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服输

只要是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而又是我能做的,我都将全力以赴。——海伦·凯勒

做生活的主人

大学4年的生活稍纵即逝,转眼已是迎接毕业典礼的时候了。海伦感到最遗憾的是,母亲因为生产不能出席典礼。

在典礼结束之后,莎莉文老师就带海伦匆匆离开了礼堂,直接乘车前往新英格兰的连杉,那是海伦计划搬过去住的地方。在连杉的住宅是一幢很久以前就买下的古老农舍,房子四周是荒废已久的田地。

房间的布局和设计都是莎莉文老师亲自动手做的。为了让海伦能够方便地呼吸新鲜空气,莎莉文老师还特意在海伦卧室搭建了一个小阳台。

在这个阳台上,海伦的手扶在栏杆上,忽然感到了微微的震动,这种震动给她的感觉就好像把手放在音乐家的喉咙上的感受一样。震动是间歇性的,忽有忽无,就在震动消失的瞬间,海伦感到有一片花瓣掉了下来,轻擦过海伦的脸颊落到地面。海伦立刻猜想可能是鸟儿飞来或者微风吹过,花瓣才会掉下来。

就在猜测的时候,海伦又感到了栏杆上传来的轻轻震动。“到底是什么呢?”海伦站在那儿纹丝不动,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这时,莎莉文老师从窗内伸出手来,悄悄地暗示海伦不要动。她抓着海伦的手,告诉海伦:“在离你不远的栏杆上落着一只文牡鸟,只要你稍微一动,它就会受惊飞走,所以你就站在那里别动。”

海伦屏气凝神,同时通过栏杆的震动,终于能分辨出它的节拍与情调,知道它的叫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热烈了。

一会儿,莎莉文老师又告诉海伦:“鸟儿的恋人正在苹果树上与它应和,也许它的恋人在那里已守候多时了。”

1905年5月2日,也就是海伦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莎莉文老师与梅西先生结婚了。

长久以来,海伦一直期望莎莉文老师能遇到一位好人,有一个美满的归宿。现在,她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她由衷地为他们的婚姻感到高兴,并真诚地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快乐。

莎莉文老师是个诚实的人,而且心地善良、仁慈、高贵;梅西先生也是一个和善热情的人,他讲的故事常常引起海伦发笑,而且他经常给海伦灌输一些海伦应该知道的常识和科学信息,偶尔还会就当前的文学发展动向与海伦做一番探讨。

在海伦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夫妻一直陪伴在海伦身边。

一次,海伦的打字机出现了故障,延误了正常的写作速度,最后为了赶稿,梅西先生整整熬了一夜帮海伦打了40张稿纸。当时海伦与《世纪杂志》签订了合同,为他们撰稿,题目定为《常识与杂感》,文章的素材主要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海伦自身的感受与随想。

由于简·奥斯丁女王曾以同样的题材写过书,因此海伦把稿子结集出版时,换了个书名叫《海伦居住的世界》。这本书是海伦感觉最顺利的一部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海伦的情绪一直处在最佳状态。

海伦写到新英格兰迷人的风光,也讨论海伦所想到的哲学问题,总之,只要思之所及,任何所思所想都可成文。

海伦的第二部作品是一册诗集,名为《石壁之歌》,写作的灵感来自田园。

有一天,海伦到野外整修古老的石墙,春天的气息和劳动的喜悦,不禁使海伦萌生了浓厚的诗情和兴致,于是海伦就想用浪漫的诗篇歌颂大自然的美好。

海伦在连杉安顿下来后,突然产生了养家畜、种农作物的念头,打算过朴实的田园生活。刚开始,海伦仅有小狗费兹,就是海伦前面讲述的从剑桥带回来的那只狗。费兹在海伦搬到此地一年多之后就死了,后来海伦又陆续养了几只狗。

海伦还曾到附近的养鸡场买来几只毛茸茸的小鸡回来饲养,每个人都很热心地照料它们,没想到,这些小鸡还是丝毫不顾情面,不久,海伦的计划又失败了。

看着闲置的几间空屋子,海伦觉得很可惜,因此想到把它改成马厩,用来养马。海伦买了一匹马,野性未驯、凶悍无比,半路上就把送马的少年摔落两三次。然而海伦全然不知,因为那位少年把马交给海伦时对此事只字未提。

第二天清晨,梅西先生把马牵出来,套上货车,要到镇上去。刚出大门没几步,马儿忽然暴跳起来。

梅西先生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以为挂在马身上的马具出了问题,于是就下车想看个究竟。当梅西先生刚把拖车从马身上卸下来,那马像得到了解放,一声长嘶,然后狂奔而出,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两天之后,一位邻近的农夫看到了它身上还佩戴着马具,在森林里闲逛,得到消息后,海伦才将它牵了回来。海伦对这匹失而复得的马毫无办法,只好把它卖给专门驯马的人。

那时海伦的经济状况比较拮据,有人劝她栽植苹果。于是,海伦又买了100棵树苗,开始种起苹果来。5年后,苹果树第一次挂上了果实,海伦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还专门用笔记来记下了苹果的重量和大小,留作纪念。

一天下午,仆人气急败坏地跑进来大声嚷:“野牛来了!”海伦立刻跑到窗口。

哪里是野牛,而是附近山上的野鹿,看样子是全家出动。一对鹿夫妇带着3只小鹿,来到海伦的苹果园里畅游,在阳光下活泼跳跃的身姿,是如此的美妙迷人,大家看呆了。

人们全然忘记了这不速之客会践踏、损坏苹果树苗。等鹿走后,大伙儿才如梦初醒地出去查看“灾情”,不看还好,一看竟然让人心碎般痛苦不堪,100棵苹果树只剩下5棵了。

后来,梅西先生在院子里精心栽培了几棵苹果树,而且长得很好,果实累累。每年秋天果实成熟时,海伦都会拿着梯子去摘苹果,装满一桶又一桶。

梅西先生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室外通往山坡的沿途树干上绑上铁丝,这样一来,海伦就可以手扶铁丝,独自一个人走到森林里去。这件事对海伦的意义非比寻常,毕竟她可以独自走远路了。

决不服输的人

还在大学读书时,海伦就时常想:“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够学以致用,为人类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在这个世界肯定有我的用武之地,而且这件事一定要适合我做,可是,是什么事呢?”

说来奇怪,令海伦困惑的事情,朋友都帮她计划好了。有的说:“你不必勉强自己接受大学教育了,如果你把精神用在与你相同遭遇的儿童教育上,对社会的贡献必然更大,而且这正是上天的旨意。经费的问题你不必担心,我负责去筹募。你意下如何?”

当时海伦答道:“海伦理解你的意思,可是我想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再考虑这件事。”

虽然海伦已经委婉地拒绝了,但是这位朋友仍然不改初衷,不断地试图说服海伦,同时对莎莉文老师进行疲劳轰炸。到最后,海伦实在疲于应付,索性不与他争辩了,而这位朋友竟误以为海伦已默许了。

他在第二天清晨就匆匆起程前往纽约了。他到纽约、华盛顿等地遍访朋友,宣称海伦计划献身盲人教育工作,而且要立即付诸行动。

赫顿夫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觉得不可思议,于是立刻写信给海伦,表示要海伦尽快赶往纽约,以便说明事实真相。于是,海伦与莎莉文老师只好风尘仆仆赶往纽约,与那些有意资助她的先生们见面。

其时,洛奇先生正好有事,不能前来,由马克·吐温先生全权代表。几个人为此事聚首讨论时,马克·吐温先生表示:“洛奇先生交代得很清楚,他不会在这件事情上投一分钱。”可是那位朋友仍然固执己见。

海伦并不赞成这些计划。于是对他们说:“你们的计划并不能让盲人真正独立,所以很抱歉,我不感兴趣。”听了海伦的答复,那些人居然愤怒地指责海伦自私自利,只关心对自己有利的事。

让海伦觉得欣慰的是贝尔博士、洛奇先生以及其他几位热心帮助海伦的先生,他们都很开朗、慷慨,而且一直鼓励和支持海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给了海伦最大的限度的自由,从不随便指点和干涉海伦的意愿。

他们的做法令海伦感动,也给她很大的启示。她暗自下决心:

只要是真正有益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而且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都将尽力去做。

直至海伦上大学三年级时,海伦才遇到了真正替盲人作贡献的时机。

有一天,一位青年来拜访海伦,自称是查尔斯·康培尔。他告诉海伦,他的父亲毕业于柏金斯盲校之后,在伦敦设立了一所高等音乐师范学院,致力于英国的盲人教育。

他来拜访海伦的目的,就是邀请海伦加入“波士顿妇女工商联盟”。当海伦知道这个组织是以“促进盲人福利”为宗旨的时候,立即同意加入。

海伦曾到议会去请愿,希望能够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以此保持盲人的权利。请愿非常顺利,因此特别委员会也很快成立了。而海伦的工作也以特别委员会为起点,这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开始,康培尔先生带领海伦调查了盲人能够做的一切事情。为此,海伦成立了一个实验所,专门教导盲人做些手工艺一类的副业。

为了把这些产品销售出去,海伦又在波士顿开设一家专卖店,其后,又在马萨诸塞州等地方开设了几家分店。

在她看来,盲人有两件事为当务之急:第一件事是如何使每个盲人学会一种技艺,而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同时应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机构,以方便盲人之间的彼此联络和职业调查的顺利进行。

第二件事是,为了提高盲人的教育水准,应把目前美国、欧洲等地广泛使用的几种盲文统一起来。

有一天,委员会迎来了不远千里从纽约赶来的摩洛博士。他提出的失明预防法说:“目前盲校中的儿童,约有2/3是因为出生时眼睛受到病菌感染而失明的。像这种情形,如果我们在孩子出生前先加以消毒、防范,那么许多人就可以避免失明的不幸。”

摩洛博士说得很对,要做好这件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因为医生与大众传播机构都有很深的成见,不肯轻易打破避免谈这类问题的习惯,因此都拒绝帮助海伦的委员会。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直至1907年,海伦到堪萨斯市,与一位眼科大夫谈到此事,他说:“这种事以报纸的效果最大,你们为什么不去拜访堪萨斯市明星报社的总编辑呢?说不定他会为你们在报纸上讨论盲童的问题而大开方便之门呢。”

海伦立即拜访了明星报社的总编辑尼尔逊先生,当海伦说明来意后,他却干脆地回绝了海伦的要求。

当时海伦很失望,或者是她的沮丧的表情打动了尼尔逊先生,他忽然又改变了语气:“这样好了,你们要写什么尽管写,至于是否刊载,由我依据情况而定,你认为怎么样?”

这个回答让海伦如释重负。她立即选了几个真实的例子写成报道,送到了报社,结果尼尔逊先生把这篇稿子登在明星报的第一版上面。至此,海伦的工作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下来,《仕女杂志》也在同年开辟了盲童问题的专栏,海伦又陆续写了几篇稿子,于是全国的报纸、杂志纷纷加以转载,扩大讨论面。之后,针对盲人问题的专刊也相继创办起来了,最具代表性的是《盲人世界》和《盲人杂志》。

《教育百科全书》杂志还委托海伦为他们提供有关盲人问题的论文。从此,海伦的工作量逐渐增多,稿约不断,甚至有点应接不暇,而且时常还得受邀出席各种相关的会议,并发表演讲。

在这段时间里,海伦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她往往急忙忙地赶到会场,开完会回到家,已有另一项邀请在等着自己,有时在同一天内要连赶五六场。

除此之外,她还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整理和分类越来越多的信件。由于过于劳累,她感到吃不消,身体每况愈下。

虽然整日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海伦的经济状况却没有根本好转,有一阵子连女仆都雇不起。于是,莎莉文老师每天早上送先生到火车站后,回程时顺道去买菜。

他们出去的时候,海伦就在家里收拾房间,摆放桌椅、收拾床铺,然后到花园里摘花来插,或者去启动风车贮水,还得记住去把风车关掉等。

这些生活琐事耗费了海伦许多精力,偏偏这段时间的稿约和信件又特别多,因此她的工作压力很重。

1906年,州长推荐海伦担任了马萨诸塞州盲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每次委员会开会时,莎莉文老师总是坐在海伦身边,以手语向她转述会议进行的情形。

但是,事实证明,为盲人谋求福利必须借助团体的力量,唯有这样才能引起舆论的注意与支援。

因此,海伦仍然必须出席各种公开会议,如医疗公会和其他公会举办的会议。海伦还必须下工夫练习演讲的技巧,以使她的演讲在群众中更有说服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海伦先后向多位老师请教演讲的技巧,可惜效果都不尽理想。就在此时,她遇到了波士顿的怀特先生,他精研音乐理论,据说在发声机的研究上颇有造诣,也许他能帮助她解决这个困扰。抱着这种心理,海伦找到了他。

怀特先生为人直爽而且很热心,他对海伦说:“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是我可以把它一直当做新课题来研究,我可以试一试!”

于是从1910年开始,怀特先生每星期六都到连杉来,住在海伦家,星期日回去。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就教海伦表达的技巧。

怀特先生在开始时着重训练海伦的发声器官,然后练习发音,最后才教节奏、重音及声音的音质、音调。

如此,经过3年之后,海伦终于可以勉强在大众面前开口说话了。海伦的第一次实验性演讲是在新泽西州的蒙他克雷。

她站在讲台上一直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尽管她是有备而来,讲演稿早就写好了,而且烂熟于心,但是,偏偏发不出声音。最后,她终于积存了足够的勇气,用尽全力喊出声来。

此时,她感觉自己犹如发射了一枚重磅炸弹,可是台下的观众却说,她的声音像蚊子一样小,根本就听不清楚。毕竟,海伦不是一个容易服输的人,虽说十分吃力,但仍然把预计演讲完成了。

从讲台上走下来后,海伦不禁哭出声来,懊恼地说道:“我根本就说不了话,我太自不量力了,简直是自取其辱,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海伦虽然这样说,但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相反,她又重新鼓起勇气开始更勤奋地练习。终于,海伦总算可以在众人面前说话了,其他工作也因此得以顺利地开展了。

克服演讲时的困难

海伦还是对学会说话之初就登台演讲心存顾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每次她的演讲总能引起很大的反响,听众来自各个阶层,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穷人,也有富翁,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听众是盲、聋、哑人或者有其他生理缺陷的人。

在演讲中,海伦只要想到还有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们生活在痛苦和迷茫之中,她就尽其所能安慰并鼓励他们,希望他们生活得更充实、更美好。

由于海伦和莎莉文很受欢迎,因此海伦也开始有勇气去各地巡回演讲了。

莎莉文老师是个天生的演说家,听众常常沉浸在她生动形象的描述中,她能引导听众走进海伦的回忆里,也能激发大家憧憬美好的未来。

每次在听完莎莉文如何苦心教导海伦的过程后,每个人都不禁为之动容。莎莉文老师的演讲基本上都排在海伦的前面,通常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莎莉文演讲的时候,海伦就带上一本盲文书籍在一旁阅读。

轮到海伦上台的时候,一般会有专人引领海伦到讲台上去。海伦首先把手指轻轻地放在莎莉文的嘴唇上,这样听众提问的时候,她可以通过老师嘴唇的动作明白是什么问题,然后就可以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了。

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巡回演讲,但是海伦的表达技巧依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她很着急,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

海伦的最主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发音不准。有时还会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而且音调低沉,没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有时甚至导致听众不知所云。

她一再努力改善,但始终没有进展,更不敢想象能够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了。有时,海伦试图重点强调某一句话,让观众都能够听清楚,但是她的嗓子偏偏不配合,舌头也不听使唤,根本就发不出声音来。

这时,她又紧张又着急,可越急越糟,她觉得非常尴尬,自己肯定一脸窘迫,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糟糕的情形。不过,令海伦感动的还是那些听众,不管自己的表现多么失败,他们都会回报给她真诚和耐心,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她的演讲。

每次她都能感觉到他们热烈的掌声,在结束演讲下台后,还有人特地来后台看望她,对她表示感谢,给她鼓励,这是令她最快慰的。

海伦的演讲时常出现瑕疵,而莎莉文老师的演讲却十分精彩,常常能够感染在场的观众,让他们听得入神,体会着她教导海伦的种种艰难和其中的酸甜苦辣。

海伦也常常被老师的演讲打动,陷入回忆之中,有时甚至忘记向她鼓掌祝贺。最初,海伦只在新英格兰及新泽西州附近演讲。后来,海伦的巡回演讲扩大到了更远的地方。

1913年,海伦前往华盛顿演讲。碰巧的是她抵达华盛顿的那天,正好是威尔逊总统就职仪式的前一天。所以,联合通讯社委托海伦将这次盛况空前的典礼情形给读者报道一番。于是,海伦得以荣幸地亲历了典礼的整个过程。

典礼举行的当天是个多云的日子,正是阅兵的最佳天气。华盛顿市区内万人空巷,大家争着跑到高处,都希望能找到欣赏阅兵仪式的理想位置。

如此热烈而肃穆的气氛,令当时的海伦心潮澎湃。她禁不住虔诚地祈祷:“愿这些可爱的年轻军士们不要再卷入残酷的战争,他们只要身着帅气的军服对着总统敬礼就好了。”

可是事与愿违,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久就爆发了。海伦对战争深恶痛绝,但是让她痛心疾首的是,这些残酷和血腥事件的发生是她无法阻止的。

海伦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当时她和贝尔博士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贝尔博士是电话的发明者和捐助聋哑教育的慈善家。可是对海伦个人来说,他却是一位至亲至爱的好朋友。

的确,海伦与贝尔博士建立并保持了深厚的友谊,而且时间最长感情也最好。那一次演讲,海伦又和贝尔博士站在了同一演讲台上。

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的演讲生涯依然在继续着。那一年秋天,莎莉文老师接受了一次大手术,由于身体太虚弱,无法再继续旅行演讲了。

第二年4月份,海伦前往缅因州演讲。

天气忽然间变得很冷,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海伦发觉老师生病了,而且相当严重。

海伦初次来到这个地方,举目无亲,附近又没有朋友,真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好不容易才想到请旅馆的人派车送她们回去。

怀念贝尔博士

海伦已经记不清他们在华盛顿的演讲是在总统就职仪式之前还是之后了,但她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当时他们和贝尔博士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那一次演讲,海伦又和贝尔博士站在了同一演讲台上。其实,早在海伦10岁时,就曾与贝尔博士一起出席过聋哑教育促进大会了。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贝尔博士是电话的发明者和捐助聋哑教育的慈善家。可是对海伦个人来说,他却是一位至亲至爱的好朋友。的确,海伦与贝尔博士建立并保持了深厚的友谊,而且时间最长感情也最好。

早在莎莉文老师走入海伦的生活之前,海伦就已经与贝尔博士熟识了。当时海伦仍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贝尔博士却对海伦伸出了温暖的友谊之手。也许是这个缘故,海伦和他一见如故。当时若没有贝尔博士的热心奔走,安那·诺斯先生就不会把莎莉文老师介绍给海伦。

贝尔博士自始至终就非常赞赏莎莉文老师的教导方式,他曾钦佩地对她说:“你对海伦的教育是成功的,我觉得你的教育方式值得教育界所有人参考和借鉴,而你本身就是一本宝贵的教材。”

贝尔博士非常热心聋哑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有趣的是,他的这种热心还是家传的呢。原来贝尔博士的祖父正是口吃矫正法的创始者,而他的父亲梅尔·贝尔先生一生也致力于聋哑教育,是唇读法的创始人。

梅尔·贝尔先生相当幽默,也很谦虚,他从不因为自己对聋哑人的贡献而沾沾自喜,他常常开玩笑地对儿子说:“这种发明和创造根本就不赚钱。”

贝尔博士非常孝敬父亲,经常与父亲一起聊天交流。他只要有一两天没有见到父亲,就会说:“我得去看看我父亲了,与他聊天能学到很多东西。”

在波多马克河入海口的河畔,有一幢典雅而秀丽的房屋,那就是贝尔博士的家,那里风景十分优美。海伦曾见到他们父子两人并肩坐在河边,边抽着烟,边望着过往的船只,十分悠闲。

偶尔有较稀罕的鸟声传来时,贝尔博士就说:“爸爸,用什么记号表示这种鸟比较好呢?”于是父子两人便展开了忘我的发声学研究。他们父子分析任何一种声音,然后将之转换成手语表达出来。或许由他们专门研究声音,因此许多人都说这父子俩的话听起来既清晰又悦耳,感觉就像在倾听美妙的音乐。

贝尔博士不仅与父亲相处融洽,而且对母亲也十分孝顺。在海伦认识他时,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几乎失去了听力。

有一天,贝尔博士驾车陪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去郊游,途中他们采了许多漂亮的野花。归途中,贝尔博士忽然想到要把野花送给母亲。于是,他俏皮地对海伦他们说:“等一会儿我们进门的时候,就出其不意地往里冲,这样一定会给我父母一个惊喜。”

话虽这么说,可是海伦他们即将进门的时候,贝尔博士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抓住海伦的手,告诉海伦说:“我的双亲好像都在睡觉,请大家保持安静,脚步尽量轻一些。”

海伦他们轻轻地走到花瓶边,插好花后又轻轻地走出来。当时,贝尔博士的父母安详沉睡的神态给海伦的印象十分深刻。两张并排的安乐椅上,博士的母亲伏在椅子的靠手上,因此看不到脸,只见到一头银白色的头发,而他的父亲则仰卧在另一把椅子上,头高高地靠在椅子上,似一个庄严的君王。

海伦常说,能与这样一家人结识是她的荣幸,因此她常常在闲暇时去拜访他们。博士的母亲喜欢编织,尤其擅长花草图案,她抓着海伦的手,亲切而耐心地教海伦。

贝尔博士有两位女儿,年纪与海伦相近,海伦每次去的时候,她们对海伦都很热情,让她有家的感觉。

贝尔博士在科学上成就卓越,有不少知名的科学家常常是他的座上客,如果海伦正好也在场的话,贝尔博士就会把他们的对话——写在海伦的手上。

贝尔博士以为:“世界上的事情无所谓难易,只要你用心,许多看起来很难的事也可以变得非常简单。”海伦用心倾听,虽不能完全理解,但也认为极有道理。

贝尔博士的口才极好,称得上是个不折不扣的雄辩家,只要他进入房间,短短两分钟之内,就一定能够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每个人都乐于听他的讲话,这是他异于常人的魅力所在。

虽然如此,贝尔博士并不会因此就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人,相反的,他总是虚心考虑别人的观点,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他常谦逊地说:“是吗?你的想法也有几分道理,看来我还需要认真思考一下。”

但是在聋哑教育上,贝尔博士一直坚持己见,认为聋哑人最好使用口述法,摒弃手语法。理由是:“当一个聋哑者以手语来表达时,必然引来一般人异样的眼光而产生隔阂,长此以往,他们想要达到正常人的知识水准很难。”

许多人都不同意贝尔博士的观点,但是海伦相信,每个从事聋哑教育的人,一定都会敬仰贝尔博士在聋哑教育上的伟大成就。他没有任何野心,更不企望任何回报,只是在本着科学的态度推进聋哑教育的长足发展。

贝尔博士曾自费从事各种研究,还一度创办过学校,英国聋哑教育促进协会就是他创立的。他甚至还把发明电话得到的奖金设置为聋哑者的奖学金。为了使聋哑的孩子们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贝尔博士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贝尔博士原本生活在苏格兰一个非常偏僻的地区。但移居美国已经很久,所以算是真正的美国人了。他热诚开朗、秉性善良、待人亲切,因此朋友们都喜欢他,敬重他。

海伦她们在日常闲聊时,贝尔博士经常会提及与科学有关的事情。某次博士告诉海伦,他年纪还小时就想铺设海底电缆,不过直至1866年此梦成真之前,他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

他还说,以后人们可以利用海底电缆和遥远的东方对话。当时,海伦年仅12岁,所以把贝尔博士的话当成神话故事听得入了神,她感到特别震惊。

在贝尔博士的陪同下,海伦参观了一栋建筑物,那是电话作为日常通信工具进行首次实验的地方。他告诉海伦说:“如果没有助手汤玛斯·华生的帮忙,也许电话的发明不会像目前那么完备。”

在1876年3月10日,贝尔博士拿起话筒对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华生先生说:“华生,你可以过来一下吗?我有事。”

这是人类历史上启用电话时所说的第一句话。突然听到这句话的华生,当场吓了一大跳。

“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你为什么不说些更有意义的话呢?”海伦听完了贝尔博士的描述后,说出自己的意见。

贝尔博士马上回答:“你错了!海伦,这个世界必将越来越繁忙,我们需要这种便利的工具来传递诸如‘你可以过来一下吗?我有事’之类的信息,这才是最务实的。”

贝尔博士不仅发明了电话,还发明了对讲机、感应天平等许多实用的东西。他所留给海伦的都是最美好的回忆。记得有一次,海伦他们一起到匹兹堡去看烟火,当烟火冲上天空的那一瞬间,海伦竟然兴奋得又笑又叫:“看啊!真漂亮!好像河水在燃烧。”

现在,海伦仍然可以很清楚地回忆起贝尔博士与他的女儿们一起坐在游艇的甲板上赏月的情景。

那天晚上,同海伦他们在一起的还有纽康博士,贝尔博士兴致勃勃地对他们大谈流星、卫星及月食的种种情况。

贝尔博士对海伦的生活及终身大事的关心不亚于她的父母。他时常对海伦说:“海伦,你还年轻,来日方长,所以应该考虑一下婚姻问题。莎莉文老师总有一天会结婚的。那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可是谁愿意跟我这样的人结婚呢?更何况我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很快乐。”海伦总是这样回答博士。

海伦虽然这样回答,但她可以真切地感觉到贝尔博士是真心地在为她的未来操心。当莎莉文老师与梅西先生结婚时,贝尔博士再次提到这件事:“海伦,我说的话现在已得到了验证,不过现在你还年轻,你应该听我的话,把建立家庭这件事放在心上,并尽快付诸行动。”

“我理解您的想法,可是一个男人若娶了我这样的妻子,岂不是太可怜了吗?我什么都不会做,那样不是在增加丈夫的负担吗?”

“也许有很多事情你不能做,也做不好,但我相信会有善良的男孩子喜欢你的,如果他不计较这些而同你结婚的话,你一定会改变主意的。”

正如贝尔博士所说,后来海伦确实曾经动过心,这些暂且不谈。

1920年,海伦和贝尔博士见了最后一面,当时他刚从苏格兰回来,对海伦说:“虽然应该算是回到故乡去,可是内心不仅没有亲切感,反而有那种身处异乡的落寞。”

接着,博士又兴致勃勃地谈起了飞机,而且表示要研究飞机的制作。他预测不超过10年,纽约与伦敦之间就会开辟航线,而且在大建筑的顶上会有小型飞机场,就像现在家家有车库一样,不久飞机将作为新的交通工具领导时代的潮流。

博士还说,下一次世界大战会以空中为主要战场,而在海上潜水艇的重要性将大大超过巡洋舰。

贝尔博士还预言:“学者们将来会发明出冷却热带空气的方法,或者是使热气流到寒冷地带去,然后让南、北极的冷空气流到热带来调节冷热,这样,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够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

每次听到这些科学设想和乐观的预言,海伦都兴奋不已,她感到这些东西既新奇又遥远,不过海伦没想到预言会那么快应验。因此,当海伦在6年后听说法国的学者们真的利用海洋的某些特点来调节气候时,她不得不佩服贝尔博士的远见卓识。

海伦还记得那次和贝尔博士分别的时候,她格外依依不舍,似乎已预感到这将是最后一次见面了。海伦的预感竟不幸成真!

1922年8月3日,贝尔博士不幸去世了,他的遗体就葬在本市雷山顶上,这个地方还是他自己选定的,记得某次他指着山顶对海伦说:“海伦,我希望以后能在那里长眠。”没想到他的预言真的成了现实。

贝尔博士说这句话的时候,还随口朗诵了一段布朗宁的诗句:

流星飞逝在云际,

星云交会处雷鸣电闪。

贝尔博士去世的消息是海伦从报纸上读到的,当时,海伦清楚地意识到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友人已经离她而去了。

在战乱中奔波忙碌

连接不断的采访和演讲让海伦在1913年秋天忙个不停,几乎整个秋天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

海伦的经历越来越丰富,有许多单位和团体邀请海伦去演讲,这使海伦深入到各个阶层,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使她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变化,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流于肤浅。

比如,海伦常常认为,即使生理有缺陷,她也照样能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幸福的生活,可见,只要自己努力去做,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那不是命运所能主宰的。

其实,海伦拥有的幸福生活主要得益于别人的帮助。对这一点,她在起初并没有深刻的体会。

只要自己时刻为希望奋斗不懈,就能打破逆境对一个人的禁锢,而那些飞黄腾达和一生通达的人,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困难。

1914年1月,海伦终于有机会横穿美国大陆了,而且让她欣喜不已的是,母亲将陪同她前往。

海伦演讲旅行的第一站是渥太华,接着到了俄亥俄州。中途因为计划有变,海伦去了一趟伦敦,后来辗转到了密歇根州,随后是明尼苏达和爱荷华,接着一直向中西部行进。

旅行中,母亲虽然兴致高昂,但是还不时担心海伦会太劳累。海伦对加州情有独钟,到了那里,海伦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到了黄昏,徜徉于海滨的沙滩上,常常乐不思蜀。

海伦忍不住赞叹这里气候适宜,而且一再表示自己喜欢海边的风光。

母亲是个非常有诗意的人,日落时分。母亲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海伦描述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金门桥。母亲还以崇敬的口气告诉海伦,美国衫是神秘的“植物之王”,赞叹它的王者之风足以使那些山川大泽折服。

1914年10月,海伦开始第二次横越美国大陆进行演讲旅行,秘书汤姆斯小姐一直陪伴着她。

汤姆斯的工作琐碎而劳累,事无巨细,都要她亲自处理,包括她的日程安排、演讲接洽、事后交接,有时还要根据变化调整计划。

汤姆斯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她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而且能将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如果精力和时间允许,她还照料海伦的生活起居,对海伦照顾得无微不至。海伦时常想,要是没有汤姆斯这个助手,真不知道她的生活情况会怎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海伦的旅行演讲受到了很大影响。首先她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另外,当她站在演讲台上时,只要一想到正在进行中的那场愈演愈烈的浩劫战争,她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松地说些仁慈的话了。

当时海伦收到了数千封来自欧洲的求援信件,但是,很遗憾的是,对此她也茫然不知所措,而且当时她也自身难保,为了生计四处演讲。

在那段时期,海伦所属的团体展开了热烈的反战运动,热烈地呼吁停止战争,维护和平,想方设法阻止美国成为战争中的一分子。

但是以老罗斯福总统为首的团体和海伦恰恰相反,他们不遗余力地积极主张美国参战。海伦和莎莉文老师是坚决的反战者,认为避免美国卷入战争是众望所归。

海伦从1916年开始,四处作反战演讲。足迹遍及得克萨斯州、密歇根州、内布拉斯加州等地。但是,她的努力只是徒劳,最终美国还是卷入了战争的旋涡。在每个可能的地方,海伦和莎莉文老师都会毫无顾忌地前往宣传和呼吁。海伦曾经在富丽堂皇的礼堂演讲,也在临时搭建的小帐篷里陈词。

她的演讲在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不可思议的是,当时大多数媒体对她的观点不理不睬,这个尚且能够理解。

但是,有些报刊的态度却令她费解,以前他们不惜扭曲和夸大事实,把她奉为“时代的奇迹”和“盲人的上帝”,可是,现在却把她一直当做政治上的左翼和叛徒,大肆抨击,而且被他们批判得一无是处。

当然,听众也有许多主战派,和海伦的反战思想分庭抗礼,最主要的是大众传媒也在散播参战的必要和好处。不久,参战思想便弥漫了整个美国。

海伦大失所望,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心情!1916年秋天,海伦身心疲惫,垂头丧气地回到了连杉,也许家能让她平静。可是海伦仍然觉得悲哀,汤姆斯小姐回苏格兰去了,梅西先生和莎莉文老师分居后就离开了这里。

还好有女仆依恩在,她见海伦回来,兴高采烈地收拾好房间,把屋里屋外装饰一新,然后让海伦静待满园花开。可是,依恩哪里明白海伦的心思,这个时候海伦怎么会有赏花的心情呢?最后,海伦想到了母亲。

母亲接到电话就搭车来到了海伦的身边,让海伦这颗寂寞而疲惫的心有了些许安慰。此后不久,莎莉文老师由于疲惫和忧郁,再加上身体虚弱,再次病倒了。

她一直在咳嗽,医生建议她冬天最好离开这里,布拉夕度湖畔更有利于她养病。眼见着原来热热闹闹的家不久将天各一方,海伦的心里难受极了。

如果老师要走,那么依恩也必须离开,因为海伦已经没有能力雇用她了,但是海伦和她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怎么舍得让她走呢?而且她一走,海伦在连杉的生活必然会陷入窘境。

海伦的所有烦恼都源于这件事,从早到晚,海伦都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事情,没有心思思考任何问题,工作因此耽搁下来。海伦忽然觉得人生无趣,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产生这种消极的想法。

海伦常常恐惧地自问:“要是莎莉文老师现在也和我一样如此悲观,那我岂不是没有任何希望了吗?”

莎莉文老师是海伦的精神依托,她使海伦的生活变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如果她和海伦分开了,海伦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越是这样想,海伦的心情就越不平静。

海伦从未觉得自己是如此无助,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催化了海伦和一位青年的感情。

汤姆斯小姐离开后,秘书的职位由一位年轻人暂代。一天晚上,海伦一个人在书房里思考问题时,这位青年进来了。他神态非常平静,温和地表示要关怀海伦。海伦对他的倾诉衷肠深感意外,但随即为他的真诚所感动。

他对海伦表示,如果海伦愿意嫁给他,他会陪伴着她读书、写作,帮助她搜集资料,莎莉文老师为她所做的一切他都可以做到,而且对她不离不弃。

对方的这一份爱意激起了海伦心底的波澜,她幸福得颤抖起来,任凭她怎么控制都不管用。她欣喜地想把这个幸福的消息告诉莎莉文老师和母亲,可是,他却阻止海伦说:“我认为现在告诉他们,时机还不成熟。”

停顿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现在,莎莉文老师病得那么厉害,而你母亲对我还不太了解,现在说出来,她们有可能觉得太突然,说不定还会反对。我觉得过一段时间再找机会告诉她们会更好一些。”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海伦和他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海伦在树林里悠闲地散步,或者在书房里一起学习,他会念书给海伦听。

直至一天早晨,母亲跌跌撞撞地闯进海伦的房间,问她:“看啊!报纸上竟然有这样的消息!太不可思议了,海伦,你已经答应要和别人订婚吗?”

说话时,母亲的手一直在颤抖。这突如其来的事情也让海伦震惊不已,她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只想替对方掩饰,则信口说道:“报纸竟会闹些无中生有的事,我对这件事毫不知情。”

海伦不仅对母亲撒了谎,而且对莎莉文老师的询问也如此说。不久,母亲就辞退了那位秘书。这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这一年是充斥着烦恼的一年,但终于也熬过去了。

布拉夕度湖的气候寒冷,莎莉文老师在那里病情不仅没有好转,相反却有加重的趋势,因此,到了5月底,汤姆斯小姐陪同她到波多黎各养病,直至第二年的4月份才回来。

就在这时候,美国参战了,因此,莎莉文老师提前在4月就回到了海伦身边。虽然她回到了连杉,但是真正恢复健康还是第二年的秋天,在为期一年多的休养期内,海伦只是在做一些平常的事,没有举办任何演讲。

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收入,因此海伦的存款也在一天天减少,长此以往,也会坐吃山空。为了减少开支,海伦决定卖掉连杉的房子,另找一幢小一点的房子。

真正要搬出这所生活了多年的房子时,海伦觉得难以割舍,心中发酸!

带着感伤,带着无奈,海伦最终离开了居住13年的房子。这幢可爱的房子会承载更多的温暖和幸福。海伦只有这样想,聊以自慰。

敢于尝试新的领域

海伦离开连杉后,在国内做了一次短暂的旅行,最后决定住在纽约市的佛洛斯特丘陵区。在这风景优美的地方,海伦买了一栋别致的小屋。它酷似传说中的城堡,到处是凸出的棱角,海伦亲切地叫它“沼泽之城”。

在经历了长期的奔波和漂泊后,海伦希望能够过上平静而舒适的生活。她学习在院子里亲手栽树木。屋子的二楼隔出一间专属于她的小书房,四处都有窗户。她每天就在这里学习意大利文,希望有一天能够阅读但丁作品的原文。

海伦正在忙碌着安顿新居时,却接到了一封十分意外的信。信是法兰西斯·米拉博士所写,他表示有意将海伦的《少女时代》个人的这段经历拍成电影,并且希望海伦能够支持他,加入他的剧组,参加拍摄。

海伦接到信后满心欢喜,因为她认为把自己个人的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一定可以鼓舞那些不幸的人,这不正是自己创作的初衷吗?

也许还会在这个充满戾气的社会引起发人深省的思潮,她决定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她不顾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地赶赴好莱坞拍电影。

一般来说,女主角要么身体健美,要么容貌倾城,而海伦呢?又肥又胖,长得又不好看,根本无法跟一般女明星相提并论。而且她缺乏能赚观众眼泪,或者逗观众发笑的演技,靠什么去出演女主角呢?但是,她在好莱坞的那段日子倒过得多彩多姿,说心里话,她从没有对拍摄电影的经历感到后悔。

在好莱坞,海伦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生活,那种刺激的生活,时时都带给她惊喜。

可以说,踏出大门,什么事都可能遇上。当她悠闲地在开满天竺葵的小径上散步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骑士从斜地里冲出;走在马路上,会遇到卖水的车子猛然四脚朝天;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木屋,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燃起熊熊烈火。

有一次海伦驱车去沙漠,烈日炙烤着她以及周围的一切,阳光下的沙漠上稀稀落落地长着仙人掌和灌木丛。当她来到一个小村落的拐角处,有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忽然惊呼起来:“看!印第安人,真正的印第安人。”

大家闻声都兴奋地跳下车来,想看个究竟。果真有一个印第安人独自站在那里。

这时,站在海伦身边的向导走到那个印第安人面前,请求那位印第安人让海伦摸摸他头上的羽毛饰物,因为他头上戴着色泽美丽的老鹰羽毛,非常神气。

海伦走上前去,虽然心中忐忑,但还是以手语向他示意。可是出乎海伦意料之外的是,这位印第安人以流利的英语开口道:“这位女士可以随心所欲地摸,多少次都可以。”

在场的人无不觉得奇怪,后来才搞清楚,原来这是一位正在等待摄影师到来的演员,哪里是什么真正的印第安人呢?

天还没亮,汤姆斯小姐就陪同海伦到草原上骑马。在露珠晶莹的草原上,海伦可以闻到麝香草以及尤加利树的芳香,清晨的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面颊,令人心旷神怡!

就这样,她在比佛利山的小路上留下了许多美丽清晨的愉快回忆。

《救济》一片开拍了,剧本是《少女时代》改编后的稿子,导演是闻名的乔治·郝斯特·普拉特先生。片头拍摄的过程是这样的:汤姆斯小姐看过剧本之后,与导演沟通,并听取导演的指示,然后把这些写在海伦手上等海伦完全了解后,再通过敲桌子的方式与导演沟通。当海伦感受到他敲击桌子的震动后,就开始拍摄。

有时,导演也会将一些鼓励的话写在海伦的手上,例如:“不要害怕,在笼子里的不是狮子,只不过是一只小金丝雀而已。知道了吗?好,再来一次。”可是海伦接受的鼓励和关照越多,就越觉得紧张。

能够在摄影机前毫不拘谨地表演的确不简单,不论是站着或坐着,总是有强烈的灯光聚集在身上,老是觉得全身热烘烘的,汗水直往下流,这时就得时不时地补妆。

否则银幕上见到的形象不是鼻尖太亮,就会是额头反光,影响整个画面的效果。

每当站在摄影机前,海伦就觉得局促不安,偏偏导演一会儿要求她笑,一会儿又要她皱眉沉思,她的情绪怎么可能变得如此快呢?她在突然收到导演的指令后站在那里发呆,表情茫然。

起初,演员们都没有很好地领会角色的感情。因此,有许多不尽理想的地方。

幸好那位扮演海伦少女时代的女性十分称职,她本人是个正常的女孩,没有任何缺陷,可是她却能将这个角色演绎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为此,海伦对她产生了好感。

而她也在扮演海伦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伦,因此她对海伦也很敬佩。大学时代的海伦由另一位女明星扮演,她很漂亮,笑起来就更加迷人。

这位女明星一开始是以闭着眼睛表示眼睛看不见,可她往往是一不留神就霍地张开眼睛,她这时的表情也许太滑稽了,使得拍摄人员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过这位女演员对这个角色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而她的演技也不差,尤其在演梦见希腊诸神的那场戏时,表现得最为传神。因此,海伦对她非常满意。

海伦在剧本中还提及了许多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但要搬上银幕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那些曾经给海伦很大帮助的好心朋友如亨利·庄梦德先生、马克·吐温先生以及布鲁克斯大主教等人都已去世,仍然活着的几位也都年老体衰,无论怎么装扮都与初遇海伦时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时,贝尔博士还健在,海伦写信给他,他很快就回信表示:“看到了你的信,让我回想起在华盛顿的那位小姐,在我眼中,你一直是当年的那位小女孩儿。只要你乐意,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去做,只是目前我身处异国,一时之间还无法返美。”

“可是,你绝不能忘了我!想起当年与你初遇时,我还满头黑发的,现在已经是71岁的老人了。你呢?当时只有7岁,如果真要拍写实电影的话,我想非得由别人来饰演不可。请你去找个没有白发的英俊青年来扮演。若是电影结尾需要,我愿意以目前的姿态出演,欣赏了前面,再看看后面,如此鲜明的对比一定会更有趣吧!”

贝尔博士的信启发了海伦,让她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对了!何不以象征性的场景介绍我的朋友出场呢?这也许效果更好。例如:场景可以安排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两边是茂密的洋槐,我在林荫道上散步,然后偶尔遇见贝尔博士与庄梦德先生,大家边聊边走,既有湖光山色之美,演员也演得轻松自然。”

海伦越想越觉得这个创意对于一个又盲又聋的人十分贴切。

不过,电影公司似乎没有考虑海伦的建议,而是安排了一个大聚会的场面,让所有曾经协助过海伦的人都一起出席在宴会上,其中包括那些已逝的好友。

出现在宴会上的还有海伦最怀念的父亲,他已经去世20年了。当然,如布鲁克斯主教、霍姆斯博士、亨利·庄梦德博士等都各有“替身”。

海伦最高兴的是,她和离别了20年的约瑟夫先生又重逢了。约瑟夫仍然那样快乐,似乎比海伦初识时更加活跃。与这些至爱亲朋相聚在一起令海伦幸福得忘乎所以了,甚至感觉自己身处天国之中。

不过,当海伦与他们握手时,他们的手虽然都很温暖,但他们讲话的语气与神态,却与海伦熟知的那些朋友不同,当他们与海伦开口说话时,她就会从那种眩晕的幸福中被猛然惊醒,重回现实。

宴会将结束时,海伦有一段台词:“目前全国约有八万名的盲人正处在可怜的景况中,他们孤苦无援,而我们的社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建立足够完善的福利制度……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从不知生存喜悦的情况下含恨而终!因此,我们应该为这些人谋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幸福和快乐会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海伦想,在自己的一生中,没有浪漫的爱情,当然也没有伟大的恋人,自己的一生太平淡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自己可以编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加进来,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电影如果没有这些插曲,似乎就注定不受欢迎。

对于这种观点,导演一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那是无中生有,多此一举,反而会弄巧成拙。几经考虑、斟酌,最后决定穿插几场比较戏剧性的场面。

还有一个场景,莎莉文老师试过各种方法教海伦,而年幼的海伦仍然听不懂时,她不禁跌入了灰心失望的深渊中。

此时传来了上帝的声音:“我会协助你拯救这个幼小的心灵,不要放弃她。”于是莎莉文老师又恢复了信心,耐心地教导海伦。

他们要海伦像圣女贞德一样,骑着白马,扮成和平使者,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谁知片场找来的这匹白马十分活泼,奔跑时劲头十足,一直向前冲。

海伦就这样战战兢兢地骑了一段路后,在没有任何前兆、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胯下的这匹马忽做人立状,一时间把她吓坏了。幸好旁边有位摄影师眼明手快,迅速冲过来勒住了马。这匹调皮的马再度稳定下来,但海伦仍然心有余悸,若不是那个人及时控制那匹马,她真不知道自己会被摔成什么样子。

替老师储备养老金

由于海伦所参演的这部片子票房收入不高,因此她离开了好莱坞,告别了刺激的演员生活,又回到了佛洛斯特的“沼泽之城”,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水波不惊的时光。

在这一段时间里,海伦常常考虑以后的事情,节省开支,寻找挣钱的途径。因为朋友们资助的款项只能保证她一个人的生活开支,假如她在莎莉文老师之前死了等老师老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想到这一点,海伦必须想方设法替莎莉文老师储备一笔养老金,以保证她有一个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

基于这种考虑,海伦决定从1920年起进入波多大厦的杂耍剧院参加客串演出。直至1924年,海伦为期4年的客串演出才结束。

海伦并不像专业演员那样连续不断地参加演出,起初,她只是随剧团到纽约、新英格兰和加拿大等地作巡回演出。

而1921年至1922年这两年期间,她主要在美国国内巡回演出。海伦在杂耍剧院参加演出的消息传开后,许多人议论纷纷,一时间飞短流长:“真是没有想到,海伦如此看重名利,简直不管不顾。”

有许多热心人还写信忠告海伦,劝她不要投身演艺圈,虽说这一行有名利可图,但并不适合她。其实,海伦哪里是为名利所引诱呢?她只是为莎莉文老师担忧而作出了这个决定,并且去实现而已。至于莎莉文老师,也是经海伦多次劝说才决定这么做的。

在海伦看来,目前剧院的工作与写作和演讲比起来要轻松得多,而且收入颇丰。她巡回演出基本上不用在不同的地方来回奔波,而且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时间也不短,至少有一个礼拜,不像她巡回演讲那样,饱受奔波之苦。

她现在不用全天都工作,演出是只下午、晚上各一场,每场仅20分钟,合计起来也只有40分钟左右。

另外,剧院为了保证海伦的私人自由和正常生活,制定了规范而严格的管理制度,生活非常有规律,很少受到观众的打扰。不像以前演讲时,听众会争相前来握手,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情形发生。

从事这项工作后,海伦从内心里感到了愉快,而从未感到疲惫不堪。但是,莎莉文老师似乎不太适应这种生活,有些放不开,而且从一开始她就觉得浑身不自然。

这也难怪,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海伦的名字与那些特技人员如驯兽师,乃至那些表演的动物如猴子、大象和鹦鹉等列在一起,这使莎莉文老师不能坦然接受。

但海伦一开始就能泰然处之,从来不认为这是一项卑贱而庸俗的工作,也没有觉得丢脸,正因为这样,海伦从工作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海伦与剧院的人相处得很融洽,以前她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也结识过许多人,但从来没有产生现在这样强烈的兴趣。

他们豪爽开朗、热诚而讲义气,这类举动她尤其欣赏。总的来说,自从来到杂耍剧院,她一直生活在快乐之中。这里的观众非常可爱、友好而热情,每次她开口说话时,他们都会很惊讶,并发出由衷的赞叹。

莎莉文老师会告诉他们教育海伦的过程和方法,接下来海伦会作一番自我介绍,最后由海伦来回答观众们提出的问题。

他们的疑惑一般有以下几点:你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分辨白昼和黑夜呢?你打算结婚吗?你怎样安排未来的生活?你的眼睛应该没有看到什么奇怪的东西吧,你认为世界存在鬼魂吗?你会在梦里看见什么东西吗?类似可笑的问题不一而足,五花八门!

海伦很在意观众们看她演出后的反馈意见,让她觉得欣慰和满意的是,观众非常坦诚和热情。

只要她的回答有道理,他们就会心地表示同意;当她的演出幽默、滑稽,让他们开心时,他们就会拍手大笑,表露出自己的快乐,从不掩饰。她也乐意真诚地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尽量满意,那样她也会更加快乐。

提到观众们的反馈,海伦想起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演讲经历。那一次,演讲的会场安排在教会,来这里的听众有着不同的身份,怀着不同的心情,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表现得严肃而庄重,这样的情况让海伦有些手足无措。

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但她感觉到他们对她的演讲没有丝毫反应。她一个人高高地站在演讲台上,突然产生了一种自言自语、索然无味的错觉。

慈母不幸去世

在海伦的一生中,经历的最悲哀的一刻就是突闻母亲去世的消息。当时她正在洛杉矶的某处演出。父亲去世时海伦才14岁,那时,她还不太了解死别的悲痛,因此不像母亲去世时这样悲痛欲绝。当然,也许是因为她与母亲相处的时日较久,深厚的感情一时难以割舍。

在海伦的印象里,有关母亲的记忆是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只知道她的母亲后来常说:“当你生下来时,我觉得既骄傲又快乐。”

海伦相信母亲的话一定是她的心里话,因为在海伦遭遇不幸之前19个月里的许多事情,她都记忆犹新,常常如数家珍般地说给海伦听:“你学会走路以后,最喜欢到院子里去追逐蝴蝶,而且从不惧鸡、狗这些动物,还常用肥胖的小手去抱它们,比男孩子的胆子还大。

那时,你的眼睛比谁都大,连一般人不易看到的针、小纽扣等都可以很快找出来,因此在我做针线活的时候,你就成了最得力的好帮手。”

这些事海伦的母亲百说不厌,还说某次家中正在编一个有3只脚的竹笼子,笼子四周留了许多小洞,海伦不停地在她母亲的膝上纠缠,那时的她口齿还不清楚,只是用不流利的儿语问道:“多久才能做完?”

海伦的母亲又说,火炉中迸发的火花是她最感兴趣的,时常不肯上床睡觉,望着燃烧的木材上的火舌发呆。如果看到烟囱上窜出火苗,就更感到兴奋不已。

“唉,那时候我们俩人是多么快乐呀?”海伦的母亲在回忆之后,总会满足地感叹一番,用这个结论结束她的回忆。

在海伦母亲23岁那年,海伦就不幸患病,成了盲聋儿。年轻的她从此生活在悲痛的辛苦岁月中,因为天生内向、谨慎,不太开朗的个性使她缺乏朋友。再加上海伦的不幸,她就更加郁郁寡欢了。

长大之后,海伦尽量学习独立,希望不使她母亲操心。她和海伦一块旅行或看到海伦在连杉快乐生活的时候,一定会感到欣慰,可是更多时候,她必然为海伦这个残疾女儿而暗自饮泣吧!最后几年,他们的生活比较拮据,海伦也能隐隐感觉到她母亲变得越来越沉默了。

海伦的母亲曾经告诉过海伦,有时她早上醒来,脑海中就会闪现这样的问题:海伦以后怎么办呢?晚上临睡前,也经常为此担心。她母亲的手患有关节炎,写起信来很吃力,可是为了海伦,她还是认真学习盲文,用盲文写信询问海伦的生活状况,寄托对海伦的思念之情。

在海伦之后,她的母亲又生下了聪明可爱的妹妹,5年后又生下弟弟菲利浦,他们两人的出生多少为海伦的母亲带来了一些安慰。

父亲去世后,养育弟妹的重担就落在了海伦母亲的肩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好不容易妹妹长大了,嫁给亚拉巴马州的昆西先生,这时,她的母亲才如释重负,后来她因为担心海伦他们的生活,所以常到海伦妹妹家和海伦这里小住,看望她挚爱的女儿。

海伦的母亲年轻时对做针线活和家务事没有兴趣,出嫁以后,却不得不挑起家庭中一半的重担。不但要监督工人做工,还要操持各种家务事,种菜、喂家畜,制作各种食物,如火腿、熏肉等,孩子的衣服也得自己动手剪裁,此外,还得应付父亲每天带回家的一些客人。总之,家庭中一切繁杂的家务都由她母亲一个人做。

海伦母亲的厨艺远近闻名,吃过她做的火腿和凉拌黄瓜的人都赞不绝口,附近的人总是向她母亲要一些带回去。当时海伦年纪小,一点都不懂得她母亲的忙碌与辛劳,总是拉着她母亲裙摆,跟前跟后,她母亲从不嫌累赘,有条不紊地忙着她要做的事。

海伦的母亲是个敏感而脆弱的女人,她一个人,怎么能够承受那么多的琐碎而繁重的家务呢?莎莉文老师就常常对此表示不可思议而夸赞海伦的母亲。海伦也不得不为她母亲任劳任怨的精神所折服,她从未听母亲发过牢骚,她总是默默地工作,承受着她能承受的一切。

海伦的母亲喜欢花草,是个称职的好园丁,她知道如何插苗播种,也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花草树木。虽然浇水除草等工作很累人,可是她乐此不疲。她是个情感丰富、优雅细致的人,从她对花草的迷恋上也可以窥见一斑。

记得有一年的早春,她移植了一株蔷薇,不料几天后遇上寒流来袭,新栽的蔷薇禁不住霜寒死了,她母亲在给海伦的信上十分悲痛地表示:“我就像失去了孩子的大卫王一样,难以抑止心中的悲伤,忍不住痛哭起来。”

海伦的母亲还喜欢小鸟,她每次到连杉来时,总爱到附近的森林里去散步,随身还携带些食物去喂鸟。当她看到母鸟在教小鸟飞翔的情景时尤其感兴趣。有时一连几个小时驻足观看。

海伦的母亲兴趣广泛,经常读书阅报,对时事政治更是兴趣有加。她憎恨伪善和愚庸的人,更鄙夷那些隐匿着政治野心的政客和议员,还常常忍不住语带讽刺地批判一番。

那些卓有远见的、头脑敏锐机智的评论家则是海伦母亲最欣赏的。汤玛斯·卡莱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她曾和卡莱夫人通过信。在作家中,海伦的母亲偏爱惠特曼、巴尔扎克等,她对他们的作品烂熟于心,几乎可以背诵下来。

有一年盛夏,海伦的母亲和海伦在帕蒙特湖畔度假,那里有她们深爱的碧绿的湖水、林木及清幽的羊肠小径。一天黄昏,她们坐在湖畔的石椅上,她母亲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湖面上泛舟嬉戏,突然间,心有所感,情绪陷入了莫名的低落中,只是海伦当时无法彻底体会她母亲的心境。

对于世界大战,海伦的母亲从不发表任何意见。只有一次,她母亲在外出途中见到一大群青年在野外帐篷露营,禁不住感慨地说:“哎,真可怜!这些活泼可爱的年轻人眼看就要被送到战场上去。怎样才能阻止他们奔赴战场呢?”

海伦的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竟然伤心得流泪了。再就是听到俄国提出和平条件时,她母亲说:“有勇气说出‘战争是人类的罪恶’这句话的国家真是太伟大了,我真想跨越海洋去拥抱它。”

平素里,海伦的母亲常说,不希望别人为她的晚年操心劳神,宁可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她母亲去世时正住在妹妹那儿,她安详平静地告别人世,没有任何前兆,没有任何人在她的身边,是后来才被发现的。

海伦在临上台表演之前两小时听到她母亲去世的噩耗,在此之前,海伦不曾得到任何母亲生病的消息,因此她毫无心理准备,就像当头挨了一棒。

“啊,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能上台演出吗?”海伦马上联想到自己也要死了。她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几乎都想痛哭出声。可是,海伦竟然表现得很坚强,当她在台上表演时,没有人看得出她刚刚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这点令莎莉文老师和海伦都感到意外,同时也很欣慰。

海伦现在依稀记得那天表演的情况,有位观众问她:“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我多大了?我到底多大了?”海伦在心里重复地问自己,一遍又一遍。在海伦的感觉上,她已经很大了。但她没有正面答复这个问题,只是反问道:“在您眼中,我有多大了?”

观众席上爆出一阵笑声。

接着又有人问:“你觉得你现在生活得幸福吗?”

这个问题让海伦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可她还是坚强地将泪水忍住了,尽量平静地回答:“是的!我很幸福,因为我相信上帝在保佑我。”

对于那一天的情形,海伦只记得这些。

演出结束后,海伦内心中压抑着的悲伤全部爆发出来了,伤痛充斥着海伦的思想让她无法动作。虽然,海伦知道在“永恒的国度”里,总有一天可以见到她的母亲,可是眼前这个没有母亲的世界是如此寂寞。

不论何时何地,海伦都会想起她那慈爱的母亲,她在内心里低呼:“啊,让我再收到一封母亲亲笔写给我的盲文家书吧!哪怕只有一个字我也满足了!”

直至第二年4月,海伦到亚拉巴马的妹妹家里时,她才不得不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

为募捐踏遍美国

1921年,宾夕法尼亚州的盲人协会会长在美国盲人企业家协会举办的年度总结会上,提出了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盲人机构的建议,这项决议很快就正式通过了。

纽约的麦格尔先生是该协会的首任会长。起初,麦格尔先生的经营策略是寻求朋友的资助,从1924年开始,政策有所调整,他决定设立基金,号召大众积极募捐,同时邀请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参加。

对于那种为了筹募经费而奔波劳顿的生活,海伦实在有些害怕了。从他们的计划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是煞费苦心,但是真正说来,海伦不太情愿。然而她心里非常清楚,在当时,慈善机构和教育团体只有凭借公众的慷慨捐助才能正常运转。

为了盲人的福利,尽管有些勉强,海伦还是硬着头皮应承了下来,竭尽所能去做。从此,海伦又和以前一样,开始进出于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坐着电梯去各个地方演讲了。

这笔基金的建立给盲人们带来许多好处,盲人们将借助这笔钱学习和掌握一门技术,这样就能自食其力,独立生存了,而且基金会还将为他们提供一展才华的场所。

还有一部分盲人天生聪颖,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才能,但是往往因为没有好的环境被埋没了,这笔基金将为他们提供所需,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出来。

如为那些有音乐天赋的盲人购买钢琴和小提琴等乐器,毕竟这些对那些家境贫寒的盲人来说是一笔可观的开支。从那以后的3年时间里,海伦的足迹遍至全美的每个角落。

她访问过的城市有123个,参加的集会有249场,对20万听众发表过演讲。

此外,海伦动员了形形色色的组织和社团,其中有报社、教会、院校、犹太教会堂、妇女协会、青少年团体、服务社团和狮子会等,他们经常集会进行募捐,来支持海伦的工作,每次都获得了慷慨捐赠。

狮子会尤其热情大方,他们不遗余力地支持残疾人的福利事业,对盲人也付出爱心和同情。在那段时期,募捐工作几乎成了会员们的主要工作了。

俗话常说:“年过40,所有的事业大半都已经历过了,再不会有什么值得喜悦的事了。”

但是,命运总垂青于海伦。40岁生日过后不久,她又接连经历了几件欣喜若狂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美国盲人事业家协会的创立;第二件事是,海伦的募捐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件事是,美国盲人事业家协会成立后,将原来百家争鸣的盲文统一了。

另外,国立盲人图书馆终于落成了,政府拨出了一大笔经费,大力支持盲文出版事业。紧接着,各州的红十字会也成立了附属盲文机构,专门负责翻译盲文书籍。

还有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幸失明的士兵们联合起来,为盲人争取福利和保障,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浪潮。这是海伦多年来的夙愿,现在终于得以一一实现了,她能不感到快慰吗?

1926年的冬天,海伦赶赴华盛顿,继续她的募捐活动。这时,国会正好通过了拨款筹建国立盲人图书馆和促进盲人书籍出版事业的提案。听到这个喜讯,海伦喜出望外,顿觉未来一片光明。

一天下午,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前往白宫拜会柯立芝总统,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海伦。海伦向他汇报了盲人协会的有关情况和现状,总统一直耐心地倾听海伦的报告。

最后他兴高采烈地拉起海伦的手放在他的嘴唇上,告诉她:

你们的工作是伟大而崇高的,我向你们致敬,只要我能力所及,我一定全力协助你们的工作。

总统言出必行,后来还被推选为盲人协会的名誉总裁。他为海伦的基金会作了很大的贡献,还为基金会捐了很多钱。柯立芝夫人对海伦的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后竟然参加到海伦的行列中来,有许多福利都是她为聋哑人争取的。

让海伦分外感动的是贝尔博士的女儿,也就是艾露滋夫人,也为海伦向大众呼吁,热诚地帮助海伦做宣传。

在底特律担任残障者保护联盟会的会长卡米尔先生是海伦的老朋友,知道海伦的来意后,他把这件事一直当做自己的义务,热烈呼吁本地民众,还帮助她筹划了一次演讲和一次募捐。

在这次旅行途中,海伦还走访了圣罗拉的农业试验场。在那里,海伦拜访了农艺家鲁沙·巴本克先生,他是那儿的负责人,以前有许多品种的水果、花草和树木都不适应这里的生长环境,可是他接管后,就出现了奇迹,那些无法生长的植物竟然都栽植成功了,而且长势旺盛。

巴本克先生不但是个出色的农艺师,而且为人慷慨,还给海伦捐赠了一笔钱。他热情地引领海伦参观他的试验场,示意她抚摸他精心培植的仙人掌。

海伦担心有刺,他告诉她,这种仙人掌与一般家庭栽植的仙人掌不同,它是经过改良后的新品种,没有刺。她感觉到了那平滑的表面,有一种水灵的丰满,她甚至联想到,它是一种可口的蔬菜。

最近两年,海伦基本停止了募捐工作,只待在家里写书,可是她前期的工作和既定目标还差一大截,还有150万美元的空缺,所以她在整理完手头的稿件后,还得再次旅行,筹募基金。

汤姆斯小姐每次拆信时,迫不及待滑落的经常是那些支票,有一天清晨,邮差送来了一封来自底特律的信,她的捐款金额是一美元,没有留下她的真实姓名,只以“一位贫苦的女工”署名。

孩子们也积极响应海伦的号召,这使海伦心中激荡着感动的热流。

友谊支撑着海伦

生活在海伦周围的许多人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海伦说:“你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太狭小了,真可怜!”

可是只有她自己心里明白,这些人不太了解她的生活情形,他们当然不知道她有多少朋友,看过多少书,旅行过多少地方。因此,每次听到别人这样怜惜自己的时候,她总忍不住暗自发笑。

虽然海伦不能读普通文字编写的报纸,但是通过别人给她读报,她同样可以获得知识和信息。

例如每天的早报,总是由老师或汤姆斯小姐先念标题,然后她挑那些感兴趣的部分请别人来细读。

她还用这种方式阅读其他杂志。平均每月她大概要读七八本杂志。此外,她还经常阅读盲文杂志,因为普通杂志上的好文章也多半在那上面转载。

海伦经常接到那些懂盲文的人写给自己的信函,另一些人则请会盲文的人代写,因此她常常可以享受到从指尖传来的友情。对海伦而言,她确实喜欢读盲文,因为她可以自己直接去感受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伦有一位好友,名叫爱特那·波达,他要去环游世界时设想得很周到,随身携带着盲文字板,每到一处就写信把他的所见所闻告诉海伦。

因此,海伦就像陪伴在他的身边,同他一起环游世界,共同聆听大西洋上冰山迸裂的声响,一同搭机飞越英吉利海峡,一起在巴黎如梦如幻的大道上漫步,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来到水城威尼斯,静听船夫唱着意大利情歌。

那种气氛是多么罗曼蒂克啊!在看了维苏威火山与几千年前的罗马竞技场后,海伦的双足又跟随她踏上了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圣土。

海伦随着波达的描述到了印度、中国,看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来到岛国日本,樱花已经开始飘落,缤纷的落英交织成一片奇异的世界,清幽肃穆的寺院钟声更引发了海伦许多遐想。

波达还惊奇地感叹道:“你瞧!你瞧!日本的妇女都背着小孩在街上走,这儿的男士竟然都足登4寸高的木屐,走在马路上喀哒喀哒响个不停。”

虽然海伦的身体行动不方便,但是有了波达这样的好朋友,同样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在许多关切海伦的朋友中,威廉·苏夫人最为热心,只要海伦需要,她会全力以赴帮助海伦。

苏夫人经常参加公益事业,只要是与海伦有关的团体,她捐的钱总是特别多。

当海伦的想法迥然相异时,她对海伦说:“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友情,我们要珍惜它。”她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关心海伦,爱护海伦。

海伦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佛兰克·克勃特,在25年前创立了克勃特出版社,曾出版了海伦的传记作品《海伦的生活》一书。现在,海伦打算出续集,佛兰克依然如往昔一样真诚,给海伦许多建议和支持。

其实早在10年前,佛兰克一再鼓励海伦写这本书的续集,而海伦在进行本书的写作时,还常常产生一种幻觉,似乎佛兰克就在身边鼓励自己。

1912年冬,梅多林克夫人来连杉看望海伦,她是《青鸟》一书的作者。她的态度和善,个性活泼,她们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缘。梅多林克夫人回到法国后还寄卡片给海伦,还在上面亲笔写了一句祝语:“为发现青鸟的少女祈求幸福。”

还有许多大人物来过连杉,其中之一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

这位诗人长得非常高大,蓬松的头发呈灰色,与脸上的络腮胡子连在一起,这使海伦不由得想起了《圣经》中描述的智者和先知。

海伦很喜欢泰戈尔诗集,读了不少他的作品,可以深深地感觉出他对人类的那份爱心。能够与这个伟大的诗人结识,是海伦一生中莫大的荣幸。

当海伦向他表示自己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时,泰戈尔说:“我很高兴你能在我作品中看到我对人类的爱,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正在等待的,就是现出一位爱世界甚于关爱自己的爱神。”

谈到当今世界的现状,泰戈尔先生忧心忡忡,他以哀伤的口吻提到印度、中国以及世界一些强国的局势:“中国人被欧洲各国逼迫着吸食鸦片。如果他们拒绝的话,国土就有被瓜分的危险。到了这种危急的时刻,亚洲人还没有觉醒!他们怎么不重整军队,保卫国家呢?英国就像一只秃鹰,已经把战火带到太平洋沿岸,在那儿建立许多军事基地。亚洲各国中,日本已经能够自己站立了,可是,中国还沉醉在自己的美梦里,也许要等到国门被打开,强盗一哄而入时才会幡然醒悟。请记住,一个大爱自己的人,往往就是灭亡自己的人,唯一能解救世人的爱也许只有神能给予。”

海伦忽然觉得他描述的爱神似乎与甘地有些像,因为甘地先生正是一个不仅在嘴上谈爱,而且以行动来实践的人。

海伦还得到了一些艺术家的厚爱,像艾连塔利和约瑟·杰弗逊等优秀演员,还特地为她表演了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让海伦用手指去感受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言行举止。海伦兴奋得屏息以待,唯恐遗漏任何细节。

歌唱家卡罗素、夏列亚宾等允许海伦把手放在他们的唇上,让她“听”到了美妙的旋律和欢快的歌词。

海伦曾经用手去欣赏戈德斯基演奏的美妙的钢琴曲,轻触海飞兹的小提琴,去领会那美妙琴音。当戈德斯基奏出肖邦的小夜曲时,海伦深深沉醉了。

她常常打开收音机,把手放在共鸣板上,收听音乐节目。在乐器中,海伦觉得竖琴、钢琴、小提琴的声音都非常美妙。不过,对于目前正开始流行的爵士乐却不敢恭维,因为她恐惧那种爆炸性的动感十足的声音,似乎遭遇了一种强劲的浪潮。

每当指尖传给她这种信息时,免不了有一种想转身逃跑的冲动,似乎人类在原始时代替藏在体内的那种对大自然的恐惧感再度被激发出来了。

在实业领域,“电器发明之王”汤姆斯·爱迪生先生给海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海伦前往新泽西州演讲时,爱迪生先生曾好意邀请海伦去他家。

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相当严肃。据他的夫人告诉海伦,爱迪生先生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常常在实验室通宵工作,当他实验进行到一半时,最讨厌人家去打扰,就连吃饭时也不会停止工作。

坐在餐桌旁用餐的时候,爱迪生先生说:“你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有好处,至少比较容易集中心思,不受外界的干扰,就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也很好吗?”

听了爱迪生先生的话,海伦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我是一位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发明家,我希望能够发明一种能使聋人复聪的机器。”

海伦的想法似乎出乎爱迪生的意料,他诧异地说:“哦,你这么想?但是人们说的话多半很无聊,而且无足轻重,我看可听可不听。”

汽车大王福特先生,是海伦在内布达斯加演讲后才见到的。海伦在福特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他的汽车厂,他还以谦和的态度向她讲述他成功的经历:“开始时,我的动机是要生产一种连农夫都可以买得起的汽车,几经研究试验,我对汽车的了解越来越深,渐渐成了内行。其实,有好构想的人何其多,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去活用,因此那些奇思妙想便埋没了。”

同福特先生相识10年后,福特先生在一次盲人大会中捐了一大笔钱,他说他的工厂里雇用了70多位盲人,他并不是因为怜悯才雇他们的,而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上表现得相当优异。海伦听到这个消息时,那种高兴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当海伦心绪烦躁的时候,她知道自己该去纽约散散心了。到纽约去一趟回来后,海伦的活力又恢复了,因为海伦感觉到自己又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

引领残障者的明灯

经过几年的辗转奋斗,莎莉文和海伦的奋斗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她们的成就使海伦成了各界的名人。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1890年春天,历史上第二个能用嘴巴讲话的聋哑者就是海伦·凯勒。她可能终生盲而不见,聋而不闻,但是她不再默不作声、哑而无语了。

在海伦12岁那年,她曾经十分坚定地向人们宣布:“我将来要上大学,而且是哈佛大学,我一定要成为哈佛大学的大学生。”

她能够上大学吗?而且是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多半人对这一点深表怀疑。她怎么可能与正常的顶尖学生竞争?但是莎莉文毫不犹豫地一直支持她。

有人说:“海伦,哈佛大学是男孩读的大学,放弃它,再选择一个学校吧!”

1900年秋天,海伦终于成为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莎莉文老师成了她的影子,陪她上课,把教授的讲课用手语翻译给她。经过4年的学习,海伦与其他96个女孩一同顺利地毕业了。

拿到了那张无比珍贵的毕业文凭,并可向全世界宣称:“海伦·凯勒从举世闻名的德克利夫学院光荣毕业了。是全世界的盲聋者中,接受最完整教育的第一人。”

海伦的名声与日俱增,但是她身旁的那位纤弱瘦小的女士却很少有人注意。莎莉文宁愿这样在海伦背后默默地支持她,她付出了那么多,但是从来没有任何埋怨。一位专栏记者向莎莉文约稿,想要发表一些关于莎莉文自己的文章。莎莉文告诉他:“大家不用关心我的生活,那是我自己的事。”

她不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想永远默默无闻地扮演“老师”的角色。

莎莉文和海伦过着充实而快乐的生活。海伦成了作家,她在书、杂志、报上讲述盲聋者的生活形态和心理演变过程。她写了很多关于盲者、聋者面临的种种困难。她们奔波于全国各地做巡回演讲,让大众了解残障者所处的困境,启发他们帮助残障者摆脱困境。

时光如梭,年华似水,一向精神抖擞的莎莉文,突然感觉自己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了,她感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了。1920年,她对海伦说:“这一次演讲,你另找一个人陪你去吧!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决定休息一段时间。”

莎莉文不再年轻了,她的眼睛也失明了。

“也许再做一次手术,会改善眼睛现在的状况。”莎莉文心想。于是她便去找以前为自己做手术的医生,医生和蔼地告诉她:“你不要太难过!以往你用眼过度,不注意休息,为海伦拼命地读那么多书,可能你要为此付出代价了。好在你受过盲人教育,有突出的盲文知识,因此你今后的生活不会因双眼失明而受太大的影响。”

莎莉文心如刀割:“好个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我痛恨盲文,这样的结果我无法接受,我需要眼睛,需要光明!”

可是无论莎莉文如何努力,这一切已既成事实,无法改变了。垂暮之年,莎莉文的世界变得黑暗无光了。

每天,莎莉文都要尽量提起精神,为的是不让海伦为她担心。

然而她对自己的朋友说:“这些日子以来,欢笑对于我来说,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我痛恨逐渐变老的身体,如果不是这样,我应该步履自如、骑马涉水,熬夜不倦,但是现在我却是骨架松垮、瞎眼、疲惫。可是我不甘心就这样垮掉,我自欺、自瞒,这让我身心疲惫,痛苦不堪。”

“莎莉文,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她的朋友劝道,“你是个坚强的人,我们不能让你离开,海伦不能失去你。”

莎莉文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么我的努力将是徒劳,是全盘皆输。”

她毕生奉献于帮助海伦·凯勒脱离枷锁,追寻心性的独立与自由,如果海伦对老师依然执著不放,眷念依旧,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岂不是最大的失败吗?

1936年10月19日,安妮·莎莉文永远地离开了。

她把海伦独自留在世间面对一切,海伦是自己调理身、心、语、意和生活起居,老师不在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她自己。每当海伦沮丧想要放弃的时候,耳边仿佛有一个柔和的声音告诉她:“海伦,老师不愿看到你现在的样子。”

温和鼓励、慈祥的耳语支撑着海伦在逆境中奋起,她重新树立了自己的目标,辛勤地工作。她笑对人生,珍惜生活给她的一切。她孜孜不倦地努力,让生活的火炬熠熠发光,成为一盏明亮的灯塔,照亮残障者希望的航程。

安妮·莎莉文的心血没有白费,她为20世纪的百花园培育了一朵炫目不朽的奇葩——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都曾让我们心潮澎湃、百感交集,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仅仅活在有限并且特定的时间内,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24小时。但我们总是有趣地发现,那些命中注定要灭亡的人并不是那些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了的判了刑的罪犯,而是那些有权选择自由的人。

这类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那最终的几个小时内,应该做些什么?感受什么?经历什么?

有时我认为,最好的习惯就是珍惜今天的每时每刻,似乎我们明天就会死去。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优雅、精力充沛、善知乐趣的方式去生活,但是岁月流逝,时间会在我们观瞻未来之时,未来之年月中匆匆而去,这些品质也会随之消逝。当然,也有人愿按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和欢乐——去生活。但死神的临近仍然折磨和困扰着绝大多数人。

而许多故事都围绕着一个相同的模式展开情节,那些命运已定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时刻突遇幸运天使而获得拯救,但几乎是他的价值观被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变得更具欣赏力了。我们常可以看到,那些生活或曾经生活在死亡阴影中的人们,对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赋予了醇美甜香之感。

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生活看做必然之举。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心宽体健时,死亡似乎杳无踪迹,很少闯入我们的思维。时日在无穷的展望中延伸着,于是我们辗转于毫无价值的各类事情,几乎意识不到生活已在我们的心中变得平凡而庸俗。

我担心,我们所有的天赋和感官的特征,同时被懒惰所利用。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唯有瞎子才体会到能看见事物的种种幸福,也许只有那些在成年后才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们才体会更深。而那些从没有遭受视觉或听觉损伤之苦的人是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官能的,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模糊糊地接受和吸收了一切景物和声,但他们毫无重点,不懂得鉴赏和珍惜。

还是那相同的老话:对我们所有的官能不知珍惜,直至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自古今来,莫不如此。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初始阶段都有一段致盲致聋的痛楚经历,那会是一件幸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我常常缠着我的那些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问这问那,以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没有什么特别的。”她随便地说。

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可能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有视觉的人往往看到的很少。

一个人独自在森林中穿行一小时之久,竟没有看到任何值得一视之物,那怎么可能呢?我发现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有兴趣的东西。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我用手亲切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滑潮湿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的树干。

在春天,我细心地抚摸着树干和枝条,满怀希望地寻找嫩芽和蓓蕾,那是大自然冬眠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而那一刻展现在我眼前的就是大自然的奇迹。

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时,我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对我来说,最豪华的波斯地毯还不如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或松软而富于弹性的草地更让我欢欣,更让我愉悦。对于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无尽的戏剧,它的情节都从我的指尖一幕幕滑过。

偶尔,我的内心会哭泣,由于渴望看到这一切而哭泣。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

然而那些有视觉的人却把充满世间的各种色彩和动作的景象看得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充满光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没有被作为丰富生活的手段而仅仅被当做方便之用,成为一种便利。

倘若让我担任大学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的必修课——“如何应用你的眼睛。”这门课的教授应该试图教会他的学生怎样通过观看那些在眼前飞速掠过的事物,而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这将使他们沉睡和懒散的天赋被唤醒。

也许让我拥有3天光明,我能以我想象的最喜欢看见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清楚如何应用自己的眼睛。而且,当我想象的时候,也请你思考一下。如果你也只有3天多点的时间看东西,你该如何应用你的眼睛。如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知道,太阳对你来说,永不再升起了,那么你该怎样度过这宝贵的3天呢?你最想让你的目光停留在什么上面呢?

自然,我将尽可能多看一眼令我在黑暗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你也会想让你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珍贵的事情上。这样,你就能在漫漫长夜到来之前永远将它们铭刻在脑海中。

如果真会出现奇迹,我获得了看见东西的3天时间,随后又沉陷于一片黑暗之中,我会将这段时间分割为3部分,有计划、有目的地度过。

第一天

第一天,我想看到一些人,一些令我生命值得留存于世的善良、温厚的、给予我友情的人。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处在懵懂之中时,她就闯入了我的心灵之窗,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的面庞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找到她富于同情心、温柔和耐心的证据,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

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对所有人的同情人,这些是她经常向我显露的。

我不知道透过“心灵之窗”——眼睛,看到朋友的内心是怎么回事。我只能用手指尖来“看”一个脸的轮廓。我能够发觉欢笑、悲哀和其他许多明显的情感。我是通过触摸朋友的脸来认识他们的。但是,我不能靠触摸来真正描绘他们的个性。

当然,通过其他方法,通过他们向我表达的思想,通过他们向我显示出的任何动作,我能够正确描述他们的品格。但是我却不能对他们有较深的理解,而那种理解,我相信通过看见他们,通过观看他们对种种被表达的思想和境况的反应,通过注意他们的眼神和脸色的反应,是完全能够获得的。

我熟知我身边的朋友们,因为经常长年累月,他们已经将自己的各个方面展示给了我;然而,对于偶然的朋友,我只有通过握手这种方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一个不完全的印象。从我通过手指尖理解他们的嘴唇发出的字句中,或从他们在我的手掌上轻轻拍打画写中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对于一个有视觉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观察来领悟对方所表达的意思的实质,比如观察对方微妙的面部表情、肌肉颤动、手势的摇摆等,这该是多么容易,多么令人心满意足啊!但是,你们可曾有过用你的触觉去看透一个朋友或熟人的内在本质的时候吗?

我还想问那些有视觉的人,你们能够准确地描述出五位好朋友的容貌吗?你们有些人能够,但是很多人不能够。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询问那些丈夫们,关于他们妻子眼睛的颜色,他们常常显得困窘,供认他们不知道。

在这里我还要顺便说一句,妻子们经常抱怨他们的丈夫根本不注意自己的新衣服、新帽子的颜色、款式以及家庭摆设的变化。

有视觉的人往往对他们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他们实际上仅仅注意令人惊奇的和壮观的事物。然而,即使是最壮丽的奇观,他们的眼睛在观看的时候也是懒洋洋的。法庭的记录每天都透露出“目击者”看得多么不准确。

某一事件会被几个证人以几种不同的方式“看见”。有的人比别人看得更多,而在他们视线以内的所有事物却没有几个人能看清楚。

啊,如果给我3天光明,我会看见多少东西啊!

第一天将是最忙碌的。我将把我所有亲爱的朋友都叫来,长久地望着他们的脸,把他们内在美的外部迹象铭刻在我的心中。我也将会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婴儿的脸上,以便我能获得一个充满热切渴望的纯美视觉,那是一个人在意识到生活带来的冲突之前的、天真无邪的美。

而且我还要看看我的小狗们忠诚、信任的眼睛——庄重、宁静的小司格梯、达吉,还有健壮而又懂事的大德恩,以及黑尔格,我从它们热情温柔、幼稚顽皮的友谊中获得了巨大的安慰。

我还将在繁忙的第一天看一看我房间里那些简单的事物。我要看看我脚下的小地毯的温暖颜色,墙壁上的画,将房子变成一个家的那些亲切的小玩意。我的目光将会崇敬地落在我读过的盲文书籍上,然而更会令我感兴趣的一定是那些有视觉的人们所读的印刷字体的书籍。

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了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将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航道指示给我。

在重获视觉的第一天下午,我要去森林中长久地漫步,让我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丽之中,在几小时内,拼命吸取那经常展现在正常视力人面前的光辉灿烂的广阔奇观。

返程的时候,我要感受一下农庄附近逶迤的乡间小路的风光,看那驯良的马匹在田野耕作,看看紧靠在土地过活的悠然自得的人们,而且我还会看到光艳动人的落日奇景,并且为它虔诚地祈祷。

黄昏时分,我将由于凭借人为的光明看见外物而感到喜悦,当大自然宣告黑暗到来时,人类天才地创造了灯光,来延伸他的视力。

在第一个有视觉的夜晚,我将彻夜难眠,脑海中充斥着白天的记忆。

第二天

获得光明的第二天,我将在黎明前起身,等待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观看太阳唤醒沉睡的大地的壮观景象。

这一天,我将匆匆瞥一眼我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它的过去和现在。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中,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博物馆可以满足我的愿望。我曾经多次参观过纽约自然史博物馆。

用手摸那里展出的许多展品,但我曾经渴望亲眼看看地球的简史和陈列在那里的地球上的居民——在他们自然环境馆里展示出的动物和人类种族。

早在人类出现并以他短小的身材和有力的头脑征服动物王国以前,那些巨大的恐龙和剑齿象就漫游在地球上了,现在馆中陈列的只是它们的化石,博物馆还逼真地介绍了动物、人类,以及劳动工具的发展经过。人类使用这些工具,在这个行星上,创造了自己安全牢固的家园,对于自然史的其他方面,博物馆也有诸多展示。

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参观过这个生动的博物馆所展示的逼真事物的壮观景象。当然,许多人没有这个机会。但是,我相信许多有机会的人却没有利用它。在那里,你的确应该充分利用你的眼睛。有视觉的你可以在那里度过许多受益匪浅的日子,然而我只有短暂的三天可见的时间,只能是仓促扫视,匆匆浏览。

首都艺术博物馆将是我下一个要参观的地方,因为它像自然史博物馆展示世界的物质文明成果一样,展示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阶段,人类对于艺术表现的强烈欲望几乎像对待食物、藏身处,以及生育繁殖一样迫切。

在这里,在首都艺术博物馆巨大的展览厅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神世界。

我通过我的手触摸了并了解了雕刻的古代尼罗河国度的众神。我抚摸了巴台农神庙中的复制品,感到了雅典冲锋战士有韵律的美。然而令我爱不释手的是阿波罗、维纳斯,以及双翼胜利之神莎莫瑞丝的神像。

荷马的那副多瘤有须的面容对我来说是极其珍贵的,因为他也懂得什么叫失明。那栩栩如生的罗马大理石雕像和后世的雕刻让我的手依依不舍,长久地在上面逗留。

我的手抚遍了米开朗琪罗的感人的英勇的摩西石雕像,我感知到罗丹的力量,我敬畏哥特人对于木刻的虔诚,这些能被触摸到的艺术品对我来说是极富实在意义的。

然而,与其说它是供人触摸的,毋宁说它们是供人观赏的,而我只能猜测那种我看不见的美。一只古希腊花瓶的简朴线条令我惊叹不已,然而它上面精美而绚丽的图案装饰却令我迷惘。

因而,我要在看到光明的第二天通过艺术来深入探究人类的灵魂。我会看见那些我凭借触摸所知道的东西。更妙的是,整个壮丽的绘画世界将向我打来,我将看到那些对宗教泰然虔诚奉献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以及带有狂热梦幻色彩的现代派艺术作品。

我将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饱览维洛内萨的温暖色彩,研究艾格·格列科的奥秘,从科罗的绘画中重新观察大自然。啊!对于你们有视觉的人来说那些时代的艺术有多么丰富的意味和美感!

在我对这个艺术神殿的短暂游览中,我一点儿也不能评论展开在我面前的那个伟大的艺术世界,我将只能得到一个肤浅的印象。艺术家们告诉我,他们只有训练他们的眼力,才能够达到真正深刻的艺术鉴赏。

一个人必须通过经验学习判断线条、构图、形式和颜色的品质优劣。假如我有视觉从事这么使人着迷的研究,该是多么幸福啊!但是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有视觉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未曾开发有待于探索的未知世界。

我十分不情愿地离开了首都博物馆,那里有开启美的钥匙。但是,看得见的人们往往并不需要到首都艺术博物馆去寻找这把美的钥匙。因为他们在较小的博物馆中,甚至是小图书馆中的书架上也能找到同样的钥匙。但是,在我假想的有视觉的有限时间里,我应当挑选一把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去开启最伟大宝库的钥匙。

我将在电影院或剧院里度过,我重见光明。即使现在我也常常出席剧场的各种各样的演出,但是,剧情必须由一位同伴拼写在我手上。

然而,我多么想亲眼看一看那鲜活的人物!看一看哈姆雷特的迷人风采,看一看穿着伊丽莎白的弗尔斯塔夫的大摇大摆!因为我只能看一场戏,这就使我感到非常为难,因为我想看的戏剧有数十幕之多。

有视觉的人可以观看任何一部自己喜欢的戏剧。当你们观看一幕戏剧、一部电影或者任何一个场面时,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意识到并感激使你们享受到它的色彩、优美和动作的视觉奇迹?

由于我生活在一个限于手触的范围里,我不能享受到有节奏的动作美。但我只能模糊地想象一下巴甫洛娃的优美,虽然我知道一点律动的快感,因为我常常能在音乐震动地板时感觉到它的节拍。我能够想象到有韵律、有节拍的动作一定是世界上最令人愉悦的景象,因为我能够从抚摸大理石雕刻的线条中获得一些这样的感受。

如果这种静态美都能那么可爱,看到的动态美一定更加令人激动。那一次,约瑟·杰弗逊让我在他又说又做地表演他心爱的角色里卜·万·温克时去摸他的脸庞和手的感觉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一刻。

我可以获得对奇妙的戏剧世界微弱的一瞥,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瞬间的快乐。但是,我多么渴望观看和倾听戏剧表演进行中对白和动作的相互作用啊!而有视觉的人能够从中获得多少快乐啊!如果我能看到仅仅一场戏,我就会知道怎样在心中描绘出我用盲文字母读到或了解到的近百部戏剧的情节。因此,我在虚构的重见光明的第二个夜晚,我整夜都在睡梦中欣赏我所读过的戏剧文学。

第三天

接下来的第三个清晨,我再次欣喜地迎接黎明,迫切地寻找新的快乐。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在我设想的重见光明的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我将没有时间花费在遗憾和热望中,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第一天,我奉献给了我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第二天,人类与自然的历史向我做了充分的展示。今天,我将面对平凡而多变的当今世界,在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度过。而哪儿能像纽约一样找得到人们那么多的活动和那么多的状况呢?因此,纽约就是我要去的目的地。

我从故乡长岛森木岗的小而安静的佛拉斯特郊区出发。这里,环绕着绿色草地、树木和鲜花,有着整洁的小房子,到处是妇女儿童快乐的声音和活动,非常幸福,是城里劳动人民安谧的栖息地。

我驾车通过那跨越伊斯特河的带花边的钢制带状桥梁,从而对人类头脑的独创性和强大威力有了一个崭新的印象。这些灿烂的教堂塔尖,这些辽阔的石砌钢筑的河堤坡岸——真像诸神为他们自己修建的一般。

然而,我不知道这幅作为千百万人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的生气勃勃的动人画面,又有多少人多看它一眼呢?只怕寥寥无几,对这个壮丽的景色,他们视而不见,因为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我匆匆来到帝国大厦的顶端,因为不久以前,我在那里凭借我秘书的眼睛“俯视”过这座城市,我渴望把我的想象同现实作一比较。我相信,展现在我面前的另一个世界的景象一定不会让我大失所望。此时,我开始周游这座城市。

首先,我站在繁华的街角,只看看人,试图凭借对他们的观察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看到他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的严肃的决心,我心生骄傲;看到他们的苦难,我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我漫步在纽约曼哈顿区的第五大街,目光并未聚焦某一特殊的目标。而只看看万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确信,那些活动在人群中的妇女服装色彩一定是一幅令我百看不厌的华丽景色,然而如果我有视觉的话,我也许会像其他大多数妇女一样——对个别服装的时髦式样颇感兴趣,而对大量的绚丽色彩感觉平平。

而且,我还确信,浏览那陈列着无数精美商品的橱窗一定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而我将会成为一个兴趣盎然的橱窗浏览者。

我从第五大街开始,环城游览这座城市——到公园大道去,到贫民窟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我还将参观外国人居住区,进行一次不出门的海外旅行。我始终睁大眼睛看所有的景象,既看幸福的,又看悲惨的,以便我对人们如何工作和生活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形形色色的人和物的形象充斥着我的内心。我的眼睛决不轻易放过一件小事,它争取密切关注它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有些景象是快乐的,让人心中充满愉悦,使人陶醉;而有些景象是悲惨的,让人心中充满悲哀,使人伤感。

对于后者,我绝不闭上我的双眼,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它们面前闭上双眼,就等于关闭了心灵,关闭了思想。

我重见光明的第三天即将结束了。也许有许多重要而严肃的事情,需要我利用这剩下的几个小时去看,去做。但是,我担心在最后一个夜晚,我还会再次走进剧院,去看一场欢快而有趣的戏剧,欣赏人类精神上喜剧的含蓄意义,领略人类心灵中的美妙谐音。

午夜,我那短暂的失明后的重见状态即将结束了。永久的黑夜将再次向我迫近。在那短短的3天,我自然不能看到我想要看到的一切。只有在黑暗再次向我袭来之时,我才意识到我所看到的事情太少太少了。

然而,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使我很少有时间懊悔。此后,每当我触摸到一件物品时,我的记忆都将清晰地反映出这件物品的模样。

我的这篇关于如何度过重见光明的3天的简述也许与你假设知道自己即将失明而为自己所做的安排不相一致。可是,我相信,如果你真的面临那不幸的命运,那么你一定会将目光定格在你过去从未见过的事物上,并将它们储存在记忆中,为今后漫长的黑夜所用。

你将比以往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眼睛。你所看到的每一件东西,对你都是那么珍贵,你的眼睛会触及并抓住进入你视线范围之内的每一件事物。最后,一个美丽新世界真正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我是一个盲人,可以给那些有视觉的人们一个提示——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对于其他的感官,也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

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似乎你明天就会失聪。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就像你明天即将失去嗅觉和味觉一样。

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但是,我相信,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是最令人愉悦的。

在安静的乡村畅想

对海伦而言,家永远是最舒适的港湾。离开热闹喧哗的大都市,回到乡村安静的田园,会感觉到自己的庭园分外可爱。

海伦时常一个人去户外散步,沿着小径往前走,在小径尽头的拐弯处,就是海伦平常散步的马路了。

小屋的四周有最宜人的景色,尤其是每年的6月份,各色郁金香和风信子都绽开了美丽的花朵,海伦就像住在花海中的小鸟一样。

海伦走在通往小凉亭的马路两旁,满是移植自德国或日本的菖蒲花。海伦觉得6月份的树木都变得非常美妙,树叶舒展开了,伸出枝丫似乎想向她倾吐什么。

她有时会觉得,树木真的在对自己说:“你们人类何时才能学会这样站着不动呢?”

有时则说:“看看那不安分的海伦,在花草丛中不停地穿梭,就像一只风中的蝴蝶。”

那横生的小枝丫,有时似乎像对自己指指点点的小手指。

有时,海伦也疑惑:“人为什么不能像树一样,固定站在某一个地点上呢?树木虽然不会移动,不是照样生长得很好吗?如果人类能那样生活,说不定会更快乐呢!”

最近一段时间,海伦一想到劳资对立和战争问题,就会彻夜失眠。

她奇怪人类为何不把花在战争上的精力转而投注在研究如何改善人类生活、迈向理想境界的方向上去?如此世界不是可以更美好吗?对于这一天的一来,她满怀信心。

海伦希望全世界的和平能够早日实现,让人类过得更幸福,到那时,人们就不必再用天堂来安慰自己了。

海伦近来还时常想到郝博士:“如果当初郝博士不曾设计出这套教育盲聋者的方法,真不知道我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

据说在郝博士想到教育其他盲童时,当时的法律上还明文规定着:盲聋者视同白痴。

在柏金斯盲校学习时,莎莉文老师与一个叫萝拉的盲童是室友,所以对她的事很清楚,而萝拉就是莎莉文老师的第一个手语老师。

当萝拉知道莎莉文老师要去亚拉巴马州教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孩时,她非常兴奋,同时嘱咐莎莉文老师:

不要使这个孩子养成太娇宠的个性,不能因为她有残缺就凡事顺着她,这样对她的成长不利。

海伦初次到柏金斯盲校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萝拉。当时萝拉正在房中编织,由于她很久没有见到莎莉文老师,因此非常欣喜地迎接海伦,同时她也吻了海伦。

可是当海伦试图伸手去摸她所编织的花边时,她却将花边移开了,并且用手语告诉海伦:“你的脏手会把花边弄脏。”

海伦想知道她的容貌,就伸手去摸她的脸,她向后一闪,暗示海伦的手太脏。同时还问莎莉文老师:“你没有教这个孩子礼貌吗?”

接着,她很慎重地一字一字对海伦说:“你要牢记,与女士打交道时,不要太随便。”

一连几次受挫,海伦倔犟的性格再次被激发了,索性坐在地板上不起来。

可是萝拉也不含糊,她立刻毫不客气地一把将海伦拖起来。“地板很脏,你这样做会弄脏衣服,难道你不知道吗?你这个孩子真是太任性了,没有一点教养!”

海伦要离开她的房间了,吻别她时不小心踩到了她的脚,免不了又被她训一顿。

事后萝拉告诉莎莉文老师:“这个孩子很聪明,但是太过任性了。”而海伦对萝拉的第一印象是冷酷无情,让人难以亲近。

萝拉在许多地方与海伦有相似之处,因此,有很多人拿她们俩作比较。她们遭遇不幸的年龄差不多,开始时的行动粗鲁,不易管教也很类似。

此外,她们俩人都是金发碧眼,又同样在7岁开始接受教育。相似之处也就在这些方面,而且萝拉比海伦更勤奋,更有上进心。

萝拉聪颖过人,善良诚恳,如果她当初也像海伦一样,有一位像莎莉文老师这样的老师来教导她,那么她会取得比海伦更大的成就。

每当海伦在心里想到这些时,总就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可是当她再想到自己已活到40多岁,而且能和常人一样讲话,但却没有帮助那些仍然生活在黑暗荒漠中的人脱离困境时,她就感到十分惭愧。

海伦要做的事情的确太多了,虽然调查仍在继续进行中,但就既有的资料显示,在国内,除去年纪很大或卧病在床的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盲聋人等待海伦指引他们走出黑暗世界。

其中有的人目前正值学龄阶段,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就读。

常有人问海伦:“我如何来处理这样的儿童呢?”

对于这个问题,海伦觉得不应该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不同,所处的环境各异,因此她也不能肯定地告诉他是该请家教,或是该到哪一所学校去。

海伦能说的只是:“在儿童的眼、耳机能未完全丧失前,要尽快让他们接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否则这些儿童将失去学习的兴趣。”

一个人虽然生活在黑暗或沉寂中,可是他仍像常人一样可以回忆、可以想象,快乐的生活仍然属于他。当然,他要尽量以他可能的方式去接触这个世界,不要自闭于这个世界之外。

以海伦为例,因为海伦有许多朋友,所以她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于朋友的传送,因此,她同样可以生活得多彩多姿。

海伦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朋友们对自己的帮助,他们对海伦的帮助和鼓励,海伦都时刻铭记在心,直至永远。

身体上的缺憾必将导致人身的不自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海伦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她更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因此她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情绪跌入死胡同。

平日里,海伦时常这样勉励自己:在我有生之日,要极力学会自立,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不去增添别人的麻烦。

世上的事说来容易,实施难。这种事要真正付诸行动,如果没有很深刻的信仰、坚强的毅力,再加上友情的温暖、上帝的指引,只怕难达到其目的。

回忆往昔,海伦获得了一丝安慰,自己至少可以做一只“只会模仿猫头鹰的鹦鹉”。

“只会模仿猫头鹰的鹦鹉”代表什么?《小洞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爱德华在完成这本书的创作后,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我的祖父养了许多鹦鹉却什么也不会,只会模仿猫头鹰展翅的样子。来访的客人们都知道鹦鹉会做这精彩的表演,因此每次都兴致勃勃地观看,并频频追问它们还会什么新奇花招。

此时祖父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快别这么说,否则我的比利会不高兴的,是吗?比利只会模仿猫头鹰,来,你再给他们表演一次吧!’我常常想小时候的这段往事,现在我写了这本书,觉得自己就像那只只会模仿猫头鹰的比利。”

海伦也和作家爱德华有同感,因此很认真地模仿猫头鹰。她的能力太有限,她所能做的只有这件事,就跟小鹦鹉比利一样。

海伦的院子里没有她喜欢的洋槐,她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洋槐夹道的小径,因为那条小径几乎可以说是她的人生小径,她在那里消磨过许多美好时光,同时也享受着朋友们的无限温情。

现在,这些朋友们有的还在人间的小径上走,有的则已徜徉于天国的花园里了,但海伦一直深深地怀念他们。

也许是上天有意委海伦以重任,将她变成盲聋人,希望以此来鼓舞和启示他人吧!因为上天为海伦送来了莎莉文老师,由她带领海伦离开黑暗和沉寂的世界。

从小视力就很差的莎莉文老师,在担任海伦的家庭教师时,也只能看到些许光线而已。一个不太健康的弱女子只身远离她的朋友,来到这个偏僻山村,是不是在冥冥之中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支配呢?

她为了海伦不辞辛劳,以她微弱的视力为海伦念了许多书,并且成为海伦与这个世界最初也是最主要的桥梁。海伦相信,老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一句“我爱海伦”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海伦根本无法阅读自己的打字稿,有关事后的修改工作,都是由莎莉文老师以手语为海伦复诵的。

莎莉文老师为什么对海伦这么好呢?这是海伦时常为之迷惑的问题,因为只是要有利于海伦的事情,莎莉文老师都会不惜一切代价为海伦去做。

海伦坚信,只要莎莉文老师投身于妇女运动,她可以轻易地成为妇女运动中的领导人物。她也十分富于写作才能,要成为著名的女作家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可是她却宁愿把一生的精力花在自己的身上。她鼓舞了自己服务社会人群的心志,遗憾的是,自己一直没有出色的表现,用以回报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虽然海伦的世界无声无光,但因为莎莉文带给她的爱心与希望,使她踏入了光明的世界。海伦的住屋虽小,也没有窗户,但同样可以在夜晚,看到点点闪烁的繁星,领略浩瀚星海的奇妙。

虽然身体的缺陷使她行动受阻,但是她的心灵却是自由的,它已经超脱她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悦中,感受到了世间生活的美好。

时光如梭,年华似水,一向精神抖擞的莎莉文已经不再年轻了,但她仍然靠着一副度数非常深的特制眼镜来阅读,那副眼镜是好心的贝连博士精心为她配置的。

后来,莎莉文的眼睛也失明了。

垂暮之年,莎莉文的世界变得黑暗无光了。莎莉文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享年88岁。

人们建立起了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盲人提供服务。如今,海伦·凯勒国际组织是海外最大的为盲人服务的组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