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周南女校

1911 年,16 岁的向警予就立志于教育事业,离开故土,进了常德女子师范。1912 年她又转学到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

在第一女师期间,向警予刻苦用功,不同凡响,受到学校师生们的称赞。1914 年秋,省立第一女师的朱剑凡校长由于思想进步,宣传进步思想而

为当局所不容,被罢了校长的职务。向警予在女师期间非常爱戴这位朱校长, 在朱校长那里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她在这时同几个进步同学一起毅然退学,转到朱校长主办的周南女校上学去了。

周南女校在长沙北门泰安里,是朱剑凡在 1905 年 5 月创办的。这个学

校一开始叫周氏女熟,后来于 1910 年 7 月才改名周南女子师范学堂。

在周南女校,向警予被编入师范第四班。她尊师爱友,善于学习老师和同学们的长处。在学习中,向警予从不局限于课堂所得的知识,而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博览兼收,深入研讨。

三年级时,她们学习几何、物理、化学、国文、伦理学、作文、图画、习字、园艺等课程。向警予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并还能抽时间阅览大量的课外书籍。学校的阅书楼,“四围绿树拱抱,幽静无比”,是一处绝佳的读书地点。向警予经常来到这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由于她刻苦用功,疲劳过度,常常感到头晕眼花。但她决不抱病卧床, 靠“守药炉”过日子,而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自己健全的体魄。每天起早参加体育活动,还约了 20 几个同学,经常在校园里练习拳术。

向警予平时团结友爱,热心服务,生活朴素,庄重大方。在省立第一女师时,学校组织乐群会,同学们一致推举她为“道德部长”,在乐群校刊上她常发表文章。到周南女校以后,许多同学把她当作可敬可亲的大姐姐,还称她为“向圣人”。又由于她喜欢钻研古代墨子博爱的哲学,同学也称她为“墨子”。向警予不仅是用功读书的学生,还是学生运动的领袖。学校里的教员和学生都很喜欢她和尊敬她。

向警予身在平静的校园,心中却系着危机四起的祖国。来到长沙后耳闻目睹的一切,使她心潮起伏,不能平静。她胸中孕育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决心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她在思考:究竟怎样才能拯救中国,才能解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呢?

在这灾难深重的年月,蔡和森、毛泽东先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开始了他们在长沙的学习和战斗的生活。

蔡和森来自湖南湘乡永丰镇(今双峰县)。他出生于一个寒苦的小职员家庭。4 岁时,由母亲葛健豪从上海带回永丰老家。小时读过私塾,当过 3 年学徒。1913 年春,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秋季,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编入第六班。

毛泽东 1913 年春季考入省立第四师范,第二年春季,由四师并入一师, 编入第八班。

在长沙,向警予认识了蔡和森。这时,蔡母葛健豪,蔡姊庆熙及女儿刘昂,蔡妹蔡畅都来到了长沙。1917 年,蔡家搬到岳麓山周家台子的“沩痴寄庐”。长沙的一批青年,常到岳麓山蔡家研究学问,交流心得,探寻真理。 1915 年 9 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问世。以《新青年》为标志,新

文化运动开始兴起。创刊号上刊登的陈独秀《敬告青年》一文,针对袁世凯

的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的口号,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接着,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大钊,也参加领导新文化运动。他们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都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们受《新青年》进步思想的影响很深。

1915 年下半年,向警予在周南女校写了十篇作文。这些文章,文笔流畅, 字迹清秀,批评时政,尖锐泼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反袁斗争,很有现实意义。

当时,社会上一部分青年,在内忧外患的国难关头,完全没有兴邦救国的志向。有的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有的沉缅酒色,追求享乐。向警予曾写文章号召青年们要振作起来,现在不是贪求安逸的时候,也不是讲求穿戴的时候,一定要革除陋习,肩负起救国的责任。向警予在 1915 年就开始忧虑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她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决心投身到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