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独特的旗人兵役
清代徭役中最有特色的是旗人的兵役,以及由旗人构成的八旗军。
以旗人为主要兵源构成的八旗军,最初具有行政、军事、生产三种职能,旗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一种军政合一的部落兵制。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
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族、蒙古族、汉族力量编成8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8种色旗作标志。这是八旗制度的初建,被称为“满八旗”。
所谓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部落兵制。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造的满族社会制度。它是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牛录制原是女真人集体狩猎的一种形式。八旗打破了原来分裂的局面,使得努尔哈赤直接掌管八旗。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族、蒙古族、汉族八旗共24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事实上,在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内,除了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外,还有其他民族的人。不同民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在八旗制度下,他们都被称作“旗人”。
旗人是清代八旗兵之主要来源。清代规定,凡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世代相袭。而且每旗下属的众佐领通常都是世袭职位,健锐营的军职也是满族世袭。
清朝廷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其所居之地若未经朝廷调换都是固定的。比如满城就是旗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当时的旗人拥有一定的地位。
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禁旅八旗是八旗兵中留驻京城的部分,是禁卫军性质的部队。在这支禁卫军中又可以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种。郎卫又称亲军营,主要负责保卫宫廷和作为皇帝的随从武装,是皇帝身边的亲军。兵卫主要负责卫戍京师的工作。
驻防八旗是清朝廷分别派遣在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绿营仅有极少数驻京师,称巡捕营,隶属八旗步军营统领。其余分屯各省,依所辖地域之大小、远近、险要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兵额。
除了原有的满、蒙、汉军八旗兵外,清朝入关后还组建了绿营兵。绿营兵初时多是入关后改编的明军和新招的汉人部队,以后补充的兵员则是由应募而来的,是一种雇佣兵。
清朝廷为确保军队稳定和具备较高的战斗力,陆续建立起一系列的兵丁挑选、演练、粮饷等完备的制度。八旗军队中的兵丁是从各旗中的壮丁中挑选的,挑选兵丁俗称挑缺,被选中的称为披甲,成为一个正式八旗兵丁。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每月钱粮由朝廷供给,号称“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康熙年间定制:前锋、护军、领催,月饷4两,马兵3两,年饷米46斛,合23石;步兵领催月饷2两,步兵1.5两,年饷米22斛,合11石,出兵时另有行粮。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于绿营兵。
清朝廷视水师为陆军之辅。加之满洲以骑射为本,故不善水战。
1636年,皇太极征满洲瓦尔喀部,开始造战船。
1651年,顺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其编制与陆军一致。此为清设水师之始。
清军在平定叛乱、保卫国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平定三藩之乱,远征台湾,于雅克萨战役击败俄国,平定噶尔丹等。乾隆时,更有所谓“十全武功”,清代军事力量达到极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订营哨之制,粮饷取自公家,称湘勇或湘军,是乡团改勇营之始。后来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新军随清亡而终。
[旁注]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爱新觉罗氏。满族。建立大金政权,创建八旗制度,是清代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后,追尊他为太祖。
牛录制 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满洲人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10人为一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领。
皇太极(1592年~1643年),也称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爱新觉罗氏。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温宽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位期间,整顿内政,对外开疆,是清代实际上的开国皇帝。
健锐营 清朝廷驻京八旗一个兵种,由前锋营与护军营中挑选年壮勇健者,多为云梯兵。健锐营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是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
满城 系1718年由年羹尧主持,建于成都之西南角,专供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居住的城中城,习惯上呼为少城。城设五门八旗重要官署均设满城内,由清帝直接任命的最高官员将军统管,四川总督也无权过问,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
步军营 清朝廷京城的卫戍部队和治安机关,按地段,分驻防区下设中、南、北、左、右5个巡捕营。按八旗方位驻防,负责城内社会治安,专司缉扑之事。
顺治帝(1638年~1661年),爱新觉罗·福临。满族。清代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死后谥号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清世祖,陵寝清孝陵。
噶尔丹(1644年~1697年),清代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1671年,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统治权。1688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朱穆秦地区,威逼北京。康熙帝曾三次亲征。1696年昭莫多之战被清军击溃。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即今湖南省娄底市。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代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阅读链接]
皇太极执政之初,在治国安民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他首先提出了“治国先要安民”的总方针。安民的重点在安抚汉人。皇太极采取“编户为民”的政策,让一部分为奴的汉人恢复自由,成为个体农民。
同时,把汉人从满人中分开,自立一庄,用汉人管理,以减少或杜绝满族贵族的直接压迫。他又派人丈量土地,把各处多出来的土地归公,不许再立庄田。皇太极的措施,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解放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