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西行带回地理见闻
东晋时期曾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就是晋僧法显。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艰苦卓绝的旅行家、地理考察家、翻译家、著作家。在我国佛教史、留学史和旅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于399年从长安出发,渡沙漠,越昆仑,到中亚,再向东南,途经当时西域和中亚诸国,历时15年,归国后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佛国记》。他是对我国佛教以及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一个伟大的中国人。
法显俗姓龚,3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
399年,60多岁高龄的法显,约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由长安出发,取道河西走廊,行到张掖。适逢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慇勤挽留,竭诚护持供养他,因而在此结夏安居。
在张掖期间,一行人又加入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人,彼此结伴,向西前进至敦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一出敦煌,就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沙漠,幸而当时有太守李浩供给横渡沙漠的资粮,法显等人于是与智严、宝云等分别随使先行。
沙漠之中,气候酷热,多恶风,沿途所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所极,茫然一片,只凭偶尔见到的枯骨为标志。
在杳无人烟的沙漠中横渡,实为艰难困苦,一行人走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到达于阗国。此地物产丰饶,人民信仰大乘佛法,法显等人因而受到优厚的礼遇。
不久,慧景、道整随着慧达先出发前往竭叉国,法显等人则滞留在于阗国3个月,主要是为了观看从4月1日至14日的行像盛会。结束后,僧绍独自一人随胡僧到罽宾,法显等人则经子合国,南行入葱岭,到达麾国过夏。
其后,法显等人再翻山越岭,经过了25天,到达与印度接境的竭叉国,与慧景等人会合,并参加国王所举行的5年大施会。
402年,法显等人向北印度前进,越过葱岭。途中地势惊险,又经年飘雪,当地人称为“雪山”。
到北印度境内的阮历国后,一行人又沿着葱岭向西南行,山路崎岖,千仞石壁,万丈绝崖。法显等人战战兢兢地攀过了700多座简陋艰险的梯道,踏踩绳桥,越印度河,到达乌苌国,在此宿营安居。
然后南下,历宿呵多国、犍陀卫国、竺刹尸罗国,到弗楼沙国。其间,僧景、宝云随慧达回国,慧应在此病故。法显独自前往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和,并在这里度过寒冷的冬天。
405年,法显再回到巴连弗邑,广为搜求经律。当时的北印度诸国皆用口传,并无经本可抄写,因此法显再到中印度,在城邑的摩诃僧伽蓝取得《摩诃僧只律》。
据说,这就是后来只洹精舍所传的律本,18部律由其衍生而出,是佛陀在世时大众所共同奉行的法规。
此外,他又得到《萨婆多部钞律》7000偈、《杂阿毗昙心论》6000偈、《綖经》2500偈、《方等般泥洹经》5000偈及《摩诃僧只阿毗昙论》。
法显在印度停留期间,也用心学习梵文与梵语,抄得经律等,达成他入印度求律的目的与愿望。
同行的道整,远来印度的本意虽然是在求得戒律,但目睹僧团的法则及众僧的威仪严正,深受感动,因而决心留住于此。法显则坚持要把戒律流通到汉土为目的,只好独自一人回国。
法显沿着恒河东下,经瞻波国,于408年到达东印度的印多摩利帝国,停留两年之后,法显前往狮子国。在狮子国停留两年,得到《弥沙塞律》及《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藏》等梵本各一部。
411年,法显搭乘载有200余人的商船泛海东行归国,遇风漂泊9天至耶婆提国,在此住了5个月。
412年,法显再搭乘贸易商船,航向广州,又遇暴风,经80余天,才到达长广郡界的崂山。法显登陆后,青州太守李嶷遣使迎请法显到郡城,热忱款待,法显在此住了一冬一夏。
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经是60岁左右的耳顺之年,一路西行,经6年到达印度中部,停留6六年,归程经狮子国等地,又经历3年才回到青州,前后已经过了15年,游历30国。
413年,法显到京都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从事翻译,前后译出《摩诃僧只律》40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余言。
法显凭借自己15年的旅途见闻和思考,在归国后写成了《佛国记》一书。此书以其优美简洁的文字记述了中亚和印度等地的地理、风俗人情、历史、佛教等情况。其中有许多关于当时域外地理的新认识、新记录。
如关于于阗、葱岭至北印度一带的地理描述,法显在《佛国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河上游地区的地理形势、河流、物产等情况。
再如关于锡兰岛的认识和记述,《佛国记》准确描述了锡兰岛与周围的岛屿分布,以及岛上的气候特点、景观状况和农业生产习俗,给人以清晰的热带国家印象。
关于印度河流域的地形大势,法显也有认识和记述,他写道:“新头河,两岸皆平地。”又说:“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印度南部,迄于南海,四五万里,皆平坦无大山川。”
不过,这里的四五万里显然有些夸大,“无大山川”也不尽符合事实。
但无论如何,法显的这次旅行和带回的地理见闻,丰富了当时我国对中亚南亚地区的地理认识。尤其是保存至今的他的《佛国记》,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游记之一。
[旁注]
结夏安居 安居又称“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九旬禁足”、“结制安居”。佛陀在雨季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安居的地点不一定,小屋、树下、山窟、聚落等处皆可,不过,不可在危险、没有救护的地方安居。
行像 一种宗教仪式。即把佛像安置在装饰性的花车上,众人随其巡行瞻仰、膜拜,此间伴有舞蹈、杂戏的演出。法显旅行印度时,在西域和印度都曾亲眼见过行像。我国的像仪式自西域传入木像和夹纻像。
只洹精舍 1908年,杨文会在南京创办的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机构。只洹精舍才在金陵刻经处开学。两年之后,由于经费缺乏,精舍停办。虽办学短暂,但它为现代佛教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方向,对近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耳顺之年 耳顺的意思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或是清楚理解听到的话。今指人到了60岁的年龄。语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自己15岁时立志,39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不迷惑,50岁时懂得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70岁能达到顺着心愿做事。
[阅读链接]
有一天,法显前往中印度王舍城附近一个山寺拜谒,当地僧人告诉他近来山上有狮子经常吃人。但法显不畏难惧险毅然前往。
法显上山后,果然有几只狮子将他围住。不料狮子围住他转了两圈,不但没有吃他,反而伏卧在法显足跟前。
法显手摩其顶说:“你若害我,请等我诵经完毕。如不害我,就请远去。”
狮子伏卧良久,然后昂头张口,以舌卷唇,徐徐远去。
陪同法显的当地僧人早已畏惧爬树,目睹这个全过程,俱皆惊奇,当地居民也皆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