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

提起《圣经》,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基督教。因为《圣经》是基督教的一部经典。其实,《圣经》原先并不是经书,而是古代东方一个民族的文献总集。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包括“法典”(也叫“摩西王经”)五卷、“先知”二十一卷、“杂著”十三卷,共三十九卷。按内容性质,《旧约》又可分为法典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四部分, 其中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如《伊甸乐园》、《诺亚方舟》),英雄故事(如

《出征埃及记》、《大卫和参孙的故事》等),诗歌(如《底波拉之歌》、

《耶利米哀歌》),戏剧(如《伯约记》),小说(如《路得记》、《但以理书》);此外还有寓言、格言、箴言、先知预言和谚语等。《旧约》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集中了古代希伯来文学的精华和主要成就。这四部书成书的时间不等,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

《新约》产生的时间较晚,约完成于公元三世纪。全书共二十七卷,都是用希腊文写成的,也分为四部,即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和启示录。基督诞生之后,为了宣传它的教义,把《旧约》和《新约》合并为《新旧约全书》,做为该教的经典。后来人们又把它尊称为《圣经》。

自从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欧洲的历史便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了。《圣经》也成为欧洲社会生活中一本影响极为深远的书。其中所描写的耶稣传道时宣传的善良、正直、宽恕等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伦理观被接受,为欧洲人民代代相传,成为欧洲文化、思想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欧洲的文学和艺术都离不开《圣经》,不懂《圣经》就无法真正认识欧洲的文学和艺术。近代欧洲的许多第一流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圣经》的影响,而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的绘画及雕刻艺术更得益于《圣经》。比如:欧洲的绘画之父、现实主义的鼻祖乔托·基·班多涅年轻时就制作过一件巨大的高达五米的十字架,上面刻着耶稣的受难像。他的名画《诞生》描绘的是圣母玛利亚俯视着刚刚诞生的圣子,充满了母性温柔的动人情景;

《悲悼》绘的是围拢在基督的尸体旁边、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人群;《星相家的朝拜》中一群前来朝子的星相家呈现出一片庄严肃穆的节日气氛;他最著名的教堂壁画之一的《犹大的接吻》全力表现了善与恶之间的紧张冲突。文艺复兴时代早期佛罗伦萨另一名著名画家马萨乔创作的《圣母子和圣安娜》、

《失乐园》、《带银币的怪物》;著名雕刻家陶那德罗创作的青铜雕《大卫》, 早期佛罗伦萨著名画家森德罗·波提切利创作的《圣母餐》、《端庄的圣母》等艺术珍品都取材于《圣经》故事。文艺复兴时期,塑造圣母形象的画家不胜枚举,但是成就最高的要首推拉斐尔·山蒂。他的两幅杰作《圣母格朗杜卡》和《圣母德拉·谢季阿》把作为母亲的形象处理得细微、优雅。《西斯廷圣母》是他绘制斯坦司诗的时期创作的。多年来,她一直是圣西斯廷教堂祭坛上的圣像。西斯廷教堂(画由此而得名)座落在意大利一个名为配森萨的小城里,然而这幅画后来的命运是令人惊异的。1754 年,僧侣们以二万威尼斯金币把她卖给了德雷斯登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