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外国名人的故事

爱迪生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是否知道这么一句名言:天才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出自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之口。爱迪生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如电灯、电影、留声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1847 年,爱迪生出身于美国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他对周围的一切就充满好奇,凡事总爱比别人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一天该吃饭了,妈妈却发现爱迪生不见了,全家人找来找去,最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看到母鸡孵出小鸡,他自己也想试一试。还有一次,他让邻居小伙伴米吉利吃了发酵粉,希望小伙伴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结果,小伙伴非但没有飞起来,反而差点送了命,害得家长带着孩子告到了爱迪生家里。

7 岁时,爱迪生上学了,他还像以前一样爱问为什么。老师教给大家:2

+2=4,他偏要问为什么 2 加 2 要等于 4,尽管老师给他做了一般的解答, 他还是不满足,气得老师骂他低能儿,要求他退学。母亲把爱迪生带回了家, 就这样,我们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仅仅上了 3 个月的学便被赶回了家,究其原因,只因老师嫌他太愚蠢。

爱迪生在家里由母亲带着学习,母亲教他数学、写字,还教他化学、自然。爱迪生对学习总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对化学,他把自己的零用钱攒起来全部买成化学用品,在家里的地窖里建立起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 每天除了读书就是呆在里边做实验。

  1. 岁那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爱迪生开始在一趟列车上做报童。他每天凌晨早早登车,常常是晚上 8、9 点钟方回到家里,尽管累了一天,他还不肯休息,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半夜。后来,他觉得卖完报的空余时间浪费掉了实在可惜,正巧列车上有一间吸烟室未被利用,经车长同意,爱迪生就把自己的实验室搬到了列车上,利用一切闲暇来做实验。在列车上做报童的日子里,他还学会了使用印字机,自己创办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报纸。然而, 这样的日子没有坚持多久,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一次行车中,由于列车震动过大,一瓶白磷摔在地上自燃起来,多亏及时扑救才没有发生大的损失,气急败坏的车长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并把他的所有物品扔下了列车。因为这一耳光,爱迪生的一只耳朵丧失了听力。然而列车长可以打聋爱迪生的耳朵,却永远不可能让爱迪生真正趴下。爱迪生的一生中碰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每一次他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在不懈的努力下,1869 年,爱迪生的第一个发明——自动数票机问世了,他欣喜的把机器抱到了国会,遭到的却是无情的拒绝,资本主义制度下, 选票上玩花招是必然的,他们不需要清醒的机器。

爱迪生的第一个发明就这么破产了,没有花费时间去悲伤,他很快把精力投入了下一项发明。从 1869 年到 1910 年,短短的 41 年间爱迪生共申请得

1325 项发明专利,平均每 10 多天就有一项,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所有的发明中,电灯当属爱迪生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这也是耗费他精力最多的一项发明。为了找到理想的灯丝,他先后试验了 1600 多种耐热材料

和 6000 多种植物纤维,共失败了 8000 多次。助手丧失了信心,家人也劝他放弃,他没有摇头,他不断鼓励着他们,努力尝试着任何有可能的材料,连

朋友的红胡子和中国的扇子都曾为他的试验品,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1931 年 10 月 21 日,即他的葬礼举行的日子,全美国所有的电灯都同时熄灭一分钟,以此来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来纪念他这一重大发明。

在爱迪生的身上具备着人类的许多美德,勤奋无疑是这些美德中最显著的一条。在他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读的书已比他自己还高。成年以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每天只睡 4、5 个小时,常常是太累了就在实验室里枕着书睡一会儿,睡醒后接着工作。在爱迪生心中,实验室是他最好的休养场所,连新婚的日子都在实验室中度过了。

读完了以上这些,同学们,这回大家都不难理解为什么说天才来自勤奋了吧。

居里夫人

在人类历史,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女性,作为一个科学家,她先后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诺贝尔史上的第一人;作为一个妻子,她与丈夫比翼双飞,是令人羡慕的科学伴侣;作为一个母亲,她培养出了获诺贝尔奖的女儿。

这位伟大的女性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法籍波兰人。

居里夫人是在波兰出生、长大的。那时的波兰正处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 玛丽从小就尝够了做亡国奴的滋味,她私下里接受了许多抵抗侵略的思想, 从心底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她发誓要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学习。在玛丽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因为亡国失去了工作,仅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和在家给别的孩子上课挣点钱养活她们,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艰苦的环境磨炼了玛丽姐妹的意志,在学校里,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老师喜爱。

玛丽中学毕业了,由于才学出众,她获得了金质奖章。可是她却不能继续上学了,因为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大学里面是不收女学生的,到巴黎上学, 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要知道,同样获金质奖章毕业的姐姐已在家呆 3 年了,去巴黎上学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玛丽回到了家里,父亲因供不起女儿上学伤心地落下了泪,玛丽一边劝父亲,一边想着办法。她和姐姐商量先由她做家教,供姐姐读书,姐姐毕业后有了工作就可以供她读书了。就这样,姐姐拿着全家人凑起的钱迈向了巴黎,玛丽一边学习一边挣钱,终于在 1891 年也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玛丽到巴黎后,先是住在姐姐家,因为姐姐家离校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且有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间小阁楼上。阁楼条件相当艰苦,冬天又无法取暖,玛丽常常被冻醒,她不得不起来,把所有的衣物都盖在身上,有时甚至把凳子压在身上增加重量。玛丽生活极其简单, 每天仅以几片面包充饥,有几次连这也忘了,正在读书,突然昏倒,多亏同学发现通知了姐姐。玛丽的姐姐为此操透了心,玛丽自己却为这事发笑了。

所有的艰苦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玛丽的学习。她每天总是早早地第一个来到教室里在前排座位上坐下来,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 10 点钟图书馆的灯熄灭了,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煤油灯又常常是亮到了夜里两三点钟。短短的两年,她连续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这个穿着破旧毛衣、脸色苍白的女孩于 1893 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大学毕业了。

玛丽没有因成绩优异而满足,她要再接再励,继续攻读,摘取人类历史上第一顶属于女性的博士桂冠。

就在这时,玛丽遇见了法国优秀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共同的理想, 两人走到了一块,他们相爱并且结合,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此,居里夫妇开始了共同的研究。其时,放射性元素是热门课题,他们就把这选作了研究的方向。

他们从朋友那儿借来一间破旧的贮藏室,居里夫人把它打扫了一翻,又用平时积攒的钱购置了一些必需的仪器设备,两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居里夫妇把凡是能够找到的化学试剂、矿物一一进行了精心的检测,发

现沥青铀矿具有明显的放射性,他们判定该矿中含有某种放射性新元素。 居里夫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对几十千克的沥青铀矿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

终于找到了这种具有放射性的新元素,玛丽用她的祖国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新元素,这就是“钋”。

“钋”找到了,居里夫妇却没止步,因为在提炼“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分离出的钡化合物具有更为强烈的放射性,据分析这是又一种未知的放射性元素。他们把这种元素称为镭。居里夫妇向世界公开了这一发现,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见过镭,许多人对这一发现持怀疑态度。

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居里夫妇投入了更加艰苦的奋斗,他们要提炼出镭来。

没有实验工厂,他们向朋友借了一间破木棚作工厂;没有资金购买贵重的沥青铀矿,他们买来了廉价的废矿渣。居里夫人穿着一身油污的工作服, 不停地出入院子和屋子之间,她时而在院子里加煤烧火、熔炼矿渣,时而在屋里结晶浓缩物,20 多公斤重的容器居里夫人不断的要搬进搬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居里夫妇没日没夜地干着,几万次的提炼,整整 4 年的奋斗,1902 年,他们梦寐以求的镭盐终于被分离出来了。

1903 年,居里夫人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女博士学位。同年,他们夫妻又荣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女性,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她的名字被亿万人传颂着。

富兰克林

1752 年 7 月的一天,在美国费城,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了。就在这时,一个人同儿子走出家门,来到了郊外,他们手里拿着一只特殊的风筝,他们是要在这雨天来放风筝的。只见这风筝以杉树枝做骨架,以绸布代纸,顶端竖着一根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末端还系着一个铜钥匙。这个人就是富兰克林,他要用这独特的风筝验证一下霹雳产生的电与实验室里的电有何不同。

风筝慢慢地升上了天,雨也哗哗啦啦地下大了。头顶上一个雷电闪过, 富兰克林赶紧把一个手指靠近钥匙,一个强烈的电火花在他手边闪过,富兰克林知道这是天空的电流通过混麻绳和铜钥匙传到他的手的,他兴奋地大叫起来:“电,捕捉到了,天上的电捕捉到了!”他把铜钥匙放进能够充电的莱顿瓶里,莱顿瓶里顿时冒出了蓝色的电火花。

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冒着生命危险(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实验,俄国科学家利赫曼即因此实验而献身的,同学们千万不可模仿去做。)证实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揭穿了有关雷电的古老神话,为电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并由此发明了避雷针,使千万高楼大厦避免了被雷击的危险。

在电学史上,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正确阐述电的性质的人,堪称是电学的

先驱。同时,他在光学、化学、热学、植物学以及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就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说起来恐怕你很难相信,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蜡烛制造商的家庭,家里共有 10 个孩子,因为孩子太多,父亲收入又不高,家里生活相当艰苦。富兰克林仅仅上了两年学,才刚刚 10 岁就被迫中止了学业,在家里给父亲做帮工。小富兰克林一边帮父亲干着剪烛心、浇烛模、守店铺之类的工作,一边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刻苦攻读,每天天色刚刚泛亮,他就起床了,往往读到日落西山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两年的时间,他读遍了父亲丰富的藏书,还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大量的书来读。

因为富兰克林对书籍有着特殊的爱好,他 12 岁那年离开了父亲的店铺到哥哥的印刷厂做了学徒。

印刷厂的工作是辛苦的,每天劳动长达 1O 个小时,富兰克林的心情却是兴奋的,没有任何比有这么多书让他读更让他高兴的事了。他如饥似渴地读着书,在纸垛上,在印刷机边,无论环境优劣都能看到富兰克林学习的身影, 为了读书,他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眼睛熬得红红的。朋友都劝他出去玩会儿,他总是说:“读书是我今生唯一的乐趣。”

读了大量的书,14 岁时,富兰克林开始练习写作。他把读书和写作有机地给合起来,进步特别明显。

有一次,富兰克林在一个书摊上看到一本名叫《旁观者》的杂志,里面有几篇文章写得非常不错,富兰克林把杂志买了下来。回到家里,他逐字逐句地把文章背诵下来。几天以后,他模仿原文的风格,写了一篇文章。他把自己文章和原文做比较,找出自己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过来。

富兰克林 15 岁时开始给《新英格兰》报投稿,马上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以后的岁月,他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报》,并亲自撰写文章,报纸每周一期, 延续了 18 年之久。再以后,富兰克林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又参加了美国宪法的起草工作,应刻说这些和富兰克林幼年时勤奋读书打下的良好的基础都是分不开的。

富兰克林的一生是伟大的。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是电气科学的先驱;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名字和华盛顿、杰斐逊等人一起并入史册。富兰克林在人们心中享有着盛誉,然而他从不以此为傲,他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并因自己出身普通工人而骄傲。1790 年 4 月 17 日,富兰克林在费城病逝了。在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中,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印刷工富兰克林”。

瓦 特

“着火了!着火了!”

人们喊叫着,奔跑着,乱作一团。只见浓烟滚滚,烈焰升天,转眼间瓦特邻居家的房子被火吞没了。火势不减,凶猛的火舌继续向瓦特家的房顶伸去,房子毕毕剥剥地燃烧起来。大家都记得瓦特在屋子里,怎么这么长时间了也不见他出来?

消防警来了,有人冲进瓦特的屋子,他果然在里面,只见他静静地坐在桌前,正拿笔在画着什么,口里还自言自语地说:“蒸汽液化成水,水汽化又变成蒸汽⋯⋯”,他似乎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快出去吧!外面失火了,已经烧到你的房子啦!”消防警大声冲瓦特喊道。

瓦特没有回答,甚至于连头都没抬,他继续在纸上画着。 “轰隆”,只听一声巨响,邻居家的房子倒塌了,瓦特家的房子也已火

苗乱窜,消防警冲出了屋子,后面跟着的是瓦特。瓦特依旧是慢吞吞的样子, 似乎外面紧张而又惊慌的救火场面与他无关,他嘴里嘟嘟哝哝,大概还在想着他的问题。

又是一声巨响,瓦特家的房梁掉下来了,瓦特的身边也着起了火,一根消防喷水管迅速甩到了他面前,管子喷吐着白雾般的蒸汽,很快压倒了周围的火焰。

“找到了!找到了!”忽然大家听瓦特叫了起来,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他, 只见他竟然兴奋地又蹦又跳,嘴里接着在喊叫:“消防管被火烧热了,蒸汽就从管子里喷出来了。”

这是发生在瓦特研究蒸汽机时的一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在瓦特身上发生的还很多很多。瓦特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好习惯, 这习惯使他一辈子都受益匪浅。

瓦特出生在英国一个平民家庭。小的时候,他身体非常虚弱。7 岁了, 瓦特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小朋友们一个个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瓦特羡慕极了,因为经常生病,瓦特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幸运的是,瓦特有着一位聪慧善良的母亲,母亲不愿让儿子把时光都虚度了,她利用空余时间教授儿子读书写字,观察自然,还鼓励儿子动手做各种小玩具,培养孩子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瓦特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里的地板上、壁炉上处处可以看到他验算的习题。瓦特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任何玩具到了他手上,他总要把零件一个个拆下来,弄个明白,再按照原来的模样依次安装好。时间一长,他成了修理玩具专家,邻居小伙伴的玩具坏了都来找他,经瓦特那么一鼓捣,玩具马上就修好了。

瓦特 11 岁了,他实在太想到学校里去学知识、学文化了,父母见他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了他。

瓦特进入格林诺克的文法学校学习,他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可是他身体实在太不好了,没有坚持到毕业,他就不得不退学了。

重新回到家里,躺在病床上,瓦特不肯让光阴虚度,他在养病期间阅读了有关天文、物理、化学的许多书籍,还自学了好几门外语,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瓦特渴望学习,虚弱的身体阻碍了他迈进学校的大门,而经济贫困迫使18 岁的瓦特出外打工求生。在以后的日子里,瓦特碰到了无数困难,走尽了人生坎坷,永不磨灭的却是他好学的精神。无论走到哪里,瓦特最不能忘的就是他的学习,勤奋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瓦特成为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人。

牛 顿

在人类力学史上,如果说有一座丰碑,毫无疑问,那就是牛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且表述了经典力学的 3 个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律,他引入了质量、动量、

力、加速度及向心力等基本概念,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公理体系,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经典力学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以牛顿的这些公理为基础的。更伟大的是,牛顿在光学、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牛顿的光辉照耀千秋, 那么他这些成就来自于什么呢?

牛顿似乎并不是那种天生超智儿,他是遗腹子,且早产,先天不足,只有 3 磅重,那时家人担心的是这个小生命是否能够活下来。牛顿活了下来, 只是体弱多病,性格腼腆,大家一直觉得他反应有些迟钝,所以上了小学成绩不佳家人也就没以为什么。牛顿有自己的优点,他意志坚强,有种不达目的不服输的劲儿,并且他爱好广泛,小手工做的又精细又别致。比如他做的灯笼在风筝的牵引下上了天,他精心制作的水漏,计时准确,只是因为学习较差,这些都被人忽略了,同学们冷落他、歧视他,有一次班上第一的同学竟无故踢了他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被激怒了,他下定决心要和同学较量一翻。从此,他学习努力,在学期末超过了那位同学,成了全班第一名, 同学们再也不敢小瞧牛顿了,牛顿知道了学习好的好处,从此更加努力,他每天晚睡早起,争分夺秒,再也没被同学追上过。

上了中学,牛顿还是那么的乐于动手作小玩意。他制作的一架精巧的风车,别出心裁,内放一只老鼠,名曰“老鼠开磨坊”,受到了大人孩子的一致好评。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4 岁那年,牛顿的父亲去世了,小牛顿随母亲回到乡下,为了生活,母亲让牛顿去经商。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怎么会舍得离开心爱的校园,牛顿苦苦向母亲求情,然而一切都是没用的,他们不可能老靠着舅舅过日子。但是牛顿实在是太讨厌经商了。他每天一早,随同一个老仆人来到 10 几里外的一个镇子上,他把生意托付给老仆人去做,自己就偷偷地跑到半路的篱笆下看书,晚上再随老仆人一块回家。这样日复一日, 日子倒也乐哉,牛顿很快适应了篱笆下的读书生活,自己十分满足。

但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天,牛顿正在篱笆下苦读书,碰巧被路过此地的舅舅看见,舅舅真是好生气好生气,大骂他偷懒,不务正业。牛顿怔怔地站着,看着舅舅把书从他手中抢过来,他想舅舅一定会把书给撕碎了。然而事情并未发生,舅舅拿起书看了两眼,只见这本数学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符号,舅舅感动了,一把抱住牛顿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以后舅舅支持你读书。”在舅舅的关怀下,牛顿学完了高中课程,并于 1661 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学习期间,牛顿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巴罗的赏识,尽管如此,他毕业成绩并不优秀,牛顿又回到了乡下。

牛顿在伍耳索甫乡下呆了 18 个月,谁也没想到这 18 个月竟为牛顿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67 年,牛顿返回剑桥大学学习,并于 1668 年拿下硕士学位。第二年,可敬的巴罗教授主动让贤,把自己的职位让给了自己心爱的学生。从此,牛顿灿烂的时光开始了,他在剑桥一呆就是 30 年。30 年的时间,牛顿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平凡到伟大,从“笨蛋”到科学家,牛顿离不开种种客观条件,但是最高不开的还是他的努力,他的刻苦。

牛顿一辈子独身,他仅有的一次约会是科学界的一个笑话。那次与情人约会时,牛顿忽然想起了他的研究课题,顿时他精神变得恍恍然,竟把姑娘的手当作通条,往烟斗中塞,待姑娘哇哇大叫,牛顿才清醒过来,害得他自己都说:“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牛顿就是这样,一想到他的研究就

忘了家人,忘了朋友,甚至忘了自己。

伟大的成功让我们羡慕,同学们,伟人的精神和行动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学习呢?

法拉第

提起法拉第,不得不提起电磁感应,法拉第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磁感应发电机,开拓了人类电气新时代。说到这儿,同学们可能会问,他是哪所名校毕业的呢?牛津?还是剑桥?说出来恐怕你也不相信,就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它竟然没有上过一天学,没有受过任何正规学校的教育,他能登上科学高峰靠的全是自己的自学。

1791 年 9 月 28 日,法拉第出生于英国伦敦近郊的一个小村子里,法拉第的父亲是个铁匠,从小他是听着叮当的锤声长大的。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贫穷,法拉第没能进入学校,相反,他按照父亲的设计成了一个手工艺工人,就这样,从小法拉第就不知道校园是什么滋味。

  1. 岁时,法拉第在一家书店的装订厂成为一名学徒。走进了书的海洋, 小法拉第猛然间发现自己的世界大了,他从没想到世上竟有这么多奇妙的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法拉第欣喜若狂,他将全部热情投入到了读书中,尤其是在大英百科全书读到了有关的电学知识后,小法拉第更是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购买来简单的实验仪器,决定为科学奋斗终身。

法拉第读了许多书,从初级到高级,他读哲学书也读科学书,即使那些根本读不懂的书,法拉第也不厌其烦地把它读下去。他最喜欢的是一本有关化学实验的书,尽管要想读懂此书是如此不易。法拉第依照书上的介绍一个挨一个地做实验,那些日子简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

1810 年的一天,法拉第路过一个店铺,店铺的窗户上贴了一个告示:每

晚 6 时将有关于自然哲学方面的演讲,每次的听课费是一先令。钱不能算多, 但对法拉第来说,他还是被难住了,是哥哥发现了法拉第的困难,他拿出钱来,支持弟弟去听讲。从此,法拉第多次到那里去听讲,每一次听讲他都仔细做了笔记,甚至为画好图,他还专门向一位美术家学了画画。

1812 年,21 岁的法拉第有幸听到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 4 次演讲。他被陶醉了。思索左右,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信表示了他渴望做科学研究的愿望, 并随信附上了他精心整理的听课笔记。戴维被法拉第打动了,他推荐法拉第到皇家科学院实验室做他的助手。

戴维为法拉第创造了机会,但是法拉第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还是靠他的勤奋。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着,从未停止过他的研究,他失败过, 甚至失败得很惨,但他从不服输,跌倒了,再爬起来,一次比一次更用心, 一次比一次更勤奋。

法拉第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性格坚韧,勇于探索,勤奋使他获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他却从未因此而骄傲过。1851 年,英国皇家学会一致推选他为会长,英王还授予他爵位,他都坚决的推辞了。他退休以后一直和妻子一起过着平民的生活,最后安静地死在他的书房中。按照他的遗嘱, 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海洛特平民公墓。但是人们还是永久地记住了他,为了表彰他对科学的作用,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电容的单位。

爱因斯坦

20 世纪初,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喜气洋洋,他们号称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已解决了有关力学的几乎所有问题,现在力学的天空一片晴朗,只剩下两朵小小的白云,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力学就再也不会有问题了。然而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两片白云,引来了一场暴雨,引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就是爱因斯坦,他的理论几乎推翻了牛顿的力学理论,结果证明,他是对的。

爱因斯坦于 1879 年 3 月 14 日生于德国乌耳随的一个犹太人家中,受家庭影响,爱因斯坦很早就对科学和哲学思想有所认识。他大学是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读的,专业为物理学。爱因斯坦成绩虽不差,只是他性格落拓不羁, 思维方式又往往与人不同,这引起了教授们的不满,所以他大学毕业就失业了。停了两年,爱因斯坦才找到了稳定的职业,他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这份工作比较轻松,爱因斯坦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短短几年取得了不朽的成绩,就是在那时, 他提出了狭义的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爱因斯坦取得这些成绩,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还是在联邦专利局担任专利员时,他常常 3、4 个小时就把全天的工作做完了,剩下的时间就埋头研究问题,办公室里不准搞业余研究,爱因斯坦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把时间化整为零,手边备上许多小纸条,一张纸条写完了,藏起来再换另一张,每一次听见楼道有“咚咚”的脚步声,爱因斯坦都是一阵慌张,他要先把纸条抛进抽屉里,然后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就这样爱因斯坦利用了无数空闲时间。

爱因斯坦对科学永远都是那么的投入。有一次他过生日,因为他很早就想尝一尝美味的俄国鱼子酱了,所以朋友们决定这一次满足他的要求。生日那天,爱因斯坦和朋友一边就餐,一边滔滔不绝地讨论起他心爱的“相对论” 了。正在兴头上,侍者端上了那盘美味的鱼子酱。爱因斯坦讲到惯性,他把鱼子酱放到嘴里,继续演讲:“牛顿说,物体的惯性是对绝对空间而讲的; 马赫说,物体的惯性是对相对空间而讲的。到底谁说的对呢?”

爱因斯坦边吃着鱼子酱边进行着他的演讲。最后一口鱼子酱进嘴,爱因斯坦的演讲也结束了。他这才想起刚才上的菜还不知是什么,他向朋友询问, “鱼子酱呀”,朋友答道,“味道怎么样?”“哇,鱼子酱呀!”爱因斯坦惋惜地叫道。原来他只顾演讲,根本没有尝出酱的滋味。

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个人:生活不拘小节,成就却是异常之大。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著。

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勤奋向上的,在他青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他不好好读书,赌博、借债、鬼混,足有一年的时间是在不务正业中度过的。

但不久,他厌倦了贵族上流社会生活,对自己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于禽兽,真不是人了。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地找寻出来,写在日记本上,计有八点:①缺乏刚毅力;②自己欺骗自己;③有少年轻浮之风;④不谦逊;⑤脾气太躁;⑥生活太放纵;⑦模仿性太强;⑧缺乏反省。经过这一次反省,好象一个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的生活。跟

着他的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并迈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托尔斯泰一走上文学之路,就表现了他的伟大的文学天才,可是托尔斯泰之所以能成才,主要还得益于他的勤奋。

在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这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最后他长叹一声,说:“关在屋子里是不行的,我要去战场上亲自考察一番!”

托尔斯泰果真到了鲍罗京诺了。他仔细地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地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条地平线和许多树林,标明在每个村庄、河道的名称,以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等。经过实地调查,他心里有底了。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一切鲜明具体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在桌边,划去以前那段描写,重新写起。他写得不仅具体、生动,而且色调明朗、壮观。他自己默读了一遍,嘴角浮上了微笑。

托尔斯泰写作最追求真实。

在他读完《复活》的初稿,不禁眉心皱起了个疙瘩。他对卡丘莎的结局很不满意。初稿中是这样描写的:贵族老爷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使卡丘莎深为感动,于是她不念旧恶,欣然与聂赫留朵夫结了婚,并双双移居国外,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这怎么可能呢?” “一切都虚假、杜撰、拙劣。”

托尔斯泰意识到自己这样安排太蹩脚了,这样大团圆的结局,是违背生活真实的。他推翻了原稿,重新精心构思,决意要为卡丘莎“物色”一个合适的对象。最后将作品改为:在流放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卡丘莎在思想上、道德上都逐渐成熟起来了。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与政治犯西蒙松相爱。这一改动,不仅使作品更符合生活真实,而且使主题更为深刻、鲜明。

托尔斯泰改作品总是不厌其烦。

在创作《婀娜小传》时,首先是在报纸发表,他亲自校对报纸底样,一边看,一边改。开始是在报纸边上加各种符号,删削句子等,接着又改字、改句,后来索性大加增删,到最后,底样成了大花脸,不可辨认了。幸好他的夫人能够辨认他的字迹,就连夜替他誊清。第二天一早,她把抄写得整整齐齐的稿子放在桌子上,等待托尔斯泰送到邮局去。这时,托尔斯泰拿起稿件走到书房,准备再看“最后一遍”,可是,他又不由自己地改起来,而且改得比第一次还要乱,他的夫人只好又替他抄一遍。托尔斯泰不安地向夫人道歉说:“真对不起,我又把你抄的稿子弄脏了,我再也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谁知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延至数星期或数月。他总是: 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接着又把稿子都拿去改。有时,稿子已经发出去,他忽然想到要改几个字,就又打电话去吩咐报馆替他改过来。

同学们,从这儿你不难发现托尔斯泰如何能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