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莎士比亚——歌德
在德国文学史上,歌德和席勒是公认的两根擎天巨柱。他们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使德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人把歌德称为德国的莎士比亚,这种称谓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这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以他毕生的精力,对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德意志民族语言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德意志文化、乃至欧洲文化中后来的那些生机盎然,如清泉喷涌的作品,大多是在他的孕育下出现的。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母亲又是一位贤妻良母,所以,歌德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从小就享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语言才能得力于他的父亲,因为父亲先后为他请了好几位家庭教师;而文学上的启蒙教育则归功于他的母亲,因为她生性乐观,说话和气, 特别善于讲故事。幼年的歌德经常倚坐在母亲的身旁,听她讲述一些优美的童话,这些童话打开了歌德的思路,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因而使他成了一个早熟的孩子,加上他聪颖好学,很早就学会了拉丁文、法文、希腊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和英文。歌德八岁时,曾给外祖父母写过一首诗,十一岁时, 又根据神话编写过一个剧本。
歌德十六岁那年,告别家乡去莱比锡大学学习。他父亲满指望他能像自己一样也读个法学博士,可歌德对法律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渴望成为一个诗人,于是改学文学。他曾因病中途退学,病愈后又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上学。在斯特拉斯堡,歌德结识了许多朋友,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比他年长五岁的赫尔德。这位当时在德国文学界已经很有名气的文艺理论家给正在觉醒的歌德打开了眼界,使他看到了一个新的天地。赫尔德向他介绍了民歌、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创作上一扫过去陈规旧习的清新之风,使歌德耳目一新。
歌德虽然在斯特拉斯堡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安心从事律师工作。狂飙突进时期,他朝气蓬勃地擂响了这场运动的战鼓,一支铁笔直指腐朽的封建统治,接连写下了许多作品。如诗剧《普罗米修斯》、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书信小说《小年维特的烦恼》等。这些作品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容都是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的;艺术形式上则打破了旧的传统。它们无情揭露了那行将衰亡的封建社会里形形色色的腐朽、丑恶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1775 年,年轻的魏玛公爵出于对诗人才华的敬仰,执意邀请歌德到他的公园里当大臣,歌德推辞不下,竟然在魏玛的官场里混了十年。在这期间, 他的创作虽然微乎其微,只写过一些短小的抒情诗,如《浪游人的夜歌》等, 但这些作品却是世界抒情诗中的珍珠,表达了他个人情感与自然界的结合,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786 年秋,歌德毅然决定改名换姓,不辞而别,悄悄地只身离开魏玛,前往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他去意大利的目的,就是要摆脱魏玛宫廷的贵族生活,想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意大利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他在那里接触了古典文学艺术,使他的艺术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那里,他创作了《伊菲格尼》和《哀格蒙特》两个剧本。两年之后他又回到了魏玛,但是,他不想再作一个政治活动家,而要作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家。从 1794 年秋到 1805 年春,歌德同席勒进行了十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在
此期间,歌德又三次旅行瑞士,并访问了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乡。席勒的剧本《威廉·退尔》就是根据歌德的介绍和一些史料,加上他本人的想象创作而成的。
歌德的晚年是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自传体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抒情诗《西东合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和悲剧《浮士德》。悲剧《浮士德》是歌德全部作品中占首要地位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名著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写这部悲剧, 从开始到完成长达六十年之久,几乎用了他毕业的精力。这部悲剧是用诗体写的,分为两部,共一万两千一百一十行,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石。
第一部:年已半百的浮士德过着学者生活。他知识渊博,受人尊敬,但他的知识全是没有用处的死知识。正当他绝望时,魔鬼靡非斯特与他订约, 浮士德放弃了学者生活;魔鬼帮助他获得了一个小市民姑娘甘泪卿的爱情。后来,甘泪卿误毒死自已的母亲,溺死自已的婴儿,浮士德又杀死了她的哥哥,于是,甘泪卿被判处死刑。浮士德追求私欲和享乐,良心受到谴责。
第二部:浮士德被魔鬼带到一个皇帝的宫廷里,他用靡非斯特的魔法, 让古希腊美女海伦出现,供皇帝取乐。后来,靡非斯特又设法让浮士德神游古希腊,还让他和海伦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儿子又死了,海伦也消逝了,他只落得孤苦伶仃,只身一人。在这之后,浮士德被海伦的衣裳化成的云彩送回到高山之巅。他看着海潮的涨落,想把沧海改造成桑田。他平定了内乱,皇帝在海边封给他一块土地作为奖赏。于是,他率领人民,开始了改造大自然的伟大业绩。这时他已百岁高龄,双目失明,可是内心里却激情满怀。正当广大人民在土地上劳动的声音,使他受到鼓舞、感到快慰和满足时,他却倒地而亡。靡非斯特正要捕捉他的灵魂,天使们却把他背上了天堂。
《浮士德》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倾向,表述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他脱离枯燥的学者生活,原本想在爱情的生活中开创一个通向“个性解放”的道路,但实践证明,在德国现实中,由于封建、教会势力的负隅顽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他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只能是场悲剧。而只有“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的人生才是最理想的人生;只有“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