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不同形式
降水按其外形可分为如下几种:
**雨:**为滴状的液体降水。水成云(由液态水滴组成的云体)内如果具备 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成云(冰晶组成的云体)和混合云(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 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后也成为雨滴下到地面。
雨按强度的大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
长期的连绵阴雨或大雨和暴雨,使得短时期内出现大量降水,形成巨大的地表径流,淹没低洼地区,或江河泛滥,淹没大片土地,致使作物被淹死, 农产欠收,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这就是所谓的水涝天气。在我国常出现“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的情况。如华中地区梅雨期持久,降水多,则长江流域水涝,而华北、东北地区却干旱无水。
抗旱防涝的最好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如建造大、中、小型水库,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等。我国许多地区在这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雪:**是由冰晶构成的各种各样的固体降水,雪花的形状很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角形的。
雪花为什么多呈六角形,花样又如此繁多呢?这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因而形成雪花多是六角形的。雪花形状的多种多样,则与它形成时的水汽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六角形冰晶的面上、边上和角上的饱和水汽压不同,其中角上最大,边上次之,面上最小。当突有水汽压仅大于平面的饱和水汽压,水汽只在面上凝华,形成柱状雪花;当突有水汽压大于边上的饱和水汽压,边上、面上都有水汽凝华,就形成片状雪花;当突有水汽压大于角上的饱和水汽压,边上、面上、角上都有水汽凝华,就形成了枝状或星状雪花。
雪按照降水强度的大小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雨夹雪是融化的雪或雪与雨同时下降的降水。
**雹:**是表面为各种形状的冰块,直径介于 5~50mm,个别也有更大的, 雹的中心是一个不透明的冰核,周围包着若干层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冰壳。
冰雹天气是一种严重农业灾害性天气。它出现的范围虽小,时间又短促, 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伴随狂风暴雨,雹粒降落在作物茎、叶和果实上, 引起很大的机械损伤。严重的冰雹能使处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作物受到毁灭性的伤害,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
冰雹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目前人工防雹有两种方法,即催化法和爆炸法。催化法其原理和人工降雨一样,往冰雹云内加入大量碘化银微粒或食盐粉末,破坏冰雹的形成过程,使云内水分分散凝结成小冰雹或水滴, 避免造成严重危害。我国许多地方在人工防雹上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
此外,降水还有霰等形式。
**人工降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何有效地人工影响局部天气,防御
不利的农业天气的出现,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1958 年,我国在吉林省用干冰催化降水进行大规模人工降水试验获得成功,以后,在全国广泛开展了人工降水试验。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用了新技术,在云、雾、降水宏观微观结构的探测以及催化方法和技术、效果检验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人工降雨的原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云是由很微小的水滴组成的, 云滴的体积增长 100 万倍才能成为一个普通大小的雨滴。为了使云滴迅速长大,就要在云内首先形成一部分冰晶或大云滴,但是自然界中并不常常具备这种情况,所以,在不少情况下,有云而无降水。为此,就需要人为地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使云中能生成一些冰晶或大云滴,促使云滴迅速长大成雨滴而降落。使用的催化剂有多种,对于温度低于 0℃的云层多用干冰或碘化银来“引晶”,叫冷云催化。对于高于 0℃的云层,多用盐粉或氯化钙来引进大云滴,叫暖云催化。另一方面,云中降水量一般与云的体积成正比,所以通过大量引晶使云上部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化,同时释放潜能,导致云中上升气流发展,增大云的体积和生命期,从而增加云的降水量。目前,虽然进行了大量地面人工降水试验,然而,飞机播撒催化剂仍是人工降雨试验的主要方式。
人工降雨对缓和局部地区的旱情起到了一定作用,为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但抗旱的最好措施还是兴修水利,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