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据文献记载,最初在商朝时期,楚国就已经建立了。楚国文明历史悠久, 是我国古代历时最长的政权之一。

春秋初期,楚国开始强大之后,长期进行对外征服扩张,接连不断地对四周的邻国用武,吞并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还兼并了许多诸侯国的附庸国和少数民族政权。春秋时期,楚国大约灭掉了 40 多个小国。到了战国

时期,又灭掉了 8 国,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领土。楚国疆域最大时,占有今天的湖北全省,还包括陕西、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那时,楚国是东周列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 实际上占有当时天下的一半。楚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国力强盛。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称霸争雄的基本条件,也是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 图1原来,南方地广人稀,士壤肥沃,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楚族从北方向南方迁移时,带来了北方的农业技术,又继承了江汉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农业的生产经验。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耒

。耒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 图2相传是神农氏发明的,上面有长柄的叫耒,下面有铲的叫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 图3,用来翻土耕地。到了春秋中晚期,楚国掌握

了冶铁技术,成为比较早地使用铁农具的国家。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相当普遍地用于农业生产。楚国是东周时期冶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最著名的冶铁中心是宛城。

有了铁器之后,楚国逐渐使用和推广了用牛耕田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由于水稻种植的需要,楚国十分重视修建水利设施。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思陂。战国时期,楚国又在淮南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可灌溉上万顷农田。楚国的提水工具也大有改进。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到过楚国。他离开楚国到晋国去,路过汉水以南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农在菜园里劳动, 抱着一个瓦瓮从隧道中提水浇地,很费气力。子贡建议他架设桔■(古代的一种提水工具,也叫吊杆。用一根横木支系在木柱上,一端用绳吊一水桶, 另一端系一块大石头或者其他的重东西,使两端上下,来提取井水)。老农说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那样做。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春秋晚期, 楚国已经比较早地使用这种用力小而功效大的工具了。

楚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当时,楚国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有稻、麦、粟等,重要的副业有养羊、养蚕、缫丝、酿酒等。

西周初年,楚国比起当时的齐、鲁等中原大国来说,是非常落后的。以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楚国大量开发境内蕴藏丰富的铜、锡等矿产资料源,又广泛吸收了商、周文化,于是,楚国的青铜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了大量的青铜礼器、武器、工具等。楚国有军队百万人,按每人需要一公斤的青铜武器计算,就需要一千吨青铜原料。1978 年在湖北随县发掘了曾侯乙墓,该墓出土的全部铜器,用铜总量达 10 吨以上。从这座墓葬大致看出当时楚国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楚国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继承了中原地区从商朝以来流行的分铸法,还有浑铸与分铸混合使用的方法。1980 年,在河南淅川发掘了楚国令尹子庚墓,出土了一件铜禁,长 1.07 米,宽 0.4 米,全部由三层铜梗组成。里层铜

梗比较粗,作骨架起支撑作用。中层铜梗多呈拱状。外层铜梗较细,卷曲盘旋在外,表面有卷草状花纹。禁壁还附有 12 个怪兽,仰头扬尾凹腰,头上有

镂孔泡形器作角。下面有虎形禁脚 10 个,也是仰头扬尾凹腰,造型别致、逼真。整个铜禁结构复杂,花纹繁多,表现出这时楚国的青铜器,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已经和商、周时呆板、庄严、肃穆的风格完全不同,趋向于生动写实的现实主义手法。这件铜禁使用了失腊铸造法,是我国最早使用失腊铸造法的铸器,比古代印度还早得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铁和钢的冶炼方面,楚国的技术也很高超。铁的

熔点比铜高得多,人类历史上先有铜器而后才有铁器。楚国冶铁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使用的是块炼法。把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从炉上面加进去,但因温度不够高,去了氧的铁成了海绵似的熟铁块,经过反复敲打, 敲掉杂质就成了熟铁用具。后来,又使用皮囊鼓风,提高了炼铁炉的温度, 铁矿石熔化为铁水,用翻砂方法铸成各种东西,叫做铸铁。欧洲直到 14 世纪才使用水力鼓风机,才发明了铸铁技术,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到春秋晚期,楚国又发明了渗碳炼钢技术。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 区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炼钢时,在熟铁周围装上碳,燃烧时让碳渗进铁的表层,再把铁拿出来锻打。再烧再打,反复多次,使碳均匀地分布在铁里面, 并去掉许多杂质,叫做百炼钢。这种钢表面硬度高,而且韧性好,所以,造剑多用这种钢,既能使刃口锋利,又不易折断。1976 年在湖南长沙春秋晚期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长 38.4 厘米,宽 2-2.6 厘米。从剑身中部断面可见,它是由七到九层叠打而成,取样化验分析为含碳量 0.5% 左右的中碳钢,并经过热处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把钢剑。

由于楚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楚国的丝织业发展迅速,成为农业的主要家庭副业。官府也设立了丝织作坊。湖南长沙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方印玺,上用阴文刻着“中织室钵”,是掌管宫廷纺织事务的官的印玺, 可见楚王宫庭设有专管纺织的机构。

在纺织业中,楚国最发达的是丝织业。春秋时期,楚国的种桑养蚕缫丝已很普遍。1982 年,在湖北江陵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最引人注目的有大幅面龙凤纹绣绢、神兽纹织绵、龙虎纹绣罗、蝉翼轻纱、花鸟细涤、锦面麻鞋、帛画、绣衣木俑、还有轻盈华丽的各种衣着,上面神奇对称的纹饰,好像天空中的彩霞,地上的鲜花。这些丝绸在地下埋藏了两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然色泽鲜艳、灿烂夺目。

这座楚墓中用九道锦带捆住的两条锦衾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大幅战国锦衾,有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花纹大,二是幅面宽。有一条长 3.49 米,宽 1.94 米,衾里用四条白绢缝合,面是咖啡色。三是图案美,有对称的龙凤、舞人、神兽、花鸟、太阳等。四是织造精,如织造提花的对称舞人,高举衣袖,移动双脚,轻歌曼舞,妩媚动人。有些兽鸟,连凤毛麟角和动作神态都清晰可见。五是色泽鲜,主要有朱砂红、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黄、绛红、粉红等,五光十色,十分谐调,非常好看。

髹漆业是春秋时期兴起的手工业,以楚国的漆器最为有名。湖南长沙等地的楚墓中出土的漆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花纹流畅, 自成风格,大大超过了其他诸侯国同类产品的水平。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发展更快。湖北江陵出土的彩绘卧鹿,体态是盘脚静卧,头却高高抬起,两眼警觉地凝视远方,好像发现了敌情,形象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楚国髹漆艺术

的成就。

我国天文历法的历史悠久而发达。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最发达的诸侯国之一。楚国官职中设有太史和卜尹,他们都负有观察星象、研究天文的职责。

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包括先秦的许多著作,其中有一部《天文气象杂占》,成书于战国时期,该书以象征十四国的云气开头,说“楚云,如云而白”,列为第一,然后列举了赵、中山、燕、秦等十三国的云气,大致从北方开始,从西北向东南,按一定的地理位置秩序排列。该书的作者估计是楚国人。书中还记载了任氏、北宫等有关天文方面的论述,这些人大约也是楚国的天文学家。该书还绘有 250 幅云、气、

彗星、恒星等图象,其中有 29 幅各种形状的彗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甘德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天文学家。甘德长期观察研究天象,曾经系

统地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规律,精密地记录了黄道附近的恒星 158 座、511 颗的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编成恒星表,还写有《岁星经》和《天文星占》两部天文著作。后来,人们把《天文星占》与战国时期魏国著名天文学家石申的《天文》,合成一书,名叫《甘石星经》,也叫

《甘石星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份恒星表。

甘德观察到木星很大并且有光,好像有小赤星在它旁边。小赤星也就是木星的第三号卫星。根据现代观察,木卫三呈橙黄色,古代的“赤”指浅红色,颜色基本一致。据推算,甘德发现木卫三的年代在公元前 400 年到公元

前 360 年之间,最可能的时间在公元前 364 年夏天,当木星正在宝瓶座运行的时候。世界天文学界认为木星的四大卫星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和德国天文学家麦依耳最早发现的。事实上,甘德比他们要早 1970 多年。

甘德、石申的著作中还有关于 28 宿的记载。28 宿对于划分天区、测定日、月、五星与恒星的位置以及运行规律、编制历法,都有重要作用。1978 年在湖北随县发掘曾侯乙墓时,发现了一个漆箱。盖面黑漆,底色上绘红彩, 中间用粗笔写着一个篆文的大“斗”字,绕“斗”字一圈,用篆文写着 28 宿的古代名称。盖面一端绘青龙,一端绘白虎,四角有“回”型图案。这一重要发现,充分证明《甘石星经》中关于 28 宿的记载是可靠的。

战国时期,楚国已经采用《四分历》作历法,规定一回归年等于 365.25

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与古代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在公元前 46

年采用的历法天数相同,但《四分历》比《儒略历》早 300 多年。《四分历》

499

还规定一朔望月等于 940 日,在19年中插进七个闰月。《四分历》还把一年

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对农业生产很有利。

楚国的文学艺术也很发展。宋玉,比屈原稍晚,以擅长辞赋著名,作品有 16 篇,《九辩》是人们所公认的。宋玉的骚体诗,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浪漫主义手法,采用了楚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给以提炼和加工,创造了许多具有巨大艺术魁力的人物形象。从形式上看,他发展了楚辞,成为一代新的文学形式汉赋的开创者。不过,这种赋也导致了着意讲究辞藻、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风气的产生。

音乐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随着生产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繁荣。春秋时期,我国的音乐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有东南西北四方之音,其中南音包括楚音、吴音和越音。楚国是以音

乐和舞蹈之邦而享有盛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发展很快。

西汉时期的刘向在《新序》中记载了宋玉回答楚王的一段故事:“有个人在楚国都城郢中演唱,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都城中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唱《阳陵采薇》,跟着唱的人有几百人,再后来演唱《阳春白雪》,都城中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下里巴人》尽管是楚国的民间歌曲, 但在郢都一个城市里,能够跟着唱的,居然有几千人之多,可见楚国音乐的普及程度是很高的。还有《阳春白雪》等比较高深的歌曲,可见楚国音乐的发展程度。

楚国还有一整套的高级乐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乐器 124 件, 不但品种多,数量大,而且按照演出实况悬挂陈列,井然有序,场面十分宏伟壮观。如果说长沙的马山楚墓是一座丝绸宝库的话,随县的曾侯乙墓简直可以说一座地下音乐厅,难怪有些外国专家把它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奇迹”。

乐器中有编钟 64 件,包括纽钟 19 件,角钟 45 件,还有缚钟一件。出土

时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最大的一件角钟高 153.4 厘米,重 203.6 公斤,形体和重量都超过了以前出土的同类文物,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庞大的乐器。整套编钟花纹纤细,形体美观,没有铸造方面的任何缺陷。

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是曲尺形,正架长 7.48 米,高

2.65 米,侧架长 3.85 米,高 2.73 米。横梁是木质,刻满彩绘花纹,两端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作为装饰并起加固作用。中、下层横梁分别由三个佩剑铜人用双手或头承顶着,下层铜人站在大型雕花铜座上。整个钟架结构牢固,虽然承受了五千多斤的重量,在地下经历了两千多年,仍完好无损, 和以前一样。旁边有六个丁字形木槌和两根细长木棍,供演奏者用。

每件钟上都有关于音乐方面的错金篆体铭文,总共有 2800 多字,并在鼓部与隧部标有音阶名称,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部位,就能发出符合铭文的乐音,特别是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而且音域宽广,可达到五个半八度。中层角钟是主要部分,音域是三个半八度音阶。下层角钟体大壁厚, 声音深沉宏亮,可以作和声,烘托气氛。上层纽钟可能主要是定调的。编钟十二个半音兼有,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经过测试,这套编钟至今演奏起来,仍然音乐优美,和谐动听。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的这批稀世珍宝,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我国已经成功地制成了编钟的部分复制品。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它既奏出了如歌的旋律,又在伴奏和伴唱时,发挥了铿锵轰鸣的效果,甚至站在十几米以外,也能感到空气的振荡,这都是别的乐器所无法达到的。编钟不但能演奏我国的古令名曲如《胡笳十八拍》、《满江红》、《梅花三弄》、

《浏阳河》、《洪湖水、浪打浪》等,而且也能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欢乐颂》的旋律,《一路平安》等外国名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绘画有很大的发展,各种用具、武器、礼器、建筑物上,往往绘以各种图画作为装饰,增加美感。例如,纪南城南垣水门外曾出土彩绘编磬 25 具,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笔法活泼流畅,是音乐和美术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不可多得的珍品。

楚国还流行在丝织品上绘画,这种画称为帛画。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

出土了三幅帛画,其中一幅四周画着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间写有文字,其中许多字至今还无法认识。另外两幅,一幅是《人物御龙帛画》,1973 年出土于长沙城东子弹库的楚墓中,长 37.5 厘米,宽 28 厘米。画面有一位神态刚毅的中年男子,身材修长,头戴高冠,身穿广袖长袍,腰佩长剑,手挽缰绳,站在蛟龙身上。蛟龙头高昂,身平伏,尾上翘,有如龙舟。龙尾巴上还站着一只扬头的仙鹤,龙的左下角,还有一条鲤鱼在游动。蛟龙乘浪腾水, 人物头顶上的华盖缨络迎风吹拂。看来,人物正升在云烟缥缈的广阔无际的天空。这是一幅描绘墓主人的御龙升天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出之作。

另一幅是《人物龙凤帛画》,1949 年 2 月出土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的楚墓中,长 31 厘米,宽 22.5 厘米,画面构图分上、中、下三层。主体是中层的妇女,她站在下层的大地上,侧身面向左上方的龙凤站立,身穿宽袖细腰拖地的长袍,双手合一,面部表情肃穆、虔诚。上层的天空中,左边有龙, 头朝上,长着双眼,身躯细长弯曲,两侧各有一脚,尾端卷曲,作扶摇直上之状,妖娇上飞,生动有力。右边有凤,圆目长嘴,昂首仰天,苍劲刚直, 两足奋力,展翅飞腾,龙凤紧相呼应,并且和妇人声息相通。

这两幅帛画尽管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帛画,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这两幅画都是楚国画家所作,这就充分反映了古代楚国高度发达的绘画艺术水平。

雕刻,楚国这项古老的艺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加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楚国雕刻艺术中发展最突出的是木雕。楚国木雕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彩绘木雕座屏。该屏 1965 年出土于江陵纪南城西望山一号楚墓。屏高 15 厘

米,宽 51.8 厘米,屏面厚 3 厘米。屏面由镂空透雕的凤、鸾、鹿、蛇等 27 个动物组成,中部有双凤共衔一蛇,双爪抓二蛇,左右两半对称,各以嘴、爪制伏两条蛇的鸾鸟为中心,这两条蛇盘作一团,分别咬住鸾鸟两边奔跑的梅花鹿的前上肢,底座是浮雕,有大蛇、青蛙等 24 个动物。整个画面,表现出凤鸾为保护遭受侵害的梅花鹿,正奋力与恶蛇拼博。恶蛇被强敌袭击,已缩成一团,面临失败。这幅画充分反映出楚国人民爱护善良、驱灭邪恶的崇高精神境界。从艺术成就来看,把这样多的动物纠结于这座小小的座屏上, 布局严谨,疏密适宜,前后、上下。左右都很对称,可见作者颇具匠心。而且,所有动物的形象,个个鲜明生动,呼之欲出,刀法娴熟,线条圆润流畅, 表明了作者技法高超。同时以黑漆为底施以朱红、灰绿、金银等彩绘,色彩绚丽,鲜艳夺目,更增加了动物的生动性。所以,这件座屏,堪称我国古代木雕艺术的瑰宝。

彩绘虎座鸟架鼓,是楚国木雕艺术中的另一件珍品,该鼓以一对相背而卧的猛虎为座,虎背上相背矗立着一对巨大的禽鸟,双鸟冠与双鸟尾连结处, 形成三角形鼓架,使这只双面鼓悬空而挂,鼓架上涂以彩色髹漆。造形奇巧, 形象别致,刀法娴熟,色彩绚丽,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楚国的哲学和史学也很发达。春秋末年,楚国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相传孔子曾经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他说:“善于做买卖的人,深深地收藏自己的宝货。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外貌好像很愚鲁。你应该克服那些对你毫无好处的骄气与贪欲。”孔子非常佩服他,回去对弟子们说:“老子不是鸟兽虫鱼所能相比的,他的思想非常广阔,好像龙一样, 乘风云而上青天。”

老子著述五千余言,叫《老子)。《老子》一书分《德经》和《道经》两部分。老子是一个伟大的哲人。他在《道德经》中,把“道”作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体,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也是客观规律,是绝对永恒存在的本体。他的著作最初形成了唯物主义体系。关于“道”作为事物本体的表述,贯穿于《道德经》五千余字之中,系

统地反映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根本否定了神的存在。否定了神对世间万物的创造和主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道德经》就包涵了无神论思想, 是很了不起的。但是,《道德经》中表述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有缺点的。比如说“道”和“无”概念就有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这反映了老子唯物主义思想的直观性、幼稚性、不彻底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下,这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这些缺点,被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神论者利用和发展,而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正确内涵。

在《道德经》里,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描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充满着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老子不仅认为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互相对立统一,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老子观察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现象。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这反映了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道德经》里,老子多次提出,观察事物要客观,不能主观。在这里, 老子的认识论是含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意思的,接近于唯物主义认识论。但老子没有看到斗争在事物转化中的作用,主张“知足”,“寡欲”,提倡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实行“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极为丰富。德国 18 世纪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思想很贫乏,老子才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德国另一位哲学家尼采评论老子说,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在中国,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他那里各取所需。道教在形成过程中,也利用他的巨大影响,利用“道”、“自然无为”等学说,然后加以附会引伸,制定了道教的教义,把他尊为道教的创始人,上尊号为“道德天尊”。唐朝, 他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朝,他被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我国历史学源远流长。在中原地区的影响下,春秋时期楚国也正式设立了太史和左史。楚国在史官记载史事的基础上,也曾经编过史书。孟子说“晋之《乘》,楚之《铸杌》,鲁之《春秋》,一也。”可见,楚国的《铸杌》和记载鲁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一样,是记载楚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不过,《铸杌》一书早已失传,现在流传的《楚史铸杌》是后人伪作的。

楚国历史与文化,光辉灿烂,是一个奥妙无穷的迷宫。楚国人民在农业、手工业、天文历法、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哲学、史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随着最近几十年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楚文化考古的发现,方得以昭彰于世的。关于楚族的源流,楚族何时形成的,古楚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等等,这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楚文化的奥秘,有待人们继续去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