见闻,成了慰藉他在狱中心灵的一剂良药。

他在狱中遇到了一位名叫鲁思梯谦的读书人,于是就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整理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中国的繁盛昌明:

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对中国的文明和财富无限神往。

马可·波罗之前的中国,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个模糊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国度。《马可·波罗游记》揭下了蒙在中国身上的神秘纱幕,第一次向西方详细介绍了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国。

与此同时,还向西方介绍了缅甸、度支那、爪哇、苏门答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此书在地理学和地理大发现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可·波罗从地理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开辟新航路的可能性。当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渴望黄金和市场的时候,欧洲人就更加想到远东的中国来。

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图”。这终于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前一阶段的重要人物,几乎都读过《马可·波罗游记》,探险家们每到某个新地,总是要找《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城市、地区或国家。

中世纪最受推崇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只有取道陆路才能到达中国。而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载了亚洲大陆的东部并未被不可逾越的沼泽封闭,而是可以通过长长的海岸线乘船航海到达。

当时的葡萄牙亲王亨利是15世纪西欧航海探险以及地理大发现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他有一本《马可·波罗游记》的手抄本并时常翻阅。

他改进船舶设计和绘制地图,完善航海仪器和收集航海远行资料,使得哥伦布、麦哲伦等伟大航海家借助这些条件,去实现他们远航的梦想。英国史家比兹利称亨利为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老师和校长”。

15世纪末著名的佛罗伦萨地理学家,西渡大西洋至东方的热心倡导者托斯堪内里也看过《马可·波罗游记》。他于1574年给葡萄牙主教马丁列沙写信,提出了由西行到东方去的具体设想。后来哥伦布多次向他请教,互通书信。

托斯堪内里在给哥伦布的信中,向哥伦布重复地介绍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以及辉煌岛,即日本财富的描述。他还向哥伦布提供了最新绘制的地图,哥伦布看了这张地图,这正是自己眼下所最需要的。

托斯堪内里的意见和地图对哥伦布下定西航决心起到了重大作用。

马可·波罗对哥伦布的影响是最深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中国的君主是蒙古大汗,所以他在首次远航时,还带着西班牙国王致蒙古大汗的国书及两份空白的备用国书。

航抵美洲东部沿海后,他还以为到了亚洲东部沿海,曾经到处寻找马可·波罗在游记介绍的“行在”。在受到马可·波罗的巨大影响下,哥伦布的航海便逐步成为了现实。

马可·波罗作为西方与东方交流沟通的伟大旅行家,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初步揭示了开辟新航路的可能性,对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地理大发现都起到直接的催化作用。

就此拉开了西方大航海时代舞台的序幕。

[旁注]

大汗 “汗”是蒙文音译而来。“大”的意思是至高无上、伟大,或译为古蒙古部落的首领。的意思是王、皇帝、帝王等。清代早期努尔哈赤也曾称“汗”。第一个建立蒙古大汗国的人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

佛像雕塑 是雕刻艺术种类的其中一种,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一种。最早期的佛像雕塑多见于石雕石刻,后来铜佛像雕塑开始出现,铜佛像大多形体较小而精致,便以携带供奉于佛寺和信众家中佛龛,或藏于佛塔地宫之中,从古流传至今,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壁画 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壁画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壁画等。

地理大发现 又称“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

行在 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比如宋高宗赵构即位后,为避金兵进攻,以巡幸为名,先后流亡至扬州、平江府、杭州、建康府、绍兴府等地,均以“行在”名之。历史上,杭州、北京都曾经作为行在,可以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阅读链接]

在我国考古学史上,有四大发现对我国古典文献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一个就是1909年在内蒙古黑水城里发现的西夏及宋元文书。黑水城就是马可·波罗称的“亦集乃城”。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详细告知他前往“亦集乃城”的时间和路线:从甘州出发,骑行16日,“可抵一城名曰亦集乃。城在北方沙漠边界,属唐古忒州”。马可·波罗看到的亦集乃城此前是个废弃的西夏军城,现在已有不少的骆驼和牲畜,当地人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达,而不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