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和物候知识
《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可能反映了夏代的一些天文历法知识。其中有年内各月里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伏或中天等的记载,而且还把这些天象同相应的物候揉合在一起,构成了物候历与天文历的结合体。后世的《月令》等都是承袭《夏小正》的体例而加以发展的。
物候知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认识,是在对大自然的不断接触和观察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物候知识很快积累起来。早期进行农业生产,人们主要根据物候的变化来掌握农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夏小正》中记载有许多物候、天文和与之相对应的农事活动。
远在 3 千年前,我国的物候观测内容已很丰富。在植物方面,对木本和草本植物都有观察记录,如正月记:柳树抽出了茅荑花序,梅、杏、山桃孕蕾开花了;对于鸟、兽、虫、鱼等动物也有所注意,如正月:大地回春,田鼠出来活动了;野鸡鸣叫,雌雄要求配偶了;鱼儿由水底上升到近冰层的地方;农田害虫蝼蛄叫了。关于三四月份时常出现的旱情和七月份常有雨潦, 以及各月天象的记载,也都很有意义。《夏小正》采用的是夏历,和我国现在民间常用的农历月份相当,其中的正月即阳历 2 月。书中记载梅、杏和山桃在正月开花,又提到淮、海和◻(扬子鳄)等,说明当时观测的物候可能是淮河至长江沿海一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