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天下——山河记载与研究

古人常常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引为自豪,但得跋山涉水远游或广泛读书才可以办到。其实,我国古代的地理著述极为丰富,对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分析得也很深刻。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山河的典籍有很多,其中的《诗经》、《禹贡》、《山海经》、《管子》、《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蛮书》、《徐霞客游记》,记载了当时地理环境、动植物、矿产、神话传说等,既是历史文献也是地理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知识的宝贵资料。

记录地理概况的《诗经》

《诗经》产生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从而直接影响着先民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与感情,一些篇章也记录了当时的地理信息。

《诗经》记录的地理信息,包括地理环境面貌、丰富的物候经验、天气现象、聚落与城址选择、大地形状的概念和地壳变动的思想等,反映了那时人们的地理知识水平。

《诗经》记录了当时地理环境面貌,如《大雅·韩奕》中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身在韩地很快乐,川泽遍布水源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处。有熊有罴在山林,还有山猫与猛虎。珍贵貔皮作贡献,赤豹黄罴也送京。

诗中的梁山有人说它在陕西省的韩城,也有人说它就是今天北京的石景山。

诗中描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宽广的河流、众多的湖泽里面有众多的鲂鱼、鱼,游来游去。麀鹿一群群,噳噳的叫声响彻原野。熊和棕罴出没森林。山猫、老虎在森林与草原的边缘,时隐时现。这是一派森林与草原的风光,其间湖沼广布,野生动物很多。

《大雅·桑柔》篇描绘镐京附近的动植物,“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意思是说,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这里当时确实是人少而群兽多。

《诗经》记载,在《孟子·滕文公》中也得到印证,其中说,周武王曾经“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可见周初黄河流域,甚至京城郊区还有不少野生动物。

当时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正是农业大兴,人类社会刚要大规模干预与影响原生地理环境之时。所以,《诗经》的记载对恢复我国黄河流域未经人类活动大规模干预之前的原生地理面貌是有意义的。

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物候经验,也被记录在《诗经》中。相传《豳风·七月》这首诗是公元前1100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因其年幼,不知道一年四季农业生产的艰难,就把农业物候知识,细细向他述说。

《豳风·七月》这首诗是《诗经》中反映物候经验的典型篇章,涉及一年四季的每一个月份。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耕种,祭祖先;三月修剪桑树枝;四月远志结籽;五月闻听蚱蜢弹腿叫声;六月纺织娘振翅,食李和葡萄;七月伯劳声声叫,蟋蟀在田野,可吃瓜,煮葵又煮豆;八月割芦苇,织麻,打红枣,摘葫芦;九月拾秋麻子,修筑打谷场,开始降霜,妇女缝寒衣,蟋蟀进门,随后钻进床下;十月树上叶子落,下田收稻谷,清扫打谷场,庄稼收进仓;十一月上山猎貉;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诗中的季节,既有周历又有夏历。诗中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对虫、鱼、鸟、兽以及许多植物的萌发期、开花期、抽穗期、分蘖期等已有透彻了解,并以此来确定农业生产的活动,使之不误农时,符合节令。

在《诗经》的天象记载中,科学贡献最突出的是《小雅·渐渐之石》篇,内有诗句:“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意思是说,月亮运行,刚离开毕星,就会大雨滂沱。

这一奇妙的天文、气象现象,远在3000多年前就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到了,并记录在诗歌里。月相历来和降水关系密切。

月相的变化是由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每当月亮运行离开毕星的位置时,就会引起大风或飓风,从而带来滂沱大雨。

这个天文、气象现象还在《尚书·洪范》和《孙子兵法》等古代典籍中作了相似记载。

另外,《小雅·十月之交》记载:“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也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也孔之哀。”

意思是说,九月底来十月初,十月初一辛卯日。天上日食忽发生,这真是件大丑事。月亮昏暗无颜色,太阳惨淡光芒失。如今天下众黎民,非常哀痛难抑制。

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从《诗经》的歌咏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各种天气现象已有明确的认识了。

《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意思是说,飕飕北风周身凉,漫天雨雪纷纷扬;北风喈喈来势猛,纷飞雨雪漫天飘。

《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雱。”意思是说,满天浓云,雨雪将纷纷落下来。

《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意思是说,四月为立夏之初,六月才盛暑。秋风凄凉,它一到来,花木就枯萎叶落。冬天寒厉,飘来的风冷入骨。

《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西半天清晨挂着虹,从晨时到午时的大半天都要下雨。

《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意思是说,从山谷上面吹来的焚风,又热又干,所到之处,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在这些诗句中,许多天气现象的概念使用正确,还表达了一些天气现象之间的关联发生的因果与过程。

《诗经》中还有聚落与城址选择,以及居住区规划的记载。

《大雅·公刘》歌颂了周文王十二世祖先公刘的功绩。他带领周族迁居于豳地,便去察看地形,选择聚落居址。

公刘爬上山顶,又下来站在平地上,选择水源丰富、地形宽敞的地方,百泉在这里涌出,小河在这里经过,背靠山冈。于是,他就让周人在这里安安稳稳地住下来。

公刘带领人们在山的南坡开垦与整平土地,引泉灌溉。在较高的台地上建造城池和房屋,在这高台地附近有一块大平地,以资耕种。

由此诗反映出来,我们的祖先已能测定方向。《诗经》中说:“维南有箕,维北有斗。”南箕、北斗就是用恒星的位置来判别方向的。用此测定方向、测定一年四季。同时也反映出公刘时代已能选择农业发展、城市建筑的地理环境。

《诗经》中关于大地形状的概念和地壳变动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现象的思考和认识。

《小雅·十月之交》里记录了公元前780年所发生的大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说,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

这一现象与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国语》卷一《周语》中记录的“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在时间和地震现象上都是吻合的。

《小雅·正月》记载:“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意思是,人说天空多么高,我却怕撞把腰弯。人说大地多么厚,我却怕陷把脚踮。反映了当时已有天高地厚的思想,是大地形状观念的反映。

在《诗经》里,不同地貌类型已形成了概念化的名称。如山、岗、丘、陵、原、隰、洲、渚等。对其上有植物覆盖的叫“屺”;没有草木的称为“岵”。

根据地表形态的不同,又在类型名称上冠以形容词。如“顿丘”是单独一个山丘;“阿丘”是偏高的山丘等。这表明那时人们对地表形态已形成粗略的分类概念了。

另外,对于湖泊和沼泽,也有了不同分类,如沼、泽、寒泉、肥泉、槛泉等概念。

《诗经》还有关于地形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记载,比如记录了植物群落当中一种植物出现必有另一种伴生。

《诗经》中创立了乔木、灌木的名称。比如《周南·葛覃》中说“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周南·汉广》中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小雅·伐木》中说“伐木丁丁,鸟鸣婴婴,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等。此外还首记了植物的寄生现象。

《诗经》留下了大量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山名、水名、城邑名和国名四类。

以山名为例,《诗经》中的山名与国名、城邑名不同,它比较稳定。今天可以确考的有“南山”,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曹县东南曹南山;“终南”,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南的终南山;“敖”,即现在的河南省荥阳敖山;“岐”,在陕西省岐山县;“旱”,在陕西省南郑等个山名。

对于研究我国对山地的开发,是有意义的。

总之,《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是了解我国古代地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旁注]

韩地 国名。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为姬姓之国。姬姓是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代的国姓,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共祖轩辕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因长居姬水,改姓姬。韩地后为晋所灭,故大夫韩氏以为邑名。

周武王 (约前1087年~约前1042年),周文王的次子。谥号“武”。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遗志,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公 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说。著名的是易经中提到的周公解梦。

周成王 (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西周第二代国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政权。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治理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被誉为“成康之治”。

月相 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周文王 (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黄帝的后裔。商纣王统治时,他被封为西伯,也称“伯昌”。他治理岐山50年,使岐山的政治和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其子姬发得天下后,追尊他为“周文王”。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

公刘 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领、周先祖不窋的孙子、鞠的儿子、周文王的祖先。他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我国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左丘明 (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著有我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寄生 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寄生的植物以活的有机体为食,从绿色的植物取得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而使寄主植物逐渐枯竭死亡。

[阅读链接]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期,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如果找来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形图,就可以发现,《诗经》产生的主要地区正是地图上用绿色和浅绿色所标志的区域,而绿色正是与水紧密联系着的。

在古代这一区域,更是河流湖泊遍布,以黄河为主干,构成了网络与星棋交织的地貌结构,也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成为华夏先民活动的最主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