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葛洪以前的炼丹术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 283 年生,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 人,东晋医学家和道教炼丹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道家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国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d1n)创始的,其代表作品是《道德经》,这本书虽然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宣传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也有些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的观点。庄周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约公元前 369—前 286 年),宋国人,著有《庄子》一书。他用相对主义的方法宣传和老子相同的世界观。道家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思想流派。

道教不是一个思想流派,而是一种宗教派别,是在中国土生士长的一个宗教派别,它形成于东汉时期。

道教是由黄老学说和巫术结合而形成的。黄老学说是假托黄帝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学说。西汉初年,士人陆贾曾根据黄老学说,给刘邦写了 12 篇论文,要刘邦实行“无为而治”,成为西汉初年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

巫术起源于巫,巫是古代对能以舞姿使神降临的人的称呼。商朝的时候对巫非常重视,到周代巫的地位就逐渐低了。秦、汉以后,巫和巫术主要在民间保存了下来。

我国最早的道家经典是《太平清领书》。这本书是东汉顺帝(公元 126 年—144 年)时,琅玡(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县北)人宫崇向朝廷进献的他的老师于吉所得到的一本书,共一百七十卷。现在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了五十七卷,并且易名为《太平经》,但是基本上保存了这本书的面貌。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认为天地万物都受于元气;阴阳交感,五行(金、木、水、火、土) 交配,然后产生万物。人们行事都要顺应这五行的道理,不应当逆天而行。这本书又说太平气就要来了,将要有大德之君出世,实现太平盛世。东汉末年,张角就曾经根据这种说法来组织太平道,作为发动黄巾起义的思想武器。

张角的太平道是东汉末年道教的一个支派。东汉末年,道教分为三大支派;第一支是张角为教主的太平道,在黄河南北传教;另一支派为天师教, 也称为五斗米道,以张修和张鲁为教主,在汉中、巴蜀一带传教;第三支派以于吉(不是宫崇的老师)为教主,在长江下游传教。三派的信徒大多是贫苦农民,这些信徒,后来多数成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的主力。

黄巾大起义失败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战的状态,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道教也有了发展。但道教开始分为两派:一是祈祷派, 主要在农民群众中传布,他们用道教的符水治病,叩头思过,属于秘密结社的性质;另一种是炼丹派,主要为士人所信奉,讲求炼丹、辟谷(通过行导引之术,不食五谷,“辟”即“避”)、导引之术(气功),以求延年益寿。这一派多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务。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炼丹术。到了汉代,在封建帝王和豪强贵族的资助下,炼丹术,无论在实践上还在理论上,都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桓帝(公元 147—167 年)前后,有个叫魏伯阳的炼丹术士,据说是会稽上虞(今渐江上虞)人, 出身虽然高贵,却性好道术,不肯做官,闲居养性,当时的人也不知道他的行止,也不知他师承于何人,但是,他很善于文词,和官吏们也有些来往,

曾经把他撰写的《周易参同契》“密示”给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徐从事(州郡长官的僚属),徐从事就“隐名”为这本书作了注。后来, 魏伯阳又把这本书的内容传授给同郡的淳于叔通(又名淳于斟,或淳于意), 于是这本书就在世间流传下来。

魏伯阳所撰写的这部《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历代的炼丹家对这本书都很重视,把这本书称为“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周契》这本书一共有 6000 多字,书写的句式有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有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还有离骚体(仿照屈原《楚辞·离骚》的一种文体)。这本书采用的是古代的词韵,非常难懂,并且采用了很多隐语。后来,有很多人为这本书做了注解,只有依靠这些注解,才能把这本书读懂。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用《周易》的理论、道家哲学和炼丹术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作,中心的理论只是修炼金丹。

《周易参同契》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炼制“还丹”,叙述得比较详细。炼制这种“还丹”,要分为三变,第一变是把 15 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的四周;

加入 6 份水银,再用炭火加热,就生成了铅汞剂。因为魏伯阳认为“火”也

参加反应,也是一种反应物,所以他说,要用 6 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和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受”,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剂。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也叫黄芽。第三变是把第二变的产物铅丹和 9 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混合药料放进丹鼎中,密封合缝,一定要让它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先文火后旺火,日夜察看,注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就叫“还丹”。这种“还丹”实际就是氧化汞。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认为,汞容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住了。

魏伯阳还采用了并不恰当的类比方法,来阐述服食金丹后能使人长生不老的原因。他认为,既然黄金是不朽的,还丹又能发生可以逆转的循环变化, 那么服食了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在我们今人看来, 魏伯阳是把黄金和还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来,企图达到长生的目的,这种想法是天真的,而且是荒谬可笑的,但在当时有些人对这种说法是深信不疑的。

魏伯阳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认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炼丹的过程就像用黄檗(树皮内裹深黄色)可以做黄染料,煮皮革可以做胶,用曲蘖(ni8,酒母)可以做酒等等一样,是自然所为的,不是有什么邪门伪道。他还把阴阳五行学说用来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

除了阴阳五行学说,魏伯阳还提出了相类学说。所谓相类就是说阴阳相对的两种反应物质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 “异类”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认为事物的变化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他这个相类学说是我们今天的化学亲合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比例很重要,他还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他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记述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阴阳变化、万物始终都在其中的缩小

的宇宙。

魏伯阳认为修丹和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和丹道可以相通,所以他用《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复杂的炼丹术变得更加神秘起来,对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很有影响。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还导致了服丹中毒,在实际上对炼丹术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东汉末年,还有个方士叫左慈,庐江(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字元放,年轻时住在天柱山(在安徽潜山县西北),研习炼丹、补导之术,他的弟子葛玄,字孝先,后世称为葛仙公,传说从左慈得《九丹金液仙经》, 修炼成仙,又称太极仙翁。葛玄就是葛洪的从祖父。葛玄又将他的炼丹术传授给弟子郑隐(字思远),郑隐就是葛洪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