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信心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海伦·凯勒

承受误解重塑信心

1892年冬天,海伦创作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霜王》,并将初稿寄给了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校长安纳·诺斯先生,没想到却招来了纠缠不清的麻烦。

那是海伦学会说话后写的第一个故事。那年夏天,海伦和莎莉文在山间别墅住的时间比往年都长,莎莉文常常给海伦描述深秋时节的树叶如何美。

也许由于莎莉文生动形象的讲述,这个故事无意中留在了海伦的记忆里。当时心中积累了这么一个素材,海伦就热切地想把它写下来,免得以后忘记了。

故事写完后,海伦就念给莎莉文听。晚餐时,海伦又将自己的处女作在家人面前高声朗读了一遍。他们难以置信海伦能写出这么美妙的文字,甚至有人询问这些素材是不是哪本书上的。

这个问题使海伦也吃了一惊,因为自己从未想过这篇文章会是别人读给她听的。于是,海伦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不是,是我自己创作的,是我送给安纳·诺斯先生的礼物。”

接着,海伦又将文章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并且依照他们的建议,将原来的标题改为《霜王》,准备寄给安纳·诺斯先生,作为祝贺他生日的礼物。海伦兴高采烈地跑到邮局,亲自将稿件寄了出去。

然而世事难以预料,就是这份凝聚着海伦满腔热忱的生日礼物,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和烦恼,并让海伦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安纳·诺斯先生非常欣赏这篇小说,并且将它刊登在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刊上。这个消息把本来就扬扬得意的海伦抛到了快乐的巅峰,但事隔不久,海伦就重重地跌入了痛苦与绝望的泥潭。

有人指出,海伦的《霜王》与玛格丽特·康贝尔女士的一篇《霜仙》相差无几,那篇文章在海伦出生以前就问世了。

很巧的是,海伦的小说和《霜仙》在思想内容和词句上如出一辙,因而有人推断,海伦读过康贝尔的文章,并且认为海伦剽窃了她的作品。

开始,海伦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但是当海伦了解了事情的全部过程后,她极其惊讶和难过。

海伦蒙受了许多孩子都不曾遭受的痛苦和羞辱。海伦感到委屈,更感到羞愧,因为受人猜忌的不光是海伦,还有那些海伦所爱戴的人。

海伦不明就里,冥思苦想,回顾在写《霜王》之前到底读过什么书,关于写霜的文章或书籍到底读没读过。但海伦搜肠刮肚地想,还是不记得,只隐隐约约记得有谁提起杰克·费罗斯特这个人,有一首写给孩子的名叫《霜的异想天开》的诗作,可是她并没有引用这篇文章的内容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最初,这件事让深受此事困扰的安纳·诺斯先生感觉很棘手,但还是对海伦宽厚有加,依然相信海伦。他的一片好心渐渐驱散了海伦的心头乌云。

不久,庆祝华盛顿诞辰的盛会在学校举行。为了使安纳·诺斯先生高兴,海伦强颜欢笑,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表现出一副愉快开朗的样子。在同学们演出的一场假面剧中,海伦还饶有兴致地饰演了谷物女神。那天海伦穿得非常雅致,头上戴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叶花环,水果和谷物缀满了手臂和双脚。但是,海伦内心深处的忧伤和痛苦,却藏匿在了这些五颜六色、热闹喧哗的外表之下。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它还在继续恶化。庆祝活动的前夕,学校的一位老师又询问海伦那篇小说。

海伦告诉他,莎莉文老师曾谈到过杰克·费罗斯特和他的一些著名作品。但是,不知是怎么回事,她竟然认为海伦知道康贝尔女士的《霜仙》。虽然海伦一再申辩强调她弄错了自己的意思,但这位老师还是固执己见,并自以为是地把她的错误结论告诉了安纳·诺斯先生。

虽然安纳·诺斯先生一向对海伦信任有加,但那位女教师的错误结论却使他改变了以往对海伦的看法,认为海伦辜负了他的信任。任凭海伦怎么解释,他一概充耳不闻,再也不信任海伦了。他认为,至少他感觉,是海伦有意剽窃他人作品,以此赢得自己对她的赞赏。

紧接着,学校老师和职工组建了临时“法庭”,并把海伦带到那里去“坦白”问题,还不允许莎莉文老师陪同。在“法庭”上,他们反复盘问,使海伦感到是在迫使自己承认有人给海伦读过康贝尔的小说《霜仙》。

他们的每一句问话,都表现出极度的怀疑,而且安纳·诺斯先生的目光还让海伦感觉到了责备的意味。

这样的情形,让海伦百感交集,所有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她可以感受到自己没有规则的心路,回答他们的问题时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大脑还时常出现短暂的空白。虽然海伦知道这纯粹是一场可怕的误会,可是内心的痛苦却没有丝毫减轻。

最后“审问”结束,可以离开时,海伦只觉得头晕目眩。莎莉文老师和朋友们都走过来安慰和鼓励海伦,并且对海伦说:“你是个勇敢的小姑娘,你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可海伦伤心得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留意这些。

那天晚上,海伦将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床单和衣物都浸满了海伦伤心的泪水。她浑身冰冷,如同僵尸,心想也许明天早上海伦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样想着,心情似乎平静了许多。

事实上,关于康贝尔小姐的《霜仙》,莎莉文老师从未拜读过,也没有见过康贝尔小姐的那本书,但她确信自己给海伦念过《小鸟和它的朋友》这本书中其他一些小说。

那时候,海伦对《小鸟和它的朋友》中的那些生僻的单词萌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海伦没有其他任何爱好。

虽然那些故事的内容海伦没有记忆,但海伦不能不承认,当时自己曾试图尽力记住那些生词,好等待莎莉文老师度假回来后,给自己逐一讲解。

等到莎莉文度假回来后,关于《霜仙》这篇小说的事海伦已经忘却了,因此,也就再没有提起。可能是因为她回来后就开始陪海伦阅读别的小说了吧!这个故事挤满了海伦的脑子,因而就将别的故事置之脑后了。

那段日子是悲苦而忧愁的,但是却有许多表示同情和问候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那些最要好的朋友一直相信海伦。就连康贝尔小姐也亲笔写信鼓励海伦:“将来有朝一日你也会写出自己的巨著,鼓励和帮助你的众多读者。”但是,这个美好的预言却一直未能现实。

自从出现《霜王》风波以后,海伦再也不敢随便舞文弄墨了。的的确确,从此以后,海伦总是诚惶诚恐,担心流出笔端跃然纸上的不是自己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在给妈妈写信时,那种突如其来的恐惧都会猛然袭遍全身。

所以,海伦会把每个句子反反复复地念上几遍,直至确信那些句子不是在书中读过的。如果不是莎莉文老师始终如一地鼓励和肯定,也许海伦不会再有书写的欲望了。

后来,海伦终于找到并阅读了康贝尔小姐的《霜仙》,仔细看了一遍,果然发现其中有很多雷同之处,海伦的文字风格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与康贝尔小姐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在海伦早期的信件和初期的作品中,她常常把自己喜欢的句子为我所用,当做自己的想法再另写一遍。海伦在读书时,一直格外留意摘抄诗集和史文中的片段以愉悦。

在一篇描写希腊和意大利古城的作文里,海伦曾挪用了一些别人书上生动形象、变化多端的描述,用明确清晰、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自己欣赏的富有诗意的意境表达出来。

从认知角度上讲,早期作品只不过是智力训练。海伦在早期创作时也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必须不断地取其精华,模仿别人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只要能激发浓厚兴趣的东西,海伦都会有意或无意识地刻录在大脑的书页上,化为自己的思想储备。

史蒂文森说:“一个初涉文坛的人,一般都有模仿自己羡慕崇拜的作品的本能,然后才不断地变化和转化。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也要经历多年的实践,才能在拥塞的思想道路上自由漫步,驾驭浩浩荡荡的文字大军。”

坦率地说,海伦常常迷惑哪些思想是海伦自己的,哪些是书上的,因为书上的东西已渗透到海伦的思想,成为海伦的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在海伦所有的作品中,总有海伦那些粗陋不堪、尚未成熟的观点,但其中也夹杂着从书中吸取并铭刻在心的闪光的思想和较为成熟的看法。

在海伦的心目中,写作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把那些处于感情边缘、杂乱无章的思想用学过的语言梳理并表达出来。写作就像摆七巧板一样,在脑子里先形成一个图样,然后就看如何用语言描绘了。

但是,有时想出来的词不一定贴切妥当,即使合适,也可能和构思大相径庭。即便这样,海伦还是毫不气馁,再三思考,因为她认为,既然有人成功了,自己也一定能行,怎么能轻易认输呢?她仍然一如既往地企盼有朝一日海伦能拙笔生花,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思想感情。

这种强烈的意愿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海伦,让她将《霜王》风波带给自己的震惊、恐慌和痛苦化为创作的力量,并一直坚持下去。为了不导致误解,海伦尽可能翔实地写出所有事实的始末,既不想替自己辩解,也不想埋怨任何人。

事件发生后的那个夏天和冬天,海伦和家人在亚拉巴马州团聚。那里百花盛开,深红和金黄的秋叶改变了大地的颜色,一串串硕大的葡萄垂挂在花园尽头的葡萄架上,金色的阳光暖暖地照射在上面,渐渐变成了酱紫色。

海伦无忧无虑,那场风波带来的所有忧愁和烦恼都已销声匿迹了。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开始创作海伦的回忆录,那是在海伦写《霜王》那篇小说的一年以后。

当时,海伦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仍然心存疑虑,而且总是担惊受怕。唯恐那些不完全是自己的。只有莎莉文老师了解海伦心中深深的恐惧和不安。不知为什么,海伦对《霜王》如此敏感,甚至不想再提。

有时,在海伦和莎莉文老师谈话中,一种深层而新颖的见解突现时,海伦会轻声地告诉她:“海伦不敢肯定这是否是海伦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有时,海伦写着写着,就莫名其妙地担心起来,还常常自言自语说:“如果这部作品与很久以前的作品再次雷同,那该怎么办呢?”一萌生这个想法,海伦的手就颤抖不已,这一天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那些可怕的经历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为了让海伦重现昔日的自信,莎莉文老师想方设法安慰海伦,帮助海伦,她说服海伦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经历的短文,投寄给《青年之友》。当时,只有12岁的海伦写起这类文章来是很困难的。

创作之初,海伦小心谨慎,但还是不屈不挠地坚持下来了。莎莉文老师在一旁鼓励并引导海伦。她明白,只要海伦义无反顾地写下去,就能重树信心,施展才能。

《霜王》事件对海伦早期的生活和教育形成巨大而深远的冲击,她的脑海中总是萦绕着抽象的思想,一段时间之后,海伦才逐渐走出了那场伤心风波带来的阴影。经历了这次磨炼,海伦的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893年,海伦前往华盛顿旅行,然后又去尼亚加拉瀑布城,其间还参观了世界博览会。

海伦和莎莉文老师来到尼亚加拉时是3月份。站立在瀑布边的高崖上,只觉得空气颤动,大地颤抖,此情此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海伦的心情。

像海伦这样又聋又哑的盲人如何欣赏尼亚加拉瀑布的壮观景象呢?这是许多人为之迷惑的问题。

他们都是这样问海伦:“你既看不见波涛汹涌,又听不见它们的怒吼呼啸,它们对你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它们对海伦意义重大。

海伦小时候的许许多多的幻想,都变成了美妙的现实,在海伦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回忆。海伦每天都在想象着周游世界。

如今,海伦可以用手触摸世界各地人民创造的奇迹,去触摸那些凝结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展品。

这年夏天,海伦和莎莉文一同参观了世界博览会。在世博会的万园馆,每走一步,海伦都会感觉到新鲜奇特的事物,就像《天方夜谭》里的世界。

在世界博览会上,有陈列着欢乐神和象神的奇特市场,再现了书本中的印度。有开罗城的模型,有列队而行的骆驼,有金字塔,还有威尼斯的环礁湖。每天晚上,海伦在城市和喷泉灯光的照耀下泛舟湖中。

海伦还上过一艘北欧海盗船。以前在波士顿时,海伦曾登上一艘兵舰,不过,海伦对这只海盗船更感兴趣,因为这艘船上只有一个水手。水手总管一切,不论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他都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他一面高喊“我们是海上英雄”,一面表现出无比的自信和高昂的斗志与大海抗争。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在的水手则完全成了机器的附庸。“人只对人感兴趣”,这也许是人之常情吧!

海伦还仔细参观了离这艘船一箭之遥的“圣玛利亚号”船的模型。船长领海伦参观了当年哥伦布住的船舱,舱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沙漏。

这个小小的仪器在海伦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海伦不禁浮想联翩:当船长绝望的伙伴们企图反叛的时候,这位英勇无畏的航海家看着一粒粒沙子往下漏,是否也曾深感不安和焦虑呢?

因为海伦的情况特殊,所以世界博览会主席希尔博特姆先生特许海伦抚摸那些珍贵的展品。

海伦就像当年皮扎罗掠夺秘鲁的财宝那样,迫不及待而又贪得无厌地用手指去触摸。每件展品都让海伦着魔,尤其是那些法国铜像,一个个栩栩如生,似被艺术家捉住的并还以人形的天使。

海伦还了解了许多开采钻石的过程,这是在参观好望角展厅时的收获。

一有机会,海伦便用手去摸正在开动着的机器,以便清楚地了解人们是怎样称金刚石的重量,怎样切削和磨光宝石的。在淘洗槽中,海伦摸到了一块钻石,人们连声称赞,因为这是美国参展的唯一一块真钻石。

随同她们一起来的贝尔博士一直陪海伦参观,并兴致勃勃地描述那些有趣的事物。在电器展览厅里,海伦参观了电话机、留声机及其他发明。

通过贝尔博士的讲述,海伦了解了金属线为什么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传递到远方,为什么它能像普罗米修斯那样,为人类从天上取火。

在人类起源学展厅,那些古代墨西哥的遗迹和粗糙的石器引起了海伦的兴趣。石器往往是远古时代的唯一见证,是为那些还没有创造出文字的大自然的子孙竖立的丰碑,它们将永世长存。

引起海伦浓厚兴趣的还有埃及的木乃伊,不过海伦对它敬而远之,没有敢用手去触摸。从古代遗物上,海伦了解到了有关人类发展的种种知识,其中许许多多都是海伦闻所未闻的。

在世博会参观的3个星期里,海伦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求知欲也有了更大的飞跃,海伦开始从热爱童话故事和玩具,一下子转移到热爱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的事物上来。

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观世界博览会后,直至1893年10月,海伦才从疲劳和兴奋中走出来,才开始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课程。她已经读了希腊、罗马和美国的历史,而且还漫无目的地自学了许多课程。

海伦有一本凸印的法语语法书,她懂一点点法语,常常用新词在头脑里做练习,自娱自乐,从不在意语法规则和其他的细枝末节。

那本语法书对这些词注了音,没有任何人帮助,她还尝试着发音。当然,这对她来说有些勉为其难。

海伦还在提高语言能力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海伦摸着书对着莎莉文高声朗读,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莎莉文不断纠正海伦的发音,教海伦在哪儿断句,怎样换调。

海伦和莎莉文老师还专程拜访了在宾夕法尼亚州休尔顿的韦德先生一家。他们的邻居艾伦先生在拉丁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海伦就在他的指导下学习拉丁文。

在海伦的记忆中,这位阅历丰富、脾气温和的好心人主要教海伦拉丁语的语法,偶尔也教教算术。海伦觉得算术困难而又乏味。

艾伦先生还和海伦一起阅读坦尼森的《怀念》,并且让海伦第一次懂得了怎样深入一位作者,识别其文风。虽然海伦读过很多书,但这是第一次以评论的眼光去阅读。

最初,海伦并不愿意学习拉丁语语法,因为单个词语的意思都很清楚,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作语法分析呢?什么名词、所有格、单复数、阴阳性等,真让人心烦。不过,随着学习的深入,她对拉丁文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被拉丁文的优美所陶醉了。她常常念拉丁文的文章消耗时光,根据自己认识的单词理解文章。

在海伦的印象里,没有什么比用刚刚学会的文字来表达瞬间闪现的形象、感情和层出不穷的思想更美妙了。

她在上课时,莎莉文总是坐在旁边。渐渐的,她已经可以用学过的拉丁文熟练地阅读恺撒的《高卢战记》了。

1894年夏天,“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的第一次会议在夏达奎市召开了,海伦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那里,海伦被安排进入纽约市的莱特·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10月,海伦在莎莉文的陪同下前往就读。

在莱特·赫马森聋人学校,老师们常常想尽各种办法,让聋哑儿童享受到普通孩子们所享有的各种学习机会,即使是很小的同学,也力争让他们克服先天缺陷带来的束缚,充分发挥他们的被动记忆的才能。

海伦特别选择在这所学校的原因,是为了提高语音和唇读的能力。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在学校的两年中,海伦还涉猎了法语、德语、数学、地理和自然等学科。

瑞米小姐是海伦的德语老师,她懂得手语,于是,海伦稍稍学会了一点儿德文后,便时常找机会用德语交谈,几个月之后,她所说的话海伦几乎都能明白。

第一年结束时,海伦已经可以愉快地阅读《威廉·退尔》这部小说了。的确,比起其他方面,海伦在德语上的进步是最大的。

与学习德语相比,学习法语要难得多。教海伦法语的是奥利维埃夫人,这位法国妇女不懂手语字母,只能口头教导海伦。而海伦要弄清嘴唇的动作,就得费些时间,因此,法语的进步要比德语慢得多。

虽然有时因此灰心丧气,但海伦对于其他功课,尤其是自然地理却有无穷的兴致。

揭开自然界的奥秘是一大乐事,通过那些形象而生动的文字描述,海伦知道了:风是怎样从四面八方吹来的,水蒸气是怎样从大地的尽头升起的,河流是如何穿过岩石奔流的,山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人类是如何与大自然抗争最终又战胜它的。

海伦曾经对朋友们说自己一定要进大学,“而且要进哈佛大学。”朋友们都惊讶不已。因为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十分严格,他们问海伦为何不愿在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学习,海伦的回答是,因为那里只有女学生。这招来了许多真诚而又明智的朋友的反对,但是,海伦还是投入了和正常女孩子的竞争,决心拿到学位。

海伦决定,进入剑桥中学学习,这是通往哈佛、实现自己童年梦想的一条捷径。

在语言能力和唇读方面的进步,并没有像海伦和老师以前想象得那么大。但是,在入学前,海伦就坚信自己能够像其他人那样说话,而且老师也相信海伦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但是,尽管海伦十分努力,且充满信心,勤学苦练,可与预期的目标,依然有一大段距离。也许目标定得太高了,所以失望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纽约度过的这两年的快乐时光,给海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海伦还特别记得,她和莎莉文老师每天都去中央公园散步。在纽约城里这座公园是海伦唯一喜欢的地方,在这座宏伟的公园里,海伦拥有很多的欢乐。

在海伦离开纽约之前,那段日子无忧无虑。突然凄惨的黑云笼罩了光明的天空。

1896年2月,生活在波士顿的约翰·斯布尔先生不幸逝世了。只有那些最了解和敬爱他的人,才会了解他对海伦的友谊是何等重要。他乐于助人,不图回报,又不会让你感到过意不去,对莎莉文小姐和海伦尤其如此。

海伦一想到他对自己的慈爱以及在她学习遭遇重重困难时他所给予的关怀,海伦就信心百倍。他的逝世给海伦的生活带来了永远无法填补的真空。

终于突破高考难关

1896年10月,16岁的海伦进入剑桥女子中学就读,为将要进入哈佛大学的德克利夫学院做好充分准备。在这里上学,海伦必须由莎莉文老师作为陪读,莎莉文老师必须把老师讲授的所有内容用手语翻译给海伦。

对于聋哑孩子的教育,老师们并没有积累实际的教学经验,海伦要想听懂老师们的讲话,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手指触摸老师们的嘴唇。

在剑桥女子中学的教学科目中,一年级的课程有英国史、英国文学、德文、拉丁文、数学、拉丁文作文等,以及一些其他科目。

海伦以前从来没有为进入大学学习而特意学习某门课程,但是,天资聪颖的海伦,英语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进步很大。以致她入学不久,老师们就下了结论,除了大学临时指定的几本教材以外,海伦完全可以不用专门上英语课了。

在去剑桥中学就读之前,海伦曾学习过6个月的拉丁文。她也有一些法文基础,而她花费时间最多的还是学习德文。

海伦虽然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想更深入地学习,对她来说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因为,莎莉文不可能把所有海伦要读的书都拼写在海伦的手上。

虽然伦敦和费城的朋友也都在竭尽全力地帮海伦把课本改为凸字版,但那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很难及时赶得上海伦阅读的速度。这样,海伦只能暂时用盲文先把拉丁文抄下来,再与同学们一起朗读。

不久,海伦断断续续的语言表达已经能够被老师们接受了,老师们也渐渐能够听懂海伦的说话了,也能解答海伦提出的问题了。热心的老师在教授的同时,也能及时地给海伦纠正随时出现的错误。在课堂上,海伦无法记笔记、做练习,海伦就在课后用打字机写作文和做翻译。

每天上课莎莉文老师都陪着海伦,把老师们讲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写在海伦手中。自修时间,她帮海伦从字典上查出陌生的单词。有许多注解和必读书没有凸印本,她就翻来覆去地读给海伦“听”。这些事情都有着令人难以想像的单调和乏味。

德语老师葛洛和校长吉尔曼是学校里唯一学过手语,并用手语为海伦讲课的两位老师。虽然大家都很热心地帮助海伦,但是,却只有莎莉文老师能在这种枯燥的工作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海伦一共在这里学习了一年时间,她一字不落地阅读了恺撒的《高卢战记》的前三章。海伦德语的学习,也是得益于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在莎莉文老师的热心帮助下,海伦阅读了席勒的《钟之歌》和《潜水者》、里尔的《美好的诅咒》、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弗雷格的《腓特烈大帝统治时代散记》、莱辛的《米娜·封彭尔姆》以及歌德的《海伦的一生》等作品。

在阅读中,海伦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从中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快乐,尤其是席勒那美妙绝伦的抒情诗、腓特烈大帝的丰功伟绩以及歌德的生活记述,都在海伦的记忆中深刻,令她久久不能忘怀。

《哈尔茨山游记》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人见人爱的诙谐、幽默的笔触随处可见。

这部作品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蔓藤遍布的山林,以及山林里阳光下汩汩流淌的小溪;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荒蛮地区,还有童话中的可爱的灰姑娘。

这些生动而引人入胜的美妙篇章,只有那些将自己的情爱与嗜好完全融合在大自然中的人,才能够写得出来。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海伦有一段时间跟随吉尔曼先生学习英国文学。他曾和海伦一起阅读《皆大欢喜》、伯克的《调停美洲演说》、麦考利的《塞缪尔·约翰逊传》等。

在历史和文学方面,吉尔曼先生的知识极为渊博,而且讲解也生动形象、出神入化,这让海伦学习起来兴趣十足。吉尔曼先生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越了机械的背诵和记笔记。

在所有海伦读过的政治著作中,伯克先生的演说是最令海伦深思的。海伦的心便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在书中那个动荡的岁月中激荡不已,两个敌对国家的许多重要人物似乎就站在海伦的面前。

伯克的雄辩,宛如滔滔巨浪般连绵不绝,其卓越风采不得不为世人所折服。他曾预言,如果继续坚持敌对,最终得益的便是美国,而英国只能收获到无尽的耻辱和失败。

令海伦一直困惑不解的是,英国的乔治王和大臣们却对伯克的预言充耳不闻。因此,伯克在党内完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然而许多人民代表也不支持他的观点,这些无不令海伦为之扼腕叹息。

如此伟大的真理、宝贵的思想和智慧的种子,竟然被丢弃在如此愚昧和腐朽的草堆里,怎能不令人惋惜?

麦考利的《塞缪尔·约翰逊传》这部作品,海伦读起来也很有兴趣。但是这本书却与其他书籍风格迥异。塞缪尔·约翰逊,这位孤独者在克鲁勃大街饱受各种苦难,却还一心想着去慰藉那些卑微、贫穷的劳苦大众,一心想着随时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他的一切成功都使海伦兴奋不已,而当海伦读到他遇到过失的那部分时,海伦则翻过去避而不看。海伦根本就不惊异他有过失,而是感叹他竟然没有因为这些过失而精神不振。

麦考利才华横溢,他的笔触犀利而深刻,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确实令人钦佩不已。然而,他间或表现出来的自负则令海伦深恶痛绝。

在剑桥中学,海伦第一次领略到与年龄相仿、视听正常的女孩在一起生活的情趣。海伦同几个同学合住在学校附近的一间房子里,就像在家里一样。

她们一起做游戏、捉迷藏、打雪仗,常常携手散步、讨论学习、朗读美妙的文章。有些女孩能用手语和海伦交流,已经不需要莎莉文老师做翻译了。

圣诞节到了,母亲和妹妹也来到学校与海伦共度节日。为了照顾海伦,吉尔曼先生允许妹妹米珠丽留在剑桥中学学习。这样一来,她和海伦几乎形影不离,在剑桥度过了6个月的快乐时光。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每忆起那段快乐时光,海伦都兴奋不已。

海伦在1897年6月29日至7月3日间,参加了德克利夫学院的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有初级德语、高级德语、法语、拉丁语、英语、希腊史和罗马史。考试时间共几个小时,海伦不但通过了考试,而且德语和英语还得到了优秀。

海伦满怀希望地升入了剑桥中学二年级。但在最初的几个星期里,海伦遇到的困难却出乎她意料之外。

海伦在这个学年主修的课程已经开始了,而海伦所需要的许多书籍都未能及时得到凸字版,同时某些课程所必需的重要学习器具也没有,这给海伦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困难。加上海伦所在的班级人数很多,老师无法给海伦特别的辅导。

莎莉文不得不为海伦读所有的书并翻译老师的讲解。她那双灵巧的手已经不堪重负了,这是1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

海伦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规定的习题,直至海伦买到一架盲文打字机,借助这架机器海伦可以“写”下解答的每一步骤。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障碍比比皆是,有时候海伦心灰意懒到了极点,而且还把这种情绪流露出来。后来,这些困难都一一克服了。凸字书籍和其他学习器具都陆续备齐了,海伦又重振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