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叶 港(日本)

千叶为千叶县首府。位于日本本州东南部,东京湾的东北隅,地处东京湾沿岸平原,都川及其支流葭川流经市区。全市面积 270 平方千米,人口 80 万。

千叶港是日本最大的工业港口,港口的大部分是通过人工修筑而成的。其范围以千叶市为中心,地跨千叶县的五市一町,从北向南呈弧形延伸 40 多千米。包括市川、船桥、习志野、千叶、市原和袖浦的临海地带。港区水域面积 2 480 万平方米,有 300 多个泊位,其中专用泊位占 93%,公共泊位仅占 7%,共有 80 多个码头,其中水深 9 米以上码头占 80%。在港区中,以千叶港区和船桥港区最为重要,在 32 个码头中 10 米以上深水码头 10 个,最

大的原料码头水深 18 米,可停泊 15 万吨级的专用船舶。千叶港的输入货物为工业原料和燃料,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占输入贸易额的 80%以上,其次为铁矿石、煤炭和木材;输出货物以汽车为主,占输出贸易额的 50~60%,其次是钢铁、船舶等。可见千叶港是以输入为主的工业港口,输入贸易额居全国各港首位。从1972 年开始,千叶港货物吞吐量超过 1 亿吨,1980 年达到 1.5亿吨,1991 年为 1.68 亿吨,超过横滨、名古屋,与神户港相仿。在进出港的商船中,外航商船占 63%,内航商船占 37%。

千叶港的腹地,不仅输出本地的工业制品;而且为东京地区的重要输出港,东京都生产的汽车主要由千叶港输出。

千叶市是以港口为依托,利用千叶港输入的原料和燃料发展重工业。其主要工业部门是钢铁工业,其次为机械工业以及石油加工、金属加工等部门, 千叶市的重工业大多数分布在沿海地区。1950 年川崎钢铁公司在千叶市南部沿海地区大规模填海造陆,1951 年建立千叶钢铁厂,这是日本在填海造陆上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后,炼油、石油化学、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等部门纷纷在东京湾东岸填海造陆,建设工厂。以千叶市为中心, 形成了京叶(东京——千叶)临海工业地带。京叶临海工业地带,在长 60 多千米,宽 3~5 千米的弧形带状地区内,分布着 900 多家大型企业和 1 千多家中小型企业,并成为千叶港重要的腹地。

千叶市不仅是日本新兴的重工业城市,而且也是东京都重要的卫星住宅城市。千叶市与东京都海上距离 30 多千米,陆上距离 40 多千米。由于重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在临海,造成沿海地区拥挤,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千叶在日本江户时代,已经成为周围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并逐渐发展了比较繁荣的商业。1873 年成为千叶县县厅所在地。1894 年总武铁路(东京

——铫子)修通,加快了千叶发展的有利条件。1921 年京城电器化铁路从船桥延伸到千叶,更密切了与首都的联系,并施行了市制。该时人口 3.4 万, 面积 15 平方千米。后来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1942 年人口已达

10 万。1945 年 7 月千叶市遭到严重空袭,城市建筑的 70%被毁,整个城市

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恢复和发展,特别是 50 年代初, 以建设千叶钢铁厂为契机,掀起了填海造陆兴建大型重工企业的热潮。千叶市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了许多大企业前来选址建厂, 从而带动了千叶经济的发展。随着千叶临海工业的发展,千叶港逐步扩大, 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各大企业的专用码头为主体,形成庞大的工业港区。1953 年定为地方港口,1954 年正式辟为对外贸易港,1957 年定为全国的重要港 口,1965 年又指定为全国特别重要港口,成为全国 17 个特别重要港口之一。1968 年京叶港合并后,港区又扩大,吞吐量仅次于神户港居日本第二位。

现在千叶市沿海填海造陆面积已达约 4 000 公顷,占整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的 30%多,集中了全市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昔日的自然海岸如今变成了平直的人工海岸,改变了原来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临海地区大气和水质及环境的污染等公害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千叶市已制定有关法令限制沿海地区工业扩大发展,而鼓励在内陆地区发展原材料加工及装配类型的工业。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千叶港的规划和整治。千叶港作为首都圈物资流通基地,已经纳入首都圈整治计划,以东京湾为整体进行整治,一方面把港湾整治与陆上交通网整治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发挥东京湾内东京、横滨、川崎、千叶、木更津和横须贺等六大海港的整体效益,按照统一规划将这六大海港建成各具特色的港湾。1983 年千叶港制定了扩建计划,在扩建和改造原有工业专用码头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千叶和船桥两个港区的公共码头,扩大商港机能。千叶港除继续保持工业港口的性质外,商港机能将进一步增加, 在首都圈的对外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东京湾乃至全国的最重要港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