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生活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海伦·凯勒

勇敢面对挑战

在历尽了千难万险之后,海伦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但家人和朋友都建议她最好继续辅导一年再入学,因此,直至1900年,海伦才正式踏入大学的校门。

进入德克利夫学院对海伦意义重大,多少年来海伦一直憧憬着这一天。

在海伦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海伦,让她不顾朋友的劝阻,与那些正常人一争高下。她清楚地知道,进入大学后,自己将有更多的机会和那些像她一样思考、爱憎和奋斗的女孩们共赴成功之路。

海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美丽而光明的新天地在她面前敞开了大门。海伦自信有掌控知识和命运的能力,她的心灵像别人一样丰富自由。

在海伦看来,大学教授应该是智慧之神的化身,而大学讲堂里应该洋溢着圣贤先哲们的睿智思想和宝贵精神。

在入校的兴奋过后,海伦渐渐觉察到,大学生活并非自己所想象得那样浪漫美好。蒙昧无知的梦想逐渐褪去了浪漫动人的色彩,原来上大学也有不便之处啊!

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海伦学习了法文、德文、历史、英国写作和英国文学等课程,阅读了高乃依、莫里哀、拉辛、阿尔弗、雷德·德米塞和圣·贝夫等许多法国名家的作品。

在德文方面,歌德和席勒的作品无疑是最好的教材。很快,海伦就温习了一遍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8世纪的历史。

在英国文学的学习上,海伦对弥尔顿的诗歌和他的《阿罗派第卡》进行了批判性地研究。

海伦也常怀疑自己是如何克服进入大学后的种种困难的。在教室里,海伦几乎是孤独的。教授似乎处于一个遥远的地方,在电话里说话。

莎莉文手指如飞,尽可能迅速而准确地将教授所讲的内容拼写出来。在课堂上,海伦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记笔记,因为海伦的手一直忙于听讲。通常回家后,海伦才把脑子里有印象的赶紧记下来。

海伦是用打字机完成所有练习和每天的短篇作文评论、小测验、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的,因而教授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海伦懂了多少。

开始学拉丁文格律和音律时,海伦设计出一套能说明这些内容的符号,并将这些符号详细解释给老师听。

海伦所使用的打字机,是她使用过的最适合她特殊需要的打字机。它可以使用好几个活动字模架,有希腊文、法文和数学符号,可以根据每个人的需要选择。如果离开了它,海伦的大学学业将不可能完成。

海伦在学习时所用的各种教材中,盲文版的教材寥寥无几,因此,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请别人将教材内容拼写在手上。因此,仅是预习功课就比其他人花的时间多。

有时,很多事情都要“小题大做”,劳心费神,不免心浮气躁。想到自己要费好几个小时才能读完几个章节,而别的同学却在户外嬉笑玩耍,尽情地娱乐,海伦就更加心理失衡。但是一会儿海伦就振作起精神,这种愤愤不平就在海伦的释然一笑中消散殆尽了。

海伦懂得,要获得真才实学,就必须敢于独自攀爬险峰奇山。既然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坦途和捷径,自己就只有独自跋涉崎岖的小径了。海伦一次次滑落、跌倒,甚至一蹶不振,遇上突如其来的障碍就大发雷霆,接着又控制、调节自己的脾气,然后挣扎着站起来,继续前行。海伦每前进一步,就受到一次鼓舞;得到更大的进步时,就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海伦的奋斗历程中,她并非永远是孤立无助的,许多人竭尽所能为她提供所需要的凸版印刷书籍,莎莉文更是全力以赴。他们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帮助和鼓励,让海伦感激不已。

斯普兰是海伦最钦佩的讲师之一,他能完美无缺地把文学作品的气势和风韵讲解出来,他的诠释简洁明了,从不添枝加叶。他能在短短一小时之内,让你陶醉在古代文学大师创造的永恒中,让你沉迷于这些大师高尚的情操中。

他能让你全身心地领略《旧约圣经》庄严的美,而忘却上帝的存在。当海伦离开教室回家时会感觉到,自己已经“窥见精神和物质永恒而又和谐地结合,在时间的古老枝干上萌生出新芽的真和美”。

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因为海伦所学习的功课都特别有趣。

如经济学,伊丽莎白时代文学,乔治·基特里奇教授开设的莎士比亚,乔赛亚·罗伊斯教授主讲的哲学等。

海伦的思想,可以通过哲学与那远古时代的朴素思想以及其他产生理性的共鸣。

然而,大学也不是海伦想象中的那个万能的文化古都雅典。在这儿,海伦不可能真正遇到那些伟人和智者,无法感觉他们真实的存在,甚至不能完全体会他们各自的风格。在学府的颓垣中,他们似乎又僵硬地存在着,海伦只能从知识的缝隙中一点一滴地深入挖掘,加以剖析,然后才能肯定他们是弥尔顿或者是以赛亚,而不只是巧妙地模仿的大师。

有好多次,海伦都想将学习的科目扔掉一半,因为许多知识只会让人白费力气,只会让人心灵超载,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珍宝却无处容纳了。

在一天之内,接二连三地学习四五种文字、内容风格迥异的知识往往会漫无目的、本末倒置,甚至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当一个人只是为了考试和测验而匆忙紧张地学习时,他就会将各种杂乱的小玩意儿堆满脑子的各个角落,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毫无利用的价值。

每当海伦进入自己的心灵王国时,就仿佛一头贸然闯进瓷器店的公牛,知识的碎片犹如冰雹般杂乱无章地迎面砸来。

海伦千方百计地想躲过它们,但各种学术和理论就像精灵鬼怪一样紧追不舍,海伦现在真希望将这些特地前来膜拜的偶像打得粉碎。

在大学期间,那些形形色色的考试可谓是最恐怖的精灵了。在和它们较量的几个回合中,海伦一次次顺利地把它们打翻在地,但它们又爬起来,带着一张张狰狞的面孔扑向她,令人望而生畏。

考试前几天,海伦不停地往脑子里塞各种古怪的公式和不易消化的年代资料,和强行咽下无法入口的食物相差无几。

这种感觉,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每当此刻,她真希望同书和科学一起葬身大海,一了百了。

最后,可怕的考试终于到来了。当海伦在紧要关头需要记忆和精确的分辨能力时,那些学过的知识却偏偏张开翅膀飞得无影无踪了,真是气急败坏,辛辛苦苦储存在脑子里的东西在这重要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简述赫斯的生平及一生中的重要事迹。”赫斯?赫斯是谁?他做过些什么?这个名字颇为熟悉,而他的生平及事迹也肯定背诵过,但现在要让它呈现在脑海里,就如同在一个碎布包裹里翻出一小块绸缎那么难。

这个问题似乎就近在眼前,而且海伦回想宗教改革开端时,还碰到过,可现在它却远在天边。

海伦把脑子里储存的东西翻了个底朝天,历次革命、教会分裂、大屠杀、政治制度等。但是怎么没有发现赫斯的身影呢?

而让她更为惊诧的是,自己耳熟能详的东西在考卷上却一个也没有发现。她一怒之下把脑子里百宝箱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了。啊!原来,这个赫斯就在角落里!

此时,监考人员走过来通知她,考试结束了。海伦无比厌恶地一脚把那堆垃圾踢到角落里去,然后回家。

一个革命的想法油然而生:应该彻底废除教授们不经同意就随意提问的权利。此刻的海伦,已经改变了对大学的看法。

嗜书如命的性格

海伦对书籍依赖的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海伦必须完全借助书籍获得其他人通过视听获得的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智慧。

在海伦7岁那年,她第一次读了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从那时起,海伦就如饥似渴地吞食手指所接触到的一切书籍。

最初,海伦接受的启蒙教育并不正规,只是随便找些书来读,只有几本凸字书,一套儿童故事,一套启蒙读本和一本叙述地球的书,名为《海伦的世界》,这就是海伦的书库中的全部藏书。海伦读了一遍又一遍,直至上面的字磨损得无法辨认。

有时候,莎莉文读给海伦“听”并在海伦的手上拼写那些她认为海伦能理解的故事和诗歌。

但海伦宁愿自己读,而不愿人家读给自己“听”。因为她可以反复欣赏那些自认为有趣的作品。

事实上,海伦在第一次去波士顿时,才真正开始认真读书。在学校里,老师允许海伦每天花一些时间到图书馆看书,在书架前摸索着走来走去,随便取阅读书。

尽管海伦认识的单词不多,也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但海伦还是喜欢阅读。文字本身使海伦入迷,而不管自己所读的究竟是什么。

在那段时间里,海伦的记忆力很好,许多字句虽然不知道其含义,但却能铭刻在心。后来当她开始学会说和写的时候,这些字句很自然地就冒了出来。海伦的词汇如此丰富,朋友们都惊得目瞪口呆。

一天,莎莉文老师发现海伦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翻阅小说《红字》。那时,海伦才8岁,她问海伦喜欢不喜欢书中的皮尔,还给她讲解了几个她不明白的字。

然后,莎莉文说自己有一本小说,名叫《方德诺小伯爵》,是一本描写小男孩的小说,非常精彩,读了之后,一定会觉得比《红字》更有趣。并且答应到夏天时读给海伦听。

8月里一个炎热的下午,吃过午饭后,莎莉文坐在屋外不远处两棵墨绿色松树之间的吊床上。

在阅读之前,莎莉文老师先给海伦介绍了一些故事发生的背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讲解生字。

起初生字很多,读一读就会停顿下来,一旦海伦了解故事情节后,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发展而不愿再理会那些生词,对莎莉文老师的解释听得有些不耐烦。

但她的手指拼写得太累不得不停下来时,急切的心情促使海伦把书拿过来,用手去触摸上面的字。

海伦读书的热情打动了安纳·诺斯先生,他将这部小说印成了凸字版。海伦读了一遍又一遍,几乎能把它背下来,《方德诺小伯爵》成了海伦童年时代最亲密的伙伴。

海伦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描述这些细节,是因为之前她读书常常是很随意的。如此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本书引发了海伦读书的兴趣,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海伦在家中和波士顿之行中读了很多书。海伦已经忘记那些书的作者,也想不起读书的先后顺序了。

海伦在学习和游戏之余读这些书越读越有兴趣。她从不研究和分析这些书写得好坏与否,也从不过问文体和作者的背景。

作家们将自己的思想珍宝以文字方式呈现在海伦面前,就像领受阳光和友爱一样,这些珍宝海伦欣然接受了。

海伦偏好历史,因而,古希腊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强烈吸引着她。在想象的空间里,希腊的天神依然在地上行走,与人类面对面交流。海伦最敬爱的神灵依然被供奉在神殿里。

海伦在小时候就读过《圣经》,但对于其中的内容并不能充分理解。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圣经》的奇妙和谐让海伦的心灵无法接受。

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天下着小雨,海伦无所事事,让表姐为她读一段《圣经》故事。虽然她认为海伦无法听懂,但是仍然将约瑟兄弟的故事拼写在海伦的手上。

海伦听了确实一点兴趣也没有,奇怪的语言和不断重复,使故事听起来很不真实,更何况那些事情原本就发生在天国里。

海伦觉得《圣经》故事中的名字和重复的叙述方式十分古怪,相反,对于希腊人的姓名却从未觉得稀奇。

希腊故事比《圣经》里的故事更令海伦着迷。还没有讲到约瑟兄弟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进入雅各的帐篷里去说谎,海伦就已经酣然入梦了。

然而,多年以后,海伦读《圣经》时,心中的喜悦和启发日渐增长,使它渐渐变成一本最珍爱的书。《圣经》给了海伦深远的慰藉:“有形的东西稍纵即逝,无形的才能永垂不朽”。

自从海伦对读书着迷开始,便一直钟爱莎士比亚的作品。她记不清楚自己是从何时开始读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的,但记得第一次阅读只是出于儿童的好奇心,不过开始便有很强的理解力,并为之惊叹不已。

海伦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初记忆并不惬意。而且,那些欢快、温和而又富于想象力的剧作最初并不怎么吸引海伦,也许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快乐的儿童生活的缘故。

海伦反复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剧本,并能背诵其中的一些片段,但却弄不清楚自己喜欢哪一本。对它们的喜爱,往往如同心情一样变化多端。

除了诗歌,海伦还喜欢历史。她阅读了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历史著作。从单调枯燥的各种大事记,更单调更枯燥的年表到格林所著的公正而又生动的《英国民族史》,从埃默顿的《中世纪》到弗里曼的《欧洲史》,这些都在她的阅读之列。

第一本使海伦体会到真正历史价值的书是斯温顿的《世界史》,那是海伦12岁时的生日礼物。书页破烂不堪的《世界史》,被她像珍宝一样珍藏着。

海伦在大学时读得最多的是一些法国和德国的文学作品。德国人在生活和文学上,都不追求唯美,而喜欢炫耀力量,他们注重现实而淡漠传统。

他们做任何事都有一股强健的活力。他们说话不是为了对他人产生影响,而是如骨鲠在喉,只图一吐为快。

海伦也欣赏德国文学中的含蓄,其中最为宝贵的是它对妇女为爱情自我牺牲的伟大力量的褒扬。这种思想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德国文学作品中,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中说:“那昙花一现,不过是象征而已。人间的缺憾,终会成为圆满。那无法形容的,这里已经完成。妇女的灵魂,引导我永远向上。”

所有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热情地表现着人类永恒的主题,他们非凡而伟大的作品引海伦进入了真善美的世界。莫里哀和拉辛是海伦最喜欢的两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梅里美的作品也很清新喜人,犹如阵阵海风拂面而来。阿尔费雷德·缪塞简直不可思议。至于雨果,尽管海伦不喜欢他的文学风格,但却十分敬佩他的才华,佩服他的卓越的浪漫主义。

海伦生理上的缺陷不能阻止海伦与作者们倾心交流。她可以听到他们娓娓而谈,因为他们本身就有伟大的博爱和高尚的仁慈。

生活富有朝气

不要武断地认为海伦的唯一乐趣就是阅读,事实上,海伦的乐趣很多。她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海伦迷恋农村风光,更喜欢在田野漫步和户外运动。她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划船和游泳。

海伦并不是出色的舵手,但她可以通过水草、睡莲以及岸上灌木散发的气味来辨别方向。

她划船不需要别人掌舵,她把桨用皮带固定在桨环上,从水的阻力可以判断船是否逆水而行,双桨是否用力均衡。

她喜欢搏击风浪,让这桀骜不驯的小船完全服从自己的意志。船儿轻快地驶掠过那波光粼粼的湖面,并随之不停地上下颠簸。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

海伦还喜欢在月夜泛舟,尽管她看不见月亮如何从松树后面爬上天空,悄悄滑过中天,在大地上铺出一条闪光的道路,但她能感觉到月光的存在。

当她累得躺在垫子上,把手伸进水中时,仿佛看见了这照亮如同白昼的月光,触摸到了它的裙子;偶尔会感觉有一条大胆的小鱼滑过她的手指,还会感受到一棵睡莲含羞的亲吻留于指端。

船驶出小港湾的荫蔽处时,海伦的眼前豁然开朗,周围空间充满了暖暖的气息。她都搞不清楚这热气到底发自于水面还是树林,甚至这种奇异的感觉会突然出现在内心深处。

风雨交加的日子以及寂静的漫漫长夜,这种感觉都会出其不意地袭上心头,仿佛是温润的嘴唇在她的脸颊上亲吻。

1901年夏天,她第一次有机会到新斯科舍半岛旅游,领略海洋的风貌。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在伊万杰琳的故乡小住了几日。朗费罗有几首名诗歌颂了这里,更增添了这里的神奇魅力。他们还去了哈利发克斯,在那里度过了大半个夏天。

这个海港简直成了海伦的乐园,他们玩得非常痛快。海伦还乘船游览了约克锐道特、诺斯威士特阿姆、贝德福拜新以及麦克纳勃岛,那种感觉真是美妙至极。

静谧的夜里,海港里停泊着一艘艘庞大的军舰,他们在舰侧悠闲地划行,趣味横生,无比美好!这些令人愉快的情景,令她至今难以忘记。

一天,海伦遇到了一件令她惊心动魄的事情。许多军舰放出小艇在西北海湾参加划船比赛。很多人乘着帆船观看比赛,他们被夹在当中。比赛时,海面风平浪静,百帆争流。比赛结束后,大家都调整航向,四散回家了。

突然,远处飘来一块乌云,云层越堆越多,黑压压地布满了整个天空。刹那间,风起云涌,卷起阵阵波浪。他们的小船扬起风帆,拉紧绳,无所畏惧地在风浪中穿行,一会儿在波涛中旋转,一会儿又被卷上浪尖,然后跌落波谷。

风在吼叫,帆在呐喊,海伦他们的心狂跳不已,手臂抖动,但这些表现是精神紧张,而不是有所畏惧。

他们的冒险精神在这时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信船长能化险为夷。他曾经历过不计其数的风浪,但每一次都凭着有力的双手和洞察海浪的眼睛逃过了劫难。

在驶近港湾时,海伦他们附近的所有船只都向他们鸣号致意,水手们向船长喝彩。驶抵码头时,海伦他们又冷又饿,已经筋疲力尽了。

有一年,海伦去新英格兰最负盛名的一个乡村度假,那里风景如画、幽静迷人。

马萨诸塞州的伦萨姆与海伦有不解之缘,她的人生与这里紧密相连,还留下了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钱布林斯的家就在菲利浦王池畔的红色农庄,多年来,海伦就以此为家。每每想起与这些亲朋挚友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他们对海伦的恩惠,海伦的心中就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们的孩子和海伦亲密无间,经常帮助海伦。海伦他们相约做游戏,在林中携手散步,在水中尽情嬉闹。

那些年幼的孩子常常围在海伦身边,给海伦讲他们遇见的新鲜事,海伦也给他们讲精灵和诡计多端的狗熊的故事,这一切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钱布林斯先生还常常带海伦他们去树木和野花的神秘世界探究奥秘。后来,海伦凭着第六感似乎听到了橡树液体流动的声音,看到了树叶上有斑驳阳光。

海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潜能,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古以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印象和情感。每个人的潜意识里还存留着远古时期绿绿的大地和淙淙的流水的记忆。聋盲人也不例外,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无法剥夺。这种遗传智能就是第六感,是将视觉、听觉和触觉融为一体的灵性。

在伦萨姆海伦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一棵让人叹为观止的橡树,海伦引以为豪。

在很多时候,海伦总会带着来访的朋友去欣赏这棵树中的帝王。它矗立在菲利浦王池畔陡峭的岸边,据专家考证,它已有800年至1000年的历史了。传说菲利浦王——印第安人的英雄首领,就是在这棵树下与世长辞的。

另一个温和可亲的树友,就是红色农庄庭院里的那棵菩提树。

一天下午,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后墙传来了巨大的撞击声。不等别人告诉发生了什么,海伦已经猜到是菩提树倒了。他们走到这棵英雄树旁。它经受了无数狂风暴雨的洗礼,现在终于支撑不住猝然倒下,真让他们痛心疾首。

1900年的夏天,考试一结束,海伦就与莎莉文老师立即驱车前往伦萨姆幽静的乡间度假了,那里有3个著名的湖,海伦他们的小别墅就坐落在其中一个湖边上。

在这里,海伦他们尽情地享受阳光充足的白天,将工作、学习和城市的喧嚣全都抛到九霄云外。然而在这僻远的乡间,他们仍然能够听到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发生的残酷战争以及资本家和劳工的斗争。

在海伦的“人间乐园”之外,人们追名逐利,忙忙碌碌,熙熙攘攘,丝毫不懂得怡然自乐。世俗之事稍纵即逝,而湖水、树木、遍布雏菊的田野以及沁人心脾的草原才是永恒的存在。

人们都认为,人类的知觉都是由眼睛和耳朵传达的,为此,人们特别惊讶,海伦竟然能分辨自己是在城市街道还是在乡间小路上行走。乡间小路除了没有修造的路面以外,同城市的街道别无二样。

但是,城市的喧闹刺激着海伦的面部神经,她可以感受到路上行人来去匆匆的步履。

各种各样不和谐的吵嚷让她心神不宁。对于一个需要集中精力辨别事物的聋盲人来说,载重车在坚硬的路面呼啸而过发出的“隆隆”的响声,以及机器的轰鸣,都令人无法忍受。

在幽僻的乡间,人们满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不必为熙来攘往的城市里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而钩心斗角、寝食难安。

海伦去过几次狭窄又肮脏的贫民街道,想到有钱有势者在高楼大厦里悠然自得,保养健壮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而另一些人则蜷缩在暗无天日的贫民窟里,变得日益干瘪、丑陋,深感社会的不平等。

贫民街道里挤满了衣不蔽体、饥饿难耐的孩子。面对伸过来的援助之手,他们却以为要挨打,唯恐避之不及。

这些可怜的小生命,他们的身影不断地浮现在海伦的脑海,挥之不去。海伦深感痛苦。

然而令海伦感到痛楚的是,一些男人和女人蜷曲成一团已经不成人形了。海伦抚摸过他们粗糙的手,不由感叹:他们陷入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生存斗争——不懈的奋战、失败和绝望,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而收获的成果却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海伦常常感叹,上帝把阳光和空气赐予了芸芸众生,事实果真如此吗?在那肮脏的小巷里,空气污浊,阳光暗淡。啊!世人非但不怜惜自己的同胞,还折磨他们。

当人们在餐桌上祷告“上帝赐给我面包”时,许多同胞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人们啊!为什么不逃离城市,抛弃这喧哗杂乱,纸醉金迷的尘世,回到森林和田野,去过简朴的田园生活呢?

这样,孩子们就能像挺拔的幼苗茁壮成长,他们的思想就会同路旁的花朵一样芬芳纯洁,这些都是海伦在结束了一年的城市生活,回到乡村后萌生的感想。

如今,海伦又踏上了这松软而富于弹性的土地,又沿着长满茵茵绿草的小路来到蕨草丛生的河边,让汩汩的溪水浸润她的双手了。她敏捷地翻过那道石墙,恣意地奔跑于绿色的田野,尽情地狂欢了。

除了散步,骑上双人自行车四处闲游也是海伦的一大乐趣。凉风拂面而过,铁马驰骋,分外惬意。御风而行既轻快自如又感受到了力量,海伦不禁心荡神摇,飘然欲飞。

在可能的情况下,海伦会在散步、骑马或划船时带上她的爱犬。

海伦有过很多爱犬——躯体健壮的玛斯第夫犬、目光温顺的斯派尼尔犬、安静稳重的萨脱猎犬以及忠实驯服的第锐尔狼狗。

如今,海伦最宠爱的是那只纯种狼狗,它尾巴卷曲,一脸的滑稽相,十分逗人喜爱。这些狗似乎都了解海伦的生理缺陷,在海伦顾影自怜的时候,它们会依偎在她身旁,寸步不离。

每到下雨时,海伦便足不出户,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她喜欢织点东西、翻翻闲书,或者同朋友们下下棋,用各种方式来消遣。

海伦有一个特制的棋盘,棋子可以隐隐当当地插在凹陷下去的格子里。黑棋子是扁平的,白棋子有着弯曲的顶。每个棋子中间有一个圆洞,上面放置着铜圆头,可以分辨出国王和其他棋子。

国际象棋的棋子大小不一,白棋略大于黑棋。走完一步,海伦就可以抚摸棋盘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棋势,棋子从一个格走到另一个格会产生震动,由此海伦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轮到她走棋了。

在海伦孤独无聊的时候,单人纸牌游戏也可以为她解闷。这种纸牌的右上角都有一个盲文符号,可以轻而易举地分辨出是哪张牌。

如果有孩子们在海伦旁边,与他们做各种游戏,那真是再有趣不过了。即使是很小的孩子,海伦也非常乐意和他们一起玩闹。

令海伦欣慰的是,他们都很喜欢她。他们为她做向导,带着她四处游走,还告诉她他们自以为有趣的新鲜事。

那些小不点自然不会用手指拼写,海伦就用嘴读理解他们的意思。有时嘴读不行,就打手势。每当海伦错误地理解了他们的意思,并做错了事的时候,他们便开心地大笑,然后又得将哑剧重演一遍。

海伦也常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各种游戏。他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因此,时间也不知不觉地在笑声中流逝了。

海伦的快乐和灵感来源于博物馆和艺术馆。许多人满腹狐疑——不用眼睛,仅靠手的触摸就能感知一块冰凉的大理石表现出的动作、思想和艺术美?

是的,海伦的确能从抚摸这些典雅的艺术品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当这些艺术品的线条在指尖滑过,海伦就知道它们反映出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伦能从天神和英雄雕像的脸上觉察到他们的爱和恨、勇敢和爱情。正如她能从活生生的面孔上摸出他的情感和品格一样。

从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狄安娜雕像的神态上海伦可以体会到森林里的秀美和自由,以及她驯服猛狮,抑制强烈欲望的力量和精神;从维纳斯雕像优雅的曲线和安详的神态上,可以享受到灵魂上的愉悦;而巴雷的铜像则把丛林的神秘莫测表现得出神入化。

在海伦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块荷马圆雕,低低的,顺手就能摸到。她常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抚摸他俊朗而忧伤的面庞。

海伦对他庄严的额头上的每一条皱纹都了如指掌,那些皱纹记录着他生活的轨迹,铭刻着他生命的痕迹,见证了他为国为民的艰苦奋斗历程。

冰冷的灰石中,那双盲眼仍然固执地为他心爱的希腊寻找光明和蓝天,但失望总是与他携手同行。他的嘴角坚定、忠实、柔和而又美丽。这张历经沧桑的诗人的脸庞啊!他一生的遗憾以及他那犹如漫漫长夜的黑暗时代海伦都了然于心:

哦,黑暗、黑暗,

在这正午刺眼的阳光下,

绝对黑暗、全然黑暗,

永无光明的希望!

海伦仿佛看见荷马在营帐间来回探步摸索,听见他委婉的歌声。他在歌唱生活、爱情和战争,歌颂一个英雄民族的辉煌业绩。这雄壮华美的杰作为这位盲诗人赢得了永恒的桂冠和万世的景仰。

有时候,海伦甚至怀疑,手对雕塑美的欣赏比眼睛更敏锐。她根深蒂固地认为,相形之下,触觉比视觉更能细致入微地体会线条的节奏感。

不管是否如此,海伦自认为她自己可以从希腊的大理石神像上觉察出古希腊人情绪的汹涌起伏。

海伦的另一种娱乐是欣赏歌剧。她喜欢有人给她描述正在上演的剧情,这比起阅读剧本要有趣得多,因为这样海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置身于激动人心的事件中。

海伦有幸会见过几位演技高超的演员。他们能使海伦忘却自己身在何处,在不知不觉中把她带到罗曼蒂克的古代。具有非凡技艺的埃伦·特里小姐,有一次,还曾扮演过海伦心目中理想的王后,她亲切地让海伦抚摸她的脸庞和服饰。

身着国王服饰、佩戴王冠的亨利·欧文勋爵站在她的身旁,他超凡脱俗的才智在他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情丰富,有着从容驾驭一切的王者风范。在他扮演的国王脸上有一种冷漠、不可名状的悲哀神情,令海伦久久不能忘怀。

直至现在,海伦仍然清楚地记得,12年前第一次看戏的情景。那时,儿童演员莱斯莉正好在波士顿,莎莉文老师带海伦去看她演的马克·吐温的代表作《王子与贫儿》。

海伦无法忘记剧场所充斥的喜怒哀乐,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们忽喜忽悲,这位小演员也表演得惟妙惟肖。

散场后,海伦被允许由莎莉文小姐陪同去后台看望这位小演员。她还没有换下华丽的戏装,微笑地站在那里,一头金发柔软地从肩上垂下来。虽然刚刚结束演出,但是她丝毫没有因疲惫而拒绝与观众见面。

那时,海伦刚刚学说话,来看她之前,海伦反反复复地练习清晰明了地说出她的名字。当她听懂了海伦说的是她的名字时,她兴高采烈地伸出手欢迎海伦,表示很高兴与海伦相识,当时海伦兴奋得几乎跳了起来。

虽然生理缺陷使海伦的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但她依然可以用许多方式把自己和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联系起来。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即使在黑暗和沉寂的世界里也能发现美。无论身处何境,她都要不断努力,并学会知足常乐。

海伦偶尔会想,当她孤独地坐在生活的大门前等待它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清冷的浓雾一样笼罩着她。她走不进那门内的光明、音乐和友谊。命运之神冷酷无情又麻木不仁地把她阻挡在大门之外。她真想义正词严地抗议,因为她依然憧憬着自由,而且充满了热情。

但那一腔酸楚而又徒劳无益的话到嘴边又咽下,犹如泪水默默地在肚里流,她的灵魂开始沉默。

然而,希望之神又面带微笑地走来与海伦轻声耳语道:“忘我就会快乐。”因而海伦把别人眼睛看见的光明一直当做她自己的阳光,别人耳朵听见的声响一直当做她的乐曲,别人嘴里荡漾的微笑一直当做她的欢乐。

广结良师益友

海伦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这是海伦一生中最值得庆幸的事。在许多友谊的智者双手扶持下,海伦渐渐步入了幸福之路。他们的友谊和教诲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并使她的生命变得甜美而高贵。

他们握手时注满了不可言喻的同情,他们幽默有趣的性格,消除了海伦的愤怒、烦恼和忧虑,使海伦一觉醒来,焕然一新,重新看到真实世界的美与和谐,将腐朽化成神奇。

总之,有这些益友陪伴左右,海伦就感到心定神安。同他们的相会也许只那一次,然而他们平静的脸,温柔的性格,消融了海伦心上永不满足的冰块,犹如清泉注入海洋,冲淡了海水的咸涩。

海伦与许多智者相识,并能够面对面地交流,这是非常荣幸的。海伦认识布鲁克斯主教时还是一个孩子,那时,海伦爱坐在他的膝上,紧紧握住他的大手。

布鲁克斯兴致勃勃地为她讲上帝和精神世界的事,再由莎莉文拼写到海伦另一只手上。海伦听了既惊奇又喜欢,虽然海伦不能完全理解他说的,但却使海伦对生命产生了兴趣。时光流逝,海伦在一天天长大,理解也就更深一层。

同奥利费·温德尔·霍姆斯博士见面的情形,海伦依然记忆犹新。他邀请莎莉文和海伦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去见他。

那是初春时节,海伦刚刚学会说话不久,一进门海伦就被带进他的书房。霍姆斯博士坐在壁炉旁边一张扶手椅上。炉火熊熊,柴炭“噼啪”作响,他告诉海伦,自己正沉湎于怀旧的思绪中。

“还在聆听查尔斯河的细语。”海伦补充道。

“是的,”他说,“查尔斯河让我浮想联翩。”

一股印刷油墨和皮革的气味弥漫着整个书房。海伦知道这里一定到处都是图书。海伦本能地伸出手去寻找它们,手指落在一卷装订精美的坦尼森诗集上。

莎莉文告诉书名后,海伦就开始朗诵:“啊!大海,冲吧!冲吧!冲向那灰色的礁石!”

海伦感到有水滴在了她的手上,于是就停止了朗读。原来,是这位可爱的诗人被海伦感动得流泪了。此后,海伦又接二连三地见过他几次,海伦不仅喜欢他的诗作,更喜欢他的为人。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里,海伦同莎莉文一起去看望了惠蒂尔。他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留给海伦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有一本自己的凸字版诗集,海伦挑了其中的一篇《学生时代》,朗读了一遍。

他对海伦能如此准确地发音非常高兴,说他听起来一点儿不困难。海伦问他许多关于这首诗的问题,并且把手放在他的嘴唇上来“听”他的回答。他说,他就是那首诗中的小男孩,小女孩的名字叫萨利。

接着,海伦又字正腔圆地朗读了《赞美上帝》。当读到最后一行时,惠蒂尔把一个奴隶的塑像放在了海伦的手中。惠蒂尔带海伦去他的书房,并为莎莉文老师亲笔题字,表达对她工作的钦佩。

在海伦的朋友中,有许多忘年之交,爱德华·埃弗雷特·黑尔就是其中一位。海伦8岁那年就认识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海伦越来越敬重他。

他博学而富有同情心,是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在忧患之中最好的益友。在他那坚强臂膀的帮助下,海伦跨越了许多艰难险阻。

他不仅对海伦慷慨相助,对任何处境困难的人都是如此。他用爱赋予旧的教条新义,并教导人们如何信仰,如何生活,如何求得自由。

贝尔博士是海伦的又一位良师益友。他在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善于把自己研究的每一个课题生动有趣地向海伦描述,使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也让海伦感觉到兴趣盎然。

和他在一起,海伦会感觉到哪怕只用点滴时间,都可以成为伟大的发明家。他还表现得十分幽默和富有诗意,对儿童满怀爱心。海伦对他满怀敬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个人的成就和感召令人赞叹不已。

赫顿夫人也是一个真诚的朋友,海伦思想中许多宝贵的东西的获得,都要归功于她。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赫顿夫人的引导和帮助,海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海伦因学习困难而气馁时,她的信使海伦振奋,并重新鼓起勇气。她使海伦真正体会到,征服一个困难后,随之而来的麻烦也会迎刃而解,简而化之。

赫顿先生还把海伦介绍给许多文学界的朋友,其中就有著名的威廉·狄恩·霍尔斯先生和马克·吐温先生。海伦还见过李察·华生·吉尔德先生和艾德豪德·克拉伦斯·惠特曼先生。

此外,海伦还结识了查尔士·杜德里·华纳先生。华纳先生善于讲故事,深受朋友们的敬爱,他对人又富有同情心,大家都说他爱人如己。

有一次,华纳先生带着森林诗人约翰·柏洛夫先生来看海伦。他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海伦十分钦佩他们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如今又切身感受到了他们为人处世的迷人风度。

这些文学界名流,谈天说地,唇枪舌剑,妙语连珠,令人望尘莫及。他们对海伦说了许多至理名言。他们在与海伦攀谈时,还不断地调整话题,以适应海伦的口味。吉尔德先生还讲起了他穿越大沙漠走向金字塔的月光之旅。

有一次他写信给海伦,在签名下做出凹下去的印迹,以便海伦能够轻松摸出来。这让海伦想起了赫尔先生与众不同的签名方法,他在给海伦的信上的署名都是刺孔的盲字。

海伦用唇读法听马克·吐温为自己朗诵他的精彩的短篇小说。他的思想和行为都与众不同,在海伦与他握手时,似乎看到了他炯炯有神的眼睛。

甚至,当他以特有的、难以形容的幽默声调进行讽刺挖苦时,使你觉得仿佛他就是那个温柔、有同情心的伊里亚德的化身。

海伦在纽约还见了许多有趣的人物,其中有《圣尼古拉斯报》的编辑,受人尊敬的玛莉·玛普斯·道奇女士,《爱尔兰人》的作者,可爱的凯特·道格拉斯·威格因女士。

她们送给海伦颇富情意的礼物,包括反映她们思想的书籍,暖人心窝的信函以及一些照片。使海伦受益匪浅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身上的许多高尚而纯洁的品质是笔墨所难以充分形容的。

卡内基先生是另一位使海伦受益匪浅的朋友。他强而有力的企业领导才能无人能及,他英明果敢神奇的能力,博得大家的尊敬。他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但应该指出的是,如果没有他热情帮助,海伦将无法实现她的大学梦。

由此可见,海伦的一生和朋友们密不可分,他们创造了海伦的生活。他们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把海伦的缺陷转变成美好的特权,使海伦能够安然地走出缺陷的阴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

海伦上大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淑女书报》的主编忽然来访。主编说:“本社的社长有个很好的想法,就是在我的期刊上连载你的传记,希望你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

知道对方此行的目的后,海伦曾以功课太忙为由加以婉拒,可是他却坚持说:“你不是已经在作文课上写了很多吗?”

他的话让海伦大吃一惊:“啊!怎么你连这些事也知道?”

“啊,难道你忘了我是做什么的了?”那位主编笑着说,带有几分得意。紧接着,他又告诉海伦,只要把学校里的作文稍加修改,就可以变成杂志所需的稿子了,非常容易。

于是,海伦只好同意把《少女时代》的稿子连载在《淑女书报》上,并得到3000美元的稿酬,不久后又和他们签订了合约。

开始时,一切都还顺利,可越往后就越觉得棘手了。因为她自己不是专业作家,不知道写什么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更不懂得如何把现有的材料加以适当的加工,变成杂志社所需的文字,可以说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

在她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截稿的概念,更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然而,海伦的运气还不错,通过同班同学蕾诺亚的介绍,海伦结识了一个后来给予她大力帮助的人。

蕾诺亚告诉海伦,他的房东,不仅头脑清楚,而且很慷慨,富有骑士精神,待人也和蔼可亲。如果有事相求,他一定会全力以赴的。

这个人就是哈勃特大学的教授梅西先生,他当时在德克利夫学院兼课,但海伦并不知道。在听完蕾诺亚的介绍之后,梅西先生给海伦的初步印象近乎完美。

怀念马克·吐温

早在1894年,海伦就听过马克·吐温的大名。那时,她还不太懂事。后来,海伦渐渐地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他潜移默化和日益深刻的影响。

从马克·吐温那里,海伦懂得了人情的温暖和生命的宝贵。在海伦的一生中,除了贝尔先生和莎莉文老师以外,马克·吐温先生就是海伦最敬爱的人了。

海伦在14岁那年第一次见到了马克·吐温先生。当时海伦和他都在纽约的劳伦斯·赫顿先生家里做客,他友好地和海伦握手,就在那一刹那。海伦的直觉告诉她,他是能够给她帮助的人。

那天,海伦见识了马克·吐温的诙谐和幽默,他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让别人快乐的人。

后来,在赫顿先生和洛奇先生家里,他们又见过几次面,渐渐就熟识了,并建立了珍贵的友谊。以后每当海伦遇到重大事情或者生活发生变化时,他们就互相通信。

马克·吐温先生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很能体会残疾人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为了鼓励海伦勇敢地面对生活,他常常把他自己的冒险经历和听来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给海伦听,让海伦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和世界的美好。

有一次,他们应邀参加赫顿先生在家里举行的晚宴,马克·吐温先生当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当时在场的听众有很多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其中包括后来当选为总统的威尔逊。

马克·吐温先生义愤填膺地讲述了菲律宾当时的情况,他说:“大约600名菲律宾妇女和儿童在一座死火山的火山口避难,而嗜杀的范史东上校竟然把他们全部围杀了。”最后他强调事情的真实性,感叹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发生,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真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惨无人道的事和毫无人性的人。”

马克·吐温先生憎恶一切非人道的事情,他强烈地反对不公正的政治事件和残酷的战争。

对于菲律宾人、巴拿马人和任何落后地区的人民,他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一旦发现不公平和不道义的事存在,他就会不顾一切地抨击,绝不保持沉默,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马克·吐温先生一向十分关心海伦,只要海伦需要,无论什么事情,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认识她们的许多人对莎莉文老师都有好的评价,而马克·吐温先生的褒奖最多,他对她推崇至致。因此,马克·吐温先生一直是海伦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马克·吐温先生与妻子情深意切,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先他而去。在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马克·吐温先生在与海伦的一次谈话中回忆说:“经历的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就是去年,我感觉自己跌进了悲伤的深谷,甚至没有信心和勇气活在世上了,我只有借助工作来转移我的思绪,减少对妻子的思念。”

有一次,为了能够让马克·吐温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海伦安慰他说:“你不要总是将那些伤心的事放在心头!你的才华和文学上的贡献已经为你博得了世界范围的尊敬,你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财富。萧伯纳把您的作品与伏尔泰的文章相提并论,而评论家吉卜林还把您誉为美国的塞万提斯呢!”

听了海伦的话,马克·吐温回答道:“我知道你是在安慰我,海伦,你知道吗?我现在有一个最大的目标,可以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我要让人们笑口常开,因为人们的笑声会抹去我心中的痛苦。”

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先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家,而作为一个单纯的人,海伦觉得他具有美国先民的开拓精神,而且崇尚自由、民主、和平等,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海伦最喜欢他爽朗的性格和豪迈的气质,他不拘小节,谈吐幽默文雅,是一个完美的开国时代的美国人。

《我居住的世界》一书出版后,不久,马克·吐温先生就给她寄来了一封短信,海伦看后真是又惊又喜。

马克·吐温在信上写道:

我邀请你们到我家来做客,我们可以围炉夜谈。如果你们能在寒舍待几天,我会觉得很荣幸,不知你们是否愿意接受邀请?

于是,她们立即写好回信并寄了出去,然后兴高采烈整装出发了。

火车到了当地的火车站,马克·吐温先生早就派专人驾着马车在车站迎接海伦她们了。她们坐上马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缓缓前行。

那个时候正是2月,天气寒冷,刚下了一场雪,连绵起伏的山丘盖上了一层白白的棉被,沿途的树枝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凌,参差不齐,错落有致,一阵清风从松林里徐徐吹来,其间还夹杂着淡淡的清香。

马车翻过了一个陡坡,眼前出现了一幢白色的房屋,驾驶马车的人在前面介绍说:“看,吐温先生在阳台上呢,他一定早就等着你们了。”

马车终于进入了巨大的石门,马车夫告诉海伦马克·吐温先生正向她们招手呢。

那个人又说:“看到了吗?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阳光照射在他银白的头发上,就像浪花拍打岩石时激起的白色泡沫,是那样地有生气、有活力。”

在马克·吐温先生的家中,炉火烧得正旺,室内还有清爽的松香。他为海伦她们端来了热气腾腾的红茶和奶油吐司,她们觉得就像在家里一样舒适。马克·吐温先生还对海伦说,这种吐司如果再涂上些草莓酱就会更好吃。

休息过后,马克·吐温先生提议带她们参观一下他的居住环境。他说:“客人一般都喜欢到主人的房前屋后走一走,看一看,想必你们也不例外,我带你们去看看吧!”对于主人的提议,她们欣然接受了。

走过主卧室旁边的阳台,海伦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主人也非常喜欢这个走廊状的阳台,经常在这里享受阳光,这里有许多盆栽花草,野趣盎然。

穿过走廊就来到了饭厅,旁边是另一个卧室。继续往前走,就是一间娱乐房,里面摆放着一张台球桌,据说这里是马克·吐温先生经常逗留的地方。他带着海伦她们来到球台边上,温和地对海伦说:“我教你玩球吧!”

海伦有些犹豫,然后直接问他:“打桌球需要眼力,我恐怕没有办法玩。”

马克·吐温先生接着说:“有道理,不过熟能生巧,洛奇先生和荷马先生是桌球高手,现在他们闭着眼睛也能打得很好。”

从娱乐房出来,他们就往楼上走,去参观主人的卧室,他的床铺充满了古典情调,上面雕刻的花纹美丽而细腻。

夕阳西下时,马克·吐温先生领着海伦他们站立在宽大的落地窗前欣赏窗外的风景。

“海伦,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我们站在这儿可以看到些什么景象。这个房子就坐落在丘陵上,现在是雪的世界,一片银白,纯洁而美好;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松林;左右两侧是连绵不绝的大小山丘,其上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残旧石垣,天空现在有些阴沉,略显灰暗。在这个从未被开发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觉得无拘无束,都能获得自由的感觉。你闻到阵阵松香了吗?是不是感觉妙极了?”

海伦的卧室与马克·吐温先生仅一墙之隔。壁炉上摆设着一对烛台,让她很好奇的是,烛台旁边放着一张卡片,上面整齐地分列出了房间内贵重物品的放置地点,后来海伦才知道,这个房间曾经被小偷洗劫一空。马克·吐温先生索性把那些贵重东西的存放地点明明白白地写出来,有人想偷就自己去拿吧,而且自己不会在三更半夜受到干扰。这种做法完全符合马克·吐温先生的幽默个性。

在餐桌上,一般来说,客人的唯一任务就是享用美味,主人则担任娱乐宾客的角色。但是每次用餐结束后,海伦她们禁不住要对主人表示感谢,如果不这样,她们就会心有不安。

吐温先生在招待客人上的确与众不同,他唯恐客人在用餐时气氛沉闷,于是就充分发挥他的特长来调节气氛,说些笑话或者讲有趣的故事逗大家开心。她们吃饭的时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他在这方面确实很有天赋,每一句话都那么生动有趣,引人发笑。

有时,马克·吐温先生为了让海伦他们开心甚至站起身来四处走动,一会儿走到餐桌这头,一会儿又踱着步子到餐厅那头。他经常讲着故事走到海伦的身后,然后问海伦最喜欢什么。心血来潮时,他还随手摘一朵花放在海伦的手上,让她猜是什么花。当海伦猜中时,他就兴奋得手舞足蹈,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

为了测验海伦的警觉性,马克·吐温先生经常趁海伦不注意溜到另一个房间弹奏风琴,边弹奏边观察海伦对琴声引起的振动的反应。莎莉文老师对海伦描述了他一面弹琴,一面观察海伦的样子,她听后觉得非常有趣,头脑中还会勾画出当时的情景。

马克·吐温家的地板铺的是瓷砖,也许因为这样海伦对一般的声音不是很敏感。如果海伦的手放在桌子上,她就能迅速地感觉到音乐的振动在沿着桌子传递,每每这个时候,马克·吐温先生会表现得比海伦更兴奋。

晚饭过后,他们就坐在壁炉旁聊天,这是海伦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早上海伦起得很晚,仆人会在10时左右唤醒她。每天早上,海伦都去向吐温先生道早安。此时,他多半穿着精致的晨衣半靠在枕头上口述文章,由在旁边的秘书速记下来。

一天,马克·吐温先生看到海伦进来后对她说:“我们吃完午饭后到附近去走走吧,欣赏一下这里的田园风光,你觉得怎么样?”

接着,马克·吐温先生穿上了厚厚的毛皮外衣,戴上皮帽,就带着海伦她们出去了。走到曲折坎坷的小路上,他亲切地牵着海伦的手。那天,他们的散步很愉快,一路上,他细致地为海伦介绍了沿途的景色。通过他的描述,海伦知道他们脚下的路处在岩壁和小河之间,而且风景优美。

穿过小河和牧场,他们来到了一座石垣前,上面爬满了藤蔓。海伦摸索着,细数石头上残留的岁月痕迹,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一段不算短的山路,这时,马克·吐温先生感有些疲倦了,想回家休息。

梅西先生见状,就先一个人回去叫马车来接海伦他们。在梅西先生走后,马克·吐温先生、莎莉文老师和海伦打算走到半山腰的大路上去等马车。

可是要走到那条大路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与那条大路相隔甚远,而且路途险象环生,有一段路很狭窄,到处都是荆棘,途中还有一条小溪,因为常有水,下面一段地面长满了青苔,一不小心就会摔跤,有好几次,他们都险些滑倒。

“从草丛穿过去的路,会感觉越来越窄,就像松鼠爬到树上一样。”

尽管吐温先生早就累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幽默的本色,依然谈笑风生。不过,他说的确实没有夸张,后来他们几乎只有侧着身体才能行走。

面对这种情形,海伦担心地问:“我们会不会走错了路或者迷失了方向呢?”

吐温先生诙谐地安慰海伦说:“海伦,不必担心,这片荒野在地图上找不到,换而言之,我们已经走入了地球形成之前的混沌中了,不过上帝已经告诉我,那条大路就在我们的前面。”

马克·吐温先生说的一点不错,大路就在视线可及的地方,但是问题的关键是那条小溪仍然横亘在他们的面前,而且溪水相当深。怎么渡过这条小溪呢?海伦他们束手无策了。就在他们左右为难时,梅西先生和马车夫的身影出现了。

“不要着急,我们想办法接你们。”

梅西先生和马车夫立即动手拆除了附近的一道篱笆,用那些树干和枝叶迅速地架起了一座小桥,海伦他们很快就顺利地过来了。

那次散步的经历是留在海伦脑海中的最愉快的记忆。当时海伦觉得这真是一次冒险,甚至为之心惊胆战,但是只要马克·吐温先生在场,即使迷了路也很有趣。海伦非常珍惜这一次经历,经常回忆,每一次都觉得十分美好。

欢乐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不觉已到了离别的日子。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吐温先生为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夏娃的日记》。

海伦伸出手,轻轻触碰他的嘴唇,细细地感受着他的音调,如同感受音乐的振动一样,他的声音非常感人!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当他读到夏娃离开人间,亚当站在墓前的那一幕时,大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海伦他们不得不整装回家了。那天,马车载着他们离开了马克·吐温先生的房子,他站在阳台上目送海伦他们,向他们挥手。海伦他们也频频回望,依依不舍,最后,那幢白色的建筑渐渐地在苍茫的暮色中消失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他呢?”车上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这样想,可是谁也没有料到,这竟然是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了。

马克·吐温先生的去世令海伦他们万分悲痛。为了怀念他,海伦专程回到他们一起生活过几天的住所,但那里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那间大壁炉的起居室因无人整理,已显得有些冷清零乱了,只有楼梯旁的那盆天竺葵依然生机勃勃,兀自开放着,似乎也在怀念昔日那段令人快乐而难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