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发展
药物是内科医生制服病魔的主要武器,自古至今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各种对疾病有效的物质。早期,人们只是盲目地尝试和使用,致使新药物的产生缓慢而缺乏规律性。
19 世纪以后,化学工业和医学的进展,促使人们开始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研究药物作用的机理,探讨药物在体内的转变过程,进而大规模地发现以及合成生产新的药物。一门新兴科学——药理学就这样起步了。
微生物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发展。现代意义的化学疗法就此诞生。
化学疗法的奠基人艾利希在螺旋体被人类发现后不久,就将注意力集中到它身上。艾利希利用前人已发现的有一定疗效的药物,通过改变其结构来进一步提高疗效。当时他以砷苯化合物为基础(该药物对锥虫病有显著疗效, 但毒性太大),先后合成了 1000 多种砷苯化合物。他将这些化合物一一放入培养皿或注入试验动物体内,逐一筛选。终于他发现二氨基二氧偶砷苯(商品名是“砷凡纳明”或“605”),本品不仅对锥虫病有较好的疗效,对于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也有极好的疗效。该药作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一直应用了 30 年之久。这一成果开创了化学疗法的新途径。
细菌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人类又是如何战胜细菌的呢?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是细菌感染化学治疗的开端,在这方面杜马克做出了贡献。
杜马克是德国的细菌学家。他 1921 年毕业于基尔医学院,1929 年来到新建立的一个细菌学实验室任主任,探索新的药物。6 年中,他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终于有一天,杜马克发现一种偶氮化合物虽然在培养皿中无抑菌作用,但它能治愈球菌感染后的小白鼠。他将这种药取名为“百浪多息”。1936 年伦敦一家医院试用它治疗 38 名产褥热患者,挽救了其中 35 人的生命。
后人进一步研究了百浪多息,发现它之所以在培养皿中无抑菌作用,而在体内有显著疗效,是因为百浪多息进入体内后,经过代谢,转变为氨基苯磺酰胺(磺胺),而这正是治疗细菌传染病的有效成分。后来人们就直接应用磺胺来代替百浪多息治病。直到今日,磺胺仍然是常用抗菌药之一。
诺贝尔委员会为了表彰这一重大贡献,决定授予杜马克 1939 年生理学和医学奖。但当时德国正处在纳粹法西斯的统治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希特勒给杜马克施加压力,杜马克不得不违心地表示拒绝受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杜马克于 1947 年赴斯德哥尔摩补领了奖章和奖状。
就在磺胺用于临床刚刚 5 年,又有一种更有力的抗菌药——青霉素诞生了。
早在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就在无意中发现了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出来用于临床,直到 1939 年另一位医学家弗洛里向弗莱明索取“青霉素”作进一步研究。在青霉素的提取过程中,弗洛里和以钱恩为代表的生物化学家们密切合作,冒着德寇的轰炸,反复试验,终于提取出了青霉素结晶。
如今,抗菌药物已经发现了数百种,而且人们也已经发现了几种抗病毒的药物。药理学的进步,促进了的医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