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神

成功的将军常常是让自己的作战计划适应环境,而不是创造环境适应自己的计划。——巴顿

“必胜的计划”受挫

“霸王”战役结束以后,第三集团军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巴顿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广阔绿荫覆盖下的第三集团军简陋的指挥篷里,巴顿正在地图前来回踱着步子。

巴顿的参谋长盖伊专注地望着地图。盖伊聪明、忠实,他是巴顿无话不谈的心腹、共患难的战友、最亲密的助手以及和他一起度过最后几天岁月的忠诚朋友。

忽然,巴顿止住脚步,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神采飞扬地说:“我们应当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齐格菲防线,赢得欧战的胜利!”

“最快?”盖伊沉思了一下说,“对!等敌人加强防线以后,再进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盖伊深知巴顿,他懂得巴顿把自己全部胜利的希望都投入这个充满信心的计划中了。

“我认为一定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巴顿声音低沉且略带神秘地说,“根据咱们准确的情报看,在德国人还来不及调兵防守它的今天,它不堪一击。”

“不错,将军!从昨天提审的俘虏那里更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说,齐格菲掩体里空空如也,门上的锁已生锈,看来这条防线目前名存实亡。”盖伊附和道。

眼下,巴顿已经勾画出一份战役计划的蓝图,这个计划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上看,都是非常惊人的。

这个计划甚至已经使巴顿本人都感到吃惊,他把它称之为“必胜的计划”。

“必胜的计划”主要内容是,以第三集团军3个军的力量迅速地渡过塞纳河去,然后一直向东挺进,穿过德军空虚的“齐格菲防线”,直抵莱茵河。

而后直捣柏林,力争在秋雨前把战场变成无法通过的沼泽之前,彻底赢得欧洲战争的胜利。

随后,巴顿将这个计划送到了布来德累手里。

这时英美高层也在就进一步的计划进行讨论,8月25日,布来德累从艾森豪威尔那儿回来了,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艾森豪威尔仍举棋未定。

不过布来德累这时已经决定,不管最后确定计划是什么样,他得首先越过塞纳河去。

根据布来德累的命令,第三集团军此时已拥有7个师,它的任务是分成左右两路,沿巴黎向东的两条公路干线平行追击,目标是梅斯到斯特拉斯堡一线。

这与“必胜的计划”差距很大,但这个方向却是该计划的一部分,巴顿对此还是比较高兴的。

第三集团军立刻开始了跨越塞纳河的战斗。

8月26日这一天,巴顿先后视察了第二十军军部、第五步兵师、第七装甲师和第四装甲师,给他的士兵们打气。

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第三集团军在所有战线上大踏步前进,但巴顿并不满意,因为他看到德军的抵抗极其软弱无力,他要求部队以更快的速度推进。

第三天,巴顿部队在蒂耶里堡和沙隆渡过马恩河,大踏步地进入一览无余的平原地区。但是,部队的燃料和物资供应的缺乏日益严重。

巴黎被盟军解放后,一度出现物质供应困难,这个过惯了豪华、享受生活的城市,陷入一片困顿之中。

为了和平与稳定,盟军尤其是美国方面,大大方方地给那里的人民运去了粮食、面粉等物资和新钞票。

就连军队十分紧缺的汽油,也送给了巴黎人。

然而,勇猛地、快速地向莱茵河挺进的第三集团军部由于不供给需要的汽油而停步不前。

巴顿正经受着等待的煎熬,虽然第三集团军是一支即使在逆境中也精神十足,战备观念从不松懈的部队。

巴顿恳切地向艾森豪威尔请求说:“只要保留给我一点正常的供应,我们就可以打到德国边界,摧毁那条该死的齐格菲防线,我们要求不高我愿以自己名誉担保!”

艾森豪威尔微笑着拒绝了。

接着巴顿再次要求艾森豪威尔给他补充给养,以便攻占齐格菲防线,至少所发给养要跟英国人一样多。

艾森豪威尔还是拒绝了。

巴顿仍然不让步:“我可以在10天内到达莱茵河,当然是在补充供给的情况下。这样可以使上万人免遭牺牲。”

艾森豪威尔还是坚决地摇头,声明他的供给实力达不到美英双方同时受益,他只能轮流供给。

蒙哥马利拒绝艾森豪威尔的平均主义方法,他主张物资集中,供给主攻力量,也就是供给他的部队。

巴顿说:“蒙哥马利至今还没有到达塞纳河,他们有我们那种猛冲猛打的能力与勇气吗?”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的无奈,虽然巴顿一再强调,只要有足够的汽油,他就能很快攻占通往这个防线的渡口!但是,很遗憾没有人给他汽油!

8月29日晚,巴顿的先头部队在他的带领下冲过了凡尔登,距离梅斯只有50多公里,距离萨尔河110多公里,从那里到莱茵河只有160余公里。

8月30日,巴顿在得到盟军后勤供给的可怜的32万加仑汽油后,指挥部队向莱茵河冲去。

遗憾的是,第三集团军的汽油很快点滴不剩。31日下午,他的部队全部停止了前进。

失去了速度,也就失去了抢占有利地位的先机,从而,盟军失去了一举歼敌的最好时机。

就在这期间,德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齐格菲防线,使盟军将面临着更加艰苦激烈的战斗。

当巴顿要求允许他突破齐格菲防线的时候,德军在西线防守力量的薄弱的确达到最低点。

当时盟军的装备与德军相比,大炮数量是2.5比1,飞机为22比1,可以说是占有绝对优势。

根据巴顿估计,只需一次战役就能使德军遭毁灭性打击。

然而,这种多少有点冒险的计划,注定不会被盟军最高指挥官看中。结果德军又有喘息之机。

这次错失良机,致使反法西斯的胜利推迟了8个月。而在这八个月中,盟军方面损失惨重。

就这样,唾手可得的速胜竟在手中溜去了,成千上万的人成了无谓的牺牲品。

突破“齐格菲防线”

齐格菲防线是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时,为遏制英法军队在德国西部边境的进攻,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

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

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

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公里。

不过,在1944年9月以前,这一工事形同虚设,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可眼下,它成了盟军进入德国腹地最大的障碍。

1944年9月初,希特勒在齐格菲防线上部署了63个师,其中有1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

镇守这一防线的是老谋深算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他的任务是遏制盟军的长驱直入,牢牢地控制住防线,并在适当时候向兰斯实施反攻。

9月4日,一再约束巴顿行动的艾森豪威尔突然间改变了主意,对巴顿大开绿灯,命令他迅速突破齐格菲防线,并向法兰克福挺进。

因为,此时他已意识到巴顿早就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德国的失败是注定的,要彻底摧毁它,最重要的是速度。”

战争是个瞬间万变的怪物,有时候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艾森豪威尔的反应比战场实际情况慢了半拍,这就为第三集团军在完成作战任务的道路上平添了许多障碍。

9月5日,第三集团军进入了默兹河以东的洛林地区。这是一块不祥之地,当年法国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两次屈辱和噩梦般的失败。

第三集团军的对手是德第一集团军。德第一集团军的七个装甲师和一个装甲旅在第三集团军正面设置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是德军这一地区防线上最坚固的盾。

最锋利的矛对最坚固的盾,这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9月5日拂晓,第三集团军的进攻开始了。

巴顿很快发现,他的部队正在啃一块硬骨头。随心所欲地大踏步前进,在这里已变得不可能了。

巴顿的部署是由第十二军打先锋,越过摩泽尔河,占领南锡并准备继续进军曼海姆和莱茵河。

经过两天激战,参加战斗的步兵第八十师和第七装甲师无尺寸之功,未能渡过摩泽尔河。

第三天,德军甚至反守为攻,占领了马尔巴什。在梅斯、多尔诺等地,第十一步兵师和第七装甲师则被敌人猛烈的炮火压制在各自的阵地上。

直至12日,第七装甲师终于渡过摩泽尔河,进入阿诺威尔的桥头阵地,第八十师在迪厄卢阿强渡成功,第四装甲师则扩大了南锡以南的洛雷桥头阵地。

此时,由于第三集团军的猛烈进攻,把大批德军吸引到了这一地区。正在第三集团军陷入苦战之际,第一集团军迅速插向齐格菲防线,并在可布伦兹附近占领莱茵河渡口。

巴顿的对手绝非平庸之徒,9月18日,德军先于第三集团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由于美军忙于进攻准备,没料到德军会有这一手,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吕内维尔的美军险些被赶出城,幸亏第四装甲师及时驰援,才稳住阵脚。

德军的进攻打乱了巴顿的部署,进攻被迫改到第二天。在第三集团军的强大攻势下,德军开始后退。

巴顿雄心勃勃地准备在10天内攻破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境内。正在这时,艾森豪威尔击碎了他这个梦。

盟军后勤系统此时已不堪大规模进攻的重负,艾森豪威尔决定第三集团军则在原地暂时转入防御。

巴顿沮丧到了极点,对他而言,战争似乎已经结束了,他甚至想转到亚洲太平洋战场上去。

1944年10月18日,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军事会议。

其中第三集团军的任务是,在后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沃尔姆斯和美因兹之间渡过莱茵河。

巴顿对部队官兵进行了战斗动员,他慷慨激昂地说:

莱茵河距此有200多公里,如果我们这支部队能够勇猛凶狠地展开进攻,迅速插入敌军防御空虚的地点,那么,战争在我们到达莱茵河之前就结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我们在进攻时,要拿出拼命的劲头来,前进,前进,再前进!

第三集团军的进攻定于11月8日进行。5时,400门大炮同时向敌阵地猛烈轰击,火光映红了天际,大地剧烈地颤抖。

炮火准备过后,担任主攻的第九十师很快打过摩泽尔河,突破了工事坚固的柯尼希斯马克尔地区和马其诺防线。

第十装甲师紧随步兵的先头突击部队,一路向北推进。

6时,第十二军也开始从萨尔直接挺进,第八十师的三个步兵团在北翼齐头并进一马当先。

10时,盟军数百架轰炸机飞临上空,对敌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刹那间,地动山摇、惊心动魄。

随后,装甲部队以迅猛之势向敌军扑去。当天下午,所有部队均顺利到达预定目标。

以后一段时间,天气变得阴雨不断。第三集团军在巴顿的指挥下,尽可能使用炮火支援、实施狭小正面的进攻,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稳步前进。

11月22日,美军顺利攻克了梅斯,正是这座要塞存在1300多年来第一次被强攻占领。

以后的战斗,照样没有出现大踏步前进的情况,第三集团军的战役特点变成了小部队进行的小规模战役。

在同眼前顽固的德军的作战中,巴顿只能逐村逐河、逐个碉堡地进行争夺,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进。

新的攻势发起一个月后,第三集团军终于攻破德里安堡垒群。至12月中旬,巴顿终于率领部队突破了“齐格菲防线”,并控制了德国重要的工业区萨尔盆地。

至此,盟军在两条主要战线上均成功地突破了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心腹地区。

可以说,只要盟军的匕首顺利插进德国的心脏,德国就只有投降了,一切看起来太顺利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起反扑,盟军阵脚大乱。

这是德军最后的无力一搏,还是有预谋的大规模反攻呢?不管如何,新的战斗开始了。

粉碎敌人的最后希望

1944年12月中旬的时候,正是北半球的冬季,一场鹅毛大雪从天而降。当时阿登地区气温骤降,地面积雪厚达13厘米。

12月16日一大早,薄雾尚未消散,美第八军将士睡梦犹酣。突然间,震耳欲聋的炮声打断了他们的酣梦。

美国第八军将士睁眼一看,发现有近20个师的德军如潮水般地向他们涌来。

齐格菲防线虽然没能阻住盟军,但却迟滞了他们的进攻速度,就连一向以高速推进著称的第三集团军,也失去了往昔神采,3个月里只推进了80公里。

这给希特勒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抛出了他的撒手锏。

阿登地区,位于法比边境中段,德军曾在此成功地对法国实施了突击,演出了军事史上极为成功的一幕。

希特勒想在这里再创造一个奇迹,挽救危局。

阿登地区是一个山陵起伏的丛林地带,美军在那里的人数并不多,因为他们要在沿着进入德国的平坦道路上集结最大兵力。

阿登山区是霍奇斯的第一集团军和巴顿第三集团军的接合部,这里有近120公里宽,但只有米德尔顿缺编的第八军把守,兵力十分薄弱。

17日5时30分,德军2000门大炮一齐向第八军阵地疯狂轰击,随后,两个装甲集团军,13个步兵团组成的第七集团军共20万兵力,潮水般向毫无防备的美军第八军汹涌而来。

第八军立时阵脚大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希特勒的这次反攻,安排得非常周密,但他独独没有考虑到巴顿。12月18日下午,布来德累召集巴顿去他的司令部举行紧急军事会议。

巴顿一到,布来德累就向他展示了从空中拍摄到的最新战场形势照片。

照片表明,德军在阿登山区已突破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德军第五装甲集团军正在蜂拥而入,美军整个防线正在垮下来,像一座行将崩塌的大厦。

不用布来德累说什么,巴顿已明白想要他做什么。他必须停止在萨尔地区的进攻,帮助渡过这次危机。

巴顿明白形势的紧迫和改变战略的必要性,他当即表示,他将让第四装甲师星夜向朗威前进,次日再派第八十师去卢森堡,如果需要的话,他还可以派出第二十六师。

巴顿的回答,让布来德累既满意又感动,他原以为让巴顿取消萨尔战役,他会大闹情绪,不曾想,刚刚提了一句,就从他那里痛快地得到三个师。

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急匆匆地由巴黎赶到凡尔登,召开高级军事会议。

会上,艾森豪威尔决定,为解除阿登危机,盟军应最少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德军的南翼发动强有力的反击,巴顿担任这一行动的总指挥。

凡尔登会议后,巴顿没有回自己在南希的司令部,而是直接去了卢森堡。同时,他打电话通知手下各军师长,让他们做好在24日发动进攻的准备。

在巴顿的指挥下,第三集团军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只用了3天时间,战线的转移工作顺利完成,把一支几十万的部队,从萨尔地区快速调往阿登山区,实现了战线由南向北的全面转移。

一切安排就绪后,巴顿开始进行作战部署,他的目光被巴斯托涅吸引了。

巴斯托涅是个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镇,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当地的交通枢纽,只要控制住它,就等于控制了德军反攻部队的补给系统。

12月22日6时,进攻开始。第三军在军长米利金指挥下,迎着暴风雪大踏步前进。

左翼第四装甲师和右翼的第二十六师也十分顺利,各前进了10多公里,第八十师则攻占了梅尔齐希。

为了争夺巴斯托涅,德军不断发动围攻,但占驻该地的美军顽强坚守,始终屹立在德军的突出部上。

巴顿的军队成为德军大举进攻范围内的一个钉子,使其不敢贸然向美军纵深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1945年元旦来临了,巴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的战斗的一年到来,他命令第三集团军的各炮兵部队在24时用最猛烈的炮火向敌军持续炮击25分钟。

随着美军的胜利前进,战场形势迅速好转。至元月中旬,巴顿已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德军的进攻完全失去了力量,围歼敌军的时刻已经来到。

1月16日,巴顿的部队由南北两面向赫法利策推进,将德军的突击部队拦腰截断。

23日,美军攻占圣维特。27日,巴顿部队前锋已抵达乌尔河。29日,巴顿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阿登战役胜利结束。

阿登战役是德国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德军共伤亡81834人,其中大约有17200人死亡,34439人受伤,16000人被俘,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

盟军也损失80000余人,其中7.7万人是美国军人,损失坦克733辆,飞机592架。

巴顿这样评价阿登战役:“勇敢的枪,老兵,你们在那里获得血与火的洗礼,而你们出来的时候,跟钢铁一样坚强。”后来,“勇敢的枪”的传奇故事在美国广为流传。

阿登战役之后,希特勒再也没有力量阻挡盟军的进攻了,这让盟军开始踏上了直捣纳粹老巢的通途。

率先强渡莱茵河

阿登战役以后,德军最后失败的日子已日益临近了。

在西线,德军所剩下的不过是残余的66个师。尽管德军此时已是气息奄奄,但在希特勒的宣传下,仍然决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国,准备凭借莱茵河天险同盟军作背水一战。

对于德军的负隅顽抗,英美高层经过协商,艾森豪威尔采取了“莱茵河作战计划”。

这是一个由英国担当主国和作战计划,美国只能成为最后进攻的配角。艾森豪威尔的这一安排,引起布来德累和巴顿的强烈不满。

1945年2月6日,艾佛尔战役打响了。

至2月12日,第三集团军基本肃清了萨尔河和摩泽尔河三角地带、基尔河和莱茵河西岸的残敌。

在前方,特里尔城挡住了巴顿的去路。

特里尔是德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要地,兵力雄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巴顿决心一口吞掉这只拦路虎,但苦于兵力不足。为此,他特地前往巴黎。

在巴黎,巴顿从艾森豪威尔的作战部长布尔那里借调了第十装甲师,与第九十四师配合,以期能在萨尔河与摩泽尔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打开一个突破口。

从22日开始,巴顿部队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势,在不到四天的时间里,他们肃清了萨尔河到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敌军,攻克萨尔堡,在萨尔河对岸建立起一系列桥头阵地,特里尔已是孤城一座。

巴顿命令部队快速奔袭,拿下特里尔。

28日,第十装甲师穿过危机四伏的雷区,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迅速前进。

3月1日上午,部队攻入城郊,下午破城而入。当天夜里,全城德军被扫荡殆尽。

与此同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已在巴顿的心目中酝酿成熟,那就是迅速进攻克可布伦兹的法尔茨。

为此,巴顿又使用心计以花言巧语从艾森豪威尔那里借来了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

有九个师的德军部队在摩泽尔河以东的洪斯吕山一带仓促地建立起一道防线,但为时已晚。

巴顿催动大军如饿虎扑食般向敌人猛压过去。

很快,第四装甲师在克可布伦兹南面渡过了摩泽尔河,打破了敌军的后方阵地。

第十二军紧随其后围住了克可布伦兹城内的敌军,第二十军的装甲部队和第七集团军攻破了德军防线,向北推进。

德军立即乱作一团,只得边打边撤。美军装甲部队从三个方向向德军发起猛烈冲击,把他们像赶羊群一样往东赶往莱茵河。

巴顿又命令第十九战术空军队的轰炸机全部出动,对拥挤在狭路上的逃亡之敌进行无情地轰炸,步兵随后穷追猛打。

结果,两个集团军的德军大部被歼,并有80000余人被俘。3月18日,克可布伦兹落入美军之手。

巴顿在同时间和空间赛跑,也在同蒙哥马利赛跑。现在,这两位将军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究竟谁先渡过莱茵河的激烈较量。

为了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巴顿马不停蹄地进行了法尔茨战役,以风卷残云之势夺取了克可布伦兹。这时,他同蒙哥马利一样都到了莱茵河边。

这时蒙哥马利已经精心制订了一个“劫掠”计划。

但是,蒙哥马利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渡河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22日23时,巴顿就下达了渡河命令。

第五师的两个营首先开始渡河,结果发现德军抵抗极其微弱。到第二天早上,第三集团军已有6个营渡过河去,而伤亡仅有34人。

至23日晚,第五师全部过河,并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而后,巴顿连续不断地扩大他的桥头堡,至24日晚,整个第十二军都过了河。

巴顿不无得意地对布来德累说:“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第三集团军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

就这样,巴顿在没有空军支援、大炮掩护的情况下强渡了莱茵河。比蒙哥马利早了24小时。

巴顿这种拼命冒险的精神,成就了他的军事神话,也让他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顶点。

对第三集团军来说,大规模的激烈战役就此结束了。接下来的只是大踏步前进,前进,再前进。

这与其说是追击溃不成军的敌人,倒不如说是在享受进军的喜悦与骄傲。

巴顿不给敌人留下丝毫喘息机会,不停顿地出击,再出击!他像闪电般穿过美因茨、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三角地带。

然后,巴顿的军队与第一集团军会师,包围了数万名德军,再向前疾驶猛进,越过富尔达河,粉碎了德军在此固守的幻想,再占领几个城镇。

巴顿进军的速度简直像神话!直到最后,艾森豪威尔强迫他停下。

完成最后使命

1945年4月12日,巴顿心情格外好。因为在德国威悉河畔的一个小城赫斯费尔德,他偶然发现了一个德国秘密金库。

谁能料到德国秘密金库竟然设在一个废弃的漆黑的矿井里?

巴顿站在那里,魁梧的身躯被成堆的宝藏簇拥着,仿佛是一位中世纪的征服者。

巴顿知道希特勒和他的爪牙们用尽种种卑劣手段从别国、别人身上掠夺大量的珍宝,成批成批地运到德国,藏在这个矿井里。据后来估算,仅此一项就值2.5亿美元。

到了晚上,巴顿正要休息,想打开收音机对一下手表,恰在此刻他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

就在这一天,也就是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

巴顿无比震惊,总统刚刚63岁啊!他十分悲痛,立即唤醒了艾森豪威尔和布来德累,3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沉重的夜晚。

总统的去世使巴顿十分悲痛。他与罗斯福政见不完全一致。但巴顿非常尊敬与爱戴罗斯福本人,他俩私交良好。

现在,罗斯福离开了美国人民,怎不令巴顿肝肠寸断!他决心完成总统遗志,痛击法西斯!

4月中下旬,巴顿指挥部队扫荡了周围残存的敌人,重新调整了部署,开始新的进攻。

4月30日,就在第三帝国彻底覆灭的前一周,刚满56岁的希特勒和他的情人爱娃在他的避弹室里完婚,并用自杀结束了罪恶的一生。爱娃自愿随他而去。

5月2日,柏林被苏联红军攻克。

第三集团军的历史使命也要结束了。5月4日,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战役,向捷克斯洛伐克挺进。

1945年5月7日,希特勒的纳粹德帝国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9日全部生效。

5月8日午夜,在欧洲大地上燃烧了8年的战火硝烟全部熄灭了。和平终于来到了备受创伤、精疲力竭的欧洲。

然而纳粹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罄竹难书,深深地印在受难者的心里。

在解放欧洲的战争中,巴顿和第三集团军留下的是奇迹般的记录。

在总共281天的战斗中,第三集团军保持了直线距离160多公里宽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1600多公里,占领了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放了1.3万座城镇、村庄,其中大城市27座。

这期间,巴顿的军队共毙伤俘敌近150万人。巴顿的军事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在领导第三集团军过程中达到了巅峰。

西欧战场战事结束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已久的和平即将到来,盟国领导人已经在为战后格局的重建具体谋划。

枪炮声停止了,这对巴顿也许有些突然。如今,对日战争已成为最后一战。

只有远东战场上的硝烟才能延长巴顿的历史使命。他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极力要求赴远东参战。

巴顿利用空军司令阿诺德到他司令部访问之机,请他在马歇尔面前替他说情,然后又数次写信给这位参谋总长,表达自己愿意飞赴远东前线的急切心情。

在信中,他写道:“哪怕是指挥一个师,我也心甘情愿!”巴顿有理由满怀信心,因为已故总统罗斯福曾亲口允诺在西欧战事结束后,调他到太平洋战场去对付日本。

到5月20日,巴顿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他去远东参加对日作战的要求未获批准,满腔的期望一时间化为泡影。

巴顿渴望战争,渴望指挥战争,渴望战争的荣誉,他不能离开战争,他不能没有战争。

巴顿在参战无望的情况下,勾起了他浓重的思乡之情,他决定返回家园休假,以排遣怅惘抑郁的心情。

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巴顿是位传奇将军,是位令人仰慕的、凯旋的英雄。

返回祖国后,鲜花、彩带和欢呼的人群很快把他淹没了。

当时在波士顿,就起码有100万人排成长达40公里的队伍,他们都是来欢迎巴顿将军的,他们想看看心目中的战神形象。

此时此刻的光荣,让巴顿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到了自己所受的一切磨难和打击,现在都得到了补偿。

这时,艾森豪威尔将军给他安排了一个驻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的职位。

10月7日,巴顿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与第三集团军告别,在告别仪式上,面对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官兵们,巴顿满眼泪花,发表了真诚热情的告别演说。

眼含泪花的,当然不仅有巴顿,还有整个的第三集团军。

枪声为“战神”送行

在出任新职之前,巴顿首先偕妻子回到他们美丽的家园,他是该休息一下了。

这是巴顿一生中最宁静、最安逸的时刻,也是他在美国的最后一天,因为他第二天就要到巴伐利亚上任了。

天空明净无尘,脚下芳草婆娑,远离功名利禄、市井喧嚣,巴顿挽着心爱的人在清澈的小溪边漫步,看看白云的飘动。

然后,巴顿告别妻子,踏上了自己曾经征服过的国土德国。

然而,长期在战场上拼搏的巴顿,对这种新的政治生活并不是很适应,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他喜欢和擅长的,战争结束了,他的生命辉煌也不在了。

1945年11月11日,巴顿60岁生日的这一天,过得十分美好,从世界各地送来大量的礼物。

巴顿回顾他戎马生涯与度过的每一个时期并不觉得悔恨,他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这一生是美好和有价值的。

巴顿以平静的心情、达观的态度看待以往他所获得的一些荣誉与声望,更是平静地看待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

巴顿甚至还有一种死亡逼近的预感,他不喜欢和平时期的那种死亡途径,什么疾病、突然事故等。

巴顿认为一个军人就应该有军人的死法,他多次说过:

我应当在最后一次战役里,被最后一颗子弹打中死去。

然而命运却不是这样安排的。

1945年12月9日,星期天,这是日朗风清、天高云淡的一天,巴顿和他的参谋长盖伊少将到森林里去打鸟。

那天,巴顿很轻松,一边聊天一边环顾农村的自然景色,突然他乘坐的小轿车与前面的大卡车相撞。

司机与盖伊只受了轻伤,坐在后边的巴顿却被撞断了颈椎。

巴顿的妻子比阿特莉丝以最快的速度从美国赶来,昼夜守候在病房里。

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挽救巴顿的生命,巴顿积极配合,他以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和伤痛作顽强的斗争。

为了宽慰妻子和身边的医护人员,他幽默地称这是最后一次壮烈的战斗。

12月21日17时49分,距车祸发生11天零6个小时,巴顿的心力突然急剧衰竭,左肺受到血栓塞的猛烈袭击。

一分钟后,这位准备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的战神,长眠在妻子的怀中,享年60岁。

对于巴顿的去世,全世界均为之震惊,熟知他的人更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人们忘不了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的巴顿进人敌阵如若无人之境的情景。

人们记得军服笔挺、马靴擦得锃亮、胸前挂满奖章的巴顿是怎样用被称之为“乔治·巴顿”的优美姿势向他敬礼的。

巴顿的那只镶着珍珠的象牙柄手枪依稀还在腰间闪耀。在那饰有4颗闪光星星的钢盔下,威严的嘴唇紧闭,略向下垂。显示着巴顿那无比充沛的力量和超人精力的蓝眼睛是何等神秘深邃!

他笃信宗教又亵渎神灵,他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又不时发出刺耳、粗野的话。

巴顿那暴跳如雷时赫赫有名的“男高音”早为世人所知,所有的这些充满矛盾与复杂的性格奇妙地糅合在一起。他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与超人、冰与火、爱与恨、善良与残暴、温顺与冷酷、天才与笨拙的混合体!

对巴顿最高评价来自在战争中难于对付他、又败在他手下的德国军人。

这些德国将军亲眼目睹了巴顿第三集团军在运动战中之神速,称他为盟军中最好、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一个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和雷厉风行的人。

德国将军们甚至把能与巴顿对抗视为“一种莫大的荣幸和难忘的经历。”

巴顿的遗体安放在德国海德尔堡市一所豪华的别墅里,供人瞻仰。死亡把他和他的战友们划开了两个世界。

川流不息的美国军人、国外友人来到这里,排着队逐一与他们敬爱的将军挥泪告别,悲痛之状令人断肠。

巴顿的战友们就要回国了,可与他们朝夕相处、同生死共患难的亲人却永远沉睡在这里。

巴顿沉睡在他艰苦跋涉过、日夜战斗过、用无数生命与鲜血换来和平的德意志国土上。

两天后,巴顿的灵柩运往中立国卢森堡。在静静的蓝天下,在苍绿的群山脚下,安葬着巴顿的第三集团军6000名全部阵亡战士。

卢森堡哈姆的大型美军公墓里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巴顿,他一如既往地亲密地和大家在一起。

紧挨着他的是一位上等兵。

被青草和鲜花覆盖的墓地前矗立着一个十分朴素的十字架,上面镌刻着简单的墓志铭:

乔治·巴顿

第三集团军上将

军号02605

在一派圣洁、庄严的氛围里,人们唱着“圣经”中的赞美诗和战场上的风云人物巴顿永诀。

为巴顿忠实服务多年的黑人勤务兵拿过了覆盖过灵柩的军旗,双手交给了巴顿夫人,并向她深深鞠躬致敬。

最后,老勤务兵忽然转过脸去,满眶热泪顺着脸颊淌下,巴顿将军生前的事迹在他的脑海里盘旋……

这时,3声震人心魄的枪声在卢森堡响起,那是专门为巴顿将军送行的枪声。

巴顿无疑是尊“战神”,但这只是人们对他的美誉,“战神”不是神,是人。

巴顿卓越的军事才能并非生而就有的,而是他在立志成为“最优秀的职业军人”的雄心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取得的。可以说,巴顿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伟大的将军而作准备。

巴顿去世后,比阿特莉丝和巴顿的副官一起编辑出版了《我所知道的战争——巴顿将军回忆录》,将豪情、睿智的巴顿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也将他们的爱情融入书中,永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