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北周石窟的辉煌发展

后秦姚兴之后40多年中,兵戈相争不断,麦积山石窟似乎陷于停顿的局面。特别是北魏攻占西北之地后,在446年,实行灭佛,因此大量佛寺被毁,僧人被杀,十六国时期的麦积山造像也无一幸存。

而保存下来的麦积山石窟最早的作品,是第七十八窟佛坛上的墨书所题仇池镇供养人画像,应当是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的事。

文成帝复法,不但使造像活动重新活跃起来,而且还把造像和帝身联系起来,按照皇帝形象立佛,这大大巩固了佛教造像活动的社会影响,对清除7年灭法后造成的社会畏惧心理起了很大的作用。

麦积山第七十八窟主尊佛是三世佛,形体高大,着右袒服,衣褶线条繁密流畅,有一定的厚重感。面相略呈“用”字形,眉目清秀,鼻梁高直,唇微上翘,大耳几近垂肩,直腰趺坐,体格雄伟。四周壁面则刻有千佛。

根据仇池镇供养人题记,第七十八窟三世佛的建造年代在云冈昙曜五窟完成之后的460年和仇池镇改梁州的488年之间。第七十八窟三世佛在风格上和昙曜的云冈五窟是一个系统,风格相近。

495年,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有意识推行汉化。南朝作为汉文化正朔所在,南朝士人的服饰、言行及崇尚的社会风气在北方产生影响。但麦积山地处西北,比不上洛阳龙门石窟可以得风气在先。只有在北魏之后的西魏,麦积山造像才出现带有南朝风格的变化。

麦积山石窟艺术虽然是佛教艺术,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它虽然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再现了历代人物的生活景象和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经济状况。其艺术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具。

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一样,都因山石疏松,不宜在岩石上精雕细镂,全以泥塑和壁画等艺术形式来宣扬佛教思想和佛经内容。

麦积山石窟的早期作品,大部分是未经后代染指的唐朝以前原作,填充了国内十六国至北朝时期泥塑艺术的短缺。而且各时代作品几乎都有,能系统地反映各代泥塑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是麦积山石窟泥塑艺术中最突出的特点。

尽管早期的佛和菩萨像,从形貌到衣着,都还带有一定的西域和印度风味,但那种圆雕与平刀相结合、压线条与阴刻纹同时并用的制作方法,则完全是我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技法。

北魏时期,是麦积山石窟的辉煌发展阶段,第一百一十五窟、第一百三十三窟是其中的代表,特点是秀骨清秀。

西魏时候,麦积山石窟一度兴旺,这就是大型洞窟第一百二十七、第一百三十五窟的兴建。但是,这次兴旺是和当时西魏文帝元宝炬与皇后乙弗氏的生离死别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在麦积山的历史上,西魏文皇后乙弗氏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后,两国都想拉拢北方的柔然国以牵制、打击对方。

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国国王,元宝炬面对北方柔然族的威胁,不得不听从建议迎娶了柔然国王的长女,而把感情甚笃的皇后乙弗氏冷落一旁。

乙弗氏在这种情况下,先是隐居在都城长安,后来因新皇后猜忌,又只好来到儿子武都王所在的麦积山削发为尼。当乙弗氏以比丘尼身份带着幼子来到秦州,侍婢随从俱全,物质生活并不欠缺,而精神寄托全在于佛教。麦积山石窟寺的修建因此有了兴旺的条件。

但就是这样,她仍然为新皇后所不容,1481年,柔然国起兵,文帝迫于压力,又一次违心地将乙弗氏赐死,死后在麦积崖凿龛,埋葬了乙弗氏,这就是第四十三窟又被叫做“魏后墓”的由来。当时叫做寂陵,直至文帝死后,乙弗氏才被她做太子的儿子迁到西安与文帝葬在了一起。

此时距乙弗氏来到秦州不过两年时间。

西魏在文化艺术上,延续着北魏汉化的余绪,尽管它屈服于柔然的压力,但在艺术风格上,由北魏造成的汉化发展趋向一时难以克服,何况在西魏与东魏对峙的状况下,更需强调自己是北魏的正统后继者。

麦积山第六十九窟北魏的菩萨立像,面容清秀,头微右倾,含笑凝视,神情安详亲切。高发髻作盘绕状,扎以饰带,发髻中间佩有玉环。内着圆领服,外罩通肩衣,广袖博带。

第一百二十一窟也有北魏的菩萨、弟子像。菩萨头梳高平髻,着对襟袍,右手屈肘直起手掌,左手放左腹侧。他的旁边是一位双手合十的年轻弟子着通肩袈裟。

两尊造像的位置相互靠近,头部均倾向一处,面容清癯、眉目清俏,笑意盈然,似乎是在窃窃私语中心有同感,才发出的粲然一笑。

一般认为,北魏的这些造像在形象上已完全不同于云冈早期的雄大粗壮的风格,修长的体型,清峻的面容,含蓄的微笑以及宽袍广袖的衣着,都是北魏推行汉化而引起南朝风流行的结果。

西魏第一百二十七窟的菩萨像,在造型特点上说正是和北魏上述作品一脉相承。

第一百二十七窟左壁有两菩萨,上身皆裸露,披戴着项圈、长巾,巾带宽平,巾端卷折如鱼尾。其中一尊菩萨左手垂放体侧,右手屈肘上举,掌心向上。

另一尊菩萨双手皆屈肘抬起指向方向一致。头上发式都是从额上向左右分梳至后披下。高髻前有冠护持,面相较瘦,眉毛弯曲,细目如柳叶,嘴角翘起明显,精神相当活泼,比起北魏菩萨的含蓄笑意,显得更加轻快。

同样,主尊佛的造像也有清峻之相,如第四十四窟的坐佛,头梳流水状高髻,着双肩袈裟,博带广袖,服饰相当简洁洒脱,眉目修长舒缓,直鼻小口,笑意微妙动人,神情恬静自适。

西魏地处西北,毕竟接触胡人的机会较多,在石窟造像中,作为主尊佛、菩萨、弟子等的造型和精神状态的刻画上,追求和慕效南朝士人之风,固然是其必然。但在一些非主要形象的刻画上,造型往往有胡人特点,也能很好的注意到精神境界的表现。

第一百二十三窟左壁有一位侍者造像,头戴圆顶毡帽,身穿圆翻领窄袖长袍,面相瘦削,呈“甲”字形。眉弓高长,鼻梁高直而窄,上唇短而下颌长,一望而知是胡人的形象。

他的双手对拢放于袖口之中,头微前倾,目光下视,含一丝笑意,是一副虔敬听法而内心有所感动的样子。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造像工匠一丝不苟,表现得相当出色。

西魏时期的麦积山石窟中,还出现了集中的经变故事壁画。在第一百二十七窟四壁剥蚀严重的壁画中,依稀可辨的有正壁的涅槃变、左右壁的维摩变和西方净土变、受十善戒经变等。

在当时盛行本生故事的大环境中,众多的经变题材出现在同一个窟中,是个很奇特的现象。个中原因,仍然和乙弗氏等贵族的心态有关。

乙弗氏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来到秦州的,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用善恶报应的理论来化解心中的困惑,也只有把来世寄托在极乐世界中,才能减轻精神上的苦痛,经变题材于是有了展现的机缘。

554年要和北齐对抗,企图再次变革图新,不过这次变革不是继续汉化,而是恢复鲜卑原貌,自此至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时,才又经奏议而改穿汉魏衣冠。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西魏原先的那种博带广袖、形象清峻洒脱的造像风格随之消失,朝着鲜卑化方向趋进。似乎可以说,也就是要把云冈前期的造像风格再次发扬光大。

但是,这次发扬光大,毕竟是在石刻造像中已经风行南朝风近百年的历史上进行的,整个社会审美趣味的主流已经形成了清峻为美的格调。

在这一前提下,北周造像在极力挣脱这种处于主流地位的社会审美趣味规范下的结果,出现了相对而言的面相丰圆、形体结实而且璎珞满挂的造像类型。在客观上造成促使造像向着骨肉匀称的柔丽妩媚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因此成为北周造像的基本特色之一。

乙弗氏之后不久,麦积山历史上又出现了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那是在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在麦积山距地面八十多米的地方,为其亡父造七佛阁。

登上麦积山,走到东崖的最高顶,就能看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石窟,那就是七佛阁。

佛阁里面有42尊泥塑大菩萨,阁外崖壁上绘有彩色壁画。据史料记载,这就是北周武帝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所造的。

七佛阁中的菩萨都是泥塑而成,个个形态逼真、表情丰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是麦积山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传说当年李允信想用石头来雕琢这些菩萨,但最终又选用了泥土,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不但是一个大贪官,同时也是一个佛门忠实信徒。为了悼念其父亡灵,他不惜动用40多万人工,耗资万两黄金,在麦积山东崖上开凿石窟。

为了显示自己对佛的一片诚心,李允信不但要开凿最大的佛龛,还下令让主持工程的大和尚一定要用完整的大石来雕琢佛像。

开凿佛龛倒不难,难的是要从千里之外采运石头,再将大石运达山顶,才能刻成佛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的艰难是无法想象的。

大和尚因此犯了难,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跪在香案前,请求佛祖明示。一炷香未完,他隐约听到有声音在耳边说:“佛,从西方净土世界而来,泥塑成身方可。”大和尚听后,急忙俯身叩谢。

第二天,大和尚将佛祖真言说给李允信听。李允信不但不相信,反倒说是大和尚怕麻烦,故意编出佛祖显灵来骗他。后来,他居然摆出道场,要亲自问一问佛祖。

佛祖见他这样,十分生气,训斥他说:“我佛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你既为亡父超度灵魂,但要适可而止,切勿为所欲为,劳民伤财。”

李允信说:“我这样做也是想表现我对佛祖的一片诚心呀!”

佛祖说:“既是诚心,为何又不听从佛祖教诲。佛生西方,必用西方净土塑身!”

李允信此时仍不甘心,反问道:“那为何龙门和云冈的佛像都是石雕?”

佛祖解释说:“佛自西方来时,带的净土已在敦煌莫高窟用去大半,剩下的用在麦积山。因此,龙门和云冈只能用石头代替了。”

这时,李允信才相信自己错了,赶紧向佛祖叩头请罪。最后将七佛阁中的菩萨,就全部用泥土塑成。

当时,正赶上颇有文名的庾信随北周皇帝巡游天水。李允信于是请庾信作铭记述这件盛事。这样就有了在麦积山历史上极负盛名的篇章《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其文中写道:

镇地郁盘,基乾峻极,石关十上,铜梁九息。

万仍崖横,千寻松直,荫兔假道,阳鸟回翼。

载荤疏山,穿龛架岭,虬纷星汉,回旋光景。

……

庾信的这篇铭文,记述了麦积山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在以后历朝历代,当人们说起麦积山的历史时,这篇铭文几乎都成了一个标志。

七佛阁俗称散花楼。据说,这是由于在此散花,佛将带给你好运和祝福。当登上七佛阁前廊凭栏倚立,将五彩缤纷的纸片撒向空中,就会看到美丽的纸片纷纷扬扬、徐徐飘落而下。

奇妙的是,顷刻之间,这些纸片又争先恐后地向上飞升,升至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这一奇观,民间流行的美丽传说很耐人寻味。

相传,这“七佛阁”里面有七身大佛塑像,这里是释迦牟尼现身说法的地方。当年,佛阁造好后,释迦牟尼第一次就位说法时,山下谷底里,盘腿席地而坐佛家弟子,挨挨挤挤,黑压压一片,一个个全神贯注,睁大双眼洗耳恭听。

同时,有28位飞天仙女,也住在这七佛阁里。她们看见这天,听道的人空前的多,便疑心这些人是不是都真心信佛,想试一试看。

这些飞天仙女鉴别真假佛徒,有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从空中向坐在地上的众徒身上散花,如果是真心信佛的,那花瓣儿就在远离他们头顶的上空飞走了,飘落不到他们身上;如果花瓣落在了谁的身上,就证明他的事佛,心中有假;要么就是红尘未断,俗缘未了;要么就是凡心未退,不能始终。

于是,这28位飞天姐妹,全都提了花篮儿,一个接一个地飞出洞去,顿时,天衣飘飘,清风习习,只见她们的胳膊舒展挥舞,随之天花乱坠,五彩缤纷,扬扬荡荡,却没有一朵一瓣落在众徒身上。

原来,当时聚居麦积山的成千上万个佛门弟子,为了敬奉佛事,不论是焚香、布施,或者是修缮佛窟,经年累月,并无一人一日懈怠。

这种虔诚恭敬的本身,就已经积下了很大的功德。而这种功德,光耀无穷,泽被千秋。所以,后来这里游览的凡人,在这七佛阁上散下花来,仍然不会落地的。为了这个缘故,人们给这窟佛阁又起了个美好的名字,叫做“散花楼”。

至北魏以后,麦积山石窟的雕塑中不论是佛还是菩萨,从形象到衣着饰物,则完全变成了汉民族的样式。而那种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更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是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我国多数石窟和寺院的早期造像,一般都将佛像作成庄严、肃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

在麦积山石窟里,尽管也有这样的作品,可是从北魏早期开始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北魏晚期以后的佛像,差不多都塑造成俯首下视、面容娟秀、体态端庄、慈祥智慧、和蔼可亲、美丽善良的母性形象,有的甚至类似陕甘一带农村中常见的少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百二十三窟内那对童男童女,他们颈项上各套戴一个长命圈,这是陕甘一带农村常见习俗的生动写照。

第四十四窟造像,曾轰动日本,被赞为“东方的维纳斯”。第四十四窟造像虽然出自1600多年前西魏的手笔,却明显感到宛如现实生活中的孩子。这说明塑匠们在造像过程中,把民间的生活现状如实地带到佛窟中去,使神灵与人间化为一体,因而使得麦积山窟作品格外富有人情味和民间气息。

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质感的独特方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麦积山石窟珍存的绝大多数作品,原来都是上过彩的,只是由于当时的泥塑作品在最初塑像时,便将衣服上的褶襞和身上的肌肉、血管等,都用柔和细腻的泥巴,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当原有色彩剥落后,仍显得质朴素净,富有雕塑感。

部分作品,由于泥巴的特殊处理,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已经变得具有明显的质感,甚至仍像新塑的一样。

麦积山石窟除珍贵的泥塑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等艺术珍宝。如万佛洞造像碑浮雕,描绘释迦讲经说法,构图严谨,刻画细腻,人物各具神态,表情自然,非常传神。

壁画中无论是描写从容前进的马匹、凌空翱翔的仙鹤,或是表现骑马作战,追逐野兽的场面,都善于掌握动势,充满着活力。这类作品数量虽然较少,但那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和精细巧妙的构图布局,以及纯熟洗练的制作技法,在我国南北朝同期作品中,也是非常杰出的。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末叶以来,在雕塑、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和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泥塑、石雕、建筑以及宗教等有关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系统的实物资料。

在洞窟形制方面,麦积山石窟与其他石窟也有不同,一开始丝毫未受印度支提和毗诃罗式的影响,尽管后秦和西秦所开的平拱敞口大龛,还带有天然洞穴式样,但是到了北魏,北周诸代纯粹变成殿宇楼阁式样。

特别是仿汉代宫殿的建筑结构,有出檐屋脊、鸱尾、额枋、斗拱、八角或四角列柱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旁注]

洛阳 位于河南省,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我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

秦州 我国甘肃省天水市中心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传说中的伏羲、女娲、轩辕均出生在这里,故有“羲皇故里”之称。

变 变相的简称,佛教绘画术语。用绘画或雕琢所表现的佛经故事。内容分为“经变”、“佛传”和“本生”三种。

真言 有称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语、密号。即真实而无虚假之语言之意。或又指佛、菩萨、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其别名;或即指含有深奥教法之秘密语句。广义言之,不但以文字、言语表示之秘咒者称为真言,乃至法身佛之说法,也均为真言。

庾信 南北朝文学家。字子山。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他早年陪同太子萧纲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被称为“徐庾体”。今存《庾子山集》。

璎珞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又称璎珞、华鬘。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另外,璎珞还有美玉的意思。

仙鹤 就是丹顶鹤,在我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分,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五六十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在传说中,仙鹤都是作为仙人的坐骑而出现的,可见仙鹤在国人心中的印象是相当有分量的。

[阅读链接]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险峻,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