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知 识

汉字横行书写从什么时候开始

古人写文章都是直行从右往左书写,是什么时候开始改为横行从左往右书写的呢?

原来,古人书写材料一开始多为木简、竹简,书写工具多为毛笔。木简、竹简狭而长,竖写起来方便,用毛笔写字,也是从上往下方便,再加之汉字是方块字,所以形成了直行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定势,虽然后来发明了纸张,但是“积习难改”,书写顺序依然不变。

时至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致力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改用横行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1909年,我国出现第一本“横排本”书籍——《音韵记号》,其作者为刘世思。

古代的“文”和“字”有何区别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巨著,也是一部重要的字典。它为什么要命名为《说文解字》?“文”和“字”有什么区别呢?

原来,古代人把独体的,不可分解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形声字、会意字叫做“字”。《说文解字·叙》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意思是说,仓颉在开始造文字时,大都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互相结合,出现的形声字、会意字就叫做“字”。“文”是事物的本象,“字”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换句话说,依类象形,即独体,即“文”;形声相益,即合体,即“字”。这里便明确指出了“文”和“字”的区别,也说明了《说文解字》命名的缘由。

“文字”连用始见于秦始皇琅琊台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文字”,在现代汉语中,一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等。一义为语言的书写形式,如汉文、英文等。另有一义即指文章,多指形式方面,如说“文字清通”,意即文章清新流畅。

汉字究竟有多少

汉字数量繁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不断地增加。统计一下各个时代汉字的数量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现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单字有4500多个,其中可以认识的有1700多个。

目前已知的金文中,单字有3500个左右,能够辨认的有2000多字。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字书,收字9353个。

晋代吕忱撰《字林》,收12824字。

后魏阳承庆撰《字统》,收13734字。

南朝顾野王撰《玉篇》,收16917字。

隋朝陆法言作《切韵》,收12158字。

宋代陈彭年等人的《大宋重修广韵》,收26194字。司马光撰《类篇》,收31391字。

明朝梅膺祚撰《字汇》,收33170字。宋濂等撰《洪武正韵》,收32025字。张自烈撰《正字通》,收33000余字。

清朝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收47035字。

1915年出版徐元诘等人所编《中华大字典》,收48000余字。

解放后列为我国文化建设重点项目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古今楷书汉字56000多个,是当今世界上收集汉字单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中国古书“第一部”有哪些

第一部 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 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 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 方言词典是《方言》

第一部 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 诗集是《诗经》

第一部 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 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 语录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 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 历史批评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 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 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 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 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 植物学词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 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 医药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

第一部 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 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 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 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 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 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记》

第一部 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 图书总目录是《七略》

“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

“一问三不知”,这是流传很久的一句俗语,但“三不知”究竟为何“三”不知,却未必为大家所知。

明代学者姚福所著《青溪暇笔》说:“三不知”一语,源自《左传》。查《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的记载是这样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当时荀父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据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情况都不了解。故曰“三不知”。但现在已把“三不知”泛指事事不知。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据《语言及语言交际手段问题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已知语的语言。其中有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

除此之外,有1400多种语言尚未得到承认或正处在衰亡阶段。有250种澳大利亚地方语言,使用人数总共只有4万人。有170种印第安地方语言,使用人数更少,而且大多只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使用。

你读过中国最早的民歌吗

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歌是《击壤歌》。相传唐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词云: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其大意是:我每天太阳一出就开始劳作,太阳落山才回家休息。自己动手凿井而得到水饮,自己动手耕作而得到饭吃。帝王对我又能怎么样呢?这首民歌,文字简朴,明白晓畅,抒发了劳动者的自豪之情。

此书见于《群书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最早见于《论衡·艺增》,文字略有不同。

你知道中国最长的诗歌吗

中国最长的诗歌,是藏族史诗《格萨尔》,又称《格萨尔王传》。

这首长诗大约产生于11世纪以后,是一部说唱体诗歌。至今已收集到150万行,1500多万字。其内容是叙述天帝之子格萨尔大王,下凡投生,反抗种种邪恶,在完成了救护百姓的大业后重返天国的丰功伟绩。格萨尔王极其高大的英雄形象,是藏蒙人民中勇敢、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其语言韵散相间,生动形象,人物对话亦为唱词,富有诗意。

这部长篇叙事史诗,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但大部分仍流传于民间艺人的说唱,国家已把《格萨尔》的收集、整理工作,列为科研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