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1. 第三世界的崛起

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持续高涨,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到 50 年代中期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就有 13 个,加上战前独立的国

家,亚非地区已有 30 多个民族独立国家。

这些民族独立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它们的独立主权,加强它们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独立自主地发挥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从 50 年代开始它们举行了由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自己单独召开的国际会议,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的国际组织,从而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力量,这就是第三世界。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亚非会议。会议妥善地处理了亚非国家的分歧,战胜了帝国主义破坏大会的阴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的国际会议,它揭开了亚非历史的新篇章,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大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进一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亚非会议后,出现的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不愿参加两极格局中的任何一方,选择了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于国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随着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不断深入,斗争的重点又逐渐转向经济领域。第三世界为了发展本民族的经济,争取经济独立,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于是他们在不结盟运动后又联合起来。“七十七国集团”便是一个显著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与政治团结,建立了许多区域性组织,如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统一组织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显示出日益明显的作用, 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1. 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和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在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苏联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时,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的错误政策,后来又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制造了一

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解放者”自居,苏联共产党对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以“领导者”自居,用大国沙文主义,大党主义取代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甚至还多次无理干涉他国内政,这样就引起和逐步加深了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战后初期,苏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与南斯拉夫的矛盾上。而 1956 年连续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与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突出表现。由于从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末,苏联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将两党思想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妄图压服中国。甚至于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加变本加厉,大量增兵中苏边境,进行武装挑衅。1969 年 3 月苏联竟出兵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制造了流血事件,最终使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1.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战后,美国到处进行侵略扩张,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促使美国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国际收支也呈逆差现象, 从而造成了美元不断贬值,资金价格不断上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次发生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造成“美元危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已不能维持下去,这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突出表现。

西欧通过走联合自强的道路,以建立欧洲共同体为中心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它们不仅摆脱了战后初期依赖美国的地位,而且逐步发展到能与美国抗衡的程度。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在政治上就强烈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共体成立后,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突出表现在法国戴高乐上台执政后的法国外交上。戴高乐为法国制定的外交路线概括起来就是:打破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地位,由法充当西欧盟主,同苏对话以提高他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因此,他采取了三个重大的外交行动。第一,是法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第二,是积极拉拢西德,建立法德联合,以奠定欧洲联合的基础。第三,调整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法国是西方国家与中国正式建交的第一个大国。

战后日本是经济发展很快的国家。到 1955 年它的主要经济都已达到和超

过了战前水平。从 1956 年后又获得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尤其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在政治上也开始改变了战后初期追随美国的政策,转而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美国的前提下,奉行独立自主和争取在政治上也成为世界大国的对外政策。

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造成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的解体和分化,到 70 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多种政治力量,从而使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 两极格局的终结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89 年东欧剧变,1990 年西德统一,1991 年苏联解体,这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导致了在雅尔塔体制

基础上建立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相对立的局面最终解体。

1989 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战后最剧烈的变化。仅在半年时间里,

东欧 6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就丧失了政权,致使这些国家的政权、经济制度和对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欧剧变意味着战后被美苏一分为二的局面结束了。

东欧剧变后,西德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东德施加压力,于是 1990 年 10 月 3 日实现了两德统一。德国的统一显然是大大加强了西方的力量。

苏联的解体是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了苏联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经过 6 年的发展,到 1991 年国内政局更加动

荡,全国经济面临崩溃,终于在 12 月 8 日,苏联彻底瓦解。苏联的解体使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这样两极格局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