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参加抗美援朝

  • 范长江说:“参加慰问团的新闻工作者,在前方对抗美援朝运动已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
  • 叶圣陶提议:“号召全国新闻、出版、印刷职工,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献3架飞机。”
  • 巴金说:“这本小书中的文字也许可以给祖国人民唤起一些亲切感人的回忆,那么就请把它们看作从远方带回来的亲人的口信吧。”

在战场上经受精神洗礼

1951年6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印刷工会筹备委员会举行茶会,欢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中的新闻界代表及全体记者。

早在同年的1月12日,上海便组成记者组,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成员有:《解放日报》刘时平、《新闻日报》谷斯范、《文汇报》叶冈、《大公报》刘北汜、《新民晚报》蒋文杰,刘时平任组长。

记者组于2月6日跨过鸭绿江,5月23日回国。

3月12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华东暨上海分团一行51人启程赴朝,《解放日报》的钦本立、《新闻日报》的胡星原、《文汇报》的唐海、《大公报》的潘际炯,以工作人员的身份随团采访。慰问团回国时发表的消息中,则改称随团记者。

“1950、1951年,汉江的水多次变成红色。”《远东朝鲜战争》的作者、解放军作家王树增,回想起朝鲜战争,不禁深深地感叹道。

1951年5月29日晚,朝鲜中部大雨如注。在山洞里,彭德怀用最低沉的声音对洪学智说:“出事了!六十军一八〇师被包围在汉江南岸。”

连日的大雨,使汉江江水猛涨,一八〇师一万多中国官兵,只能拉着仅有的三根铁丝北渡突围。

美军的照明弹悬挂在头顶,炮兵和低空盘旋的飞机,把密集的炮弹砸向毫无还击能力的中国士兵。

齐胸深的江水汹涌,力气弱小的女兵紧紧拉住马尾,人们互相呼喊,但还是有人不断地被江水卷走。

中国士兵的鲜血,使汉江江水成了红色。

作为战地记者,王树增还记录下了这样一件事:

停战那天,一名志愿军小战士奉命往前沿阵地送命令。

这天,炮火变得异常猛烈,他奔跑着、躲避着,多次被炮弹掀起的泥土掩埋。

就要到阵地时,他被炸倒,醒来时发现自己的一只脚齐腕而断。他开始往阵地爬,一只手抱着自己的断脚。他爬上阵地时已是黄昏。

小战士从胸前掏出命令,上面写着:今晚22时正式停战。届时不准射出一枪一炮。

指挥员把小战士抱起来,大喊:“来3个人把他背下去!不准让他死!拿着他的这只脚!”

多年后,王树增到处打听这个小战士的姓名,但是毫无结果。

停战那天晚上,彭德怀走上前沿阵地。几个小时前,这里还在战斗。

一付担架抬着志愿军战士的遗体走下来,彭德怀掀开每一个担架上的白布,眼睛里渐渐充满泪花。他哽咽地说:“就差几个小时,他们这么年轻,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掩埋好,立上个牌子。”

走下阵地时,彭德怀突然命令吉普车停下,他在泥土中拣出一只满是弹洞的白搪瓷杯,上面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

许久以后,彭德怀喃喃问:“这个兵,牺牲了?还是负伤了?”

当晚,开城举行了庆祝晚会。有人邀请彭德怀跳舞,他说不会。再来邀请他的是一位年龄很小的姑娘。

彭德怀说:“孩子,我拉着你,咱们走一圈吧!”于是,一位面目憔悴、饱经沧桑的老人,拉着花一样的小姑娘,在缓慢轻柔的音乐中走着。

所有的人都哭了。包括战地记者们,他们的内心在经受着炼狱般的锤炼,他们将疼痛化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所有中国志愿军人的崇敬。

在6月5日举行的这次茶会上,《人民日报》社长范长江,访问团团长叶圣陶,新闻界萨空了、刘尊棋、宦乡等,都出席了茶会。

范长江说:

参加慰问团的新闻工作者,在前方对抗美援朝运动已作了很有意义的工作。

回国以后,除继续参加慰问团分别至全国各地报告前线情况外,应多多写作,一方面应向全国人民报告中朝人民军队英雄主义的业迹,和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鼓舞全国人民。

同时,应将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和支持前线的情况,作充分的报道,以鼓舞前方战士。

慰问团第一分团团长李敷仁、第二分团团长王文彬、上海新闻工作者代表徐铸成等,均在会上讲了话。

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次参加了慰问团工作,深刻地感到祖国的伟大,和无上的光荣,并表示愿意很好地担负起鼓舞前后方军民的报道工作,特别应多方设法满足前方战士的需要。

随后,叶圣陶提议:

号召全国新闻、出版、印刷职工,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献3架飞机。

萨空了提议,应向志愿军捐赠书报,改善前方精神食粮的供给状况。

李敷仁当场表示愿努力写稿,在抗美战争最后胜利前,将他的全部稿费捐献出来购买飞机。

上海《新闻日报》记者胡星原,预捐了100万元稿费。西北、重庆等地新闻界代表,均表示要竭力在各地推动这一捐献工作。至于具体的捐献办法,将由该会详细商定后再行通告。

新闻界的知识分子们,用自己的行动,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他们用眼睛、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朝鲜前线的瞬间,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激励着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信心和使命感,传递着来自异国他乡的志愿中战士的心声和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

全国文联组织战地访问团

1952年2月,全国文联在北京筹备组织“朝鲜战地访问团”,由叶圣陶担任团长。这个访问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18人组成。

访问团成员从2月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的学习。

著名作家巴金,也积极地投身于赴朝访问的活动中。早在1949年,巴金就以巨大的政治热情,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并真诚地表示要用自己的笔,努力反映新的伟大的时代。

在1949年7月7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巴金作了题为《我是来学习的》的发言。他说:

好些年来我一直是用笔写文章,我常常叹息我的作品软弱无力,我不断地诉苦说,我要放下我的笔。

现在我发现确实有不少的人,他们不仅用笔,并且还用行动,用血,用生命完成他们的作品。

那些作品鼓舞过无数的人,唤起他们去参加革命的事业,它们教育着而且还要不断地教育更多的青年的灵魂。

巴金准备“用行动、用血、用生命完成”自己的愿望,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

1952年,党中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全国文联立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第一批作家深入部队、农村、工厂,并组织作家参加到抗美援朝的洪流中。

在第一批赴朝的作家中,由巴金担任组长,成员有古元、葛洛、白朗、菡子、立高、西虹、黄谷柳、罗工柳、王希坚、李蕤、王莘、逯斐、辛莽、高虹、寒风、西野、伊明。

以巴金为代表的作家们在奔赴朝鲜前线前,他们订立公约,保证不要求生活上的特殊照顾。

作家们对于这次赴朝体验生活,抱有很高的热情,大家决心克服过去单纯收集材料的错误想法,而是强调在斗争中进行自我改造,并保证坚决完成创作任务。

《文艺报》对巴金一行在朝鲜前线深入生活、积极采访,做了跟踪报道。

在1952年4月10日出版的《文艺报》,反映了全国人民欢迎作家深入战地创作的行动,并及时刊发了新华社朝鲜前线的报导: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曾举行盛会,欢迎由巴金率领抵达朝鲜前线的17位文艺作家。

作家巴金代表全体赴朝作家、艺术家向志愿军指挥员、战斗员致敬。

他说:“全国人民都以志愿军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有了你们,祖国人民才有了两年来的幸福生活。我们来朝鲜前线就是要向你们学习,要把你们的斗争报告给全国人民。”

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在巴金的率领下,于3月20日抵达朝鲜前线,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的热烈欢迎。

访问团向祖国传递前线消息

3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会见了巴金等17位文艺家。

在会见中,彭德怀以他的朴实和气度,吸引了从国内去的文艺工作者。

特别是他坚定的正义立场和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感染了所有会见的同志们。

于是,巴金在25日晚上,“一挥而就”,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这篇文章。

第二天,巴金参考大家的意见,又对文章作了补充修改,然后交给了新华社。

3月28日,彭德怀在看到文章后,就给巴金写了一封信,提出修改意见。在信中,彭德怀说:

巴金同志:

“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

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

致以

同志之礼!

彭德怀

3月28日

彭德怀的“有些害怕”,是因为把他写得“太大了一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渺小的人”。

对于无畏的彭德怀司令员的这种“有畏”,让巴金深深地感到钦佩。

根据彭德怀的意见,巴金改定文章后,立即发回了北京。《文艺报》拿到这篇文章已是4月初,因《文艺报》当时是半月刊,为了等候巴金在朝鲜深入前线采访的图片,只好在4月25日出版的刊物上,以显著的位置发表。

时任《文艺报》总编室主任唐因后来回忆说:

巴金从朝鲜回到北京后才见到这期《文艺报》,《文艺报》编辑部向他说明了等了多日他们的照片,都没拿到。

巴金说,你们文章上配了彭德怀司令员的照片就不容易了。

4月4日,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将军,接见了创作组的同志。同日,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座谈会,欢迎创作组的到来。

巴金在朝鲜住了7个月,共写了11篇散文随笔和通讯报道。

在巴金等赴朝前夕,《文艺报》主编冯雪峰,希望巴金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文艺报》支持。巴金答应了这个要求。

由于当时通讯不便,巴金在朝鲜采写的稿子只好通过新华电台用电报发回,冯雪峰叮嘱《文艺报》总编室与新华电台保持密切的联系。

1953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巴金在该书后记中说:

这本小书中的文字也许可以给祖国人民唤起一些亲切感人的回忆,那么就请把它们看作从远方带回来的亲人的口信吧。

巴金写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在《文艺报》上及时发表后,给了《文艺报》代巴金从远方向祖国人民带回来亲人口信的机会。

在抗美援朝前线的实地学习和创作中,让巴金和所有参与其中的作家们,都经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从此深深地注入了知识分子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