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石窟维护增修

526年发生“六镇之乱”后,平城陷废,武州山石窟寺逐渐沉寂冷落。

隋唐时期,云冈石窟曾有过开凿和续建。

607年,炀帝北巡塞外,归途曾经游幸云冈石窟。

630年,唐朝李靖平突厥,收复雁北,640年,移云州及定襄城于恒安,第二年,守臣重建大石窟寺,有俨禅师等曾对云冈石窟佛像进行过修理。

672年,俨禅师又一次修建,并称石窟寺为“孝文石窟”。据考证,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

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一佛二菩萨的三尊“西方三圣”大像,两颊腴润,体态丰满,形态自然,衣纹流畅,此窟从雕造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的作品。

初唐时,有数位僧人用不同形式对云冈石窟做了描述,其中最著名者有《广弘明集》的作者道宣与宋昱的《题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

682年,突厥攻陷云州,城池荒废。

730年,复置云州及云中县。

742年,筑大同军城于云中。不久,诗人宋昱北上,写下了《题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五言诗,诗中写道:“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出神入化,贴切入微的描绘,突出了云冈石窟引人入胜的艺术风貌。

之后,云冈石窟就一度阒寂无闻了。

云冈再次出现大规模的修窟工程是在辽、金两代。大同曾是辽国的西京,也是辽代重要的佛教圣地。

辽代以后,武州山石窟寺又称石佛寺。契丹人信佛,残塔旧寺无不兴复。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1049年,皇太后发愿重修石窟寺,但因工程规模巨大,一时没有完成。

从1049年至1060年,辽皇室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长达12年的修整工程。当时在第一窟至第二十窟前与崖面相接处,兴建了巨大的木结构建筑,史称“云冈十寺”,即通乐寺、灵岩寺、鲸崇寺、镇国寺、护国寺、天宫寺、崇福寺、童子寺、华严寺和兜率寺。

同时,对1876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还对个别洞窟的佛像进行彩饰。

可惜十寺的好景不长,据《金碑》记载:

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

1122年,金朝西路元帅、晋王宗翰攻占大同时,云冈十寺毁于兵火。

1131年,宗翰将石窟前的武州川河道南移,遂形成后来十里河云冈段现状,可谓功德千秋。

金代也将大同作为西京,并多次在武州山石窟寺大兴土木。

1143年,禀慧法师化缘集资,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又建造石围墙,并覆盖以瓦。此次修建历时3年多,花费银钱约2000万。

1166年,又重修云冈十寺。

金代中后期,迫于蒙古族逐渐强盛的压力,在西京北境加强了边墙、边堡的防御体系建设,武州山前筑起了一座军堡。这座名为石佛寺堡的建立,宣告了云冈石窟再次走向衰微。

1214年,金朝迁都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五京旧都相继沦陷,各地佛寺,兵火之后,无僧看守。正是在这种“山寺无僧钟自鸣”的情况下,全真道士进驻了云冈石窟,并在东部留下了“碧霞洞”、“云深处”、“山水有清音”等遗迹。云冈之名,从此酝酿产生。

1264年至1294年,西京大华严寺慧明大师僧徒,重新收复了石佛寺,但是无法挽回云冈石窟的整体颓势。

元代时,武州山石窟寺香客如云,仍有造像。据《山西通志》载,石窟寺“内有元时石佛二十龛”。在第四窟南壁和狄三十三窟北壁上,仍存元代的墨书题记。

明代为了防范外族入侵,于1558年、1574年先后在石窟寺建起上、下两座城堡,称“云冈堡”,云冈石窟之名即由此而始。在云冈堡周围,还建有烽火台8座。

至清朝,云冈石窟又得以重修。

1649年,宣大总督佟养量募集官资重修云岗第五、六、七窟窟檐,并按照清代格局兴建寺院。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增建配殿、过殿、山门等,形成了较为规整的寺院格局,名为“石佛古寺”。

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回师途中到云冈石窟游览,并御书“庄严法相”匾额,后悬挂于第六窟门拱上方。

提起云冈石佛,凡去过云冈的人都会说:“石佛比山高,手在半山腰,耳朵能下棋,手心能摆席。”可那么大的庙,那么大的佛,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庙门,这里面就有一段与康熙游云冈相关的故事:

康熙皇帝从很小的时候,就曾多次听老师说过云冈石窟的宏伟和精美,便立下了亲访云冈、朝佛拜庙的夙愿。后来,康熙继位当了皇帝,为了实现心愿,不带一兵一卒亲临大同私访,到了大同第一件事就是到云冈朝佛。

大同到云冈要走15千米山路,康熙一边走一边观光望景,到了云冈不知不觉已经是黄昏时分了。他找人打听,那人指着一个庙门说:“那就是云冈大庙。”

康熙顺着他指的方向果然找着了一个庙门。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宽不足一米,高不足3米的庙门。康熙心里很纳闷:“人常说,云冈山有多高,佛有多大。佛大庙一定大,可这庙门为什么这样小?”

于是康熙满腹狐疑地上前敲门。不一会,出来一个提着灯的和尚。康熙上前施礼问道:“老师父,这是云冈大庙吗?”

老和尚自谦地说:“不敢,不敢,小庙一座,不知客官有何吩咐?”

康熙心想:“人人都说云冈庙大佛高,可现在庙门这么小,和尚又说是座小庙,真是‘山里无真言’,看来朕是上当受骗了。”

这时天已大黑,康熙看不到庙里的情形,决定住上一夜,明天看个究竟。

于是,康熙上前答道:“老师父,我是过路的商客,天色已晚,想在庙里住上一晚,不知可曾方便?”

老和尚哈哈笑道:“出家人以善为本,客官别说住一夜,就是十夜八夜也方便。”说罢,便提灯引路寻找一间干净客房安排康熙住下。

第二天,天刚刚放白,康熙就赶紧起身在庙里游逛起来。进了石窟,康熙简直不相信自己的双眼,好大的石佛,好高的庙。万尊石佛千姿百态,秀丽端庄,无数飞天乐伎翩翩起舞,婀娜多姿。

此时,康熙一肚疑虑顿时云消雾散,自言自语地说:“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可惜庙门太小了。”

这时,红日当空,老和尚前来催饭,康熙余兴未消,执意要再看上一阵。康熙举目一观,庙院里无花无木,一片荒凉,山上山下,尽是灰黄颜色。他触景生情,感叹而道:“可惜这一天下奇景放在了这个地方。”

游览完毕,康熙便找那老和尚要来文房四宝,写了4句话:

庙大门小假神像,荒山秃岭穷山头。

拨下白银一万两,重修庙门栽梧桐。

写罢,康熙具名加封,递给老和尚说:“一个月后打开一观,照上面说的办理就是。”说罢,起身告辞,还送给老和尚20两银子作为赏钱。

众和尚见此人并非一般等闲人士,哪敢怠慢,簇拥着送出庙门。

出了庙门,康熙抬头一看,好大一座庙门!宽6米,高9米。原来康熙昨天走的是旁门,今天走的才是正门。

康熙不由心里暗暗一笑:“我也是瞎子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有心收回留笔,可又一想自己是当今皇上,一朝天子,“真龙口里无戏言”,说了不算叫后人耻笑。于是,心中暗暗发笑,告别众僧去了。

一月以后,老和尚叫来众和尚打开康熙写的那卷纸一看,个个吓得呆若木鸡,全部跪倒,焚香供奉,三呼万岁!并火速派人赴大同府。

府官丝毫不敢怠慢,赶紧派人打开官库提银万两,重修庙门,栽植梧桐。

万事齐备,可大伙把康熙皇帝的圣旨看了半天也弄不清这庙门是让往大修,还是往小修?最后大伙禀报府官,让府官拍板定案拿个主意。

府官琢磨了半天才开了腔:“皇上说‘庙大门小’,就是让我们修个小门。现在的云冈庙门是大同府360座寺庙最大的一个,就连“京都十八城”、“九边十八镇”也找不着这么大的一个门。既然皇上说重修,肯定是让咱们往小修。”

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把大门拆了,修了个小门。为了显示皇威,门下面修了一个高台。小庙门和高台一直存留下来了,而门前栽的那几棵梧桐树,因为气候不适,第二年就死光了。

后来又补栽了几棵松树和槐树,一直还活着,仿佛在应证着当年康熙皇帝的圣旨。

在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多次对云冈石窟进行修葺和洞窟佛像的重新泥塑、彩绘、贴金。第五、六窟的彩绘,即为清代施彩。

1891年,兴和王永昌又对五华洞施以彩绘,并金装了大佛的全身。

[旁注]

六镇之乱 又称六镇起义。北魏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于523年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

契丹 我国古代出现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我国北方。

全真 即全真教或全真道,是我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成。创始人王嚞,入道后,号重阳子,他1159年声称于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1167年去山东传教,先后收马钰、、丘处机等7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梧桐 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称,是我国有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而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另外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也是最多的。

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阅读链接]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武州山石窟寺的壮丽与辉煌,在震惊当世的同时,成为引领和推动北朝石窟佛寺建设高潮的样板。

向东辽宁省义县万佛堂石窟,向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等,向西甘肃泾川南石窟寺、庆阳北石窟寺、天水麦积山石窟寺、永靖炳灵寺、敦煌莫高窟等,无不受其影响。

从北魏昙曜开窟至初唐道宣遥礼,近200年间,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代京灵岩始终是中华僧徒心中的圣地。对华夏石窟寺的推广、雕琢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