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民族经济也有很大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发展速度一度很高。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在增加,1953 年占 6.5%,到 1963 年是 8.5%,1980 年则达到 12%。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也一直在增加,从 1960 年的 11.1%,增加到 1970 年的 12.3%,到 1980 年已达 14.8%。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战后有所增加,然而,如果从第三世界人口的绝对数来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品中所占的份额极低,贫穷状况极为突出。

原因之一就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来看摊在每个人身上的产品就很少。1980 年,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为 10660 美元,而像巴西那样具有中等收入的国家只有 1580 美元,像扎伊尔那样最贫穷的国家只有 250 美元。尽管在 70 年代,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 生产和输出石油的发展中国家从石油大幅度提价中得到巨额收入,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南北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进入 80 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经济发展缓慢,债务负担剧增,初级产品价格猛跌,从而造成外汇的收入锐减,加上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使其对外贸易条件更加恶化。从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经济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历史上形成的单一经济结构尚未有根本性的转变,而且也缺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新技术革命形势下,西方国家经济将向更高程度的集约化转化,产业结构也向高技术产品发展,生产中消耗的原料和能源也相对地减少,这样也就相应地缩减了进口原料及石油等产品,给以生产和出口原料、石油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三世界在世界政治格局中虽有很大力量,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仍存在很多困难,如债务危机,严重的粮食危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和人民群众大量失业、贫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