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

1940 年,日军在华北把进攻的矛头全面指向八路军,不仅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连续不断的大规模“扫荡”,而且实行了企图窒息我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在经济上,他们对占领区大肆搜刮、公开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严禁军用物资及其他物品进入根据地,企图在经济上困死根据地军民。去年(1939 年),晋察冀边区又遭受了 20 多年罕见的水灾,1 万多个村庄被洪水淹没,大批农田被冲毁,使得对敌斗争十分残酷和艰苦。为了战胜困难,边区政府发出了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工作的口号,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队组织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在日军残酷的经济封锁下,根据地军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开始,战士们每人每天还能吃上几两小米,后来连高粱黑豆也断绝了。党政机关和部队开荒、种菜、养猪,部分地解决了自己的生活所需,尽力减轻群众的负担。

当时,冀西的粮食主要靠平汉路以东的平原产粮区供给,日军沿铁路沿线挖了又深又宽的封锁沟,严防路东的粮食运到路西的根据地去。为了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上级决定派七连和当地群众一起到路东武装抢运一批粮食。

初秋的一天下午,七连官兵和群众从易县出发了,他们避开敌人的巡逻队,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到了路东魏古营,装好粮食后来到了铁路边的庄稼地里,等待天黑以后再通过封锁线。七连战士们除了每人背一袋粮食外, 还要武装掩护群众,任务十分艰更。

夜幕悄悄地来临了,七连战士们和群众背起粮食走出了庄稼地,然后飞快地向铁路飞跑而去。靠近铁路边的壕沟旁,连长放下粮袋,找到了马宝玉说:“六班长,赶快找人架桥。”马宝玉立即从腰间取出绳子,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竹梯绑好,架在壕沟的岸上,然后在梯子上边铺上几块木块,架好了“临时桥梁”。

连长马上组织部队和群众过“桥”,马宝玉和葛振林站在“桥”的两边察看情况,并不时地回过头来扶过“桥”的人一把,叮嘱道:“小心!”队伍有秩序地过着,眼看着已过去多一半人了,马宝玉心里一阵高兴:“小鬼子,瞧吧,粮食,我们从你眼皮底下运过来了。”

队伍飞快地走着,突然,一股强光从远处直射过来,随即传来了“轰隆隆”地车动声。“不好,鬼子的巡逻车来了。”马宝玉连忙招呼过桥的人赶快卧倒,自己猛地将竹梯子拉到沟里。

响声越来越近,强烈的灯光也照得四周如同白昼,随着车响,一辆巡逻车开了过来,两个鬼子从车里探出头来东张西望了好一阵,没有发现什么, 往前开走了。

马宝玉和葛振林从沟里拉出梯子重新架好,队伍又开始过“桥”。一会儿,远处又传来“咯吱咯吱”的皮靴声,敌人的巡逻队又来了。

葛振林望了望正在过“桥”的队伍,问连长:“连长,鬼子的巡逻队来了,怎么办?”

连长看了看远处的巡逻队说:“继续抢运,三排赶快占领有利地形用火力压住巡逻队。”三排长马上带领部队朝鬼子巡逻队迎了上去。

鬼子的巡逻队越走越近,当距离这里只有七、八十米时,三排开火了, 密集的子弹射向敌人,鬼子巡逻队被这突然的打击吓晕了,同时也发现了过“桥”的队伍,马上组织人一面向三排进行还击,一面派人朝过“桥”的队伍射击。

“同志们,快呀!”马宝玉招呼着人们,这时,一梭子子弹打过来,把梯子打断了,马宝玉看到还有几个人没有过壕沟,马上纵身跳到沟底,葛振林紧跟着跳下去,俩人用手把梯子高高举起,重新建好了“桥”,人们背起粮食飞快地踏上竹梯“桥”。子弹“嗖嗖”地打过来,在他俩旁边开花,马宝玉、葛振林毫不惧色,高高地举着梯子。人们过完了,马宝玉、葛振林翻身上沟,扛起粮食,在三排的掩护下,飞快地跃过了铁路。

第二天拂晓,运粮队来到了一个山村,经过长途跋涉,又背着粮食,大家累极了,连长命令大家在此地休息一会儿。

六班的战士们架好锅,倒出出发前上级配给的小米准备做饭,马宝玉提醒大家道:“别全做了,匀着点吃,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呢!”

“班长,咱们不是每个人都背着粮食吗?怕什么。”旁边的胡福才不解地问道:

“是呀,我们是每人背了一袋粮食,但是,这是我们根据地的部队和群众的命根子呀!眼下,鬼子正在拚命地封锁我们,妄图困死、饿死我们,我们要咬紧才关,想方设法地坚持下去,多一点儿粮食就多一份打击敌人的力量。”

不大一会儿,小米粥熬好了,葛振林拿出勺来给同志们盛粥,马宝玉总是最后一个来。葛振林想:班长每次开饭都在最后,好让同志们多吃点,有时没有饭了,也不声张,宁可自己挨饿,这回得给马班长多盛点,让他吃好。

分完了饭,葛振林端起瓷缸,三下五除二就把粥喝到了肚子里。这时, 他发现马宝玉不知什么时候走开了,葛振林收拾好缸子,出门去找,他刚到门口,迎面来了一个端着空碗的女孩,嘴巴上沾着米粒,看着女孩手里那只熟悉的碗,葛振林心里立刻明白了,马宝玉又把饭让给了群众。

望着那小女孩,葛振林忙问:“给你饭吃的那个叔叔到哪里去了?” 小女孩指了指村后的山坡说:“往那边儿去了。”

葛振林急忙跑出村外,边跑边喊:“班长、班长、⋯⋯”走了不多远, 他发现山坡上岩石边,躺着昏倒的马宝玉,手里还握着一把山枣。这时,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也赶来了,战友们看到这种情景,眼含热泪,齐声呼唤着:“班长、班长⋯⋯。”

马宝玉慢慢地睁开眼睛,看见了围坐在周围的战友们,他艰难地坐起来, 大家赶忙去扶他,他笑了笑说:“不要紧,歇歇就好了。”

大家扶他回去,休息了一会儿,出发的军号吹响了,六班战士们背起粮袋,跟着队伍出发了。粮食到来了,增强了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的信心。

艰苦的斗争环境,生活不稳定,经常要打仗、行军。但是,战士们在战斗、生产的间隙,仍然坚持学习文化,吸取精神食粮。他们把认识一个字当作是消灭一个鬼子那样,非常刻苦努力。

有一天,战斗刚刚结束,马宝玉和战友们正在一边擦拭着武器,一边谈论着战斗的感受,谁消灭了多少敌人等等。正聊着起劲,连队文书拿着一本麦秸纸向六班走来,边走边喊:“六班长,快来领你们班的学习本子。”

马宝玉接过那本子一看,是用又厚又粗糙的纸订成的。在那个年代,能得到这样的纸已是很不容易了,所以,马宝玉他们非常高兴,一齐问道:“文书,这是从哪里弄来的?”

文书说:“像你们冒险运粮食一样,这是交通员也冒着生命危险弄来的, 要通过敌人的几个封锁线,才能到咱这块根据地,你们得爱惜着用,一班只有一本啊!”

马宝玉听到这里,想象着根据地的困难,粮食缺乏,药品缺乏、⋯⋯, 边区政府正在号召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自己解决目前的困难。想到这里,他悄悄地把本子送回了连部,六班的学习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纸笔的问题。

第二天,文书发现了六班送回来的本子,他感到非常奇怪: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都在争着多要纸和笔,发给六班的本子为啥要退回来呢?带着这个疑问,文书来到了学习室,其他班的战士们都在认真地学习,却不见一个六班战士的影子。文书忙问身旁一个战士:“六班的战士到哪里去了?”

战士告诉他说:“六班战士还在宿舍里,不知在鼓捣啥呢?”

听完战士的话,文书一边向六班走去,一边嘀咕:“六班长啊!六班长, 你们可是个尖刀班呀!怎么这么不重视学习呢!学习也是一种武器呀!这样

下去,你们班可要落后了。”正想着,他来到了六班宿舍前,里面传出来的声音使他不由地放慢了脚步。

“反对封锁,抗战到底。”

一会儿是马宝玉的声音,一会儿是战士们跟着念的声音,文书推开门走了进去,只见六班战士正一个个蹲在地上认字呢,字写在了一个沙盘上,马宝玉在沙盘上刮了写,写了又刮。战士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沙盘,有的在沙盘上写字,连文书推门进来都没有感觉到。

文书看了一会儿,见大家练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说了话:“六班长,你们用这玩艺练字学习真不错,省纸省笔呀!”

马宝玉见文书站在后面,高兴地说:“这都是大伙想出来的点子,我们想给连里节约点纸,又不耽误学习。来,文书给我们指导指导。”

胡德林拉着文书说:“文书,过来看看,这是俺写的字,看看对不?” 文书走过去看那沙盘,见上面写着“打鬼子,救中国”几个字,字写得歪歪斜斜的,但看起来是很认真写的,鬼子的“鬼”字上面少了一个撇。他笑咪咪地对胡德林说:“这鬼字,脑袋上少了一个角。”他边说边拿起一个小棍, 在“鬼”字上面加了一个撇。

葛振林笑着说:“咱们小胡可真行,写字都要敲掉鬼子的脑袋。”

文书说:“我要向连长指导员汇报,把你们班的经验向全连推广。但是, 马班长,你们的沙盘好是好,部队三天两头行军打仗,枪枝弹药都够背的, 再弄这么大沙盘可不容易啊。”

文书的话提醒了马宝玉。是啊,不能总是到处弄沙盘学习呀。他又发动大家想办法,经过比较,他们找到了一种薄薄的石头片,这是山区的老乡们用来盖房子,把它敲小做石板用,很合适。从此,六班战士们身上又多了个小石板,一有空闲时间,战士们就把它拿下来,放在膝盖上练习写字。文书看到了小石板,拿过来一试,果然好使,高兴地说:“用这玩艺写字,还真行,谁想出来的点子?”

宋学义笑了笑说:“还有谁?马班长呗!” “这都是鬼子逼出来的,鬼子越封锁,咱们的办法越多。学习跟打仗一

样,也要坚持持久战,只要有信心、恒心,我们大家都能攻克学习文化这一关。”马宝玉像是对文书,也像是对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