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大运河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认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改革各种政治制度,制定比较合理的刑法。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又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的负担。隋文帝还比较注意节俭, 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奢侈的腐败行为,都要严加惩处。他的皇子杨俊背着他在外面大造华丽宫殿,用黄金装饰屋顶,用美玉铺砌台阶;隋文帝发现之后, 非常生气,马上把杨俊抓起来关了禁闭,结果杨俊病死在囚室里。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之后,隋朝的经济恢复发展得很快,国家渐渐富强起来。

但是隋文帝是个容易轻信谎言的人,他立大儿子杨勇为太子之后,另一个儿子杨广千方百计想把杨勇废掉立自己为太子。就用阴谋把杨勇的名声搞臭,让隋文帝越来越讨厌杨勇。不久之后干脆按杨广的意思废杨勇而立杨广为太子。

杨广夺取太子的名号之后,野心更大了,他想早一点当上皇帝,就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隋文帝,然后自己即位,杨广就是后来的著名的暴君隋炀帝。

历史上的隋场帝是一个一直有争议的人物,许多人对他的残暴荒淫一再谴责、批判、指责,认为他是历史的大罪人。但也有不少人主张应客观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因为除了他的残暴之外,隋炀帝还做了许许多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业绩,如打击分裂势力,抵御边境侵犯,开拓疆土,开凿大运河等。其中,隋炀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一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运河对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两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很多。据司马迁说,直到汉武帝时期,长江以南的农业生产仍然是“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三国以后,特别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富饶的处女地。经过几百年的开发,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首推江浙, 特别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了士族门阀盘踞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土地“亩值一金”,其肥沃程度可与关中相媲美。但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北方城市和边防军所需要的粮食,有很大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马车和人力车运输,不仅运量小,速度慢,而且费用很大,无法满足北方各地的迫切需要。利用水路运输,是当时最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可见, 尽早动工开凿大运河,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没有隋炀帝,这一时期必定也要开南北运河的。

从政治方面看,江南的阶级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始终是比较尖锐的。开皇十年(公元 590 年),江南大地主沈玄■、汪华等聚众反隋,有的称天子,有的称都督。隋文帝派杨素调集大军,历时两年才平定江南的叛乱。开皇二十年(公元 600 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市),第二年, 潮州少数民族发动起义。由于南方人民的不断起义,于是隋文帝下诏没收天下兵器,严禁私造。同时更禁止江南人私造大船,凡是三丈以上的船只,一律由国家没收。隋炀帝为了加强对江南人民的统治,于是下令开凿大运河, 使南北运输畅通无阻。

除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之外,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还有想到江南享乐游玩一番的因素。杨广早年曾任扬州总管,对江南盛景始终非常恋慕,

这从他留下来的大量咏江南风景的诗词中可以看出来。他曾作过一首《春江花月夜》,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这首诗的确写出了扬州的秀丽风光。隋炀帝本来就是一名风流皇帝,说他想开凿运河以便去江南游玩,应该也是开运河的动机之一。

在中国古代,天子一般都有出巡的习惯,叫做“巡狩”,炀帝当然也有这样的打算。在开凿运河前一年,他曾对给事郎蔡征说“自古以来天子都有巡狩之礼,以前江南的许多皇帝大多贪恋宫廷的奢侈舒服的生活,呆在深宫之中,从来不走出宫门与老百姓见面。也许这正是他们灭亡的原因之一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隋炀帝出游并不单纯为了享乐和游玩,还有深入民间了解民情的意图在内。

如果追根求源,最早动工开凿大运河的是隋文帝。他在位的时候,出于水利灌溉和漕运的需要,曾征发民夫引西边的渭水从大兴城到达东边的漳关,东西全长 300 里。这段运河开通后,隋文帝命名为广通渠。广通渠的开通确实大大方便了关中地区的物资转运工作。

炀帝即位,便积极动员人力物力开凿东南运河工作。公元 605 年开通济渠,下令征调河南、淮北一带百万民工,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 又从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向东南经今夏邑、永城、宿县、灵壁、泗县,由盱眙对岸入淮水,再折向今清江市, 达于邗沟。同年又征淮南民工十余万开邗沟,修整扩大前代故道,从山阳(江苏淮安)引淮水至扬子入长江。通济渠的开凿,直接沟通了黄河、汴水、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成为运河的主体部分。“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大业四年(公元 608 年)又征发河北地区男女民工百万余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今辉县东北至临清,顺卫河经今天津至涿郡,长达二千余里。大业六年(公元 610 年)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长达八百里,河宽十余丈,沟通了钱塘江和长江水系。

历经短短的 6 年时间,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长达 4800 里,是隋朝国力强大的具体表现之一。运河的开凿,虽然和隋炀帝个人有关,毕竟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运河贯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五省区, 并连结这一地区各个水系,这样庞大而成系统的工程,对于加强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很快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据当时的史书记载,通济渠向西直通黄河和洛河,向南直达长江和淮河;隋炀帝每次巡幸,都从这条运河上经过,顺利到达扬州。中国东南诸省,如交歧(今越南北部)、广东、湖南、湖北、扬州、浙江等地区,都有商船到达这里,在通济渠上往来不绝。运河的开通带动了商业的空前发展,往日十分萧条的大运河两岸,商业都市日益繁盛, 如运河南端的杭州,运河与长江交口处的京口和江都,运河与淮河会合处的楚州,运河与黄河相遇处的汴州等,都是人文、物资及商品交流荟萃的地方。当时的河北与江淮是全国重要经济区域,不仅农业经济有发展,而且手工业、商业贸易也有长足进步,人力物力基础雄厚,为运河开凿提供了必要条件。大运河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虽然有隋炀帝的贡献,但主要是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劳动的结晶,它同我国古代长城一样,享名世界,成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值得人们重视。

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也和修长城的过程一样,充满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可以说,大运河的每一处都是劳动人民用血汗挖出来的。当时,隋朝的统治者为早日开通运河,对劳动人民特别残暴。为了开挖引洛水入黄河的工程,以及修筑北边的长城,一下子征调民工百万余人。男人人数不够,就用妇女充作劳动力,由于劳动强度太大,累死、病死、饿死的人占去一大半。

隋炀帝大业四年,朝廷下令征发河北地区百余万人开凿永济渠,男人数量不够,又把妇女拉来充役。当时督工的将军名叫麻祜,非常残暴,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沿河人民常用“麻祜来了”这句话恐吓小儿。隋朝统治者为开凿大运河,残酷地剥削压榨人民。从这方面讲,大运河是隋末劳役繁重的历史见证之一。

为了对大运河的开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应该分段说明当时开凿的情况。

首先开通的是通济渠。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等地区的一百多万民夫开凿通济渠。这条运河是利用古代运河渠道,加以拓宽的工程。从这年 3 月开工,8 月完成,两千里的渠道只用了一百余天。如果是新开的河道,这样短的时间,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完成的。

通济渠的具体路线,是以东都的西苑为起点,然后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进入黄河后,利用黄河的一段河道直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从板渚再引黄河水南流,使河水进入古鸿沟系统的睢水。这条睢水经过现在的中牟、开封、陈留、杞县、葵邱、宁陵、商邱、下邑、水城、宿县、灵壁、泗县,入泗水而进淮河。

在淮河与长江之间,隋朝以前有邗沟相通,但是到了隋朝,邗沟由于多次改道,河道狭窄,根本无法通行大船。隋文帝平陈以前曾下令治山阳(今江苏淮安)。但是隋文帝整治的是邗沟入淮的水口,并没有彻底清理河道。隋炀帝时期,组织十余万民夫,把旧有的邗沟拓宽取直,从山阳到达扬子(今江苏仪征),位置在邗沟的西侧,这次又把邗沟改直,不经过射阳湖而直通长江。

大业四年(公元 608 年),开凿永济渠。这条运河主要是利用自然河道, 沟通沁水和淇水,引沁入淇,在武陟县北部会合,一直北流从天津入海。永济渠就是利用这条天然水道向北伸展,然后合永定河,北达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公元 610 年),开凿南运河。在隋朝以前,长江以南的人民开了不少小河,这次开河主要是利用旧日的小运河,把小河拓宽。然后引长江水,穿小河,绕过太湖,以达杭州,便成了江南运河。这条河全长八百里, 宽十余丈,是江南十余万人民的劳动成果。

这条运河北起涿郡,南达杭州,连开皇四年(公元 584 年)隋文帝命宇文恺率水工开的广通渠(自大兴城至潼关,长三百余里)计算在内,大运河全长 2700 余公里,是世界最古老和最长的运河,相当于苏联沟通伏尔加河和

顿河的运河长度的 26 倍多。大运河不仅长度在世界运河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其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

大运河通航以后,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运河是大业六年开凿的,第二年,隋炀帝就敕令把江淮粮食北运,并将江淮等地的战争物资通过永济渠输送辽东。因此唐朝著名理财家杜佑说:运河通航以后,“天下利于转输”。

大运河开通以后,对黄河起了分流作用。这是因为每年六七月间,黄河

流域雨量大增,黄河的流量骤然增长,而下游泥沙沉积,河床很浅,在河水上涨之际,容易泛滥成灾。但从开凿运河以后,每当黄河涨水季节,部分河水可以通过永济渠和通济渠泄出。这样一来,便减少了黄河本身的压力。因此,南北运河开通以后,数百年间黄河未发生大泛滥。

抛开劳动人民为开凿运河所受的苦难不论,大运河的胜利开通也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当然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开凿运河决策人隋炀帝的巨大气魄。南北大运河总体上一次设计,一次施工,一次通航,这在勘查测量、节制水量、平衡水位,利用天然河道和人工水道等各方面需要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这种高超的水平,在世界运河开凿史上都是罕见的。

首先,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方面很科学。开凿过程中,利用挖河挖出来的土筑路、植树,在通航的同时,又发展了陆路运输,并保持不让水土流失。据文献记载,当时的通常做法是开挖四十步宽的河道,然后在两旁栽树,树的品种多选择杨柳之类的易于存活而且树身相对较矮的品种。对于这种具有深远环保意识的做法,当代学者也是赞叹不已。

其次,充分利用旧有航道。这是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开凿过程中, 运河利用汉魏以来自然航运条件较好的旧有航道。以通济渠和永济渠为例, 这两段都是利用黄河古道,向东南、东北作扇形张开,尽量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向低缓缓流去。当时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

尽管利用古道修凿而成,民众仍然付出了繁重的劳动和宝贵的生命。 第三,为了减少工程量,尽量拉直河道距离。通济渠是呈直线型,路线

经过板渚、郑州、开封、商丘、永城、宿县、灵壁、泗县、盱眙一线,全长大约 1500 里左右,是比较科学的长度。在开凿邗沟这一段的时候,也几乎是一条直线。这条运河既要穿越今天仪征地区的丘陵地带,又要截断今天安徽中部丘陵,如果选择的线路不当,很可能就通不了航。隋朝时所开的邗沟, 是最早科学取水道的运河之一。

当然,要取直河道,就不可避免地强占民田,强拆民房,强拆城墙等障碍物。这也可算是隋末的一大弊政吧。但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少数人做出的牺牲,换来的是长期的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隋炀帝是个复杂的人物,他的许多历史功绩与他的残暴行为分不开。甚至一些本来有积极意义的事情,让他一干,反而成了祸害人民的弊政。

大运河是用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开成的。这项巨大的工程大约用了 1.5

亿个工,当时全国只有 890 万户,平均每户要出将近 20 个工。开通济渠的

100 多万民夫,死掉了三分之二。

运河挖成了,隋炀帝派去验收的人,把一丈二尺长的铁脚木鹅,从上游放下,如果木鹅停住,就说是水浅。在运河的一段中,木鹅停了一百多处。隋炀帝竟下令将负责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夫五万人全都捆住手脚,活埋在水浅处的岸上。

运河还没有修完,隋炀帝已经派人造好了许多大船。公元 605 年秋天, 他带着大批随从,乘坐这些船到江都游玩。隋炀帝坐的船叫龙舟,长二百尺, 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 160 间房,都装饰金、

玉,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挽船的人叫殿脚,龙舟有殿脚 1080 人。皇后

坐的船有殿脚 900 人。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乘几千艘华丽的

大船,纤夫共有 8 万多人。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在运河中船头接船尾,前后长二百多里,旌旗蔽日,热闹非凡。

这样庞大的船队怎么顺利航行呢?那些专门负责游幸的官员征调来纤夫拉船,另外还有两队骑兵在河的两岸护卫着船队,到了晚上,船上和岸上都点上灯火,并且要鼓乐齐鸣,真是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事。

为了满足船队大批人员的享受,隋炀帝命令两岸的百姓,给他们准备吃的喝的,叫做“献食”。那些州县官员,就逼着老百姓办酒席送去,有的州县,送的酒席多到上百桌。别说隋炀帝吃不了那么多,就连他带的宫妃太监、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留下的许多剩菜,就在岸边掘个坑埋掉。可是那些被迫献食的百姓,却弄得倾家荡产了。

江都在当时是个繁华的地方,隋炀帝到了江都,除了尽情游玩享乐,还大摆威风。为了装饰一个出巡时候用的仪仗,就花了 10 多万人工,耗费的钱财更是上亿论万。这样整整闹腾了半年,又耀武扬威地回到东都来。

在江都刚住了 4 个月,隋炀帝又要回洛阳。这一次从陆路回来。于是, 又要置办车马仪仗,又要制作百官仪服。各州各县都得贡献羽毛。老百姓遍地设网捕捉禽兽,也凑不够数,只好高价去买。买一只野鸡尾就要花十匹绢的代价。

以后,隋炀帝又两次巡游江都。他每巡游一次,沿途的老百姓就遭一次殃。而许多官吏却因为拚命搜刮百姓,向皇帝献厚礼,升官晋爵,发了大财。

打这以后,隋炀帝几乎每年出巡。有一次,他从陆路到北方去巡视,征发了河北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铺一条巡行的道路;为了保护他巡行的安全,又征发了 100 多万人修筑长城,限期 20 天筑成。这样,他才在

50 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边境上巡行了一周。北方没有现成的宫殿,好在隋炀帝身边的宇文恺是个巧匠,专门为他造了一个活动宫殿,叫做“观风行殿”。这种行殿上面可以容纳侍卫几百人,使用的时候装起来。不用的时候可以拆卸装运;下面装着轮子,可以随意转动。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发明, 可惜只是供隋炀帝一个人享乐罢了。

隋炀帝最后一次下江都,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全国不断燃烧起农民起义的烈火。一天夜里,大业殿起火,隋炀帝惊慌万分,以为起义军打进来了,急忙逃入西苑,藏在草丛中,直到火灭以后,才敢出来。夜里睡觉, 经常吓醒,要几个宫女摇抚着他,才能睡着。因为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比较少,隋炀帝又想到江都去。大业十二年(公元 616 年)7 月,新龙舟造好了, 他急忙下令出发。大臣们都不同意隋炀帝离开洛阳。有的官员上书劝阻他, 竟被他处死。船队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又有一个小官上表请求回京,隋炀帝杀了这个小官,继续前行。到梁郡(今河南省开封市)有人拦路上书说:“你如果真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又把这人杀死。他对官吏们的进谏一概不听,决心去江都享乐。

到了江都,隋炀帝生活更加荒淫奢侈,每天大吃大喝,杯不离口。在农民起义的强大声势下,他坐卧不安,有时候在梦中也惊呼狂叫起来。有一次, 他对着镜子说:“好头颈,不知该谁来砍它?”荒淫残暴的隋炀帝,已经预感到他的末日快要来临了。

除了征发大批民夫开凿运河之外,隋炀帝还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公元 605 年,隋炀帝派管理建筑工程的大臣宇文恺负责造东都。宇文恺

是个高明的工程专家,他迎合隋炀帝追求奢侈的心理,把工程规模搞得特别

宏大,建造宫殿需要的高级木材石料,都是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地区运来的,光一根柱子就得用上千人拉。为了造东都,每月征发 200 万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他们还在洛阳西面专门造了供隋炀帝玩赏的大花园,叫做“西苑”,周围二百里,园里人造的海和假山,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 尤其别出心裁的是到了冬天树叶凋落的时候,他们派人用彩绫剪成花叶,扎在树上,使这座花园四季长春。

为什么炀帝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急于营建东都呢? 从政治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便于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从更深层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更有效更迅速地镇压黄河中下游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隋文帝杨坚早就没收了江南一带三丈以上的船,又下令不准民间私藏兵器,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从经济上来说,即因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隋朝中央政府机构所需,洛阳地位适中,转运财物比较便利,路程也比长安缩短了,这在诏书中也指出:“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无论从水陆还是从陆路,都很方便。”况且自从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此以后,洛阳的经济和社会都在不断地发展着。隋炀帝即位之后,继承了文帝留下的雄厚财力, 加上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他在各方面都具备了营建东都的条件。

东都的营建,经过约一年。隋朝役使工匠,极为残酷。主要是依靠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到公元 606 年(大业二年)初建成。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宫殿所在处,皇城是文武官司所在处,外郭城就是大城或称罗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所住处。外郭城内在洛水以南有九十六坊,以北有三十六坊,还有东、南、北三市。特别是在城内和城外附近的地方,建筑了许多大粮仓如含嘉仓、洛口仓等,已见前述,在仓内储存了难以数计的从农民身上榨取到的粟帛,充实了隋朝的财力。且在建筑东都的开始,就迁移天下富户数万家到东都洛阳定居,大批豪族、富商迁到洛阳来之后,一方面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增进了洛阳的繁荣程度。

所以,东都洛阳的建成,不仅成为隋炀帝时的政治中心,更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因此才会出现上面所述洛阳的那种空前繁盛的情况。尤其在南北两段运河开成后,洛阳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中的枢纽。

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这两项巨大的工程,虽然耗费了许多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生命,但最终还是有巨大的进步作用的。这两项工程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本来完成这两项大工程之后,炀帝就应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老百姓好好安定下来生活一阵子,恢复一下被用得差不多空了的国家财力。因为连续多年的巡游,无休无止的劳役和越来越重的赋税,已经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的心理却越来越重了,为了炫耀武功,公元 611 年,他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这是一场毫无进步作用的侵略战争。

高丽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接受我中央政府的册封,实际上是我国的一个附庸国。因为距离中央朝廷距离较远, 高丽政权经常自动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所以,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就时常与高丽政权发生冲突,高丽也是有时降有时叛。隋炀帝出征高丽的借口就是高丽政权不听从他的调遣。

这一年,他从江都乘龙船,沿着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这场战争。他下令全国军队,不论远近,一律向涿郡集中;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

海口督造兵船 300 艘,造船的民夫在官吏监视下,日日夜夜在海边造船,得不到休息。他们下半身泡在海水里,时间一久,从腰以下都腐烂得生了蛆, 许多人受不了这样折磨,倒在海水里死了。

接着,隋炀帝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各地督造 5 万辆大车,送到高阳, 给兵士运输衣甲、帐幕;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只把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和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于是,无数的车辆,无数的船只,不分白天黑夜,沿着陆路和运河源源不断由南向北,形成一支滚滚洪流。几十万运输物资的民夫,在半路上有不少累死饿死,沿路都是倒毙的尸体。由于民夫死亡太多,耕牛也被征发拉车,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人民没法忍受下去了。要想活下去,只有反抗。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他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就是白白送死的意思),号召大家反抗官府,歌中写道: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歌词的意思是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官府的抓丁抓差暴行,与其被征发到辽东与高丽作战而死,还不如勇敢地拿起武器,与官军拚个你死我活。

王薄起义不久,山东、河北的广大地区也纷纷出现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隋炀帝仍不管这些严重情况,照样调派军队再次进攻高丽。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100 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 2700 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了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此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夫、船工 8000 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杨玄感认为时机到了,他召集民夫陈述自己决定反抗隋炀帝的想法之后,民夫们马上起来响应。一下子杨玄感就拥有了 8000 士兵。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李密作自己的谋士,正式向隋炀帝宣战。从此之后,瓦岗军、河北起义军和江淮起义军一个个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隋炀帝不久也在江都被造反的军队杀掉了。

纵观隋炀帝的种种政治行为,可以说他既是隋朝的亡国之君,又是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残暴与荒淫行径最终搞垮了隋朝,连他自己也被人杀害了;但是他的开凿大运河的功绩却值得大书特书。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人指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用全国的财力开凿运河,结果造成国力衰弱,民怨沸腾,最后亡了国。但这条大运河却给后来的唐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唐朝能成为一代盛世,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