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从西汉到清朝,统治人民思想的一直是儒家思想。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故事。在汉武帝时期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是,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秦王朝很快便灭亡了。经过长期的战争, 最后刘邦建立了西汉。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人民生活非常贫穷,就连宰相出入朝廷也只能乘坐牛拉的车。由此可以想见,西汉初年人民生活的水平了。
因此,对西汉的统治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安定民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刘邦就曾经向他的大臣们询问现在应该怎样治理国家。大臣们各抒己见, 但都一致认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稳定,只有保持稳定,才能统治下去。其中一名大臣陆贾的看法,尤其受到了刘邦的赞赏。陆贾说:“过去骑在马上打天下可以,但现在却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了,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必须进行休养生息,安定人民,发展生产。”刘邦听了陆贾的话,称赞说:“还是陆贾说得好。现在国家刚刚安定,最重要的是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就这样,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们,大都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所谓“无为”而治,就是国家不把百姓和地方管得太死,而是给地方以很大的自主权,不搞大型的建设,对百姓少收税,鼓励百姓勤苦耕作。在军事上,以训练常备军为主,注重防御,不对周边国家发动战争。
而在指导思想上,则提倡黄老思想,提倡安分守己,本本分分。但仍保持比较自由的学术气氛。
从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西汉王朝都是采取这种“无为”而治的策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恢复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可以这样说,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到此已经相当富足了,历史上号称“文景之治”。但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也渐渐暴露出了许多弱点,历史已经向前发展了,黄老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了。社会的发展现在需要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而不是黄老思想。
西汉王朝,几十年来,一直实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汉王朝的统治秩序渐渐巩固起来。可是,长期实行这种政策却带来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中央政权的权威受到了威胁。长期以来,中央给地方较大的自主权, 结果汉初分封的诸王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铸造钱币,拥兵自重,大有凌驾于朝廷之上的气势。中央的权威受到威胁,汉景帝试图铲除诸王的势力, 把权力收归中央,但遭到诸王的激烈反对。
二是边境危机。西汉王朝在军事上采取守势,在保卫边境上显得软弱无力,无法阻止匈奴的猛烈进攻。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大声激呼,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保守”的政策,而代之积极进取的政策。这方面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贾谊,贾谊怒斥黄老思想的消极保守,积极鼓吹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一切都表明,如果继续采取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国家的发展将会受到
严重的影响。现在国家已经比较富足强大了,只有抓住机遇,积极进取,才
是强国之道。
可是,要以儒家的思想取代黄老思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黄老思想是一些保守派人的物的看家宝,他们迷恋黄老思想,不能自拔,坚决反对儒家思想。于是,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斗争日益激烈起来。
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绝对统治者,皇帝本人崇尚黄老思想还是信奉儒家思想,对两派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太子则是未来的皇帝,因此立一位崇尚黄老的太子,还是立一位信奉儒家思想的太子,就直接决定着两派的命运。汉景帝时,保守派和改革派在立太子一事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在争夺太子地位的人选中,最具竞争力的有三个人物。一是汉景帝庶出的长子刘荣,按照当时的继承法,汉景帝在公元前 153 年 4 月,立刘荣为太
子,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栗太子。第二个人物是排行第九的刘彘,公元前 153
年时,他只有 4 岁,汉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刘彘从小就聪明过人,活泼好动, 后来在争夺太子身份的时候获胜。汉景帝因为他聪明过人,替他改名为刘彻, 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第三个人物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刘武,当时刘武被封为梁孝王。按理说,刘武本没有理由立为太子,可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特别偏爱刘武,因此刘武也成为争夺太子地位的有力的竞争者。窦太后之所以极其喜爱刘武是有原因的。当时,窦太后是有名的保守派,她极端崇尚黄老思想,极端厌恶儒家思想。而刘武呢?从小在窦太后的身边长大,在思想倾向上和窦太后非常一致,因此,窦太后极力支持刘武,恨不得刘武马上登上王位,继续维持黄老思想的统治地位。
但是,窦太后要想立刘武为太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时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已经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坚决反对立刘武为太子。窦太后的亲戚窦婴,就非常喜爱儒家思想,当时,他是太子刘荣的老师之
儒家对窦太后立刘武为太子的企图,始终给予抵制。在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之前,在一次宴会上,双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宴会中间,汉景帝对刘武说:“在我死后,我想把天下传给你。你看怎么样?”刘武赶忙装出惊慌失措的样子,连声说:“不敢,不敢”。但在内心深处,他可是对此求之不得的。坐在他一边的窦太后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不禁心花怒放。可是, 正在窦太后得意之时,窦婴却不顾一切地站起来说:“陛下,请您三思而行。天乃是先辈们的天下,按照祖宗们的定规是父亲传给儿子,从没有哥哥传给弟弟之说。陛下您怎么可以把王位传给梁孝王刘武呢!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就这样,窦婴坏了窦太后的好事,从此以后,窦太后对窦婴就怀恨在心。
后来,汉景帝没有立刘武为太子,而是立刘荣为太子。这对窦太后等顽固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后来,窦婴也成了太子刘荣的师傅,到此,窦太后是再也无法容忍了。她和长公主等人勾结在一起,用诡计激怒了汉景帝,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不顾太傅窦婴、太尉周亚夫等人的反对,废太子刘荣, 把他贬为临江王。
太子刘荣被废不久,窦太后就积极活动起来,她公开向汉景帝提出要求, 让他立刘武为太子。结果,遭到许多大臣的坚决反对,汉景帝始终未敢立刘武为太子。而刘武自己也积极活动,上书试探汉景帝,要求给他升官,结果, 同样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刘武不得不放弃努力。
面对儒家的积极进攻,窦太后知道不能坐以待毙,只能给予坚决的还击。于是,她召来《诗经》专家辕固生,向他请教应该怎么办。结果呢?辕固生是儒家思想的坚定信奉者,根本瞧不起黄老思想,辕固生当着窦太后的面大
骂黄老思想是“妇人之见”。用来治天下,根本行不通。辕固生当着和尚骂秃子,窦太后不禁怒火中烧,气极败坏。窦太后把辕固生大骂一顾,说他的儒家思想是从猪圈里学来的。然后,窦太后不怀好意地罚辕固生到兽圈里去打野猪。
而汉景帝呢?虽然对窦太后的决定不敢说一个“不”字,但是还是尽力想办法帮助辕固生。他特意为辕固生选了一把快刀。辕固生进入兽圈之后, 拼命搏斗,最后一刀刺中猪心,才算保全了性命。
经过这一次斗争,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发现,要战胜对方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好彼此妥协。儒家的信奉者们认识到:窦太后专横跋扈,手段残忍, 一味蛮干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次辕固生太岁头上动土,差点把命搭进去就是一个明证。而窦太后呢?她也知道:儒家的势力也相当强大,如果对他们一味实行压制政策,他们势必要拼命挣扎,弄不好就会两败俱伤,谁也捞不到好处。最后,双方都做出了让步,立刘彻为皇太子。
至此,立太子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立刘彻为太子,窦太后并不满意。可是苦于儒家思想信奉者的激烈反对, 窦太后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窦太后心里认为,刘彻年纪还小,思想还没有定型,还有教育的余地。因此,窦太后仍把坚持黄老思想的希望寄托在了皇太子刘彻的身上。
但是,窦太后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皇太子刘彻所受的教育是相当复杂的。虽然汉景帝喜好黄老思想,但汉景帝对法家的思想也相当崇拜,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皇太子刘彻。更重要的是,汉景帝为皇太子刘彻物色的教师侍从中,有很多就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其中有一名侍从名叫卫绾,卫绾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后来成为“独尊儒术”政策的有力执行者。这是窦太后没有料到的。后来,卫绾升任御史大夫,又把信奉儒家思想的王臧任命为太子刘彻的师傅。这样,儒家思想就可以直接影响皇太子刘彻了。
随着皇太子刘彻年龄的增长,他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在增长。在争夺皇太子的战役中,可以这样说,儒家思想的信奉者最终取得了胜利。因为,他们把皇太子教育成了一位儒家思想的信奉者。
公元前 141 年正月,朝廷为皇太子刘彻举行了皇太子加冠礼。不久,汉景帝就病死宫中。这样,皇太子刘彻便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刘彻继承王位的时候,正是西汉“文景之治”之后的一个富足安定的社会。刘彻是幸运的,因为他父亲给他留下的是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社会。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建设发展,西汉王朝已经培养出许多有才华有思想的人物,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着一位历史巨人的出现。刘彻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到他继位时,他已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了。汉武帝年轻力壮,兴趣广泛。天性积极进取,这正好和历史的要求一致。于是,汉武帝从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建立千秋帝业。
可是,要建立千秋功业,势必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而黄老思想则是一种保守的思想,汉武帝根本不想遵循它。汉武帝需要的是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
因此,到汉武帝时,儒家获得统治地位的各项条件都已成熟了。因此, 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们纷纷行动起来,为争取儒家思想早日获得统治地位而努力。
其实撇开各种历史条件不论,就从儒家思想自身来看,儒家思想也具有
黄老思想所不具有的优越性。儒家思想以中庸为本,反对极端做法,同时吸取了黄老思想的某些合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对于维持国家安定和政权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就有许多儒家思想的信奉者投奔到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中,当时陈胜就说:“这些人在和平时期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但在战争时期,却没有多大作用。”陈胜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人不善于打仗。而现在的汉武帝呢?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使国家太平的良药,而且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思想也很合汉武帝的口味。因此,汉武帝决定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
首先,汉武帝组织了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的宫廷和军政领导层。这样, 不管是朝廷,还是军队都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天下。汉武帝任用他的老师卫绾当宰相。卫绾被免除宰相职务之后,新一任宰相是赫赫有名的儒家人物窦婴。窦婴当宰相以后,更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任用众多儒者担任朝廷要职。他先是起用儒家知识分子田玢为太尉,又力荐儒家知识分子赵绾为御史大夫。另外,窦婴和田玢两人共同推荐儒者王臧任郎中令。至此,朝廷的许多关键官职都由儒家知识分子担任了。
可以这么说,因为汉武帝的支持,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斗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支持儒家的汉武帝,让众多的儒家知识分子当官,很多人官至公卿。从西汉初年就一直受压抑的儒家思想,到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众多的儒家知识分子都大受鼓舞,野心勃勃,想建功立业。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汉武帝虽然能够对领导班子进行彻底的改组,但却没能从理论上解决政治指导思想这一问题。汉武帝深深为这一问题而苦恼, 有时候,汉武帝将自己的苦恼迁怒于众儒者,说他们徒有虚名,根本成不了大事。众儒者也毫无办法,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汉武帝左思右想,始终未能解决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历朝历代都由盛到衰,最后灭亡。治理天下的真理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建立起千秋功业?汉武帝不愧为一代雄主,他决定向全国颁布召书,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录用各种知识分子,不管他们有没有官职,不论他们出身如何,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 都可在朝廷任职,担任皇帝的顾问。
不久,汉武帝怀着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郑重诏示丞相、御史、列侯等高级官员,希望他们大力举荐全国各地的有才学的知识分子,让他们到朝廷接受皇帝的询问。这些高级官员听后非常高兴,纷纷举荐自己所赏识崇敬的人物,众人很快就从全国各地推荐了 100 多名优秀的知识分子,各种思想的人都有,但是儒家知识分子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名字叫董仲舒。
董仲舒是当时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有时看书看得入迷,常常看到天亮前才匆匆休息一会儿,董仲舒天赋极好,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使他成为西汉建国以来第一位有系统思想体系的思想家。董仲舒成年以后发奋著书,因为写了《公羊春秋》而名声大震。董仲舒为人特别严谨, 言谈举行,非常有分寸,在和人交往时,特别讲求礼节。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曾经拜他为师,跟董仲舒学习《春秋》,很自然地,因为董仲舒的才能和声誉,董仲舒成为西汉儒家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汉武帝召见董仲舒以后,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董仲舒一一做了回答。汉武帝听后,十分赞赏。后来,汉武帝便重用董仲舒,并且接受了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在众多的儒家知识分子中,董仲舒是当时最优秀的一位。当汉武帝下诏询问治国的指导思想时,董仲舒抓住机会,连续三次向汉武帝上书。在上书上,董仲舒阐述了为西汉王朝统治辩护的哲学思想。
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天”的概念。这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董仲舒非常明白,要想让老百姓安于统治,必须让汉武帝的皇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皇权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是比较迷信的,董仲舒抓住这一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皇帝的权力是从上天那儿继承下来的。这就是说,汉武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 是因为他顺应了上天的意志,是“替天行道”。因此,老百姓应该老老实实地接受汉武帝的统治,而不能有不安分的想法。否则,就是违反天命,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董仲舒思想的第二点,是指导国家的思想理论,来源于《春秋》。他认为《春秋》记载着上天和人的关系,上天和人有一种感应关系。如果皇帝和老百姓所做的事情符合上天的意志,世间就会发生许多吉祥的征兆;如果皇帝和百姓所做的事不符合上天的意志,上天就会惩罚他们,世间就会发生许多灾祸和奇异的事情。这是上天给人们的警告和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从这一点出发,董仲舒认为如果发生了灾异的事情,作为皇帝就应该反省自己,检查一下现在实行的治国政策是否正确。从本质上说,董仲舒想从这一方面来限制皇帝的权利,防止皇帝权利的无限膨涨。当然,他的这个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后来的汉武帝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坚决的回击。
董仲舒思想的第三点,是“人心”、“民心”的概念。董仲舒认为人心的归顺才是最现实的标准,上天的意志是通过“人心”、“民心”表现出来的。因此,皇帝也必须尊重“民心”、“人心”。
总之,董仲舒为汉武帝设计和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君民融洽的社会均衡图景和统治方法,把汉武帝的理想神圣化,理想化了。因此,汉武帝对董仲舒的上书非常满意,对董仲舒委以重任。当然,汉武帝对董仲舒思想中有损皇帝权威的那一部分是坚决反对的。
董仲舒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后,便急着把儒家思想抬高到国家统治思想的地位上去。因此,董仲舒便向汉武帝进谏说:“陛下知道全国上下为什么有不安定的迹象吗?出现这种混乱局面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结果,大家各说各的理,没有一个人相信别人的话是对的。这样, 大家便争论不休,相互不服气,时间久了,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汉武帝觉得董仲舒说得很有道理,忙问应该怎么办。董仲舒说:“现在国家统一了,思想也应该统一。应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思想统一了,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了。”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一建议没有马上同意,他认为这样做还太早。但是, 丞相卫绾这时也乘机进言,劝说汉武帝应该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因为这个建议是行之有效的。最后,汉武帝经过再三考虑,终于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重用董仲舒,董仲舒一时成为朝廷上下的大红人。“独尊儒术” 措施的实行,使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却给中国带了一系列难题。
公元前 135 年的 2 月和 4 月,西汉的宫殿和庙堂相继发生火灾。董仲舒
听说以后,马上写了《灾异论》这篇文章,说这是上天给汉武帝的警告,汉武帝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董仲舒还没打算交给汉武帝时,有人偷着把文章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把文章交给人们讨论。结果,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为了迎合汉武帝,说这篇文章全是胡言乱语。吕步舒没想到他的话把老师送上了绝路。汉武帝把董仲舒判为死罪,关进了监狱。后来,汉武帝下诏免了董仲舒的罪,但董仲舒再也不敢发表议论了。
总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形势下,儒家试图用天意来限制至高无上的君权,然而他们却都失败了,董仲舒这次失败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儒家给皇权套上了神圣的光圈,却找不出限制皇权的办法。从此以后,中国皇权不断得到加强,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而儒家呢?面对这种形势,却不能劝君王实行改良,每当社会陷于危机,都不得不依靠战争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