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

浙江省缙云县教研室 胡元仁 孙振浩

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首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性:即根据物理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及教材每节课的具体目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有步骤有计划地拟出课堂上所要提问的问题,做到通盘打算, 合理安排。

其次,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提出问题太浅学生没有回味的滋味,不仅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反而使学生产生“麻痹轻敌”的情绪,精力分散。有些较难的问题必须提问解决,又预知学生解决问题有一定困难,就得想办法,化难为易,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帮助学生扫除思考难题中的障碍;把大题化小题,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千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常此以往,会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第三,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般地说,按课型分大体可分四类:(一)知识课的提问、(二) 实验课的提问、(三)复习课的提问、(四)习题课的提问。一节课的提问又可分为导入性提问、讲解性提问和巩固性提问。

由于提问所处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现按各种不同类型提问的设计分述如下:

(一)知识课提问的设计

导入新课的提问

新授课中所讲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发展、提高。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根据新课内容正确设计导入性的提问,就能将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上来,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不感到突然, 产生对新课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一般通过以下途径,设计导入性提问。

  1. 通过演示实验设计提问,导入新课。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演示实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维。设计提问、导入新课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讲初中课本大气压强时,要一次性地做好图 10—1 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当杯里不盛水,松手后硬纸片落下,当杯里盛满水,松手后硬纸片不落下,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接着提出下列提问: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这样就很好地引入了这节课。

  1.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提问、导入新课。例如:讲授初中物理增大和减小摩擦方法时,首先复习提问:

从上一节实验课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你学过的摩擦现象有哪几种?你认为摩擦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这节新课,也给这节新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使同学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学这节课,这节课的实用价值及如何想办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 通过实际问题,设计提问、导入新课。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以前,先从一个与新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提问应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过的物理现象。例如:在初中物理课“密度”的教学中,就可以从提出“铁比棉花重”吗?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铁比棉花重,难道 1 千克的铁也比 10 千克的棉花重吗?难道 1 厘米 3 的铁比

1 米 3 的木头重吗?

讲授新课提问的设计

讲授新课提问设计以顺序性问题为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取教师自问自答,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或由学生看课本回答。总之,可通过讲、议、练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预想的教学目标。

  1. 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化、分解”,设计出顺序性提问。

把复杂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现象,然后综合起来研究,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但所设计的提问,顺序必须符合教材要求,切忌节外生枝、分散学生注意力。

例如:初中物理“比热”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通过简化设计顺序性提问,依次解决,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①1 克的水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是 1 卡,那么 1 克煤油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是不是 1 卡?

让学生思考,当学生拿不出结论,想求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做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图 3—1 的实验,在烧杯里各放 100 克的水和煤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问:

②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从温度计可以看出,煤油温度升高得比水快)。

③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得怎么办?(继续给水加热较长时间)。

④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⑤从这个结论出发,你说应该用一个怎样的概念来反映这个物理事实呢?(为了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这种性质上的不同,在物理学中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简称比热)。⑥根据比热的物理意义,你能说出比热的定义吗?(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⑦根据比热的定义,你能写出比热的单位吗?〔卡/克·℃或千卡/ 千克·℃〕

通过这样简化设计出顺序性提问,学生就较容易接受“比热”的概念了。

  1. 物理定律课,要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提问物理定律可由有关的物理概念的定义推理而得;也可以通过实验,归纳推理而得;还可以由演绎推理而得。这几种情况提问都必须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提问,这样做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初中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堂设计提问: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后向学生提问:①怎样能使运动中的自行车继续前进?(学生回答:需要用力。)

②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需要用力。)

③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吗?(学生回答:正确。)

④观察斜面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小车在毛巾的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在棉布的表面上前进的距离较短,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进的距离最长。)

⑤小车为什么在毛巾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学生回答:毛巾的表面粗糙,对小车阻力最大。)

⑥小车为什么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进距离最长?(学生回答:木板的表面光滑,对小车阻力小。)

⑦木板表面改成光滑的玻璃表面,小车受的阻力更小,小车将怎样运动?(小车前进距离将更长。)

⑧假定小车在比光滑的玻璃表面更光滑的物体表面运动、没有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小车将永远前进。)

⑨小车什么时候停止运动?(小车不会停止运动。)

⑩小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小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1)小车运动需要力吗?(小车运动不需要力。)

(12)哪么你们开始讲的物体运动需要力,和现在讲的物体运动不需

要力的结论不是矛盾了吗?

让学生们议论几分钟,再叫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三、四、五、六小节,这样做效果较好。

  1. 抓住主要矛盾,设计提问

每节课都有一个或几个矛盾,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也就是课文中的重点和关键。抓住重点和关键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高中物理课本,在“回旋加速器”一节中,应抓住回旋加速器为什么能加速带电粒子这一主要矛盾,提出问题:

①如图 10—2 所示,带电粒子在 D 形盒中,当电场不变时,试分析带电粒子经过 A—B,D—E 两个空隙时能量如何变化?

②用什么办法可使带电粒子在 A—B,D—E 间都获得能量?

③为什么交变电场的频率等于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频率时,带电粒子就获得了最大能量?这样针对主要矛盾提出上面的三个问题,原来学生认为较难的一节课,就较容易接受了。

  1. 用“比较法”设计提问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能使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更加清晰, 比较可以是相似概念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概念的比较,实验装置的比较,相同问题的比较。

例如:为了区别热量和温度的物理概念,可以设计以下提问:

①温度和热量的定义各是什么?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量是表示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的多少。)

②温度和热量各用什么仪器测量?

(温度的高低可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热量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它是通过物体的温度变化进行间接测量的。)

③温度和热量的单位各是什么?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热量的单位是:卡或千卡。〕

④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就多吗?

(一个物体温度高低,不能反映它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⑤物体温度变化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有什么关系?

当物体状态不发生变化时,温度若不发生变化,可认为它既不会吸收热量也不会放出热量。

吸收热量多的物体,它的温度未必变化大;吸收热量少的物体,它的温度变化未必小。

在同一个问题中,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 例如:高中物理课本中波形图线的画法就可以设计提问三种画法的

优缺点加以比较:

①如何根据振动方程画出波动图线?

在已知各个质点的振动方程的条件下,分别确定某一时刻各质点的位置,连接各点,画波形图线。

缺点:必须知道各个质点的振动方程,计算较繁。

②如何确定特殊质点的位置画出波动图线?

在波动的过程中,由于后一质点的振动情况总是落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情况。根据波动的这一特点,当确定了波的传播方向以后,可判定各特殊点的运动方向或将要运动的方向,再确定每一个特殊质点,经过 t 秒后所在的新位置的各点,就能画出新的波形图线。

③如何通过质点运动状态的平移画出波形图线。

由波的形成可以知道,质点(振源)每作一次全振动,波就传播一个波长。也就是质点振动一个周期 T,由该质点引起的波动状态就传播

了一个波长λ,质点振动T / n,则该质点的运动状态就传播 λ 。所以

n

当我们确定了原来某质点波形图线,又知道了该质点振动的时间,可以用平移 y 轴的方法或平移原来波动图线(平移方向与平移 y 轴方向相反) 方法得到新的波形图线。

巩固新课提问的设计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而这些反复不是单纯的旧概念的重复,而是波浪式的前进,使概念的本质特征的各个方面得到揭示。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计划地提出巩固性提问。巩固性提问又可分:总结、归谬、突破和综合等提问。

  1. 总结提问的设计

应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的提出:如:初中物理欧姆定律这一节总结时,要使每个同学牢固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又如: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总结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用公式怎样表示?

  1. 归谬提问的设计

归谬提问是通过反面材料检查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或杜绝学生在解题中易犯的错误,因为预防谬误的产生,远胜于谬误发生后的纠正。

如:初中物理压强的定义,可这样设计提问:

我们把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对吗?(不对,应该是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是压力,不是力。)

  1. 突破性提问的设计

突破性问题是应用新知识,解决只有一个难点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目标小、角度尖、方向准,它是一把锐利的尖刀,如果牵连面广了,就会降低它的锐利性。如:初中物理学过密度的知识,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水比油重,在学过密度以后,你认为这些话应该怎样说才确切呢?(我们应该这样说: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 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

  1. 综合性提问的设计

综合性提问是通过难点较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新旧知识的能力,它也是各个突破性问题的交点,也是新旧知识的全面应用。

如:初中物理关于测定物质的比热值偏大还是偏小问题的讨论。分析误差原因主要是不考虑热量散失与量热器、金属筒、温度计、搅动器

等吸热。设计提问如下:

①用“混合法”测铜块的比热值为什么偏小?

满足该实验的热平衡方程是:Q 吸=Q 放,而 Q 吸应包括水(煤油)的吸热 Q 吸和量热器金属筒、温度计、搅动器的吸热 Q1。即:Q1+Q3=Q 放

c1m1 Δ t1+Q3=c2m2 Δ t2 ( Q2 即 为 Q 放 )

求c2

:c2

= c1m1∆t 1 + Q 3 (忽略Q ) m2 ∆t 2 3

即: c

= c1m1∆t 1 < c1m1∆t1 + Q 3

2 m2 ∆t 2 m2 ∆t 2

所以 c2 值偏小。即求铜块比热值偏小的原因。

②哪么测煤油的比热值为什么偏大?

求c ∶c = c2 m2 ∆t 2 > c2 m 2 ∆t 2 − Q3 (忽略Q )

1 1 m1∆t1 m1∆t1 3

所以 c1 值偏大。

这就是求煤油比热值偏大的原因。

(二)实验课提问的设计

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实验课提问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为掌握实验的技巧、能力而设计。

如:用实验测定小铁块的密度。

1.用实验测定小铁块的密度的实验依据是什么?(p = m 。)

v

  1. 测定小铁块的密度,必须测定的物理量是什么?(小铁块的质量m、小铁块的体积 v。)

  2. 测小铁块的质量用什么仪器?(用天平。)

  3. 测小铁块的体积用什么仪器?(用量筒。)

  4. 使用量简应注意哪些事项?(①量简要放水平,②视线要跟水面相平,③读数要以水面的凹形底部为准。)

通过以上提问,学生对该实验就较明确。

(三)复习课提问的设计

复习课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阶段。可使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结构化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所以复习课的提问设计不应是课本知识的系统重复,而应该设计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和易混淆的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还经常设置障碍,引学生“上当”,然后分析“上当”原因,增强学生的“免疫力”。还可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用浅显易懂的提问,生动活泼的讨论提高复习效果。

如:复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1. 某导体两端加 10 伏特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 0.2 安培,求导

U 10伏特

体的电阻?(解:R =

I = 0.2安培 = 50欧姆。)

  1. 若在 1 题的导体两端加 20 伏特的电压时导体的电阻为 100

    欧姆对吗?(不对,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外加电压改变而改变,仍是 50 欧姆。)

3.我们求导体的电阻一般是利用伏安法:R = U 求得。所以说导

I

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成反比,对吗?(不对,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对电流阻碍作用的性质,跟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无关。因为加在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通过的电流强度也增大几倍,比值不变。所以,在物理学里,用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的电流强度的比值来表示导体的电阻。)

(四)习题课的提问设计

各种各样的习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须臾不可离,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解题,可以贯通物理概念、公式、原理、深刻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掌握巧妙地应用有限的信息去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在评价教学与选拔学生主要靠考试, 而考试又是以各种各样的习题去测定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的今天,中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理所当然地为全体教师所重视。各种类型习题的提问设计不作一一介绍,着重讨论如何使学生表面看起来无法解决的习题,通过简化,使学生迎刃而解。

例如:如图 10—3 有一平截圆锥桶,下口用平板盖住(不计质量)

放在水中,板被水的浮力托住,如用 500 克水注入桶中,刚好使平板落下,

  1. 若改用 500 克砝码,板是否落下?

  2. 若改用 500 克水银,板是否落下?

  3. 若改用 500 克酒精,板是否落下?

表面看:圆锥形桶的底面积,锥度都不知,好像无法解决,但只要根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去思考,还是容易解决的。

三、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在前面已经讲述,在这里特别强调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学习物理知识,学得愉快,轻松、效果更好,在设计提问要时刻考虑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智力的深刻性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设计提问应按教学目标, 通俗易懂,明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次有所深化。

  2. 设计提问必须要有趣味性,但又不是讲故事,不能违背科学性。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但又不是空头的政治口号,生搬硬套。

例如:讲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抗美援朝战斗中,我国年轻的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驾驶质量小的喷

气式战斗机,在作战前还掷掉油箱,为什么能击落质量庞大、设备齐全的美国王牌大型战斗机?(我国的飞行员机智勇敢,应用了战斗机质量小,掷掉油箱质量更小,惯性就小改变飞机运动状态容易的特点,操纵灵活自如。而美国飞行员胆小怕死,战斗机质量大、惯性就大、改变飞机的运动状态难,所以能被我国飞行员击落。)

这样的提问结合实际讲了物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听的愉快,学得高兴。

  1. 设计提问还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水平区别优生和差生。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不同的问题。特别对差生给予有区别的帮助提问。

  2. 好的提问设计包含基本知识广泛,回答问题灵活而不呆板、问题难度深浅得当,而有较大的引伸余地。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对新的物理情景的适应能力,教学中提问应该不断地尝试老题新出, “旧貌换新颜”。

  3. 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千万不要在课堂上信口开河、离题千里,产生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