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1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却形成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见解,他在许多著作中,表达了这些见解,使之传播在人们的思想中,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卢梭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法国,在世界上有着深刻的影响。

流浪前后

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生于日内瓦,是法国移民的后裔伊萨克·卢梭和美丽贤淑的苏萨娜·贝纳尔夫妇的第二个孩子。他祖父留下来的微薄财产,由15个子女平分,分到父亲名下的那一份简直就等于零了,全家就靠做钟表匠的父亲的收入维持生活。

卢梭这个小生命的出生,使他的母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自己也是奄奄一息。多亏聪明能干的姑姑苏萨娜·卢梭精心调治,才把他从死亡中解救出来,并抚养长大。

在卢梭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便利用他母亲遗留下来的那些有趣的小说让他练习阅读。每天晚饭后,父亲都和他一起读,渐渐地两个人都着了迷。一本书到手,不一气读完决不罢休,所以往往通宵达旦。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这样日复一日地阅读,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仅使卢梭迅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使他获得了在他这样年龄的人中极少有的那种关于情欲方面的知识。这大概和他过早地阅读成年人的书不无关系。

卢梭7岁那年夏天,就把母亲留下的那些小说读完了。冬天,他就开始读外祖父留给母亲的图书。因为外祖父是一位博学的牧师,所以家里面有不少好书。

由于这些书的感染和由此引起父子间的交谈,卢梭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便开始形成了;倔强高傲和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也开始形成了。每当他从英雄传记中看到那些忠于真理和祖国的形象时就热血沸腾。有一天,他在吃饭时听到罗马英雄西伏拉被敌人逮捕后,把他的手放在火盆上烧,他都一声不响,以显示罗马人抵抗侵略的决心。为表演英雄的行动,卢梭也把手放在火盆上,把在场的人吓了一跳。

一次意外的变故改变了卢梭童年的生活。他父亲跟一个叫高济埃的法国陆军上尉发生了一场纠纷,这个人跟当时日内瓦的小议会有亲戚关系,为人蛮横无礼而又胆小如鼠,卢梭父亲把他的鼻子打出血了。为了报复,他诬告父亲在城里向他持剑行凶,要把父亲送人监狱。依照当时的法律,他父亲坚决要求原告和他一同入狱,但这个要求被驳回,而卢梭的父亲只好离开日内瓦,让自己的余生在异乡度过。他宁愿这样,也决不让步;他认为若是让步,他会失掉荣誉和自由。

他父亲是位技术精湛的钟表匠,全家就靠他的手艺维持生活。他一走,已经失去了母爱的小卢梭,又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和疼爱,而他那不成器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也早已离家出走了。他只好到舅舅家,他的舅父贝纳尔就做了卢梭的监护人。当时舅父在日内瓦防御工事中任职,有一个和卢梭同岁的儿子。舅舅希望他们读书,便将他俩一起送到包塞,寄宿在朗拜尔西埃牧师家,以便学习拉丁文和其他一些科目。

在包塞两年的乡村学习生活,使卢梭恢复了一些童年的稚气。朗拜尔西埃先生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他对教学从不马虎,虽然要求严格,但也不给过重的作业,而且乡村新鲜的空气和四野诱人的花草,使卢梭对大自然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有意思极了。

朗拜尔西埃小姐是朗拜尔西埃先生的妹妹,三十来岁,长得很漂亮。她也给卢梭他们上课。在卢梭的眼里,她是个很不错的老师。然而,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变得很严厉,但这种严厉差不多总是合理的,而且从不过分。一般不惩罚他们,迫不得已时,是以惩罚来恫吓他们。开始卢梭觉得受到惩罚的恫吓,十分可怕;可是后来当卢梭受了惩罚之后,他反倒更加热爱朗拜尔西埃小姐了。因为他尝到了小姐那纤纤玉手责打的滋味,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只是由于卢梭天性善良,怕伤了朗拜尔西埃小姐的心,才没有重犯那肯定会受到同样惩罚的错误。

卢梭当时才8岁,这种内心的愉悦无疑是一种早熟的表现,但他对于老师的强烈好感,抑制住了那种朦朦胧胧的欲望,变成了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

不过有一件让小卢梭蒙冤的事把这种基调给破坏了。

有一天,卢梭正在厨房隔壁的一间屋子里独自读书,女仆把朗拜尔西埃小姐的几把梳子放在沙石板上烤干。在她来取的时候,发现一把梳子有一边的齿儿都断了。因为当时就卢梭一个人在那里,她就质问卢梭,而卢梭否认动过那把梳子。朗拜尔西埃先生和朗拜尔西埃小姐一起来训诫卢梭,逼问他,甚至还恫吓他。卢梭始终坚决否认。然而,一切抗议都没有用,他们认定是卢梭弄坏的,应该受罚。可是这回却不是朗拜尔西埃小姐动手来惩罚了,他们给舅父贝纳尔写了信,舅父来了,恰巧这时卢梭的表兄也被加上另一种同样严重的罪名,于是俩人都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但是他们却没能从卢梭的口中得到他们所希望的口供。以后他们又逼问了好几次,弄得卢梭宁可去死,也丝毫不动摇。结果,暴力面对一个孩子的“魔鬼般的倔强”(他们对卢梭不屈不挠找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让步了。

一向腼腆、温顺,甚至有点怯懦的卢梭,这次却变得那样怒不可遏,变得那样高傲而不可驯服。因为他过去一直生活在温柔、公正、亲切的气氛中,在他的心里连不公正这个概念都没有,可是现在恰恰受到了他所爱和所尊敬的人们的第一次不公正的磨难,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此时,他所感受到的只有委屈、气愤和失望。一个并不是他犯的过错,竟给以如此严厉的惩罚,实在太残酷了。他的表兄的情况也跟他差不多,他们把一件无心的过错当作蓄谋已久的行为来处罚他,结果也因冤屈而激怒了。两个孩子倒在了一张床上,互相拥抱在一起,甚至喘不过气来,不住地颤抖。等到俩人稍微平静了一些后,又一起直挺挺地坐在床上,一起用尽了全身的气力,不停地喊:“刽子手!刽子手!刽子手!”以此发泄内心的怒火。

第一次受到这样不公正对待的卢梭,反映如此强烈,由此可见他天性中感情激烈的一面,这一面在他后来的生活和斗争中表现得更加充分。

从此,他与牧师一家的关系变坏了,不久便离开了那里。回到城里后,因为无钱读书,他13岁起就去工作了。他去学习作律师书记,可十分讨厌这项工作,后来又到一个雕刻匠那里当学徒。他因为喜欢绘画,对雕刻也有兴趣,就决心学好这门技术。

可是他再次受到打击。有一次,他为朋友刻了一些骑士勋章,上面有国徽图样。师傅发现后,竟怀疑他在学刻假货币,把他打了一顿。其实,他当时连什么叫假币都不知道。他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了,心情总是不舒畅。年纪不大,老是心事重重的,对生活也失去了乐趣。后来,他还沾染上一些坏毛病,说谎,贪婪,甚至小偷小摸。

幸亏读书的习惯挽救了他。他在烦闷中,又像儿时那样在书中寻找快乐。附近有个租书店。他经常去租借,什么书都读。有时候连干活时间,他也读起来。师傅发现后,气得又打又骂,还有几次,抢走或撕了他的书。可卢梭没有屈服,他在书中找到了欢乐,并改掉了不良习惯。

一个星期天,卢梭和朋友们到城外去玩。他们高兴地又跑又叫,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可因为玩得时间长了,回来的时候,城门已经关上了,他们不得不在城外过夜。第二天,他又受到师傅的责打。可后来他又有了第二次。

“下次再这样,当心我饶不了你!”师傅恶狠狠地说。

卢梭吓得不敢再贪玩。可有一天他和伙伴们出城玩,没想到守城士兵提前关门,他们拚命跑,使劲喊,还是没有赶进城。想到第二天师傅的责打,他倒在护城河的堤上哭起来。想了一夜,他下了决心。

“我决定不回去了,我要离开这里,自己去闯天下。”他对伙伴们说。

天亮之后,他托伙伴们进城约表兄出城见了一面,然后勇敢地向远方走出。16岁的卢梭从此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1728年3月,卢梭怀着恐惧而凄凉的心情离城出走了。

一天他来到了距离日内瓦4公里多的萨瓦境内一个叫龚菲农的地方,那里的教区神父德·彭维尔先生,是个共和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引起了卢梭的兴趣。于是他登门拜访,受到了亲切接待,留他吃了饭,餐桌上还有味道醇美的弗朗基葡萄酒。作为一个天主教神父,德·彭维尔一心想把卢梭从他视为异教的新教中拯救出来,让他成为天主教教徒,所以并不想劝他回家,反而利用他那种远离家乡的念头,使他处于纵然有意回家也无法再回去的境地。德·彭维尔先生就对卢梭说:“上帝在召唤你,你到安纳西去吧!你到那里可以见到一位非常仁慈的善心夫人;她由于国王的恩惠,不仅自己摆脱了谬误,还可以把别人的灵魂从谬误中拯救出来。”他指的是最近皈依天主教的华伦夫人。于是卢梭就带着德·彭维尔先生给华伦夫人的介绍信上路了。本来一天的工夫就可以顺利到达,但卢梭却不慌不忙,一共走了三天。每逢看到路旁的庄园宅第,卢梭便去寻找奇遇,好像有什么奇遇在等着他。他既不敢进入宅第又不敢去敲门,他只能在最漂亮的窗户下面唱歌,然而尽管他唱了那么久,连嗓子都唱疼了,而且唱得又是那么精彩,却没有见到贵妇人,更没有见到小姐被他的优美歌声或绝妙的歌词吸引出来。

他终于到了安纳西华伦夫人的家。得知华伦夫人去教堂了,卢梭就急忙赶往教堂。卢梭现在已经年满16岁半,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美少年,但他那小小身材却很匀称,腿脚纤小玲珑,神态洒脱,容貌清秀,嘴小而可爱,乌黑的眉毛和头发,一双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热血中烧的光芒。卢梭由于担心自己的拜访得不到华伦夫人的垂青,在来时的路上施展了自己的所有才华,写了一封情文并茂的长信,而把德·彭维尔先生的信封在了他的信里,然后带着惶恐的心情进行了这次非同小可的拜谒。

这一天正是1728年举行圣枝仪式的日子。当华伦夫人将要进入教堂时,听到卢梭的声音转过头来的一刹那,卢梭大为惊讶,他本来以为她是一个面目可憎,老态龙钟的老太婆,而没想到眼前所见到的却是一位风韵十足、美丽柔情的少妇,卢梭立刻被她俘虏了。他哆哆嗦嗦地把信递给她,她笑盈盈地接过去拆开,只在德·彭维尔先生的信上扫了一眼,便仔细地看卢梭的信。如果不是仆人告诉她到了进教堂的时候了,恐怕她还要看一遍。她对卢梭说:“哎,孩子,”她的声音使卢梭战栗,“你这样年轻就到处漂泊,实在太可惜。”她不等卢梭回答就接着说:“到家里去等我吧,叫他们给你预备早饭,弥撒以后我和你谈谈。”

华伦夫人是伏沃州佛威市古老贵族拉图尔·德·比勒家的小姐。很年轻时就和洛桑市罗华家威拉尔丹先生的长子华伦先生结了婚,没有子女。由于这桩婚姻不太美满,又由于家庭纠纷的烦恼,华伦夫人就趁维克多·亚梅德王到艾维安来的机会,渡过湖去,拜伏于这位国王膝下。就这样,由于一时的轻率,她抛弃了丈夫、家庭和故乡,被国王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然而当国王得知有人认为这样收留华伦夫人是他对她有爱恋之意的时候,这位热心肠的天主教国王便把她送到了安纳西,并给她1500皮埃蒙特银币的年金。她便在那里放弃新教,皈依了天主教。

华伦夫人从教堂回来后和卢梭共进了午餐,随后询问了他的情况,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和惋惜。华伦夫人不惜冒着触犯天主教教规的风险暗示卢梭应该回到父亲身边。从她的话语中和她的眼神里,卢梭看到了她的温柔和善良,使他更不愿离开她了。卢梭拿定主意,不回日内瓦了。

从他住进这里的第一天起,华伦夫人便称他为“孩子”,卢梭则称她为“妈妈”。这种称呼最恰当地表达了他们之间亲密的、淳朴的关系。

卢梭对华伦夫人让他干的工作并不感兴趣,如草拟计划、誊写账目、抄写药方之类。除了这些杂乱事务之外,还要接待许多过路客人、乞丐及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如士兵、药剂师、教士、贵妇人、修道院的杂役等等,华伦夫人都愉快地接待。卢梭虽然不喜欢他们的来访,有时还生气,但他从她的好客性格中也获得了不少乐趣。华伦夫人有限的经费有不少都花在了这些人的身上。

除了这些事情外,卢梭并没有放弃读书的嗜好。古丰神父曾教他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多加思索,使他获益匪浅。他有时在华伦夫人身边朗读,并一起谈论他所读过的书。华伦夫人是一个有教养的天资聪慧的女人,爱好文学,对优秀的作品有很好的鉴赏能力,所以他们能谈得很投机。她是在上流社会成长的,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了萨瓦,由于经常和上流人士交流,所以她很懂得人情世故,使爱好空想的卢梭从中获得了一些处世经验。

1731年年底的一天,华伦夫人拉着卢梭的手,向正在她家的宫廷总管安东尼介绍说:“先生,这就是我向您说过的那个可怜的年轻人,请您多加关照吧,他值得您关照多久就关照他多久。这样,我以后就不用为他操心了。”然后又对卢梭说:“我的孩子,今后你是国王的人了,谢谢总管先生吧,他给你找到了饭碗。”

卢梭喜出望外,高兴得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久,卢梭就去宫廷的土地登记处做了文书。收入虽不多,但是足可以生活得宽裕些,而且通过这个工作,还可以找到更好的职位。

卢梭很快就熟悉并且适应了他的工作。经过四五年的颠沛流离之后,他终于可以冠冕堂皇地自己挣饭吃了。

成名前后

1742年7月,卢梭来到了巴黎。这时他已经30岁了。他的整个青年时代虽然动荡不安,却也充满甘甜,而从现在起,他就要进入另一种生活了。

不久,他写了一本有关音乐的书,但销路不好,赔了钱。

受到这个打击,卢梭好像并不悲观失望,反而放松了自己,呈现出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他手里的生活费要花光了,仍把那种懒散而孤独的生活过得那么安适和愉快。每天散步、背诗、唱歌、读一些名人的集子,还常到咖啡馆里下棋,甚至想在这一行里显显身手。

他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只是偶尔去文学家马里沃或马布利神父家看看,在那里他认识了狄德罗。狄德罗和卢梭年龄相仿、爱好音乐,也懂得乐理,音乐是他们交谈的主要内容,有时狄德罗还谈自己的写作计划。他们就这样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维持了15年。

一天,卢梭去看正在上演的鲁瓦耶的一部歌剧,萌生了自己创作歌剧的念头。

那天晚上,他跑回住处关紧房门,拉上窗帘,躺到了床上。他的整个身心已沉醉于诗情乐兴之中,七八个小时就把第一幕的绝大部分构思出来了。

可惜,没有个结果就半途而废了。

他不久前交结的布洛伊夫人有一个朋友的弟弟蒙太居先生,被委派到法国驻威尼斯的大使。他正在物色一个秘书,夫人便介绍了卢梭。经过几番周折,卢梭于1743年7月到达了威尼斯。

一到使馆,就有一大堆公文等着他处理。卢梭乍一看,以为是多么困难呢,可他很快就发现,那都是些很简单的事儿,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把密函全部译出来了。卢梭来之前,蒙太居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他既不会口授文件,自己也写不通顺。卢梭一来便成为大使得力的助手,得到赏识,不久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头衔——威尼斯法国大使馆秘书。

在处理许多事情上,卢梭初步显示出他的外交才干,受到使馆同行及了解他的人的夸奖。卢梭希望凭着良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任用。

一天,卢梭收到一个从国王驻维也纳代办樊尚先生那里发来的重要情报,等大使签署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即办理。当时罗布哥维茨亲王正向那不勒斯进军,加日伯爵在紧急转移阵地。情报说,有一个面貌特征如何如何的人正由维也纳动身,要从威尼斯经过,潜入亚路息地区,负责在那里煽动民众,于奥军到达时里应外合。卢梭把这份情报直接发给了法国驻那不勒斯大使洛皮塔尔侯爵。情报转得十分及时,波旁王朝之所以能保住那不勒斯王国,与卢梭这个行动有密切关系。

然而,卢梭出色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好报。大使蒙太居是个品质恶劣的人。那一次他不在岗,卢梭及时处理了重要情报受到上面夸奖,大使认为这种夸奖有责备自己的意思,所以对卢梭深为不满。工作越久,卢梭的尽职尽忠就越遭到大使的嫉恨,但他又不能辞退卢梭,因为很难找到像他这样能干的秘书。结果只能是既要留他,又要整他。卢梭看到自己的一切勤劳都是白费,继续在使馆工作只有不快和不平,便愤然离开了使馆。

卢梭在友人的帮助下凑足了路费,回到了巴黎。

卢梭的野心勃勃的计划和努力,一个个地落了空,难免要为自己坎坷的命运而愤慨,但他并不后悔。他决心不再依靠任何人,要自己独立生活,发挥自己的才能,再闯出一条生活之路来。

1749年夏天,卢梭看到《法兰西信使》杂志上登了第戎科学院一则征文广告。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他看了之后,思想兴奋极了,许多想法在头脑里盘旋,使他难以平静。他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好朋友狄德罗。狄德罗鼓励他说:

“你应该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去参加征文比赛。”

“对呀,我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于是,卢梭开始动手写文章。由于过于兴奋,他先躺在床上闭目构思,准备自己觉得满意后,再写到纸上去。可每当他想好之后,起来下笔时,脑子又乱了。怎么办呢?他请来了另一个人帮忙,先口述出来,由旁人代笔,然后自己再修改。这篇文章就是卢梭的成名之作《论科学与艺术》。

在这篇文章里,卢梭从人类的发展入手,叙述了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和欧洲的发展和变化,说明人的心灵和身体有着各种需求,应该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而当时的科学文化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成为一种装饰品。他还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制度忽视教学生如何做人,使他们辨不清真理与错误,是与非。卢梭对封建贵族的腐化、奢侈进行了痛斥,对劳动者的纯朴和美德加以赞扬。

卢梭的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而新颖,发人深思,文笔又十分生动流畅。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篇文章获得了征文一等奖,并正式发表了。他从此成了法国的名人。

按说,卢梭靠着名声,完全可以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并进入上层社会。可他却决定按自己在论文中的想法,永远放弃对荣誉和财富的追求,因为他认为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做一个藐视财富的人,才是伟大的。

一年多以后,卢梭创作的歌剧《乡村魔术师》上演成功,引起轰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亲自看了演出,还决定授予他一笔年金。可卢梭没有去领取,他拒绝了这笔报酬,而宁愿过贫困却是独立的生活。

卢梭在他的一生中,创作和发表了许多文学和思想的著作。其中有几种著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1753年,第戎科学院又登出征文广告,题目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看到后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题目,很有兴趣。“这一直是我要探讨的问题呀!何不写出来呢?”他想。

于是,他来到一个风景区专心思考起来。每天,他都走进密密的树林里,在幽静的环境中追想人类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自然人到进入文明时代的人,思考人与人不平等的原因。不久,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在文章中分析了人在原始时代自然状态的情况和后来成为社会人的变化,认为人与人的不平等,有的是因为自然环境和生理不同而造成的,有的则是政治上的原因。如有权有势的或富有的人就享有各种特权。他的结论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基本上平等的,由于人为的因素,才出现了不平等。这种思想是卢梭的重要思想基础,后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一段时间,卢梭因为有病,在一个叫退隐庐的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在这里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著作。

卢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构思了一部长篇小说,后来写出来,就是文学名著《新爱洛伊丝》。卢梭用书信体写成的这部小说,说的是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与贵族女儿相爱的故事。他在书中借人物交往的信件,表达了对许多事物的看法。比如他对“美德”就发表了很有意思的见解。他认为美德具有无穷的魅力,那些热爱祖国、正直无私、敢于牺牲的英雄,永远为人敬佩。

卢梭的这部小说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热烈欢迎,因为它表述了真挚的感情。初版后。供不应求。书商便办起了租书业务,限定时间,每次不得超过一个小时,因为租阅的太多了,有官员士兵,也有律师职员。很多人为看这本书而忘了吃饭睡觉。从此,卢梭的名声就更大了。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在退隐庐居住的时候写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他对如何改造社会、国家制度、人的权利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人是生而平等而自由的,要通过社会契约的形式组成一个政治体,这个政治体要保证每个契约人的权益。他对于社会的政治、法律。政府、主权等重要问题,都讲了看法。《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重要的思想论著作,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关于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问题的思想,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

卢梭在写《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想到要再写一本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书。他几乎是同时写完了这本书,名叫《爱弥尔》。他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则,顺应人的本性,在学习方法上,应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和独立思考。他在书中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制度违背人性,对儿童的成长起了不好的作用。

和《新爱洛伊丝》受到广泛赞扬相反,卢梭写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事情是由《爱弥儿》这部书引起的。因为卢梭在书里严厉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制度,并大力宣传人的自然性;就与权势很大的教会发生了矛盾,因为教会是主管中学教育的,又是有神论者的中心。所以,教会对卢梭的著作恨之入骨。

1762年,《爱弥儿》出版后不久,社会上便传开了种种议论:

“卢梭这本书写得虽然不错,可真够大胆的,连贵族王爷都骂了。”

“教会不会放过他的。他该倒霉了。”

传言一天比一天多。终于有一天,卢梭从朋友那里得知:法院将要对他进行起诉,控告他犯了法,将要下令逮捕他。有的议员还说:

“这个作者不可救药,不但要烧他的书,还要把他本人送上火刑架!”

“对,烧死他!”

卢梭惊呆了,在一封信中他对朋友们说:

“我到底犯了什么罪?啊?巴黎的人民,这就是你们的自由!”

尽管许多人为卢梭鸣不平,并努力为他辩解,法院还是决定用最严厉的方式起诉卢梭,并下令逮捕他。法院还判决,他的《爱弥儿》一书是“异教邪说”,是“煽动革命”的种子,要全部烧毁,把作者关起来。

在朋友的劝说下,卢梭决定逃离法国。当他坐上马车,悄悄离开巴黎,行走4天到达瑞士的时候,他伤心地跳下马车,趴在地上亲吻着土地,高声叫道:

“天啊,你是道德的保护者,我赞美你,我踏上自由的土地了!”

可是不久,他在瑞士也住不下去了。在法国下令通辑他后,瑞士的日内瓦政府也下令通辑他,并下令烧毁他的著作。很快,全欧洲都掀起了反卢梭的声浪。各国的一些报纸、杂志、小册子都把最恶毒的字眼抛向卢梭,说他是“反教分子”,是狂人、疯子、野兽、豺狼。卢梭成了一个咒骂的对象。

没过几天,瑞士政府也下令驱逐卢梭。卢梭得知后,连夜逃走,翻过一座山后,到达了宗教势力较弱的普鲁士的讷沙泰尔邦。尽管他在这里没遭到迫害,可当地政府迫于教会的压力,下令禁了他的书。后来,卢梭再次受到排挤,他不得不四处躲避,离开欧洲大陆,到英国避难。

“忏悔”前后

1767年5月,卢梭从英国回到了法国的加莱港,但并无“重归故里”之感,在法国境内,卢梭仍然是一个通辑犯。为了隐藏身份,他改名为雷诺。为了充实隐姓埋名的隐蔽生活,卢梭继续研究植物,到处采集标本,还以书简形式写下研究成果,有时还和国外的植物学家通信联系,如英国的波特兰女伯爵,他们曾经一起采集标本,卢梭和她通信,署名就是“植物学者”。

除了研究植物外,他还继续写他的回忆录。回到法国的第一年,他写完了《仟悔录》的第五章到第六章,即这本书的第一部。这部分主要是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写到1742年他动身到巴黎为止。尽管这一段生活也充满艰辛,但总体上给卢梭留下的记忆是平稳中而有甜美,写作时也主要是沉浸于幸福的回忆。他当时曾想写到此为止了,因为他怕继续写自己那惨痛的历史会引起感伤,而且他也怕涉及从前和他有关系的一些人的名声,甚至也不愿意涉及和他仇恨最深的人的名声,所以他在第一部的最后写道:如果我的名字能够流传到后世,人们也许有一天会知道我还有什么话要说而没有说。那时候,他们也就会知道我所以保持缄默的缘故了。

这话说过两年,他又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改变了主张,《忏悔录》还是写下去了。1769年卢梭又开始写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最后完成的时间是1770年11月。本来和出版商约定,要等收梭去世20年后才能发表,事实上,《忏悔录》的第一部不会涉及到任何人的名声,所以在1782年就出版了。又过了7年,即收梭死后11年,第二部也在日内瓦出版,当时书中提到的有好多人都还健在。

卢梭住在圣丹尼斯市这一段生活是比较安静的,就是采集植物标本和写《忏悔录》。

遗憾的是,这种平静的生活被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一位名叫德强斯的城堡看守人意外死亡,卢梭成为被怀疑的对象。因为他常常带着酒和食品到城堡里找德强斯聊天,有人怀疑他在酒里放毒使德强斯致死的。卢梭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要求法医验尸;经过验尸,证明卢梭是无辜的。但是失去了一个朋友,又被人怀疑毕竟不是愉快的事,便于1768年7月到了格勒诺布市,在那里继续采集植物标本。8月份,卢梭又到了戈布市。当时该市正在筹备一项活动,市长听说他来到本市,马上请他共进晚餐。卢梭很喜欢这个城市,在一家旅馆里订了房间后便写信让戴莱丝到这里团聚。

8月25日,女友戴莱丝来到了戈布市。4天后,卢梭和她设晚宴隆重招待市长和他的表兄。在市长面前,他俩举行了婚礼,卢梭将戒指戴在戴莱丝手指上,发誓共同到老,至死不渝。这是他们在一起生活25年后感情发展的结果。

1770年春,卢梭决定迁往巴黎,这一年他已被法国当局赦免,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了。6月份,戴莱丝终于实现回巴黎的愿望。

他们住在古老的布拉屈斯镇,靠卢梭的版权收入和朋友的津贴维持生活,另外抄写乐谱和作曲也有些收入。

回到巴黎的头一年,卢梭完成了他的《忏悔录》。之后,他还担心后世对他的一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怕那些诽谤书所留下的阴影不能消除,便于1772年至1775年间写了三则长篇对话,在他身后于1780年汇成文集,以《对话录——卢梭审判让一雅克》之名发表。对话是在一个法国人和卢梭之间进行的。这个法国人从未读过卢梭的作品,却盲目地接受了卢梭的敌人伏尔泰、格里姆、霍尔巴赫所塑造的卢梭的形象。对话中的卢梭对这些阴谋作了最猛烈的抨击,也对自己作了最敏锐的分析。

这时候,卢梭已经变得非常孤僻了。他疑心重重,不相信任何人,不让别人进他的书房,也很少和过去的熟人联系。可是他越不愿见人,外界的人就越想见见这个隐居者。格里姆便借机捏造一些有趣的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其中有一个故事叙述人们急于想见这位隐士的情形:

有一天,一大群人聚集在广场上。

“你们聚集在这里干吗?”有一个人问。

“我们等着看一看卢梭先生。”另一个人回答。

“谁是卢梭?”

“我们也不知道,不过他等一会儿要经过这里。”

虽然卢梭没有在这种大场合中公开露过面,但他偶尔也会在一些女士面前朗读他的新作,并申明他有权公开朗读,因为官方查禁的只是他的书。确实,他在一些贵族王室家里朗读过《忏悔录》有时从早晨一读到深夜。朗读时他并非只挑选某些章节,也不删减任何细节,而是包括他在书中所记述的高尚情感和种种错误,全都原原本本地朗读出来。当他读到把子女送进孤儿院时,许多女士都同情地低下了头。

卢梭知道他的《对话录》无法出版,而在法国又没有一个挚友可以代为保管。《对话录》正是展示他当时心中的强烈感觉:世人都在一致对他进行迫害。他正为此事踌躇,碰巧遇到以前在英国的好友布司比先生,便把已誊好的《对话录》第一部分交给他保管。其余部分誊写完后,也想交给布司比,但他已离开巴黎。卢梭很担心手稿落入他的敌人手中,便想了个主意,将《对话录》包好,在外层纸上写上:“托付给全能之主保管。”

1776年2月24日,卢梭带着《对话录》手稿前往巴黎圣母院,打算把它放在祭坛前,置于主的脚下。他急匆匆赶往大教堂,穿过布满鹅卵石的广场,经过拱门,向圣坛走去。走到栅栏前发现平时开着的栅栏紧锁着,无法进去。这时,他的身体摇晃起来,头也像挨了打似的晃动着,无法将作品呈献给主,使他非常懊恼。

1778年4月12日,是复活节前的又一个宗教节日——圣技主日。这天清晨,卢梭听到了教堂的钟声,立刻想起50年前的这个节日,他初次见到华伦夫人,当时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使他先是一阵激动,接着便是怅然长叹。思索了片刻,他便拿起笔来,写下对她的追思。

5月20日,应朋友吉拉丹侯爵的盛情邀请,卢梭离开巴黎,迁到了侯爵在埃尔姆农维尔的别墅去居住。他住在这里非常安闲,几乎不和任何人来往,也不再写作,每天散步、闲游和寻觅标本,在植物花草中寻求乐趣。

7月2日,卢梭还是按照老习惯一清早就外出采集植物标本,但这次因为脚痛很快就回家了。喝完咖啡,他对戴莱丝说要去吉拉丹侯爵家,给他小女儿讲音乐,并嘱咐她给锁匠付款。

戴莱丝找到锁匠付完款后回到家时,听见卢梭呻吟说:“我感到胸口一阵阵疼痛,大脑也像被敲打似的。”这时是早晨7点钟,外面天气晴朗,卢梭说他想看看美丽的阳光,戴莱丝便扶他到窗前,只听他说道:“全能的主啊!天气如此晴朗、没有一片云,上帝在等着我了。”说完,他便失去了知觉。到充满阳光的地方去了。后经医生诊断,写下了“由于严重的尿毒症而引起的中风”的记录。

第二天,人们纷纷来到埃尔姆农维尔,瞻仰这位伟人的遗容。随后,他被安葬在波拉斯岛上,这是他一生向往的地方。法国大革命后,1794年4月15日,革命政府迁葬卢梭灵柩于巴黎先贤祠。

《忏悔录》是卢梭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本来是他晚年遭到诬蔑、诽谤后被迫写的自传,因为写得坦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这种大胆把自己的隐私公之于众,承认自己产生过卑劣念头,有过下流的行为,把他着手写这本书之前的50年的经历如实道来,结果书中的主角便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幅完全依据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人能够坦诚至此,仅此一点,便抓住了读者。何况他是写文章的高手,书中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对坎坷经历的述说,对内心世界的剖析,使这部自传成为极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仟悔录》是卢梭献给全人类的一部珍贵的作品,他的真诚使一切虚伪的人无地自容。这本书已成为人们必读的文学名著。

卢梭的一生是苦难的,而他的思想是伟大的,永存的。他的平等自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主张,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宣言书。他被誉为法国“革命的前驱”。“人类的导师”。

卢梭的著作,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思想论著,都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他的思想也越过国界,成为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