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童年

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毕加索

天才的诞生

在西班牙南部有一个港口城市被称作马拉加,它的港口规模仅次于巴塞罗那。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城市。

与后来的繁荣相比,1881年的马拉加属于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马拉加仍然依赖着人工装卸货船,当地人以织棉、制糖、炼铁、生产葡萄酒以及种植杏仁、葡萄和其他种种水果作为主要谋生手段。

马拉加城有12万居民,当时这么多人口聚在这个小小地方,再加上排水系统不完善和供水不足,使这座城市显得混乱不堪。这里有20多所教堂,4个修道院,可容纳上万人观看的斗牛场,尚未完成的大天主教堂,建在旧日摩尔人兵工厂内的巨大市场,还有许多的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这里还拥有整个欧洲最宜人的气候。不过在那个年代,到西班牙旅行的人还很罕见,所以不曾有外来的游客享受到这样明媚的阳光、醉人的空气和那暖洋洋的海水。毕加索的父亲荷塞·鲁伊斯·布拉斯科又高又瘦,有一头红色的头发,仿佛是火焰一般,这与他易动感情而又异常缄默的性格十分相似。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洛佩斯身材娇小,乌黑的眼睛闪动着,显示出女性特有的聪明伶俐。

颇有艺术修养的荷塞是家里第九个儿子,一心想当个出色的画家,因而两耳不闻窗外事,被称为“不中用的人”。

抚养家中老小的重担,挑在荷塞哥哥巴勃罗一人肩上。巴勃罗是马拉加大教堂的牧师,他忠厚、慷慨,是家族中仅有同意荷塞画画的人。荷塞也正是因为他的资助才得以成为一个很不错的画家。

荷塞在年轻时候,曾在城里艺术学校担任教师,并且是地方博物馆馆长,他在博物馆的工作,主要是修补一些毁损了的图画,他那极其精巧的艺匠手法十分适合这份差事,此外他也自己画一些画。

荷塞有一份数目虽小却稳定的收入,而且每卖出一幅画还可多得一笔生活费用。另外他还喜欢看斗牛,这种活动在他所住的地方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精彩。他有许多放荡不羁的朋友,其中有一些是画家。总而言之,年轻的时候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荷塞到了40岁时,家人就逼着他结婚了,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兄弟姐妹中还没有人生过儿子。荷塞本人对结婚并不热心,但在1878年还是顺从家人的心愿和玛丽亚成了婚。

关于荷塞的婚事,还有一段趣事。当时,荷塞小有名气后,他的姊妹为他物色对象。他见了那个姑娘,说很中意,却不表示结婚。一家人都替他着急,骂他是个怪物。等大家急透了,怨够了,他突然决定结婚,可对象却不是那个姑娘,而是那个姑娘的表妹玛丽亚·毕加索·洛佩斯,她当初陪表姐来相亲,不料荷塞看中的却是她。

事情真不巧,荷塞还来不及大喜,就先遇上了大悲。哥哥巴勃罗病逝了!这事对荷塞打击极大,以致他把婚期推迟了两年。所以,当毕加索出世后,他怀着感激和补偿的心情,为孩子取名巴勃罗。

荷塞在墨塞德的帕拉萨租了一间寓所,从此,他要负责全家人,包括一个妻子、两个未出嫁的姐妹、一位岳母的生活。

马拉加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碧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深色的棕榈,浅色的沙滩,给这座西班牙南端的小城平添了一种既热烈又安宁的气氛。这一天,当夕阳拖着它那金红色的霞辉静悄悄地隐没,温暖的暮色自四面浸润而来,小城似乎进入了宁馨的梦乡时,一位年轻的妇人——玛丽亚·毕加索,正躺在松软舒适的床上,轻轻地呻吟着。对即将来临的一切,她既恐惧,又欣慰。慢慢地,腹中的婴儿开始了脱胎前的挣扎。灯光摇曳,人影晃动,一阵忙乱之后,小天使出世了。

玛丽亚·毕加索的脸上绽露出圣母般的微笑。而在这个时候,作为孩子的父亲荷塞·鲁伊斯·布拉斯科却不知什么原因外出未归。他的弟弟、一位富有经验的医生萨尔瓦·鲁伊斯·布拉斯科几乎寻遍了整座小城,也一无所获。

夜深了,萨尔瓦只好赶回哥哥家,他一进门,接生婆就哭丧着脸告诉他,是一个死胎。他大惊失色,奔到桌边,捧着那血糊糊的一团嘶哑地说:“不可能!”

幸亏萨尔瓦有经验,他急中生智,贴近婴孩鼻孔,喷出一口雪茄烟。这强烈的刺激竟使婴孩奇迹般地从死亡边缘苏醒过来。他张大嘴,涨红着脸,“哇哇”地哭喊起来,人们在惊讶之余,都松了一口气。

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他们11个兄弟姐妹中生产的第一个男孩啊!几天后,按照老规矩,这个婴儿被带到教堂洗礼。就在这一天,他有了自己的姓名。这个依照西班牙人的传统组合起来的名字,包括了祖父、伯父、父亲、教父、教母的姓氏与名字,联结起来有长长的一大串。

不久,孩子的父亲发现自己的姓氏——鲁伊斯在西班牙太普通了,于是又在这个名字的后面加上了母亲的姓氏——毕加索。从此,这个孩子便被唤作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这个名字随着它的主人一起成长,直到获得早期的声誉。后来,它又被简化为“巴勃罗·毕加索”。

父亲的影响

毕加索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他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希望。

母亲玛丽亚常常夸耀自己有个极为漂亮的儿子,他有一双黑亮亮的大眼睛,红润润的圆脸庞。那双布满小窝、圆胖白嫩的小手,更是讨人喜欢。

他时而活泼好动,时而安稳沉静。他天生就有对绘画的喜好。毕加索的父亲荷塞,更加欣喜,因为他发现毕加索继承了他的绘画才能。

小毕加索的爸爸荷塞先生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在家里画画。每当这时,妈妈或姨妈都会抱着小毕加索在旁边看爸爸画画。

小毕加索总是用水灵灵的大眼睛望着爸爸,在他那纯真的心中,爸爸手中的铅笔简直太神奇了!

只要爸爸手一动,好像只是随便的几笔,一只鸽子就跃然纸上,或者是一只小猫,或者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这时,小毕加索就会高兴得又叫又跳,去抓爸爸手中的铅笔。

为了不让小毕加索影响爸爸作画,妈妈就把一支铅笔塞到小毕加索的手中,并告诉他“这是铅笔”。

小毕加索得到铅笔后,高兴得手舞足蹈,不断地重复着“铅笔,铅笔”。久而久之,小毕加索学会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而是“铅笔”。

每当小毕加索哭闹的时候,妈妈就递给他一支铅笔,小毕加索马上就不闹了,拿起笔在纸上胡乱涂起来,并不断在向人们显示着他的“作品”,如果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他就会高兴得大叫起来。

在毕加索尚未学会说话的时候,就已学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他会画出螺旋状的物体,这对他来说是指叫作“乔罗斯”的食品,一种在西班牙各地热食摊上均有出售的油炸糖馅饼。这一能力不免使人啧啧称奇、为之折服。

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那时毕加索3岁。马拉加突然发生了强烈地震。荷塞带着怀孕的妻子逃到了画家德格兰的家里,玛丽亚在那里生下了毕加索的第一个妹妹洛拉,小毕加索给洛拉画了不少素描,她是毕加索学画初期最喜欢的模特儿。

在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宽敞的广场。广场的四周长满了枝叶繁茂的法国梧桐,广场的中心歇栖着成群的鸽子,家人常常带着小毕加索来这里玩耍。

大人指点着让他观看千姿百态的鸽子:有飞翔在空中的,有蹦蹦跳跳觅食的,还有扑扇着翅膀跃跃欲飞的……明丽的阳光,洒满了广场。毕加索努力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里的一切。在广场的另一隅,还有一个供孩子们玩耍的沙坑,这也是小毕加索常来的地方。他坐在细软的沙土上,用自己的小手指,在平平的沙面上画来画去,玩得特别的开心。

毕加索天资聪颖,并且具有超过同龄人的想象力。4岁时,他就会用纸剪出一些花草动物图案,借着光线把它们的影子投射到雪白的墙壁上,来回晃动着它们,像表演喜剧一样,给家人带来乐趣。

自从发现小毕加索对绘画有特殊的兴趣后,爸爸荷塞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他了。

毕加索的父亲在博物馆内安置了一间画室,业余时就在这里进行绘画创作,或是修复一些展品。小毕加索刚刚学会走路,父亲便把他带到了这间画室。小毕加索很爱看父亲绘画,他用心记着父亲巧妙的创作方法。

小毕加索总是饶有兴致地观察画室里的一切,瞪着大眼睛东瞧瞧,西看看。五颜六色的油彩、长短不一的画笔,斑斑点点的调色板,还有那些画布、画框、画架,让他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在年幼的毕加索眼里,爸爸的手简直就是一只“魔手”,什么都能画出来。

有时候,毕加索的父亲作画的时候,并不太理会小毕加索,他会安静地瞪着眼睛看父亲作画,或者暗暗地模仿父亲作画时的姿态。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也拿起了画笔,铺上一张纸,坐在那里像模像样地画起了画。

小毕加索渐渐长大了,爸爸便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从绘画的基础知识讲起。爸爸先教小毕加索练习用铅笔画素描。小毕加索认真地模仿爸爸作画的姿态,每天一板一眼地学拿笔的姿势、线条的虚实、画面的透视原理和明暗等。

荷塞是个温文尔雅的男子。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浓密的连鬓胡衬托着高挺的鼻梁。在他那温柔的目光中,总是充满着慈祥的微笑。他偏爱画鸽子,常常很细致地画出鸽子身上的每一根羽毛。每次作画时,小毕加索就在一旁用心地看着。

父亲在描绘心爱的鸽子时,总试图有所突破。他常常先在纸上画好一只只鸽子。然后一一剪下来,再分别在画纸上移动、搭配、组合,以求取得最佳的构图。这样东挪西移,直到画面使他满意时,才开始作画。父亲的这种做法,在小毕加索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小毕加索练习观察事物,画得形象逼真,荷塞特意在家里养了一大群鸽子。他常常让小毕加索从窗口细心观察鸽子在梧桐树树枝上的动作,倾听它们的低吟,然后再把它们的神态画下来。

荷塞在教小毕加索画鸽子的头、羽毛和鸽子脚时,经常抓住一只鸽子让小巴布罗照着画,或者他画出鸽子身体的一部分,让小毕加索画完其他部分。在爸爸的严格训练下,小毕加索的画技有了飞快的进展,他在小伙伴中已经有些“声望”了。

在父亲的熏陶下,小毕加索也对鸽子产生了偏好。在父亲的鼓舞下,小毕加索学会从窗口观察鸽子在梧桐树树枝上的动作,细听它们的低吟。后来,温文尔雅、善于逃避的鸽子成为毕加索终生常有的伴侣。他画的和平鸽被视为一种新希望的标志。

荷塞给儿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画中经常出现鸽子,几十年后,毕加索还记得“一幅描绘鸽子的大型油画,鸽笼的栖木上挤满鸽子,有千万只鸽子,我以为马尔赛德广场的鸽子都飞到了父亲的画布上”。

很久以后毕加索的秘书沙巴泰在马拉加找到了这幅作品,但整个画面只有9只鸽子。这说明毕加索是多么喜欢鸽子,鸽子伴随着毕加索的成长、成熟和成名,并是他画品与人格的象征。

艺术的启蒙

一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生活环境影响的。因此,要了解毕加索,就必须了解一些他的故国西班牙的情况。

在西班牙,有明媚的阳光与浓重的阴影,肥沃与贫瘠,酷热与严寒,还有狂暴的残酷和强烈的友爱,在这里很多事物都具有十分强烈的对比。

西班牙人总是极力表现人生的喜怒哀乐,他们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又坚持表达痛苦和死亡的情感,他们从艺术中为烦恼寻求解脱,为不幸获得安慰。

他们更懂得喜剧是悲剧的最好陪衬,因为只有对喜剧和悲剧予以同样的重视,并对这两种情绪等量齐观。才能更深刻地不遗余力地表达好这两个极端。

毕加索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通过一些不同的题材,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悲与喜这两个对立的极端之间的戏剧性。表现各种互不相同的主题。

在西班牙各个城市中,群众的传统娱乐是斗牛。在毕加索诞生地马拉加城,斗牛场上几乎每星期日都挤满斗牛爱好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为斗牛仪式中勇士们的威武喝彩。

而在其他国家,斗牛已经绝迹,或者仅仅变成一种动作敏捷的考验,但在西班牙,斗牛依然很风行,这说明它提供了西班牙人性格中少不了的东西。

紧随着这种格斗而来的则是痛苦、残酷和死亡。斗牛士凭借自己的勇敢而成为大家敬慕的英雄。在技巧上,可以说穿着鲜艳服装的斗牛士有点像艺术家。

斗牛运动是西班牙特有的国技。毕加索的父亲同所有的西班牙人一样,酷爱观看斗牛。于是,毕加索也常常被带到斗牛场。在观众席上,父亲总是兴致勃勃地看着斗牛中的每一个细节,还不停地将其中的妙处,一点一滴地讲给儿子听。

身穿华丽服装的斗牛士,像是中世纪的戎装骑士。他们潇洒自如地抖动着手中的红布,敏捷地躲闪着被激怒的公牛那对锐利如锥的犄角。他们临阵不慌,从容不迫。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万物之灵的人战胜凶蛮的公牛。

往往,毕加索一面看斗牛,一面设想自己像那些英雄们一样,在那致命的牛角前数英寸的地方作出勇敢的行为,并且羡慕地瞧着那赢得胜利的斗牛士在一片欢呼声中被观众高高举起。

毕加索对斗牛的喜好,常常体现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但他所绘画的斗牛场面,大都体现了残酷和死亡。

一天,小毕加索哭着嚷着要去摸一摸斗牛士那闪光发亮的服装。父亲拗不过他,只好带他去了卡兰加的家里。卡兰加是父亲的好朋友,也是一个出色的斗牛士。

见到卡兰加,父亲略带歉意地对他说:“老伙计,我的儿子看了您的精彩表演,很受感动,但他还不知足,他还想仔细看一看您那件斗牛服,您不会介意吧?”

“没关系,没关系。”卡兰加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回身取下挂在墙上的那套斗牛服装,穿戴整齐后,便朝毕加索喊道:“来吧,小家伙!”说着,便用那两只宽厚有力的大手一下子把毕加索抱了起来。

在这个魁梧大汉的肩头,毕加索瞪大了那双充满好奇的黑眼睛,伸出小手一遍又一遍地摸着衣服上的花纹图案,好像那里面藏着什么神奇的东西似的。

毕加索虽然没有成为职业斗牛士,但斗牛的精神和牛的野性深深地烙进了他的心里。

毕加索在8岁那年,动手画了《马背上的斗牛士》,这是他的第一幅油画,毕加索用他略带童稚的笔触,画了斗牛场上一位骑着马的斗牛士和两三个观众。画中人物图像清晰可现,颜色协调均匀,显露了毕加索在绘画上的天赋。谁也看不出这幅清晰明快的油画,会是出自一个小孩之手。

9岁时,毕加索又画了一幅斗牛图。荷塞看了这幅画,高度称赞毕加索“临摹”得很好。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儿子自己的原创画,根本就不是他想象的临摹了哪个画家的画作。画上的斗牛场中还有许多飞舞的鸽子。线条协调,笔法老到。

后来,毕加索谈到一幅画时,说:“很奇怪,我从来就没画过一幅儿童画。这一幅也确实不是儿童画。”

绘画、斗牛、鸽子,像三个美丽的小精灵,环绕着小毕加索,伴随着他成长。

从小挚爱作画

1884年,毕加索的妈妈又给他生了一个小妹妹。这时,毕加索的两个姨妈因为虫害毁了葡萄园而没有收入,也搬到这里和他们一起生活,因此毕加索一家的日子变得更加窘迫了。

荷塞对此毫无办法,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他几乎喘不过气来,除了私下教几个学生绘画,就只能卖一些油画用来支付房租。

荷塞一直想全心全意地作画,做一名画家。可是现在,他却丧失了对自己在绘画方面的信心。

荷塞在他不惑之年时忽然发觉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创造力了,他发觉这种自信可能一开始就是虚假的,也可能是他感到原先存在内心的某些灵感已被现实生活压得无影无踪,一个画家的灵感就这样被家庭琐事折磨得消失殆尽了。

后来荷塞在为自己画的肖像中,看到的是一个疲倦的男人带着深深的失望和烦闷的表情,把头靠在手上。可以看出他对生命意义已经失去了信心。

然而对于像毕加索这样的小孩子来说,生活还是非常快乐的。他这时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而脏乱不堪和过度拥挤的小房子对他来说也跟明媚的春光一样美好、自然。

毕加索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既好动又好静,不喜欢总是待在一个地方,他又不喜欢人很多的地方。他有时在马尔赛德广场上和鸽子一起嬉戏,有时站在民族英雄多利约斯将军的纪念雕像前呆呆地望着。

但是,更多的时候,毕加索会一个人来到海滨,海岸线的优美曲线让他如梦如幻,而地中海对岸的阿特拉斯山顶的积雪隐约可见,闪烁着白色的神秘的诱惑,则使他浮想联翩。他从小就热爱大海,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就是在海边开始思索的。

只有绘画能让毕加索静静地坐下来,不然他会一溜烟地跑得无影无踪,在外面的世界尽情玩耍。荷塞对他有点儿担心:恐怕这孩子学习不会认真。他的担心真的应验了。毕加索的学习尤其是算术的成绩一直很差。

学校的一般课业,毕加索一点儿都没学到,他随时随地都在画画。以至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是稀里糊涂地拼写字母。

一到上文化课,毕加索就像个手足无措的小傻瓜,他的两只眼睛直盯着墙上的挂钟,小圆脑袋来回地摇摆着,他的注意力淘气地把他带到了窗外,带到了树梢上,带到了空气中……这可惹恼了恪尽职守的老师,竟一气之下把毕加索关到禁闭室里,试图以这种惩罚来“教育”他。

使老师想不到的是,这个禁闭室竟成了毕加索最初的画室。原来,在这个四壁白墙的小小空间里,还有桌椅板凳。每当毕加索一挨罚,总是悄悄地揣上几张白纸,带上一支铅笔,乖乖地来到禁闭室。在这里,他不必偷偷摸摸地画画了。这里没有老师的干涉,没有同学的取笑。

从此以后,调皮的小毕加索经常故意制造一些“错误”,好让老师惩罚他,把他关进禁闭室。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不理解他,被老师关禁闭还这么高兴?

由于毕加索不喜欢学认字和数学,他的学习成绩很不好。但是,他总能毫不费力地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用绘画展示自己的神通,创造自己的世界。令人惊奇的是,他从不画那些孩子气十足的画。

毕加索在绘画上的天赋,使家人惊喜不已,而他对文化课的学习,却令家人焦急担忧。每当父亲和老师检查他的作业本时,看到的不是文字、题目和答案,而是各式各样的画,连书本上的空白处也画满了小小的图案。

毕加索从来就不爱上学,老师要他写几个数字,他都感到很困难。他是从绘画的角度考虑数字概念的。

荷塞以一位美术教师的角度,感到毕加索在绘画方面有着特殊的天资。荷塞知道,对于天赋极高的人,就要因材施教,不然就会埋没人才。因此,他没有因为毕加索文化课不好而停止教他绘画,相反,他对儿子在绘画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了。

每天回到家,小毕加索都要完成爸爸布置的大量绘画练习,有时,一只鸽子脚会反复画上几天,上百次,直到爸爸满意为止。然后,他再换上一张纸,开始练习“一笔画”,这是父亲教他练的。他用一根连续不断的线条,画了一个人物,又画了一个动物。不论这根线条怎样弯曲扭动,他手中的笔始终不离开纸面。毕加索对这种画法特别有兴趣,几乎天天都这么练习。

小毕加索如此刻苦,由于长时间握笔,手指间常常被磨出血,他就用旧布绕一下,继续画。

一次,母亲悄悄地走过来,她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后背,若有所思地说道:“好孩子,你有这个劲头,长大以后,不论干什么都会成功的。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假如你去当兵,肯定能成为将军;假如你去当修士也一定能成为教皇。”

母亲的话,像一颗饱满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毕加索的心里。他日后的成长和行为,似乎都与这段话有着某种的关联。

离开了家乡

毕加索的父亲以美术教师的阅历和眼力,看到了儿子不同凡响的绘画天资。他虽然不希望毕加索学不好学校课堂的知识,但他更不愿意目睹儿子的天资被旧学校的死板所埋没。于是,他越发下功夫辅导儿子学习绘画。

一天傍晚,天气晴朗,荷塞心情十分舒畅,他要儿子画一只鸽子给他看,自己则信步到林荫道上散步。一会儿,他回到儿子的画板前,只见毕加索画的一只鸽子惟妙惟肖,仿佛是马尔赛德广场上鸽群其中的一只。荷塞顿时异常高兴,他把对自己和对儿子的所有希望,都一并寄托在儿子身上。

毕加索非常勤奋,天天不是临摹就是素描。他沉浸在绘画的快乐中,却一点没有意识到父亲的期待。妹妹洛拉说:“我们家可以开一个‘毕加索画店’了。”以此来取笑他。

从此,荷塞有意识地教毕加索绘画,对儿子在学校的课业进展情况似乎并不十分在乎了。荷塞继承了西班牙传统的写实主义,教给儿子一套扎实的、严守规范的绘画基本功。

在荷塞教过的学生中,没有一个学生像毕加索那样对绘画既敏捷又热衷的。这段时间是他们父子二人相处最和谐的一段时光,父亲对他自己的专业了如指掌,而孩童时期的儿子还不会区分技巧和效果之间的差别。

大多孩子开始的绘画作品看似有些天分,但到了七八岁,这种天分就无影无踪了。毕加索却不同,他童年时代的画一开始有点孩子气,但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变化。他的天分被保留下来,而且还不断地强化,在他青少年之后再度喷发,伴随其一生。

晚年的毕加索用儿童的手法创作出一大批作品,由此可见他那不可多得的孩童天分一直保留着。

1891年,10岁的毕加索被迫要结束自然舒适的生活了。妈妈又给他生了第二个妹妹,家里显得更加拥挤了。毕加索一家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剩余的金钱,恰在此时,市政府决定要关闭博物馆,这个打击对他们影响简直就是如雷轰顶,荷塞的情绪也比以前更低落了。

19世纪初的西班牙,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主要是家庭作坊、工场手工业和较小型的工厂,和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两国相比,有着很大差距。

在西班牙全国300多万人口中,贵族40多万人,僧侣约17万人,他们人少却拥有巨大的财富。而广大的农民是缺地,或者根本没有土地的,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地主根本不关心领地的生产活动,他们大都住在外地,在马德里或外国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大把挥霍钱财。

家庭的贫困使得荷塞情绪低落,他在科鲁尼亚的公立贝亚斯艺术学校找了一个美术教师的工作,教授素描和装饰。科鲁尼亚是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极远的北部地区,全家人必须迁到那里去居住。

荷塞在这个时候,忽然发现毕加索几乎是目不识丁。而且连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在自己的家乡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所有的邻居、朋友们都会理解他。

然而,在遥远的科鲁尼亚,身为外乡人一定得遵守当地人的规矩,而儿子如果要去上学,就得通过那里的入学考试,或者交出原来学校的学习合格证明。

毕加索除了绘画,不可能通过入学考试的任何一个科目。所以荷塞只好去找一位能开学习合格证明的朋友。

“没问题。”那位朋友说,“不过在形式上仍然要考一考他。”

考试时,主考官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毕加索始终回答不出来。主考官出了道加法题,然后耐心地告诉他题目怎么写,请他不要紧张。但他还是不会回答。

主考官又提出问题时,毕加索发现主考官把写答案的另一张纸放在一个很显眼的地方。毕加索把那个数字记下来并把答案写上。就这样,毕加索好歹取得了他的学习合格证明。

1891年夏日接近尾声时,这张宝贵的文件跟所有其他的行李一起被打包,毕加索随着家人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漫长旅程。

毕加索对看到的一切都感到惊讶,但令他更吃惊的是街上的人们都在讲着他听不懂的语言。科鲁尼亚和加里西亚其他地区的人所讲的话在西班牙的其他地区是从来没有听过的。让毕加索第一次感到孤立和困惑的是,他一个外乡人,能融入当地社会吗?

面对着区域文化的差异,荷塞一家人只好缩在派欧·哥梅兹街的二楼住所里,看着外面的雨敲打着窗户。对毕加索和他的妹妹们来说,眼前是一个与家乡不同的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的惊讶在慢慢消退。

在这里,一边是沙滩,一边是海港,远处则是岩岸。它跟马拉加比起来实在很小,它只有马拉加的1/3大,而这座城市中除了海港和斗牛场外,唯一令人兴奋的建筑是位于半岛尖端的一座罗马式高塔,当地人叫它“英雄之塔”。毕加索经常画那座塔,他也画一些其他风景。

毕加索进入了父亲任教的学校学习,他极力维持着不被赶出来的局面,写作文时还被强迫用一种从来没接触过的优雅的、工整的方法来写。

对于毕加索,这次迁徙是阅历各种新奇事物的机会。由于住处离学校很近,父亲又在那里任教,所以,只要有时间,毕加索就可以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进行素描、绘画和学习。他学画很专心,因而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了炭画所着重表现的明暗变化的基本技巧。

荷塞在艺术上循规蹈矩,教育儿子却很开明。在毕加索来到艺术学校时,绘画水平提高得很快,这给了父亲一点点安慰和信心。

荷塞教学很忙,就让儿子完成与马拉加亲人联系的任务。毕加索非常讨厌写信,他想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办法,把自己全家在拉科鲁尼阿市的生活都画在了“家书”上,并且每一幅画都附有文字说明。

毕加索还经常寄出自己编辑、插图的画报。其中,有一张画报上女人男人被风吹着挤在了一块,雨伞和裙子在飞舞,空白处写道:“狂风骤起,不将拉科鲁那刮上云天决不罢休。”

毕加索还在“画报”的封底上刊登他所设计的一些广告。比如,他想让马拉加的亲属找一些纯种鸽子,他就在封底画个广告,并写上“我们征求纯种鸽子”!

一天,毕加索在街上看到几个手持刀子的小孩在打架,到家后他就画了一幅“顽童造反”的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绘画就是毕加索写日记的一种方式,这种日记毕加索几乎一辈子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