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妇女部长

向警予从法国回到上海,已是 1922 年初了。回国是为了战斗。这时,蔡

和森经陈独秀介绍,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向警予随后于 1922 年初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3 月间,正当春寒凛冽的时候,在上海平民女校学习的王一知和丁玲一

道去看望向警予。王一知 1920 年以后到溆浦女校当过教师,早就想见见向警予。丁玲的母亲和向警予在常德女子师范同学。一路上,王一知既紧张,又高兴。紧张的是,见到向警予后如何倾吐对她的敬慕之忱?高兴的是,向警予是一位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可以经常得到她的教益了。

向警予和蔡和森刚到上海,住在一个弄堂房子的楼上。王一知随丁玲稳步登楼。到了楼上,只见一个身材不太高,穿着一件湖南青布棉袍,头发剪得很短,前面有几根刘海,年约二十六、七岁的女子欣然出迎,亲切地和她们握手,邀请入室。向警予虽然刚从法国回来,但是举止装束没有半点洋气, 还保持湖南乡下的本色。在谈话中,她亲切的微笑,温和的眼神,朴实平易的言辞,使王一知初见生人的窘促之感很快就消失了。王一知告诉她,去年曾在溆浦女校教过书。她听后很高兴,连忙向王一知打听学校的情况,还和王一知谈到溆浦的风俗人情,十分融洽无间。

1922 年 7 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蔡和森和向警予都出席了大会。蔡和森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主编《向导》。大会还决定,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创立一妇女部,向警予为当选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并担任党中央妇女部的第一任部长。

党刚刚成立不久,一些女知识青年来到上海。她们有的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有的摆脱旧式婚姻的束缚,立志寻找党的组织,从事妇女解放运动,有几个还分配到向警予领导的妇女部工作。

1922 年 4 月 1 日,向警予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女儿蔡妮。孩子出生后, 无钱请奶妈照料。她和蔡和森忙于工作,又要料理家务,哺养孩子。因交不

起高昂的房租,他们常常搬家,住的都是十分简陋的地方。

为了集中精力从事妇女部的领导工作,党的二大以后,向警予决定借去南方联系工作的机会,顺道回湖南一趟,把女儿送回长沙蔡家哺养。同时, 她也很想念周南女校的战友和溆浦学堂的师生。8 月,她到了长沙。

在长沙,向警予看望了几位过去的同学和女友。

故乡溆浦在吸引着向警予,她是多么渴望回到久别的故乡啊!她在长沙停留的时间不长,把女儿委托她五哥哺养后就回到了溆浦,这是她自 1919 年离开溆浦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向警予来到她亲手创办的溆浦学堂。这里的学生已一批批毕业,不少参加了革命的行列。杨德群、任培道等教师也先后去北京高等女子师范等校学习。她看望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把带回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宣传品送给学校老师。

父亲已年近 80 岁,后母的身体也不好,二哥更是重病在床,家里人都希

望她能多住一些时间。但是,她有革命的重任在肩,在家里只住了 2 个多月, 就踏上了赴上海的归途。

经长沙时,向警予得知二哥病逝的噩耗。在痛苦难受之余,她给父母、二嫂和六哥分别写了信。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儿此次远行,在常人眼光看来本属不近人情,盖居家未满三月,又值二哥性命危笃之际,唉!我这样匆匆究竟为什么?”

向警予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回到长沙时,她又见到女儿蔡妮,其欢乐之情,溢于言表。她在给父母亲的同一封信中说:“妮子见儿即点头跳跃欢笑不止,此儿极趣!”

父母、兄弟、子女、母校、故乡、亲人,这一切,都使她难以忘怀,不忍割舍。但是,她却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她安慰二位老人说:“造真学问,储真能力,这不是对国家对两亲对兄弟对自身的唯一光明唯一希望吗?” “儿亦当格外奋发、兢兢业业,以图成功于万一”。这些信,展现了向警予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坦荡的胸襟,多么感人的情怀!

1922 年 10 月,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北京。向警予也来到北京,继续从事妇女部工作,还协助蔡和森参加了开辟北方党的一些具体活动。

1923 年 2 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政治性罢工。反动军阀吴佩孚勾结帝国主义,疯狂进行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三月,中共中央机关由北京迁回上海。向警予和蔡和森又回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