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湿度
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即空气潮湿的程度,用数量来表示称为空气湿度。在气象学上常用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来度量空气湿度的大小。
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称为水汽压。它是大汽压力的一部分,单位常用毫米汞柱或毫巴(mb)表示。温度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量愈多。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含量时称为饱和。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很快地增大。饱和水汽压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状态、蒸发面的形状、液体的浓度等因素有关。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的小;凹面的饱和水汽压比平面的小,平面的又比凸面的小,随着表面曲率的增加,饱和水汽压增大。饱和水汽压又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纯水的饱和水汽压最小。
绝对湿度(a):通常将空气中的水汽密度称为绝对湿度。它是以 1 米 3 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克数)来表示的。一般,绝对湿度很难测得,所以常用水汽压来间接表示绝对湿度的多少。当绝对温度以克/米 3 为单位,水汽压以 mm 为单位,t=16.4℃时,绝对湿度和水汽压在数值上相等。
相对湿度(T):即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可用下式表示:
r=e/E×100%。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饱和程度。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即 E 不变时, 水汽压愈大,空气愈接近饱和。当 e=E 时,r=100%空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状态;当 e<E 时,即 r<100%,称为未饱和状态;当 e>E 时,即 r>100
%,而无凝结现象发生时,称为过饱和状态。
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单位是毫米汞柱或毫巴。饱和差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绝对数值。一定温度下,e 愈大,空气愈接近饱和,当 e=E 时,空气达到饱和, 这时候 d=0。
露点(c):气温愈低,饱和水汽压也就愈小,所以对于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在气压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温度,使饱和水汽压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值相等,这时的温度,称为该空气的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单位用℃表示。实际气温与露点之差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如果气温高于露点,则表示空气未达饱和状态;气温等于露点时,则表示空气已达饱和状态;气温低于露点时,则表示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
空气湿度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绝对湿度的日变化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与温度的日变化相似。最高值出现于温度最高时或稍后, 即 14~15 时绝对湿度最大,而日出前最小。这种类型出现于大陆上秋季或冬季,气流交换较弱的情况下。另一种类型是绝对湿度的日变化有两个最高值与最低值。这种类型出现在夏季晴天地面受热最强时,日出前后绝对湿度最小,以后逐渐增大,到 8~9 时达到最大值,此后绝对湿度逐渐下降。至 14~ 15 时由于空气上下强烈交换和土壤上层变干,达到最小,以后又上升,到 20~
21 时又出现最大值,这时空气交换微弱,蒸发仍然强烈,使近地层水汽含量增多,再以后又降低,直至次日清晨日出前后又达到最小。绝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一致。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蒸发强的七、八月份,最低值出现在蒸发弱的一、二月份。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气温升高时,虽然蒸发加快,使水汽压增大一些,但因饱和水汽压增大得更多,结果相对湿度反而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反,相对湿度增大。因此,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清晨,有一个最低值,出现在午后。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小,冬季最大。但某些季风盛行的地区,由于夏季盛行风来自海洋,冬季盛行风来自内陆,相对湿度反而是夏季大,冬季小。
空气湿度对作物有很大影响,它强烈制约着农作物的蒸腾作用的强度。当湿度小时,蒸腾作用加强,若根部吸收的水分供不应求,使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引起植株凋萎甚至干枯死亡。开花时的干旱,使作物授粉不良而引起落花、落果或造成籽粒不实。但成熟后期的干燥可以促使作物早熟,提高产品质量。收获期的干燥空气则有利于收获的进行和产品的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