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雨量
广州的年平均雨量是 1694.1 毫米,也就是说,如果把广州每天下的雨积
起来,不流失,不渗漏,不蒸发,一年下来就能积起 1.69 米深的水层来。上
海年雨量是 1123.7 毫米,北京 644.2 毫米。哈尔滨最少,只有 523.3 毫米,
- 年才顶广州一年的雨量。
中国大陆上年雨量最多的地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应当是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中的巴昔卡,1931~1960 年 30 年的平均年雨量高达 4495.0 毫
米,在大陆上是遥遥领先的。其他如北部湾畔的广西东兴,年雨量 2822.7
毫米,云南西盟 2 739.0 毫米,安徽黄山 2 394.5 毫米,广东阳江 2 252.8 毫米等。
中国古代有句“雅州天漏”的谚语,意思是说这里雨量猛,雨日多,就像天漏了似的。雅州就是现在的四川雅安及其附近地区。可是根据 1951~ 1980 年 30 年统计资料,雅安的年雨量才 1774.3 毫米,连四川省的冠军都当
不上,例如峨眉山年雨量就多达 1922.8 毫米,所以雅安在全国的名次就更靠后了。
中国年雨量最多的地方不在大陆,而在台湾省。例如海拔 2 406 米的阿
里山多年平均雨量达 4 413.4 毫米,1920 年甚至高达 6 960.0 毫米;海拔 2
333 米的朝日年雨量 4 285.0 毫米,其中 1927 年高达 7 503 毫米,都和巴昔
卡不相上下。此外,如台湾北部海拔 44 米的暖暖,从 1901~1940 年整整 40
年平均雨量高达 5 084 毫米(1931 年为 6 715 毫米),台湾山脉南部的浸水
营 20 年平均雨量 5 087 毫米( 1935 年为 7 124 毫米),都已比巴昔卡为多, 但它们还不是中国雨量最多的地方。台湾北端基隆南侧的火烧寮,位于面迎潮湿的东北季风的迎风坡上,1906~1944 年 38 年的平均雨量高达 6 557.8
毫米,1912 年甚至高达 8 409.0 毫米,这才是中国年雨量的真正冠军!
中国年雨量的分布形势是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所以等雨量线多从东北走向西南。从大兴安岭西坡一直向西南到达西藏拉萨附近的400 毫米等雨量线,差不多把中国分成了西北和东南两半,线的东南年雨量较多,淮河汉水以南年雨量普遍都在 1000~1500 毫米以上,东南沿海更多至1500~2 000 毫米,自然植被多为森林;线的西北年雨量从 400 毫米减到 100 毫米以下,植被从东部的草原变为西部的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气候最干燥的地区,年雨量多在 25 毫米
左右以下。例如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年雨量 18.6 毫米,若羌 17.4 毫米,
吐鲁番为 16.4 毫米,柴达木盆地中的冷湖 17.6 毫米。新疆天山东端靠近中蒙边境的一个不大的盆地中的伊吾淖毛湖(北纬 43°46′,东经 95°08′, 海拔 498.3 米)年平均雨量更少,只有 12.0 毫米,但这还不是中国气象站中雨量最少的地方。中国雨量最少的气象站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海拔不到 1 米)年雨量平均只有 6.9 毫米。据报导,在吐鲁番盆地南部寸草不生的却勒塔格荒漠等地区,有些年份甚至终年滴雨不降。
不过干旱地区雨量逐年变化很大,极不稳定。以吐鲁番为例,1951~1960 年平均雨量为 21.0 毫米,而 1961~1970 年平均却只有 12.6 毫米,几乎少了一半。其中最多的 1958 年雨量为 45.4 毫米,而最少的 1968 年却只有 2.9
毫米,相差约 16 倍。再如且末 50 年代年平均雨量仅 9.2 毫米,而 60 年代反
多至 24.7 毫米,最多雨的 1968 年雨量多达 54.9 毫米,最少的 1960 年仅 3.6
毫米,相差也达 15 倍。所以干旱地区的年平均雨量并没有多大意义,它随统计年代的不同而变动甚大。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干旱区里,农田主要依靠河流、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坎儿井灌溉,不靠天吃饭,庄稼有光有热又有水,稳产高产。区区小雨不但于作物无益,而且有害:在蒸发过程中会引碱上升,以及由于雨水使土面板结,影响棉花出苗,所以一旦有雨,还要紧急动员中耕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