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整的斋宫建筑

斋宫是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在皇室的各种祭祈建筑中,都建有斋宫, 现存最完整的斋宫建筑是北京天坛的斋宫。

斋宫在天坛圜丘坛成贞门外西北,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宫墙两层, 外层叫砖城,周长为 66.07 米;内层宫墙叫紫墙,周长为 41.33 米。围墙正

东有宫门 2 道,左右各有 1 座角门,角门前面又各有 1 座汉白玉石桥。紫墙

四周有 167 间回廊环绕,是守卫宫墙的八旗兵丁遮避风雨霜雪的地方。回廊

上画有 1300 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彩画。回廊外面有深池环绕,整

个斋宫层层设防。石桥前面南北各有朝房 5 间,是侍卫和禁军兵将的临时住房。

进二道宫门,迎面就是斋宫的五间正殿。殿座全是汉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筑结构和正式宫殿一样,重檐垂脊,吻兽俱全。但殿顶成拱券形,不露栋梁榱桷痕迹,故名无梁殿,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殿前左右各置配殿 3 间, 丹墀(露台)之上,左右各置一座高大的白石亭子,左边的叫斋戒铜人亭, 右边的叫时辰亭。清帝入斋宫时,先在斋戒铜人亭内的小方桌上,铺一块黄云缎桌布,上摆一尊铜铸人像,乌纱玉带,手持“斋戒”牌,以此警示皇帝要虔诚斋戒,切忌胡思乱想。这尊铜像,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宰相魏征,上祭时间到,铜像立即撤去。斋宫的东北角有一钟楼,是乾隆时修建的。楼内悬挂着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皇帝祭天的时候,从起驾出斋宫就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坛台时,钟声即止,大祭礼毕,钟声再起。

正殿后面还有 5 间大殿,是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明清两代帝王,按照典

制规定。每到祭天的前 3 天,都必须先到帝宫内独宿 3 昼夜,不吃荤腥葱蒜, 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名(与司法有关事项),不吊祭,不近妇女,多洗澡,名为“斋戒”,又叫“致斋”。雍正即位以后,因担心被人暗杀,不敢在斋宫中一人独宿 3 昼夜,就想出一个“内斋”与外斋相结合的办法。雍正九年(1731 年)他下令在皇宫的内东路南端,另建了一座斋宫,叫“内斋”, 将天坛内的斋宫叫“外斋”。从祭日的前 3 天开始,他在内斋独宿三昼两夜,

叫“致内斋”;在祭天前一日的夜间 11 点钟,他才从“内斋”移往“外斋”,

叫“致外斋”。算起来他在天坛内的斋宫只停留 4 小时左右。

帝王的寝宫,应该铺黄色琉璃瓦,但斋宫铺的却是蓝色琉璃瓦,而且采用坐西朝东的布局,因为封建帝王都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儿子。既然要当虔诚祭天的孝子,当然不得在“父亲”面前称皇帝,也不得住黄瓦正殿。这就是斋宫坐西向东,不盖黄瓦的来由。

此外,这里还有茶果局、膳房、什物房等辅助建筑,所有房屋都是五间一套,南北、左右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