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坎儿井的用途

一提到沙漠,人们一定会想到干旱地裂、飞沙走石、酷热难当……

为了防止水分蒸发,我国干旱地区的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采取了在地下开渠引水的措施,这就是坎儿井,也叫做阴渠。

坎儿井都是一直挖到山脚下,把高山上冰雪融化后渗到地下的水引过来。挖坎儿井时,先要在山脚下挖一口立井。当这口井打出水后,再按照引水的方向每隔18米挖一口立井。

这些立井是供挖暗沟时出土和通风用的。立井挖好后,再向横的方向挖暗沟,把所有的立井连接起来。暗沟是通水的渠道,是坎儿井的主要部分。坎儿井挖好后,要用石板和树枝盖上井口,这样,既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风沙侵入。通过暗沟把水输送到地面的水池里,人们就可以随时使用了。在我国的陕西、新疆等地方,这样的坎儿井有几千口。最大的坎儿井一天能浇1500亩农田。我国最早的坎儿井在陕西大荔县,叫做龙首渠,是在2000多年前挖成的。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而成。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其他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省叫做“井渠”,山西省叫做“水巷”,甘肃省叫做“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它们为“地下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