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生活

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身后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对一切充满好奇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喀姆比亚镇,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地方。海伦的祖先原来生活在瑞典,后来移民到美国,定居在马里兰州。

海伦有一位祖先是聋哑教育专家,他创作了许多聋哑教育的著作。这真是一种巧合,谁能料到海伦这样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竟然是他的后人呢?

每当想到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海伦就情不自禁地感慨:世上最无法预知的东西就是命运了。海伦的父亲叫亚瑟·凯勒,曾在南北战争时期担任过南部联军上尉,而且是个优秀的军官。海伦的母亲凯特·亚当斯比父亲小好几岁,是父亲再娶的。

在生病以前,海伦也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在海伦的记忆里,当时只有一间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所仆人住的小房子。那时候,南方人家常常在居住的房宅旁边另建一座房屋,以备不时之需。南北战争以后,父亲也在地基旁边加建了一间屋子,他和海伦母亲婚后就住在那里。

从园子看过去,这个宅子宛如一座树枝和绿叶搭就的凉亭。黄蔷薇和茯苓花的花丛掩盖了整个小阳台,在这个快乐的天堂里,轻歌曼舞的是成群的蜜蜂和蜂鸟。

祖父母的老宅距蔷薇凉亭仅几步之遥。海伦家房子四周生长着茂密的树木,篱笆上爬满了葱郁的英国常青藤,邻居们非常喜欢海伦的家,并叫它绿色家园,这是个多么富于诗意的名字啊!虽然这座花园样式很旧,但海伦非常喜欢,因为这里珍藏着海伦的美妙童年。

小海伦的嗅觉很灵敏,刚刚绽放的紫罗兰和百合花会引导她很快找到它们的方位,那扑鼻而来的清香气息令人顿觉神清气爽。有时,海伦心情不好,就会来这里寻求安慰。海伦把炙热的脸颊藏匿在凉气袭人的绿叶和草丛之中,这是使烦躁难耐的心情冷静下来的最好办法。

每当来到这个“绿色家园”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会从海伦心底油然而生。这使海伦禁不住伸出手去触摸,有时触摸到一根枝条,根据花瓣和叶子的形状,海伦就知道,那是荫庇着凉亭的藤蔓。

这里低垂着芬芳的茉莉;有匍匐在地上的卷须藤,还有罕见的蝴蝶荷。这种花异常美丽,富有灵气,因为它的花瓣凋落时和蝴蝶翩飞的翅膀有几分相似,而且还散发出丝丝甜蜜的芬芳,所以名叫蝴蝶荷。

但是,在海伦的心中,那些爬藤蔷薇才是最美丽的,而且这种花在北方花房中很稀少。它们一长串一长串地倒挂在阳台上,四处攀爬,空气中弥漫着它的芳香,掩盖了尘土的气息。

清晨的蔷薇尤其让人陶醉,上面沾着亮闪闪的露珠儿,摸上去柔润而滑腻。人们都说上帝御花园中的日光兰异常美丽,而且独一无二,海伦想它与这清晨的蔷薇相比也不过如此吧!

与普通的孩子一样,海伦的出生简单而平凡。海伦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因此海伦的诞生令家人既紧张又欣喜。海伦呱呱坠地,睁开了双眼,全家人的目光都投射到海伦的身上。然后,大家开始绞尽脑汁为海伦取名字。

取名字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他们吵吵嚷嚷,都觉得自己想出来的名字最适合海伦这个中心人物。

父亲希望以“米德尔·坎培儿”做海伦的名字,因为那是他最尊敬的一个祖先。而母亲则认为,“海伦·阿尔弗雷德”是最合适的名字,因为那是外祖母少女时代的名字。

后来,父亲就不再发表意见了,大家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依照母亲的意思,用外祖母的名字“海伦·阿尔弗雷德”作为海伦的名字。

海伦的名字取好之后,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带海伦去教堂接受洗礼。也许是父亲过于紧张和兴奋,或许是本来就不想用那个名字,总之,在前往教堂的途中,海伦的名字曾经在他的大脑中消失了。当牧师问他孩子的名字时,父亲这才想起要用外祖母的名字,于是脱口而出:“海伦·亚当斯”。

海伦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常常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这也是海伦最可爱的地方。还没满周岁的海伦,就能清晰地发出“茶!茶!茶!”的声音,海伦说得真真切切,家里人也听得明明白白,令他们感到十分惊喜。

在海伦成了盲哑人之后,虽然忘掉了以前学的单词和发音,但海伦仍然记得几个月大的时候学会的那个单词——水。

在海伦的语言能力完全丧失以后,“水”这个单词的音,海伦仍能模模糊糊地发出来。后来,老师教海伦用拼写表达自己的意思后,她就再也没有发出“水”这个单词的音了。

海伦走路比普通的孩子早,大概是刚满周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给海伦洗完澡,把海伦从浴盆中抱出来放在膝盖上。外面树枝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轻轻闪烁。

刹那间,海伦的好奇心突然被引发了,她从母亲的膝上溜下来,迈开蹒跚的步子,奔过去踩踏那些影子。

当海伦的好奇心逐渐降温时,身上的那股冲劲也消耗殆尽了。于是,原来有力踩踏影子的两条腿也失去了力量。

海伦跌倒在地上,并使劲挣扎着想要再次站起来。这时被惊得发呆的母亲才回过神来,把海伦从冰冷的地上抱起来。

虽然海伦拥有视力和听力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美好的大自然依然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春光短暂,百鸟啁啾,莺歌燕舞;夏天,丰满的果子和美丽的蔷薇花在枝头招摇;深秋来临,草黄叶红,满园飘香。只是,在海伦活泼好动牙牙学语的年幼时期,这三个美好的季节匆匆而过,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然而,好景不常在,幸福转瞬即逝。一个本应是百花争艳,知更鸟和百灵鸟放开婉转歌喉的春天,海伦却在一场高烧的病痛中遁入了黑暗和沉寂。

在海伦的一生中,只有19个月是五彩缤纷的有声世界。但那美丽的“绿色家园”、蔚蓝的天空、翠绿的小草、茂密的树木和妩媚的花朵却都永远留在了海伦的记忆中,这些零零碎碎的景色,始终是海伦黑暗沉寂岁月的最好装饰。

灾难向小姑娘袭来

1882年2月,海伦莫名地高烧,而且久治不退。医生们诊断是急性胃充血和脑充血,他们竭尽全力挽救,最后还是对海伦的家人表示爱莫能助。

然而奇迹出现了,一天清晨,海伦又莫名其妙地退烧了,这次高烧发得奇特,退得也奇特。全家人都为海伦死里逃生欣喜若狂,谢天谢地。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场莫名其妙的高烧竟然夺走了海伦的视觉和听觉,海伦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听不见任何声响了。

海伦被残酷地放逐到一个混沌无知的世界,像婴儿一样蒙昧地生活,而对这些,家人却全然不知,甚至连医生也感到意外。

后来,每当回忆起病中的情景,海伦对母亲的印象尤为深刻。她在海伦高烧不退、昏昏沉沉的时候,轻柔地抚慰她,耐心地哄劝她,鼓励海伦勇敢地接受治疗,这些减轻了海伦的痛苦和烦躁。

当海伦从病痛和迷乱中醒来时,只感到眼睛灼热疼痛,记忆中那可亲可爱的阳光投射过来,刺得眼睛生疼,海伦翻身面向墙壁,蜷伏在床角。

在接下来的日子,海伦的视力日益下降,阳光日益暗淡,再后来,陪伴海伦的就只剩下一团模糊的光影了。

直至有一天,海伦睁开双眼,记忆中那可亲可爱的阳光消失了,那令人烦躁的声响也消失了,代替它们的只有漆黑和静寂。海伦就像跌入了噩梦的深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海伦本能地想叫,却叫不出声音,那种悲伤和恐惧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在此后的一段时光里,海伦渐渐适应了黑暗与寂静,对以往的事也渐渐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觉得整个世界到处充满了黑暗和冷清。

病愈后几个月的事几乎没有在海伦的脑海中留下记忆,只是依稀记得海伦常坐在母亲的膝上,或是紧拉着母亲的裙摆,母亲忙里忙外地做事,而海伦就跟着母亲后面到处走。

时光匆匆而逝,海伦逐渐开始用手去触摸各种东西并且凭着感觉去分辨它们的用途。或者揣摩别人的动作、表情,来猜测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表达自己想说的、想做的。

于是,在渴望与人交流的思想的作用下,海伦开始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摇摇头表示“不”,点点头表示“是”,拉着别人表示往她这边“来”,推表示“去”。

当海伦感觉到冷时,海伦就会缩着脖子,做出发抖的样子,告诉别人海伦冷了。当海伦想吃面包时,她就用切面包、涂奶油的动作来表示。

母亲也竭尽所能与海伦交流,她做出各种动作,让海伦了解她的意思,海伦总是可以清楚地知道母亲的意思。

说实在的,在那漫长的黑夜里,海伦完全是靠母亲的慈爱和智慧才感觉到生活的一丝温暖。

通过与母亲交流,海伦渐渐懂得了一些生活上的事。5岁时,海伦学会了把洗好的衣裳叠好收起来,把洗衣店送回的衣服分类,并能从中挑出自己的那几件。从母亲和姑母的梳洗打扮,海伦知道她们要出去,就求她们带着自己。

亲戚朋友来串门,海伦总被叫来见客人。他们走时,海伦挥手告别,这种手势的意义对她影响深刻。

有一次,有重要的客人到家里来拜访,从门的启闭,海伦知道他们已经来了。于是,她趁着家人不注意时,跑到母亲的房间,学着母亲的样子在镜子前梳妆,往头上抹油,在脸上擦粉,用发夹把面纱固定在头发上,并且让面纱下垂,轻盖在脸上,尔后,海伦又找了一件宽大的裙子穿上。然后,海伦便穿着这身奇怪的装束,去楼下同他们一起接待客人了。

海伦曾注意到母亲和别人都是用嘴巴在交谈,而不像海伦用手比划着。因此,为了弄明白他们交谈的内容,海伦会站在两个谈话者之间,用手触摸他们的嘴巴,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管用。

于是海伦疯狂地摆动四肢,蠕动嘴唇,企图与他们交谈,可他们一点反应也没有。

于是,海伦愤怒地又踢又叫,直至精疲力竭为止。

海伦心里也知道这样是不应该的,可是一有事情到来,她又急躁得控制不了,还会疯狂地胡乱踢打,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与伙伴朝夕相处

海伦的童年时代是黑暗无光的,但是却有两个伙伴与海伦朝夕相处,一个是厨师的女儿叫玛莎·华盛顿,另外一个是一只名叫贝利的老猎狗。

对于海伦的手势,玛莎·华盛顿能够很容易懂得,所以每次吩咐她做的事情,她都能很快就完成。玛莎大概认为与其跟海伦打架,还不如乖乖地听话来得聪明,所以,对于海伦交代的事情,她能迅速而利落地完成。

海伦的身体茁壮结实,喜欢争强好胜,而且不计后果。大概是害怕海伦暴虐,她从不违背海伦的意思。

那个时期,海伦跟玛莎在厨房里度过了不少时光。海伦喜欢帮玛莎做冰淇淋、揉面团,或是喂喂火鸡,有时也为了几个点心而争吵不休。

海伦喜欢喂火鸡。有一次,海伦手中的番茄竟然被一只大火鸡抢走了,也许是受火鸡的启发,不久海伦和玛莎把厨娘刚烤好的饼偷走了,躲在柴堆里吃得一干二净。

不料,这张饼却让海伦和玛莎在第二天吐得一塌糊涂,吐完后海伦想,不知道这坏肚子的惩罚是否也降临到了那只火鸡的头上。

海伦特别爱到花丛深处寻找珍珠鸡的蛋,因为珍珠鸡喜欢在隐蔽处筑巢,所以海伦在闲暇时常去那里寻找野趣。海伦虽不能跟玛莎说“海伦要去找蛋”,但她可以把两手合成圆形,放在地上,示意草丛中有某种圆形的东西,玛莎一看就懂。

海伦若是有幸找到了蛋,就会用手势告诉玛莎。玛莎绝不允许她把蛋带回家,因为她会在途中失足摔碎它。

海伦常回想起和玛莎在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谷仓、马粮和乳牛场都给了她无穷的快乐,她简直像极乐园里的天使。

过圣诞节的时候,海伦是最快乐的,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但是只要一想起诱人的美味,她就格外快乐。

海伦也模仿别人把长袜子挂起来,然而她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还没亮就爬起来看袜子里装了什么礼物,因为礼物并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勾起她的好奇心。

和海伦一样,玛莎·华盛顿也喜欢恶作剧。

7月一个酷热的午后,海伦和玛莎坐在阳台的石阶上,像黑炭一样的玛莎把她像绒毛般的头发用鞋带东一束、西一束地扎起来,像许多根螺丝锥插在头上。而海伦皮肤白皙,一头长长的金黄色卷发。两个孩子一个6岁多,另一个大约9岁,小一点儿的盲童就是海伦。

坐在台阶上,两人饶有兴趣地剪着纸娃娃。玩了不久海伦便厌倦了这种游戏,于是就把鞋带剪碎,又把石阶边的忍冬叶子剪掉。突然,玛莎的那一头“螺丝锥”吸引了海伦的注意力。一开始,玛莎挣扎着,不肯让海伦剪,可是海伦抓着玛莎的螺丝锥不放,拿起剪刀就剪下去。

剪完玛莎的头发,作为回报,海伦让玛莎剪自己的头发,若不是母亲发现,及时赶来制止,她的一头金黄色卷发很可能被玛莎剪光了。

老猎狗贝利是海伦童年的另一个玩伴。它很懒惰,喜欢躺在暖炉旁睡觉,一点也不爱陪海伦玩。它也不够精明,海伦尽力教它手语,但是它不愿理睬海伦,又懒又笨的它根本不知道海伦要干什么。

有时,它似乎被海伦吓了一跳,浑身颤抖;有时,它会蹲下来,全神贯注,就像准备捉鸟一样,海伦也不明白它要干什么。海伦一气之下就对它拳打脚踢。

它总是很忍让地、无精打采地爬起来,伸伸懒腰,嗅嗅暖炉,然后又在另一端躺下,似乎不愿意和海伦计较。海伦觉得无聊至极,于是又跑到厨房,寻找快乐去了。

零散的童年记忆总会令人回味无穷。一想起那段没有光、没有声音的黑暗世界,这些影像就会更清晰地在海伦心头浮现。

有一次,海伦无意中把水溅到了围裙上,便把围裙张开,放在卧室暖炉的余火边,想把它烘干。

急性子的海伦觉得不够快,便把裙子放在暖炉上面,突然间,火一下子蹿了上来,燃着了裙子,也烧着了衣服。海伦狂叫起来。

老奶奶赶来,用一床毯子把海伦裹住。火被扑灭了,海伦的手被烧伤了,头发也被烧得七零八落,但是其他地方烧得还不算厉害。

就是在这个时候,海伦对钥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她发现了使用它的妙处。

有一天早晨,海伦玩性大发,把母亲锁在储藏室里,仆人们都在屋外干活。母亲被锁在里面足有3个小时,她在里边拼命敲门,而那敲门所起的震动却令坐在走廊前石阶上的海伦咯咯笑个不停。

海伦和妹妹

在海伦5岁的时候,他们一家搬出了那所爬满藤蔓的屋子,因为有了一所更宽敞、更明亮的新房子。家中上下6口人,父亲、母亲、两个异母哥哥,后来,又多了她的妹妹米珠丽。

海伦的父亲总是将自己埋在报纸里,这是父亲给海伦最初的、也是最清晰的印象。

那一次,海伦穿过一堆堆的报纸,走到她父亲跟前。那时,她父亲一个人坐在一张张展开的大报纸中间,海伦找不到他的脸,原来他的全身都埋在了报纸的后面。

父亲到底在做什么,海伦怎么也猜测不到,她好奇地学着父亲的模样,取下父亲的眼镜,挂在她自己的鼻梁上,随手拿起旁边的一份报纸,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开疑团。过了很长时间,海伦才明白父亲是报社的编辑,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因此每日笔耕不辍。

海伦认为,父亲是个非常爱家的人,他性格温和、仁慈宽厚。只有在打猎季节,海伦的父亲才会外出,其他时间都和海伦他们在一起。家里人给海伦描述过,她的父亲枪法很好,而且是个精明的猎手。

除了家人,猎狗和猎枪就是她父亲的最爱。她父亲待人热情,而且十分好客,每次都会带一两个客人来家里做客,这似乎有些过火。

海伦的父亲还喜欢种植花草,他亲手经营的花园是他的杰作,而且常常引以为自豪。据说他栽种的西瓜和草莓在村子方圆几里是最出色的。他还常常带一些上市最早的葡萄和精选出来的樱桃给海伦品尝。有时他去瓜田和果林中散步时也常常带着海伦,他总是慈爱地抚摸海伦,看到海伦很快乐他也很开心。海伦回忆说,她父亲那快乐的神情,至今仍然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恍如昨日。

讲故事是海伦父亲的又一个特长。海伦学会写字后,她父亲常常把发生的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用一些浅显易懂而且形象生动的词汇在海伦的手掌上描画,引起海伦的阵阵笑声。当海伦成功地复述他讲的那些故事时,欣慰的笑容会爬上他的脸庞。

海伦的父亲是在1896年的夏天突然去世的,那是海伦在北方度假的最后几天。海伦的父亲没有忍受很长时间的病痛,急性发作的病很快就把他从海伦的生活中永远地带走了。噩耗传来,海伦万分悲痛,这是海伦第一次体味到死别的悲痛,也是第一次认识到死亡的残酷。

海伦的母亲,则是全心全意宠爱海伦的人,是海伦的依托。海伦认为,出生至今,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她,海伦从来没有为衣食而忧,生活得平静而自在。然而她的生活和心态却因妹妹米珠丽的出生而改变了。

妹妹米珠丽出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伦认为她侵犯了自己的权利。海伦开始觉得不平衡,认为自己再也不是母亲唯一的心肝宝贝了,于是满怀嫉妒。

母亲膝头是海伦才能坐的位置,现在被她占据了。后来,海伦渐渐觉察到母亲的时间和母亲对海伦的关心似乎被她分去了一大半。

最让海伦伤心的是,曾经有一件事让海伦蒙受了奇耻大辱和不公正的待遇,而且她觉得母爱被分割了。

那时候,有一个布娃娃是海伦最宠爱的玩偶,海伦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兰茜。虽然海伦很喜欢她,但如果海伦心情不好的时候,它就劫数难逃,成了海伦的出气筒。

虽然这个布娃娃已被海伦折磨得惨不忍睹了,但在那些会眨眼、会说话的娃娃中,它胜过其他所有玩偶,是海伦最割舍不下的。

海伦把兰茜和摇篮视为珍宝,从不允许别人碰一下。可是有一天,海伦却发现妹妹竟然霸占了兰茜的摇篮。

本来就嫉妒她夺走了母亲之爱的海伦,看到她又霸占了心爱的兰茜的摇篮,不禁怒火中烧,带着满腔的怨气冲了过去,一把推翻了妹妹的摇篮。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母亲及时赶来了,双手接住了从摇篮中坠落的妹妹,这才使妹妹的性命保住了。

从那以后,海伦开始试着与米珠丽交心。尽管她的一些手语妹妹不太明白,海伦也听不见妹妹咿咿呀呀的童语,但是,她们毕竟相差无几,因此常常在一起游戏,常常手拉手四处游玩。

有了新的希望

海伦经常搞恶作剧,父母决定要尽快请人来管教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伦的身体在逐渐长高,心理也在逐渐成熟,海伦希望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那几种单调的手势根本就不够用。

每次手语无法让别人了解海伦的意思时,海伦都要大发脾气。这时,她就觉得自己仿佛被许多无形的魔爪扼住了喉咙,于是,便拼命地想挣脱它们,烈火在胸中燃烧却又无法发泄出来。因此,最好的发泄方法就是在地上翻滚、吼叫、疯狂地踢打、哭闹,直至耗尽最后一点力气为止。

若此时母亲站在身边,海伦就会一头扑在她怀里,悲痛欲绝,甚至忘记为何而发脾气。

日子越来越难熬,表达思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最严重的时候是每天都要发脾气,而且每隔一个小时就闹一次。面对这一切,手足无措的父母也忧心如焚。在海伦居住的塔斯喀姆比亚镇附近根本没有聋哑学校,而且也几乎没有人愿意到如此偏僻的地方,来教一个又盲又哑的孩子。

当时,大家都对海伦能否接受教育持怀疑态度。然而,母亲却从未放弃,她在阅读狄更斯的《美国札记》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狄更斯的《美国札记》中,记录了一个又盲又哑的少女萝拉,经由郝博士的教导,学有所成。

然而,母亲得知那位发明教育盲聋人方法的郝博士已经逝世多年,而且他的教育方法也可能失传时非常苦恼。郝博士是否有传人?如果有,让他们到亚拉巴马州这个偏远的小镇来教海伦,他们愿意吗?

在海伦6岁那年,父亲听说巴尔的摩有一位著名的眼科大夫,有好几个盲人在他那里治好了眼疾。于是,父母立即决定带海伦去那里治眼睛。

这次旅行海伦十分愉快,吸引她的事层出不穷,她忙个不停,一次脾气也没有发。

在火车上交了很多朋友。一位妇女送给海伦一盒贝壳,父亲把这些贝壳穿孔让海伦用线一个一个串起来。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贝壳给她带来了无限快乐和满足。

列车员和蔼可亲,他每次来查票或检票时,海伦可以拉着他的衣角,他还把他检票用的剪子给海伦当玩具。那时海伦会趴在座位的一角,在一些废旧的卡片上打一个小孔,就这样玩上几个小时,也不会感到厌倦。

为了让海伦开心,姑妈用毛巾给她做了个娃娃,但是却没有五官。那么个临时拼凑的玩意儿,即使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说不出那张脸是什么样子。而让海伦最难忍受的是布娃娃没有眼睛。海伦坚持让每个人想办法,可是最终还是没有人能为布娃娃安上眼睛。

突然,海伦灵感迸发了火花,她想到了姑妈那缀着大珠子的披肩,于是她找到那个披肩并扯下了两颗珠子,指给姑妈看,让姑妈缝在娃娃脸上。

姑妈拉着海伦的手去摸她的眼睛,核实海伦的用意。海伦使劲地点头。姑妈缝上了珠子,让海伦兴奋不已。但是,没过多久,海伦的兴趣又转移了,布娃娃被她扔在了一边。

刚到巴尔的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齐夏姆医生的诊所,医生热情地接待了海伦。检查一番后,他表示无能为力,不过,他说海伦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建议父亲带海伦去华盛顿找亚历山大·贝尔博士,说他也许会给海伦提供有关聋哑儿童学校以及师资的资料。

家人听了齐夏姆医生的建议,立即起程带海伦去了华盛顿。

到了华盛顿,海伦顺利地见到了贝尔博士,虽然当时海伦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但是贝尔博士的温厚和热情令海伦永生难忘。他把海伦抱在膝上,让海伦玩弄他的表。他的手表响起来,让海伦可以感觉到表的震动。

医术高明的博士,懂得海伦的手势,两人立刻成了朋友。

海伦并没有意识到,这次会面竟会成为海伦生命的转折点,成为海伦开启生命、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成为海伦从黑暗走向光明,摆脱孤独隔绝世界,进入友爱温馨世界的开始。

贝尔博士建议父亲给波士顿柏金斯学校校长安纳·诺斯先生写信,请他为海伦物色一位启蒙老师。

1886年夏天,父亲立即写信求助,几个星期后收到了热情的回信。教师已经找到了。1887年3月,莎莉文教师来到海伦的身边。

从此,海伦感觉自己走出了埃及,站在了《圣经》中上帝授摩西十诫的西奈山前,一时灵感通遍海伦的全身,眼前展现出无数奇景。从这座圣山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知识是爱、是光明、是智慧的源泉。”

莎莉文来到海伦家

1887年3月3日,海伦7岁,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了海伦的身边,这一天在海伦的一生中至关重要,因此海伦记得特别清楚。莎莉文的到来,给海伦带来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这令海伦一生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来到车站接人的神情紧张的凯勒太太开始默默地祈祷:“上天保佑!她今天能来!”

人们开始陆陆续续走出车厢,其中有一个人看起来好像就是那个年轻的女家庭教师。她的年纪应该和我差不多,挺面善的,凯勒太太这样想着。她们竟然是一见如故!

没过几分钟,她们乘坐的马车就驶入凯勒家的庄园。莎莉文十分兴奋,她并没有注意到眼前的漂亮房子,而是非常急切地想见到海伦。于是她急切地问:“海伦呢?她在哪儿?”这时,她的目光在四处寻找,但是她没有找到海伦。

地面的颤动让海伦感觉到,马车已经驶进大门了。她全神贯注地等候,想着怎样才能跳上马车去。

“这个可怜的女孩怎么没有人关心?”这是莎莉文最先想到的问题。后来她才知道海伦太调皮捣蛋,她不希望任何人来管她,所以没有人敢靠近她,否则她便会大发脾气,怒气冲天。

莎莉文踏上台阶时心情有些沉重。她的脚一触到台阶,海伦马上转过身来,她知道有人从大门口向她走过来,她感觉到了地面传来的震动。

海伦认为是妈妈回来了,因为这几天妈妈经常出门,海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喜悦心情,于是她张开双臂,跳进来人怀里,然而接住她的却是莎莉文。

不,不是妈妈!于是海伦似一只被网罗住的困兽,用力挣脱出陌生人的怀抱。莎莉文没有经验,反而把她抱得更紧了。这下,海伦愤怒了。

情急之下,莎莉文急忙松开了抱着海伦的胳膊,忍不住问道:“为什么?是我做错了吗?”

凯勒太太早已看出,莎莉文已经有些体力不支了,于是说:“亚瑟,请先带莎莉文到她房间休息吧!至于其他的事,有时间再说吧!”

对凯勒太太的细心关怀,莎莉文十分感激地向她微微一笑,然后跟上凯勒上尉走上楼梯。

“海伦不会受到惊吓吧?”莎莉文边走边说,“我看她愣了一下,然后就拼命地想挣脱,希望我没有让她害怕,她似乎什么都不怕。”

“你说得一点儿不错,问题就出在这里,她从来不会害怕任何东西。”凯勒苦笑着回答。

凯勒一家专门腾出一个房间作为莎莉文的房间,并粉刷装饰成淡雅的白色。凯勒把莎莉文的皮箱放在地上,然后说:“你先休息一下。”

海伦一直跟在他们身后,也来到莎莉文房间。凯勒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带她走,莎莉文说:“让她留下来吧!我们也互相认识一下,反正迟早会有这么一天,早认识会更好一些,您放心,她不会让我感到麻烦。”

接着,莎莉文打开皮箱,开始整理自己的衣物,她不想去讨好海伦,这对她的教学没有好处。

海伦对眼前的这个陌生人充满了好奇,她不停地开关莎莉文的皮箱,还用脏兮兮的小手摸来摸去。莎莉文说:“你真是个顽皮的孩子!”

莎莉文的旅行便帽就放在桌子上,海伦摸到后,似乎知道是什么东西。莎莉文看她把帽子拿起来,戴在自己的头上。然后站在镜子前蛮像一回事儿似的上下打量,好像对自己现在的样子十分欣赏。

莎莉文不禁哑然大笑,“这个顽皮的孩子学得可真像,你看过妈妈这样照镜子,是不是?”她突然意识到海伦又聋又盲,而这一点自己居然忘记了,还在一直对着海伦喋喋不休。

海伦聪明灵巧,与她在一起的时候,几乎让人忘记她是个残障儿童,忘记她没有视觉和听觉。莎莉文看着她用自己的小手把帽子下面的带子解开,然后海伦又去别的地方找她感兴趣的东西去了。

“你已经学会很多东西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你的小手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充当你的眼睛。你可以用手做很多事,是不是?这些对你来说是太简单了!过几个星期,你就要学习用手来读书和写字了,那时,你的手会帮助你打开桎梏,让你自由。”

夜幕降临,一切都归于平静。莎莉文筋疲力尽,晚上没有做梦,睡得很香。

莎莉文原本不愿意当家教,但是从柏金斯盲人学校毕业以后,这是她唯一的就业机会。于是,她接受了这个职位。

莎莉文在担任家教之前,曾经就许多个典型的盲童资料仔细研究,以备日后作为教学参考。她知道给孩子当老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她并不十分清楚,到底有多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