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历尽磨难仍魅力永存

1000多年来,麦积山遭到过风雨的侵袭、人为的破坏,历史上还经历过数次大地震。但是天灾与人祸并没有磨灭麦积山的光芒,它仍完好地保存着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

麦积山景区地处于我国昆仑——祁连——秦岭东西中央造山带和贺兰——川滇南北中央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该位置又恰处于西秦岭——松潘构造结的东北结点上。特殊的地质地貌,既塑造了麦积山北雄南秀兼有的大地奇观,同时也埋下了地震灾害的隐忧。

从石窟“牛儿堂”向西行,有一条长38米,距地面高80米的天桥栈道将麦积山东崖和西崖连接起来。天桥之下,东西崖之间,崖壁悬空垂立,洞窟皆无。

原来,在734年,秦陇发生了强烈地震,使麦积山崖面中部窟群及东崖上部大面积坍塌,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

从那以后,山峰脚下就残留着当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块。这应该算是麦积山石窟历史上最惨重的损失了,很多珍贵的洞窟、塑像、壁画在山体的摇晃中跌落粉碎,还原成了泥巴。

这样的天灾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导致香积如山、僧侣过千的麦积山宗教气脉遭受毁灭性打击。

就是这场地震,使麦积山在大唐盛世时只开凿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石窟。

接下来,随着我国行政中心的南移和北上,作为长安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关陇石窟”的杰出代表,麦积山石窟浓妆艳抹的“主角”地位也一去不复返。

杜甫流寓秦州时,麦积山在天水大地震中,东西崖佛龛被一分为二,加之当时的安史之乱,所以他自然只看到了“野寺残僧少”的凄惨景象。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杜甫流寓秦州之后20多年,我国历史上就发生了著名的“会昌灭佛”事件。我们现在已很难知道,麦积山是否因位置偏远而且山路险绝逃过了那一劫。

从此,麦积山石窟在蒙蒙烟雨中销声匿迹了近千年。但就是在这次地震后不久,民间匠人还是顺着残留的栈道,摇摇晃晃地攀上了牛儿堂,并塑了一组天王踏牛的塑像,其实这组塑像更像是一个避除震灾的祈祷。

传说,天王名为鸠摩首罗天,因为脚下踩一头神牛,所以民间又称它为“踏牛天王”。天王脚踩的小牛犊是一头神牛,力大无比,要是一动,就会发生地震,于是天王牢牢踏在牛背之上,不让它乱动。

鸠摩首罗天高鼻深目、上身着铠甲、下身着战裙、双拳紧握,显示出威武不屈、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宛如驰骋沙场统领万军的将军。将军应该去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可他为什么却在这里千百年始终如一地踩着一头牛犊呢?

这还要从天水历史上频发的地震说起。天水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宁夏——龙门山地震亚区、昆仑——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和南北地震带的交汇地区,天水地区共发生过破坏性地震130余次。

古时候的人们自然科普知识水平有限,认为地震是怪兽在捣乱,为了趋吉避祸人们总希望能用神灵来镇住制造地震的怪兽,这项重任便交给了鸠摩首罗天,而他所降伏的地震祸首便是脚下的这只牛犊。

传说,这头牛犊只要从睡梦中醒来便会挺身而起,给人间带来房倒屋塌的灾难,所以鸠摩首罗天丝毫不敢懈怠,日夜紧盯着这头牛犊。

一天夜里,月黑风高。小牛睁开了双眼四下观瞧,见周围漆黑一片,除了“呼呼”作响的山风外再无他人,便要奋蹄而起。

眼看着人间就要发生一幕惨剧。说时迟那时快,鸠摩首罗天早在一旁看个分明,还没等牛犊站起来便纵身一跃,踩在了它的背脊之上,千钧的重量牢牢地镇住了牛犊,它喘了几口粗气后便老实了下来。

为了不再让人间发生惨剧,鸠摩首罗天从那一天开始再也没有放松警惕,双脚一直踩在牛犊的身上,一踏千年。

唐朝以后,麦积山在雕塑方面再无大的建树,最多只是一些数量的积累,或者是一些修修补补。但是由于有不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慕名前来,相关文章也因此多了起来,如五代王仁裕等,王仁裕在登临麦积山最高处的天堂之后写专门写诗留念。

宋朝在开封建国之后,我国政治经济中心也随之南移,加上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逐渐被海路运输所代替,麦积山由此进入了将近1000年的幽居阶段。

期间虽然也有一些善男信女涂彩塑像,供奉香火,虽然也有一些文人雅士寻幽探奇、登高怀古,但相对于北朝及隋唐,毕竟只是一种寂寞的延续。

麦积山就这样静静地矗立了千余年。

要说麦积山的千年历史,不得不说说这里独一无二的云梯栈道,它们是麦积山历史的见证者。麦积山石窟自开凿以来,就修建木质的云梯栈道,以连接“密如蜂房”的窟龛。

麦积山上,古代人在悬崖陡壁上建造的凌空木头飞桥栈道,早已被火焚毁了,剩下的一些焦黑折残的窟檐和桩孔,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壮观。

它们是怎样烧毁的?当地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

这天,玉皇大帝早朝,登上灵霄宝殿。按照天庭惯例,他垂帘落座,眯缝了眼睛稍事养神等待着各方天王、星宿、神灵、揭谛等出班呈奏,以处理上天各界种种事务。

他静静地等了好一阵子,怎么?鸦雀无声?他欠欠身,命童子撩起帘子,一看,唉?殿下大庭空空荡荡,竟无一神在位?继而睁大眼睛细瞧,才发现只有火神独自一个,噘了嘴巴坐在那个偏背的角落里。

玉帝忙问火神:“众位天神都到哪里去了?”

火神不高兴地答道:“都上麦积山去啦!”

“到麦积山去干啥?”

“住在那里啦!说是要在麦积山上永享天年哩!”

“怎么?万千年来,大家在天宫不是一直住得好好的吗?为啥突然要移驾迁居,到区区一座麦积山上去呢?”

“哼!您老人家还蒙在鼓里呢!麦积山石窟修得比天宫可要好多了!”

玉帝奇怪了,问:“既然如此,诸位天神都到那里去安家,你怎么不去?”

火神眼里闪着泪花,委屈地说:“麦积山上给人家都设了神位,独独没有我的。”

“啊?”玉帝急了,“有我的没有?”

“有,有是有,”火神嘟囔着说,“但不如其他众神的位子那么显赫。”

“哼……”玉帝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少停一刻,就向火神发布命令道:“你去给我召回诸位天神,我有话说!”

“是!”火神应了声,接旨出了南天门,乘一团赤红云彩,径直来到麦积山。”

“众位天神听着!玉皇大帝有旨!”火神从西崖喊到东崖,又从东崖喊到西崖,竟然没有一个天神出龛接旨。听他喊得紧了,各窟天神都不约而同地“啪!啪!”关了门窗。

火神急了,忙从云头跳上崖壁飞桥栈道,挨洞挨窟地捶门敲窗,但是,仍然没有哪位天神愿意离开这人间天宫。

火神终于火了!他重新驾起赤云,龇牙咧嘴,做起法来:面向麦积山崖,上下左右摆动脑袋,口中“呼呼呼”地喷出火焰,直扑各洞神窟。

麦积山上的飞桥、栈道、窟门、龛檐,统统起火,“噼里啪啦”乱响,顿时成了灰烬;但是,洞洞石窟,还都好好的。

原来,在火起的当儿,众位天神也都念同做法,才保住了龛窟完好无损。并且,后世另外又重新修建起了神奇的云梯空中栈道。

由于山体中部突出,下部凹进,上部收缩,故而中部以下栈道由下向上层层突出,成凌空穿云之势,现奇绝惊心之景。后世的人们能够一个一个洞窟地登临观看,全靠贴壁凌空搭建的这些云梯栈道。

麦积山东崖西部和西崖东部洞窟密集,栈道多达12层之多,被称为“十二联架”。东西两崖之间有上下两层栈道通达,上层栈道惊险至极,有“天桥”之称。

由天桥西端至下部的第一百三十五窟天堂洞,由几道“之”字形的栈梯、栈桥回环连接,被称为“云梯”。

木栈道按照秦汉以来的传统方法建造,均采取耐腐朽的油松及水楸、漆木、山槐、山榆等硬杂木制作。挑梁一般长两米左右,里端楔入崖壁的方形桩眼中,承受栈道全部荷载。

道梯斜搭于上下两层栈道的挑梁上,由斜梁、踏步板、栏杆组成,斜度一般呈45度。为此,麦积山石窟栈道堪称我国石窟一绝。

漫步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栈道长廊里,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往下看,美不胜收的石窟史一页一页往下翻。

古印度域外风格的西秦塑像、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曹衣出水”、隋和唐的厚重饱满、两宋的写实、元明清的繁复,都在不同时代的塑像、壁画、建窟形式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麦积栈道像是一个出色的历史记录员。历史上的木栈道,既真实刻录了自然界的风吹日晒、虫蛀雨淋,也留下了兵燹火灾、信众踩踏等人为破坏的斑斑伤痕。

神话传说并不足信,据记载,1132年,栈道毁于兵火。明朝后期,木栈道为野火所烧,其间虽经多次修复,但仅修局部,致使西崖上部洞窟长达数百年无人登临。

东崖牛儿堂通西崖天堂洞的凌空栈道,自唐开元年间因地震崖面崩落后,东、西崖隔断一直难以通行。

有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千佛廊,万佛堂,鹞子翻身牛儿堂。”说的是从散花楼到牛儿堂,无栈道可通,游人要参观,只有抓住悬在窟外峭壁上的一根荡绳,像鹞子翻身荡秋千那样,凌空荡到“牛儿堂”。

牛儿堂地势险要,被人们冠以“鹞子翻身”来形容。这从何而来呢?

从散花楼穿过“小有洞天”的石洞来到牛儿堂非常容易。

而石洞开凿于明代,在这之前人们想要从散花楼到达牛儿堂。必须要借助固定在两座洞窟间崖壁木桩上的铁索链。双手紧抓铁索挺身一荡,借助巧劲儿,荡足过去,在落地的一瞬间还要翻身挺腰站稳身形。此举惊心动魄非胆略过人者不敢为之。

数百年间敢于此飞身激荡者寥寥无几。后来石洞是怎样开凿的呢?这里面又有一个故事。

相传在明朝,有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的这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来到麦积山逛庙会,他游性正浓,沿栈道层层攀援,被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所打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散花楼,听了属下衙役所讲的“鹞子翻身”后一时兴起,想亲身试一试。

他用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众人一齐为他鼓劲儿,州官居然成功了。

可是当州官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战,说什么也不敢迈步了。

没有办法,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连夜开工,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凿开了一个小洞,已吓得半死的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后来的工匠在小洞的基础上逐年开凿,才形成了后来这般规模。

麦积山石窟尽管饱经历史风霜,经历过无数的天灾人祸,但石窟里却有许多微笑的佛像。

在麦积山石窟东崖的第四十四窟,有一尊“阿弥陀佛”塑像,传说就是依照赐死在这里的西魏文皇后乙弗氏面容而塑,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佛像那饱含深情的双眼,温婉安详的表情和低眉清纯的微笑,令凝视者不由得会滋生出一种纯净和温暖。

从第四十四窟顺栈道而上,就是摩崖华严三圣塑像。一佛两菩萨,尽管都满含微笑,可依然难掩威仪庄严之感。顺栈道继续攀登,就到了散花楼。佛阁顶上的北周“薄肉塑”伎乐飞天,个个粉脸笑容,姿态万千。

而万佛洞里的小沙弥,则更是麦积山泥塑的典型代表。他俯首、侧耳,眼睛笑得细成一条线,看那样子像是在静听,又像是在回味、领悟,更像一份对佛出自内心深处的谦卑。小沙弥的这种憨厚且稚气的笑容,被游客誉为“东方微笑”。

微笑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沟通心灵的第名片。在1600多年前农业文明走向鼎盛之时,人们选中了这座形如麦垛的山崖开窟造佛,寄托丰衣足食、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

在千年岁月里,这座山,这些石窟,这些微笑着的塑像,这些舞动的飞天,这些精美的壁画,不管热闹也罢,冷落也罢,穿越历史的风霜,躲过无数的天灾人祸,一笑就是千年。

微笑,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一种表情。黑暗埋不住、大雪压不垮、雷电劈不碎、地震摇不倒。只要学会微笑,所有感触过那场高频率震颤的人,总会忘记忧伤、鼓足了信心。

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琢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麦积山石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

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

第一百二十一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一百二十三窟中童男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

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如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奉教。

麦积山石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

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琢、绘画以及薄肉塑4种形式的飞天。

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我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我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

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等内容,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麦积山石窟中,不同时代没有留下姓名的雕塑艺术家,在手语上所下的工夫,可谓匠心独运。但它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例如有万佛堂、碑洞、极乐堂等不同名字的第一百三十三窟,它位于麦积山西崖上面。前堂正中而立的是高大立佛,高3.10米;身前合手伫立的是儿子罗睺罗,高1.44米。

据《佛本行集经》记载:罗睺罗生于其父释迦牟尼佛苦修6年成道之夜。佛成道后回迦毗罗卫探亲时,初次见到儿子罗睺罗。

15岁时罗睺罗从佛受记出家。跟随其父而成为十大弟子之一,即所谓“密行第一”。释迦牟尼预言其将来成佛,号“七宝华如来”。以上是佛经中记载的佛教神话。

这两尊塑像的塑造者成功地实现了塑泥质料的凝重和父子生命的灵动,两者的合而为一,使体积造型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躯干立体的体积美,庄重肃穆而又蕴涵着动感和活力。

而如磁石一样吸引欣赏者的审美关注的是立佛的手语。立佛右手前伸,中指朝下似乎是点化罗睺罗开悟的象征;左手拂袖平举,做兰花指印。

表现了自在、祥瑞、如意,不管光线从哪方照来,人们都可以看见两朵逆向盛开的玉兰。仔细琢磨就会感觉出“盛开的玉兰”自然的悠久的生命来。

尽管创作者把应该是男性的手,却艺术化地塑造成女性的“纤纤细手”,强化了超凡的一面,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局部夸张,“影响”了整体比例。但却正好加大其雕塑语言的表现力。

仔细地端详这一双“纤纤细手”,就会使人想到“以丰厚为体”的唐代仕女画高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兰花指手。以及敦煌壁画中的“兰花指手”。

从这里可以看到,麦积山宋手的创意者精心巧妙潇洒不羁的艺术构思,与对泥巴捏塑的一气呵成的艺术制作,相得益彰,很有点让人感到那是一双美人的手。

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月光流淌,静寂无声,超凡脱俗,犹在世外。没有对生命的深刻感悟,那一双手是塑不出来的。

立佛10个指头不同的曲线的韵律感,使人想到:这一双不凡的泥塑佛手体现了麦积山宋代无名雕塑艺术大师之灵气与那个时代“格物致知”的人文精神的统一,永恒与生动的完美统一,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统一。它是麦积山泥塑艺术的万花筒在宋代达到理想美高峰的证明之一。

[旁注]

王仁裕 字德辇。其先祖太原人,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秦亭篇》、《锦江集》等,被时人誉为“诗窖子”。

揭谛 佛教术语,意为去,即从痛苦中走向解脱,从无明中走向觉照,从二走向不二。后来随着佛教发展,演变成佛教护法神之一,也称五方揭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为佛教五方守护大力神。

曹衣出水 又称“曹家样”,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一种表现方式,由北齐曹仲达创造。衣服褶纹多用细笔,似衣披薄纱,又如水中捞出,后人因之命名。

州 我国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单位,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沙弥 出自龟兹语,意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7岁以上,未满20岁时出家的男子。

周昉 我国唐代画家,字仲朗,陕西西安人。初年学张萱,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鸠摩首罗天 佛教雕塑之一。原印度教的守护神,在佛教中被列为护法神。《大智度论》记载载其形象“童子面,骑雀,四臂擎鸡,持铎,提赤幡。”

[阅读链接]

唐朝以后,麦积山在雕塑方面再无大的建树,最多只是一些数量的积累,或者是一些修修补补。但是由于有不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慕名前来,相关文章也因此多了起来,清代诗人吴西川曾写过一首《麦积烟雨》,表现了麦积山石窟周围美丽的景色,诗中这样写道:麦积峰千丈,凭空欲上天。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境胜端由险,梯危若末连。钟声路何处?遥想在层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