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体态语言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教研室廉宝瑞

一、体态语言及其特点

(一)体态语言的由来与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的,但提起体态语言来,恐怕有些鲜为人知了,因为我们对体态语言的研究和宣传很不够,对它的作用和价值也知之甚少。

那么什么是体态语言呢?体态语言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情,来表达含义的符号或代码系列,简称为体态语言。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就是用摇头或点头来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信息;又如我们常用竖起大姆指表示“好”;用微笑表示满意;用咬牙切齿表示愤恨; 再如聋哑人完全是通过手势语传递信息的。总之,在人们的交往和信息传递中,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即我们所说的话语;另一种就是体态语言。口头语言是通过耳来接受的,而体态语言则是通过眼来接受的,也称为可视语言。在人们的可视交往中,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是不可分割、同时存在的。很难想象你和一个人谈话时,那个人既没有一点表情,也没有丝毫动作,否则那只能是一台“录音机”。

体态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 W·M·Wun-de 认为,最远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后来人们才用声音表达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察颜观色”来推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又用“指手划脚”来传递某种用意。但是真正把体态语言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才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伯德惠斯戴尔设计了一套可以用来记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身势语”最小单位的符号。这个符号单位精心细致地描绘了由代表人体八大部分的八种基本符号而派生出来的各种不同符号:1.整个头部,2.脸,3.躯干,4.肩,5.臂和腕,6.臀部、腿和踝,7.脚动作和走,8.颈部动作。它们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身势话语”。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蒂·霍尔分析了近体学,并且也设计了一套用来研究交际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位置的界域学符号。目前,人们对体态语言的研究更深刻,运用更广泛了。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体态语言呢?

体态语言运用在教学中,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态。即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形态。这个问题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好的教态不但可以增强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通过情感的影响可以起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因为手势不明确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有的因教态不好,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因表情不当引起学生的误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体态语言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体态语言的研究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体态语言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人的动作和表情是有机体对刺激的一种反应。这种刺激有的来源于内部,有的来源于外部。在人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引起神经冲动,这种神经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达到中枢神经,通过中枢神经联系(分析与综合),再经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官(肌肉或腺体)从而引起反应。如一个人遇到惊恐事件时,大脑皮层会将危险信号迅速传递给下丘脑, 在下丘脑的作用下,释放出大量的荷尔蒙,经血液循环至肾上腺,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这种物质能大大加强机体各部分的能量,使机体产生心跳,脉搏加快,肌肉紧张,手脚颤动等现象。所以观其形就可知其心。一个人如果遇到高兴的事,总是喜形于色,甚至手舞足蹈;如果他遇到悲痛的事则面布愁容,低头曲背,甚至痛哭流涕。由此我们可以说,体态语言能够真实地反应人的心理情绪。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体态,时时想着自己的体态会给学生造成什么影响;同时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三)体态语言的特点

信息量大

据研究,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比例是:视觉 87%,听觉 7%, 嗅觉 3.4%,触觉 1.5%,味觉 1%。体态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它完全靠视觉器官感知。所以在信息传递中,体态语言的信息量特别大。而且体态语言的信息通道也相当宽,因为体态语言可以通过动作、表情、人体符号(如指纹、面纹)、服装、发式,交际距离等形式传递信息。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时,函授的质量不如电视教学, 电视教学又不如课堂教学,恐怕也多源于此。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大量运用体态语言。

可靠程度高

根据弗洛伊德学说,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达的意识大多属理性层面,经过加工整理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达一个人的真正意向, 这就是所谓“言不由衷”。爱德华·霍尔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隐藏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观察学生的体态反应,从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表现力强

因为体态语言是一种可视性语言,是一种立体的语言艺术,所以表现力强,表达内容丰富。例如演出同一个剧目,你是愿意听广播呢还是愿意看现场演出?可想而知,显然是后者。因为后者不但使用声音语言, 还配合体态语言,这就使演出生动、形象、逼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接受信息时,只用听觉能记忆 15%,只用视

觉则能记忆 25%,而同时兼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器能记忆 65%。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和体态的和谐运用。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提倡“以姿势助说话”就强调了体态语在讲演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和运用体态语言,使我们讲的知识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能够表达情感

人的面部形态,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这是任何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本能。据克特、W·巴克曾引用惠斯戴尔 1970 年的一个估计:“光

是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 25 万种不同的表情。”所以,人们的脸部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如喜、怒、哀、乐、愁、恐、悲、欢等等。人的表情是内心世界的“窗口”。有时,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我们通过人的表情, 就可观察出他的处境和心情。有时可达到“见其面,知其心”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尤其在教育学生时, 更应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向,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二、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体态语言

(一)重视你在课堂上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证明,对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给人们以长久的回忆,是难以改变和磨灭的。所以每个人都希望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当然更不例外。这里,我们所指的第一印象不仅指一个新老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而主要指每堂课的第一次印象,即教师进入课堂时对学生的影响。因为教师进入课堂即是这一堂课的开始。最先映入学生眼帘的就是教师的形象,这个形象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进入课堂时的第一印象是从教师的整体形象开始的,即首先看他的身高、胖瘦、体形以及走路的姿势,然后是他的服装、发式、进而再看他的面部。

在教师进入教学时,应该用稳健、镇定、自信的步伐,速度适中, 服装整洁,发式雅致,面带微笑,向同学们致意。

这样的体态,会给学生带来自然、稳重的风度,给他们亲切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使同学们的心理安定,不会产生大的冲动。

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却不重视这个第一印象,有的是大步流星,急急忙忙地闯进教室,给人以不安定和紧张的感觉;有的则扭扭捏捏矫揉造作,使人讨厌;有的奇装异服,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总之, 由于他们的第一印象,给同学们心理上带来不安,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想,严重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试想学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呢?如果是一个新教师,那么他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个阴影,而且这个不良的印象难以消除。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个影响颇深的第一印象。

(二)手势语言的运用

手势语,即用手、腕、臂的活动来表达信息。

在整个体态语言中,手势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主要讨论手势语的运用。法国社会学家路先·列维一布留尔指出“手与脑是这样密切联系的,以致于实际构成了脑的一部分。文明的进步是由脑对于手以及反过来手对于脑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的确是这样,我们的语言是由大脑支配的,而手势几乎能够表达所有的语言,聋哑人用手势语交谈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它可以起到语言起不到的交际作用。比如不懂外国语的人可以用手势表示他的用意。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手势语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可以用手势语作比喻

在讲述知识时,可以通过手势做比喻,使我们讲述的事物更明确更形象,便于同学们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相对运动时,可以用两个拳头表示两个物体,来描述它们之间的运动和静止;在讲述卫星绕着地球旋转时,可以用一只拳表示地球,另一只拳表示卫星绕地球旋转;再如可用手演示匀速运动,变速运动、长度、高度;在讲力时,可用手表示提、拉、推、压等动作。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加强对手势语的研究和运用。

手势语可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手势语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如果说语言是红花, 那么手势就是绿叶。例如在戏剧、电影、以及各种讲演中,讲演人总是以手势助说话,为讲演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试想,一个被捆绑上双手的人进行讲演,那又将是怎样的一副场面?在教学中,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动作也应该有轻重缓急。丰富的手势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在手势语中,表示兴奋和激昂的情绪,手势位置总是向上、快速; 表示低沉、气愤的情绪时,手势的位置总是向下;表示坦率、直接的信息时,最好让对方看清手掌,表示隐蔽和被动时则用手背;双手摊开, 手掌向上表示欢迎和公开;双手握拳放在胸前则表示防卫和敌意,双手插腰,挺胸抬头表示傲慢和自负⋯⋯。

总之,我们应该意识到,学习和利用手势语,可以为我们的语言增加“光彩”。

手势可以代替语言

在课堂上,手势语有时可以代替语言的作用。比如在组织教学时, 它可以起到不言而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站起表示对老师的问候和尊重,老师点头敬礼表示对同学的回敬,双手手掌向下按,表示让同学们坐下等等。这些动作使师生互相交流感情并起到严肃课堂纪律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讨论完毕时,教师可用双手按下表示停止; 同学回答问题不对时,教师可用单手左右挥动表示不对;让同学到前边来时,可用单手指示应到的地点;让某学生起立时,可用手掌向上抬起,⋯⋯。如上所述,利用手势可以节约不少话语和时间,而且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虽然手势语在教学中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但有的老师却不够重视它的运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

  1. 不善于运用手势语

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只知枯燥无味地讲述,不善于运用手势语言, 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因为有些知识抽象难懂,不利用手势相助,不便于学生理解;又由于不使用手势显得姿势呆板、僵硬,缺乏吸引力。所有这些,都会降低教学效果。这样廉价的“教具”如果闲置不用,实在是一种遗憾。

  1. 不良的手势习惯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拘小节,不注意手的动作,甚至养成很多坏毛病。如有的教师双手抱臂给人以懒散、自傲的感觉;有的手插裤兜, 给人以故作姿态的印象;有的不停地掰断粉笔,给人以不安;有的则不停地敲打桌子,令人讨厌⋯⋯。

这些不良的手势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反感,也可能使他们产生联想、疑惑而造成思想溜号、注意力分散。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增强自身的修养,经常进行手势基本功的训练,去争取更好的教学姿态。

(三)充分发挥情态语言的作用

所谓情态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之一。情感可以表达人的心理状态,通过情感,也可以改变他人的心理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学习成绩起着很大的作用。据布卢姆的实验研究可知,在影响教学成绩的三个教学变量中, 学习者的认知前提能力占 50%,情感的前提特性占 25%,教师的教学质量占 25%。看起来,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是不行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很好研究和利用教学中的情态语言。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可以产生各种情态语符号的面部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器官。有关专家认为:“从解剖学的观点看,眼睛是大脑的延伸。正如心理学家所观察到的那样,它几乎就是大脑的一部分。”据分析,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总量中,眼睛要独占 80%以上。所以我们常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这一点也不夸张。所以我们重点研究眼睛的信息作用。

注视的信息

  1. 与一般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可认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 低于这个平均值,表示对对方不感兴趣。

根据这个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不应给学习好的同学更多的注视,这样会给其他同学造成偏见,反而应该给学习不好的同学多加注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与期望,鼓励他们上进。

  1. 回避对方视线,或眼睛闪烁不定者一定是不诚实或者内心有愧疚,不愿意对方察觉到自己的行动。比如在考试时,打小抄的同学往往都是这种眼神。从这点我们可以分析学生的心理,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3)瞪大眼睛注视,是对对方感兴趣,说明注意力集中。从这个眼神

可以了解到你的讲课是否受学生欢迎,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眨眼一般每分钟 5~8 次,眨眼时间如果超过 1 秒,则表示对对方的厌烦、不满,有藐视和蔑视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使用这种眼光,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刺激。

视线交流角度的信息

  1. 视线向下,表示高尚、爱护、宽容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谈话尽量站得高一些,这样你才有心理上的优势,便于做学生的工作。

  2. 视线停留在两眼与胸部之间的如何用好体态语言 - 图1形区,叫做近亲密注视;视线停留在两眼与腹部之间的 如何用好体态语言 - 图2形区叫做远亲密注视。运用这两种眼光时应特别注意,不要造成误会和影响。(3)视线停留在双眼与嘴部之间的如何用好体态语言 - 图3形区,为社交注视,是常用的视线交流位置。

(4)视线停留在对方的前额的一个假定的如何用好体态语言 - 图4形区为严肃注视。这种注视造成严肃的气氛。

在批评同学的错误时,或指出问题存在时,可用这种眼神,具有强调、指令的作用。

瞳孔的信息

瞳孔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微身体动作,不容易观察,一般说,表示喜爱、欢迎、渴望等兴奋状态时,瞳孔增大;而表示消极、沉闷、愤怒时, 则瞳孔缩小。而且瞳孔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在教学过程中,除眼神的重要作用外,整个面部的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

面部表情是面部五官的组合效应,也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表示多种情感和信息。

比如面带微笑,给学生以亲切、和蔼、可信的感觉,才能对你的教学感兴趣,愿意和你接近,能给同学带来鼓励与信心。而面色阴沉,横眉立目,则给学生以恐惧、威严和冷淡的感觉,从心理上在师生之间产生无形的鸿沟,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表情这个信息工具,对优生给予信任、鼓励并高标准要求的目光,给差生以关怀、期待和耐心帮助的脸庞。如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积极投入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有些教师不大注视情态语言的运用,往往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如老师上课时眼睛不注视学生,而是看房顶或瞧地下,或好往教室外面看,使得学生也跟着往外看,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分散学生注意力;又如教师无精打彩,满面愁容,给学生造成沉闷、压抑之感;如果教师横眉冷对,瞪眼撇嘴,则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如若扬眉翘首, 目中无人,高傲自大,更会使师生关系疏远⋯⋯。以上种种现象,都严重地影响师生的感情,不利于教学相长,都应在克服之列。

三、界域观念对我们的启示

所谓界域观念,即指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空间位置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

心理学家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界域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可以简单

的总结为下述四个区域:

(一)亲密距离

这个距离为 0~45 厘米之间,即可以用手互相摸触到的距离,处在这个区域中的人必须有相当亲密的关系。如果陌生人进入这个区域,则可认为存有敌意。如果在交流中,经常接近这个距离,则能改善两人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接近学习差的同学,会使他感到亲切、温暖、体贴,可以更好地改善师生关系。但要注意,不同性别师生之间的距离不可超越 0~15 厘米的接近状态,否则会引起误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个人距离

这个距离是 40~120 厘米,这是双方手臂伸直可以互相接触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可以造成对人的伤害和威胁,这是属于个人距离。这个距离一般可用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或师生之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个距离观察学生或老师对你的亲疏。如果一个同学总是离你远远的,不愿接近你,那就是对你有反感,有意见, 应该跟他很好地做工作,征求他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和师生的关系。

(三)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是 120~360 厘米。通常用来处理公共关系。例如上级对下级布置工作,首长的接见、讲话等。一般讲身份越高,距离应越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离学生越远,越觉得高深莫测,教师在讲台上站在高处,就有种威严的感觉,觉得不好接近。如果教师走下讲台到同学们中间去,就觉得亲切、融洽。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四)公众距离

这个距离为 360 厘米~无限远。一般适于公众场合,如演剧、开大会等。

界域观念不但可以改变人际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影响信息的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给学生作个别辅导,就比在讲台上讲解效果好, 师生之间可进行信息的交流。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尽量多到同学们中间巡视,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

另外,如果运用教鞭指点板书、图表或其他直观教具,也是“拉近距离”的一种方法。据心理学家统计,在公众距离内讲课或演说时,听众只能接受讲课人发出信息的 25%,如果利用图表和直观教具,听众的信息接受率就提高到 40~50%。如果把讲解的内容写成字幕,用教鞭指点着讲解,那时听众的信息接受率可高达 75%。所以在讲课时,利用手

势、动作、表情以及图表、仪器、幻灯等手段,都能起到“拉近距离” 的效果,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界域,以至于产生很多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也有的教师在讲完课后,不是到学生中间指导学习,而是站在讲台上、门口旁遥遥相望,使同学感到疏远、淡漠,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所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有的教师喜欢接近学习好的同学,讨厌接近差生,从而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会使他们感到灰心、无望,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而导致恶性循环,如此等等。都说明我们有些教师还没有对界域观念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体态语言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认真研究和运用体态语言,把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