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蕴涵——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是古代解释自然界阴阳两种物质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理论根据及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哲学概念。我国古代各种建筑活动,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出发点,也是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布局、定位形制及色彩装饰,无不贯彻了阴阳五行的种种原理。

古建中体现的阴阳观念

阴阳相成、阴阳合德的观念,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充分体现。一般认为,建筑物为实属阳,庭院空地为虚属阴;室外为阳,室内为阴;石土为阳,林木为阴;水为阳,山为阴;南为阳,北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受阳光直射空间为阳,阴面空间为阴;地上为阳,地下为阴,等等。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阴虚阳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充分体现了古人阴阳互根的审美思想,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是如此,水乡江南一些典型的民居也是如此。

总体上来说,较正规的官式建筑与公共建筑,主要包括皇宫、庙宇、皇陵、官衙和城门等,一般都严谨、高大,相对表现出阳刚特征;而民居建筑,一般都布景灵活、谦和自然,相对表现出阴柔特征。

再从地域来说,北方建筑阳刚之气较重,南方建筑阴柔之气较浓。同时,同一个建筑物单位或建筑群,也有阳刚、阴柔之美的对比。

北方以北京紫禁城为例,总体上有阳刚之美,而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与左右配殿相比,则前为阳刚,后为阴柔;以“三大殿”与御花园比较,又前为阳刚,后为阴柔。

南方以江南农村住宅为例,其建筑风格朴素自然、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幽林曲溪自然融化,亲切、秀丽而又含蓄。显示出阴柔之美。

阴阳相生,阴阳和谐观念,在我国古建筑中无所不在,其“阴阳”观念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建筑选址方面,一般认为背山面水为佳。山为阴,水为阳。背山面水的场地给建筑提供了阴阳相生的环境。相对来说,庭院场地为阳,树木花草为阴。

在场地设计方面,我国古代建筑一般都将建筑、园林或庭院融为一体;建筑为阳,园林、庭院、天井为阴;在庭院中,一般喜欢植树种花。

在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模仿太极图,以地面为阳,水面为阴,呈现阴阳交合、阴阳平衡的状态。古人认为方位有主从,可分阴阳,南北相比,北为尊。阴阳与尊卑思想,结合日照的特点,使得建筑坐北朝南成为古建筑的普遍要求。

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古建筑一般都遵循这样的阴阳数理。如北京紫禁城内城的城门南设三门,南为奇数,为阳;北设二门,北为偶数,为阴。又如我国古塔,认为天在上,所以建筑层数要配合天数,即奇数;地下是方的,在下,所以平面形状要合地数,即偶数,塔的平面都是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

佛教建筑如同佛教一样,作为一种异质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土文化产生矛盾,而以塔为中心的塔庙形式就是如此,一个以塔为中心,一个以宫室为中心。

对于佛教建筑,古代工匠们有两种选择,要么在引入塔庙时原原本本地继承其布局形式,把塔放在系统中心;要么引入塔庙,但宫室的中心地位保留,把塔放在次要的位置。

毫无疑问,后者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取前者,工匠即使有心,这样布置的建筑也是绝对无法修建的。这样,原本以塔为中心的塔庙形式就被改造成为以殿堂、宫室为中心的我国特色的建筑布置形式。因此,佛教建筑同样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相生,阴阳和谐观念。

我国佛教建筑这一本土化进程的代表,就是北魏都城洛阳的布局。北魏都城洛阳在景观上形成了两套并不一致的系统,一方面是以中轴线为枢纽,两侧尽可能对称布局,并且主要是平铺展开的,以充分展示以宫殿为主要目的皇权秩序系统。另一方面则是突出高耸的体量,杂错于皇权秩序系统之中,游离于原有结构的佛教景观系统之外。

总之,阴阳系统的整体性思维造就了我国特有的建筑布局。我国古代建筑就像国人的性格一样倾向保守和隐忍,但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人在阴阳思想指导下,重整体、顾大局、重家庭的情怀。

【旁注】

官衙:我国古代对政府机关的通称。也称衙门。别称是六扇门。“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

三大殿: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天井: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不同于院落。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份,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天井。

太极图:据说是宋代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太极图式说是《易经》“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与内宇宙全息。

布局:建筑上特指建筑物或物体居处的相对位置的排放。洛阳城是我国古代都城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都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都。北魏洛阳建筑布局形制,代表了佛教建筑在我国本土化的进程。

【阅读链接】

据说古都北京是按照《周易》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处古老的建筑,都蕴含着《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辉。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八卦的原理设计的,是按照八卦的方位建造的。内城、皇城、皇宫是按“天地人三才”设计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也是根据《周易》而来。天坛、地坛内涵的“数”符合《周易》原理,并按《周易》“元、亨、利、贞”命名坛门。

总之,《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城,皇城,后宫在设计和命名中所遵循的重要思想,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我国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北京紫禁城与阴阳五行

《周易》最早论及建筑起源和基本功能,《系辞下传》中说: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黄帝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的环境,于是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周易》所蕴含的象、数、义、理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阴阳学说,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在这方面,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堪称典范。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上的基本范畴,阴阳思想是揭示万物运动过程中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北京紫禁城规划中的阴阳学说的运用,使其整体布局形成了一个阴阳互补、互助互动的活体,可谓独具特色、独树一帜。

北京紫禁城位于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其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有房屋890座,共计8707间。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

我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垣、紫微垣、天帝垣三垣。其中的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代皇帝将都城北京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

在我国古代建筑师看来,空间概念永远是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于统一体之中:刚柔、静动、虚实、无有、小大、伏起、敛放等阴阳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化的关系之中。

因此,紫禁城的建筑师把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即后来的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即中和殿、谨身殿即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3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

以上是“前廷”,属阳。古代数字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按照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15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

乾清宫的宫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6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

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3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

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7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9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这是按照按八卦易理布局的。八卦易理中的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城用九数,乃是“阴中之阳”。

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3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2个,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5个门,取象于人。如此,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和钟楼。建筑轴线达到7.5千米,是明初时的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15之数。

阴阳的思想是通过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物象反映出来的,即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因此,紫禁城也反映了“五行”思想,主要是色彩的运用。

在五行的颜色属性上,属金的颜色有白色、杏色和金色;属木的颜色有青色、绿色;属水的颜色有黑色、蓝色;属火的颜色有红色、紫色;属土的颜色有黄色、棕色。

紫禁城在色彩应用上,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

同时,紫禁城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周易》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五行学说中还有“相生相克”的说法,因此三大殿多用红色墙壁和油饰体现“火生土”的规律,尽量少用绿色,也不种植树木,就是为了防止“木克土”。

总之,北京紫禁城建筑的规划布局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是传统文化的典范体现,堪称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

【旁注】

紫微垣:“三垣”中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以北极为中枢。有十五星,分为左垣与右垣两列。古代认为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预测帝王家事便观察此天区,认为此区星象变化预示皇帝内院,除皇帝之外,皇后、太子、宫女等命星皆居于此,流星现则内宫有丧,星象异则内宫不宁。

寝宫:指我国古代皇帝、皇后起居的宫室,也指帝王后妃的宴居之所,也指帝王陵墓中放置灵柩的地宫。在故宫内,后三宫的第二殿交泰殿,便是明代皇后的寝宫,也是清代是皇后生日时接受礼贺的地方。后三宫的第三宫坤宁宫,也是明代皇后的寝宫。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据《吕氏春秋·通诠》载,明堂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之玄堂。”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伏羲之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伏羲据此画出八卦,以表示天地万物的阴阳规律。

相生相克:原指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相克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规律。后来引申为一般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阅读链接】

明清两代,建筑技术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设计与施工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便于施工和经费的管理。清代宫殿修造,由内务府会同工部共同掌管。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紫禁城的修缮事宜。营造司设“样房”和“算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和估算工料。

明清两代,砖瓦和琉璃构件的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以往。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琉璃瓦顶,重要殿宇使用金砖墁地,建筑装饰也极尽奢华。

古建筑色彩与阴阳五行

我国古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为阴阳五行的深刻内涵。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并通过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表现出来。季节的运行、方位的变化、色彩的分类,都与五行密切相关。

在五行学说中,东方属木,用青色土;南方属火,用红色土;西方属金,用白色土;北方属水,用黑色土;中央属土,用黄色土。同时还提出以青绿色象征春季,以红色象征夏季,以白色象征秋季,以黑色象征冬季,以黄色象征中央。

就五行学说中5种颜色的“地位”的象征性而言,西周时规定以红、黄、青、白、黑为正色,天子宫堂为丹朱色,诸侯为黑色,大夫为绿色,士人为土黄色。

自西周以来,在官方建筑中,黄、红色是用得最多的。黄色就被看作是居中的正统颜色,也是最美的颜色。《易经》中也说:“天玄而地黄。”土居中,因此黄色为中央正色。

黄色的具有居中至美之性,自然也就成为表达皇权重威的色彩。历代宫殿建筑,因专为帝王所用,也以黄色为主要的装饰色彩。

黄色是帝王之色,庶民不能滥用,所以皇家宫殿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宫殿群外的围墙呈红色,象征着中央政权。至于一般市民住宅,只能使用灰色。比如清代规定,公侯以上地位的门屋为金色即黄色,以下则为绿色、黑色以至民居的灰色。

红色也是五色之一,古人认识红色很早,并把它作为美好的象征。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建筑装饰在色彩的选用上就显得较为谨慎。一般来说,在表示幸福和富贵之时多用红色,为祝愿平和时多用青色。

白色除了在江南的民居建筑中用作墙体的颜色外,一般也不常用。黑色在建筑中仅用以描绘轮廓,此外不多用。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唐代以前多以朱、白两色为主。敦煌唐代壁画中的房屋,木架部分一律用朱色,墙面一律白色,屋顶以灰、黑简瓦为主,或配以黄绿琉璃瓦剪边,色彩明快。

宋代木架部分采用华丽彩画,而屋顶则用琉璃;发展至明代,除琉璃瓦外,还有白、黄、红、棕、绿、蓝、紫、黑等色的砖,七彩纷呈,光晶耀目。

宫殿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的总体趋势是越往后越繁艳。以北京故宫三大殿为例,太和殿殿内沥粉金漆木柱与精致的蟠龙藻井装饰,又是红墙黄瓦,显得富丽而雄浑;中和殿为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设鎏金宝顶;保和殿也是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凡此一切,都是在象征华贵、庄严、兴旺的皇家气象。

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色彩的运用在文人园林中同样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文人园林建筑的清淡素雅、质朴平和的色彩追求则表现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超凡脱俗、自然雅致,是文人园林的风格追求。无论是无锡寄畅园还是苏州拙政园、留园、西园、网师园,它们的建筑,从尺度较大的厅堂、楼阁到较小的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黑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没有大红大绿,也没有彩画。

文人园林周围的植物,讲究四季常绿,最爱用青竹,或连绵成片,或于庭前屋后散置数株,水边植垂柳,水中种莲荷,是一种平淡质朴的美。所以,与宫殿与皇家园林以黄和红为主要色调的装饰相反,白和黑则是文人园林建筑装饰的主色调。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装饰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是无色之美、本色之美,也就是自然、朴素之美。

从有色达到无色,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文人园林中,无论是建筑小品,还是叠山垒石,都以原色、本色出现,黑色的屋顶和白色的墙壁组合在一起,对比效果鲜明强烈,显得黑色愈黑而白色愈白,而灰色的水磨砖往往作为门框、窗框、墙脚等介乎其中,这种黑白相半的中性色,和黑相比则“明”,和白相比则“暗”;其实,白就是极明的灰,黑就是极暗的灰。

在园林建筑中,光度最高的白、光度中等的灰和光度最低的黑,既有层次中的比较,又有变化中的统一,构成一个非彩色的色阶序列。

从总体上说,我国古代建筑装饰色彩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

比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再衬托一层乃至三层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民居、园林建筑则以黑、白二色为主调,等等。

总之,古代建筑装饰色彩的运用,是中华民族心理和审美特点的直接体现,体现出了清醒的理性精神和现实主题。

【旁注】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士人:是我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

庶民:指一般的民众。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据说,在舜帝管理的时期,孩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陕西咸阳秦皇宫壁画残片,距今有2300年。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是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

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建筑小品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造型活跃在古典园林,给人以美妙意境,情趣感染。

色阶:是表示图像亮度强弱的指数标准,也就是色彩指数,在数字图像处理教程中,指的是灰度分辨率,又称为灰度级分辨率或者幅度分辨率。图像的色彩丰满度和精细度是由色阶决定的。色阶指亮度,和颜色无关,但最亮的只有白色,最不亮的只有黑色。色阶表现了一幅图的明暗关系。

【阅读链接】

色彩作为构成建筑景观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及精神感受。不同的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色彩所引进的联想和感情,直接关系到环境气氛的创造。

同样的色彩在不同的建筑环境中也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有序的建筑色彩搭配,不仅能带给人们一种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且也使得城市更富有独具个性的魅力;否则,杂乱无章的建筑色彩带来的只能是色彩污染,长此以往,则会造成人们视觉上的疲劳,也会给城市的形象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