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星期天,晚上8点,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男孩在隆冬的严寒中诞生。第二天清晨,他被包在羊毛毯里,于大雪纷飞中送到当地的巴罗克教堂,在那里接受洗礼。凛冽的寒风像利刃一样呼啸着,这个包裹在羊毛毯里的婴儿,居然没在途中冻死。

这个男孩,就是莫扎特。

父亲雷奥博是萨尔斯堡宫廷的作曲家和音乐指挥,著名小提琴手,还著过一本《小提琴之艺术》。母亲安娜·玛丽娅,是当地最漂亮的夫人。莫扎特生得额头开阔,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聪慧,水灵,当人们问:“小家伙,你那双眼睛看到的是什么?”莫扎特会奶声奶气地说:“我看到的是好听的音乐呢!”瞧他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闪耀着天才的光芒,好像在说:我不能写诗,我不会画画,可我能谱曲,亲爱的朋友们,我生来就是一个音乐家。

3岁时,父亲教7岁的姐姐安娜弹钢琴,坐在钢琴旁玩积木的莫扎特,听到琴声就会松开手中的玩具,不由自主地向钢琴奔去。4岁时,父亲半认真半逗乐地教他学弹琴,一年后,他就迷上了音乐,对别的游戏都不感兴趣,整日只是练琴。

小家伙感情丰富,听觉灵敏,最微弱的声音变化也能感觉得到,一个全音的八分之一音程他都能辨别。有一次,他听见了喇叭声,顿时有异常感觉,竟然陷入痛苦之中,乃至倒地气绝。莫扎特记忆力特强,一个亲友在他家演奏小提琴,他听了那人的小提琴音调,数日之后,还能清楚地记得其调子的高低,并对那人说:“你用的小提琴比我的小提琴的音调降低四分之一全音。”那个亲友被小莫扎特惊得张大了嘴巴。

提起拉小提琴,莫扎特还从没有学过,有次,父亲的朋友来家中拉重奏,莫扎特非要把自己算上一名,父亲说:“你没拉过小提琴,别胡闹了。”而莫扎特却说:“拉小提琴是不用学的。”果真,他拉得很好。父亲的朋友拉着小家伙快活地叫道:“这可真神啦!”

莫扎特的音乐天才,令父亲吃惊。1761年,莫扎特才5岁,就能像模像样地试着作曲了,这年,由他父亲记谱,记下了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首大键琴曲。这是人们常见的莫扎特最初的创作。此曲当然十分简单,很明显是儿童心情的流露,但他抒发得相当出色。这说明,早在童稚幼儿时期,莫扎特就有了纯正而健全的乐感,那些美妙的旋律,是从他心灵深处流出来的。

父亲看出儿子是一棵好苗子,就决心全力以赴地培养他。在莫扎特成长过程中,父亲将自己的智慧、慈爱全部倾注给了儿子,这一点是任何人所无法取代的。莫扎特说:“第一位是上帝,第二位就是我父亲。”

教育莫扎特,培养莫扎特,既要训练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小提琴与钢琴演奏家,又不要压制他自发的作曲欲望,让他那天然自成的音乐才华,放射出光焰夺目的色彩,这给莫扎特的父亲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多少具有音乐天赋的人,就像流光闪电,昙花一现,或因为引导不慎,或受到某种压制,而没有成为真正的天才。从这一点上说,莫扎特是幸运的,父亲循循善诱,要求既严格又没有一味地采用呆板的教学方式,而是让他充分地发挥音乐天赋。父亲说:“好孩子,咱们来弹一首曲子吧。记住,旋律是音乐的精髓,是一匹在声音的大道上驰骋的骏马……”

从6岁开始,莫扎特就不断地赴各地演奏旅行了。有一次,他随父亲到维也纳,皇后玛丽娅·特雷莎非常喜爱他,他在皇后面前演奏之后,爬上皇后的双膝,搂着她的脖子亲热地吻她,并指着周围的人说:“我多么喜欢你们。”第二年,莫扎特又到德意志南方各地巡回演出,接着到了巴黎,巴黎有一个妇人会唱意大利的歌,让7岁的莫扎特为她弹奏。莫扎特听她唱了一遍之后,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配出和声而弹伴奏,从头到尾,一点不错。唱完之后,他要求那妇人再唱一回,自己在琴上另配新的伴奏。这样反复唱了10遍,莫扎特的伴奏每遍都有新的变化,旋律源源不绝地从他脑海流出,变化无穷,听者无不为之惊叹!那妇人激动地说:“真是一个罕见的神童啊。”从此,莫扎特就有了这个令人闻名起敬的“音乐神童”的美称。

莫扎特在童年时代即崭露头角,他的小手指在琴键上表现的高度纯熟的技巧搞得听众们连气都喘不过来,当他父亲带他去拜见大诗人歌德时,歌德说:“莫扎特是世界的第九奇迹!”我们知道,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的阿苔密斯神殿,奥林匹克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罗德岛上的阿波罗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的8大奇观。歌德的意思是说,在这8大奇观上,还要加上莫扎特这个第九奇迹!莫扎特的父亲非常自豪,他带着自己的女儿安娜和儿子莫扎特,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儿童,坐着华丽的马车,到欧洲的各地宫廷,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王公贵族和贵妇公主们都被这两个神童弄得如醉如痴,并向他们馈赠无数的礼品,给予无数的亲吻,这是莫扎特的黄金时代。天真无邪的小神童,虽然饱尝坐马车旅行的颠簸,但他还是快乐的。1764年,法国路易十五世在凡尔赛宫中款待这位年方8岁的小音乐家,听他演奏之后,泰丽莎皇后高兴地抱着吻他。然后,莫扎特前往伦敦,英国乔治三世和皇后夏罗蒂,也都被这个神童所迷倒。他在英国皇宫内遇见过巴赫的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位“伦敦的巴赫”说:“许多宫廷音乐家到了最后也没有莫扎特开始的时候懂的多。”就在这一年,莫扎特已开始创作交响曲与奏鸣曲。

从1768年,莫扎特再游维也纳,便着手写歌剧,但未演出。另一部歌剧《巴斯天与巴斯天纳》,则在梅斯摩医生的私人剧院上演。这年,莫扎特12岁。1991年,为了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决定把莫扎特的所有作品搬上舞台,其中包括那些莫扎特儿时创作的歌剧。首演的歌剧是《本都山之王米特里达特》,这是莫扎特还处在变声期时写的歌剧。据报道,虽然这次上演没有什么大明星压阵,但入场券还是被抢购一空。莫扎特曾经说,歌剧是他最早接触的东西。与此相称的是,林肯中心将用歌剧活动来结束这次纪念活动。在最后两周内只有9部歌剧上演,其中8部是莫扎特成年之前的作品。

莫扎特第一部歌剧是他11岁时写的《阿波罗与亚森特》,显示出他对作品结构和布局的精通,令人叹为观止!《埃及王托马斯》,乐队表现手段丰富,并有大段大段的合唱,预示了莫扎特以后更大的成功。14岁的莫扎特不能再当钢琴神童了,于是他创作了第一部正歌剧。这是一种18世纪风行一时的取材于历史或神话题材的歌剧,作曲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上。《米特里达特》就是莫扎特在那时写下的。此剧剧情起伏跌宕,讲的是两兄弟爱上了同一个女人,而此女恰恰是他们父亲的未婚妻。《米特里达特》1771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首演时获得巨大成功,这对莫扎特来说是一种安慰,因为他早些时候写下的《伪装的傻子》曾受到观众的冷落。但是,12岁的莫扎特对此出浪漫喜剧倾注了巨大热情。该剧讲的是匈牙利男爵夫人(伪装的傻子)让一对兄弟误以为她爱上了他们俩的故事。此剧的音乐始终热情洋溢,神来之笔比比皆是,如果你闭上眼睛,它会让你想起莫扎特音乐上最完美、最平衡的喜歌剧《女人心》。

少年时代悄然降临,而莫扎特还没有结束他的神童生涯。在他名扬国外的时候,他曾回到故乡萨尔斯堡,大主教听到人们对莫扎特的赞叹,认为小小年纪的莫扎特,作为演奏家是令人信服的,但说他是作曲家,令人难以置信。为了试验莫扎特的作曲本领,就让他独自一人在一周内写出一部清唱剧,而且在这期间不许他会见任何人。到了约定的周末,莫扎特果然写出了一部108页的大型清唱剧。大主教这才被他独特的惊人才华所折服。

1767年和1772年,莫扎特曾两次抵达意大利,在歌剧的故乡,美妙的旋律和活泼的咏叹调随处可闻,而年少的莫扎特,却以歌剧作曲家的身份,获得极大的成功。在意大利,教皇赐给他一个爵位,14岁的莫扎特就成了“莫扎特骑士”。博洛尼亚爱乐协会吸收他为荣誉会员。当他亲自指挥自己的歌剧演出时,观众们激动地高呼:“小音乐家万岁!”意大利成名的音乐家们感喟地说“后生可畏啊!这个后起之秀将使我们全部自以为是的音乐家默默无闻!”

莫扎特记忆力惊人,再难记的曲子,他听上一遍,即能把谱子全部默写下来。1769年,莫扎特经过罗马城的时候,在法王的礼拜堂听到了格莱格理作的九部合唱曲,这些乐曲都是极其珍贵,被称为“绝密”而从不外借的乐谱,莫扎特回到旅馆后,即凭记忆把这些乐谱全部写出。当他第二次听到这9部合唱曲的时候,发现他所记的乐谱只有两三处差错。

就这样,告别了幸福的童年,告别了欢乐的少年,莫扎特迎来了自己苦闷的青春。年轻的莫扎特下巴已长出了胡须,人们已不再把他当作神童看待。他痛苦地向朋友们表白:“请相信我,亲爱的朋友们,谁也没有像我这样仔细探讨过作曲的技巧,没有一个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反复地、勤奋地钻研过。”可这没用,庸碌的世人已不再将他赏识。

为了生活,21岁的莫扎特和年过60的母亲,离家出外到处求职。母子二人背井离乡,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在巴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把莫扎特介绍给上流社会的查伯托公爵夫人,这位贵夫人请他赴会,他去后先是在接待室里坐了半个小时的冷板凳,接着又等了一个钟头,而公爵夫人此时还在和绅士们玩牌,年轻的莫扎特一腔热望遭到冷落,他十分愤慨,然而为了生存,为了赡养母亲,他不得不负屈受辱,耐着性子等着。后来公爵夫人请莫扎特为他们弹钢琴,而他们却依然漫不经心地玩着纸牌。曲终,当公爵夫人赞美莫扎特的琴艺时,莫扎特知道这只不过是廉价的恭维罢了。他痛苦,他悲愤,他深感自己遭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便悻悻地站起来,拂袖而去。就是在这次不愉快的旅行中,母亲饮恨而终。她老人家本是希望能够看到儿子飞黄腾达,如今却只有失望地撒手而去。莫扎特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失去母亲的痛苦,使得他真想跳进塞纳河去一死了之。在巴黎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莫扎特,不禁放声痛哭。从前他为之倾倒的巴黎,如今却令莫扎特感到极度的失望,于是,他又回到了故乡萨尔斯堡。

父亲为他在大主教跟前谋了一个职,让他在家乡大主教的宫廷当乐师,每日收入25马克,此种境遇令莫扎特十分不满。对于这个高贵的音乐家,大主教为了保持他高高在上的地位,常以命令的口吻教训莫扎特:“好好学点音乐。”这种侮辱,令莫扎特非常反感。父亲含着泪劝告儿子:“依附上帝呵,孩子,领略一下人世间的辛酸吧。”莫扎特曾在一封信中,简洁地总结了那个时代作曲家的社会地位:“我们在12点用午餐,和我们一起用餐的有两个男仆、一个管家、一个制糖果的人、两个厨师、还有我这样一个可怜的小人物。男仆坐在桌子的顶头,我很荣幸地坐在厨师上边的位置上。”莫扎特不堪忍受这种待遇,于是向大主教递上辞呈,大主教粗暴地拒绝了他的请求,还高声地辱骂他,甚至在他顶嘴回敬时,穷凶极恶地把莫扎特踢出门外!莫扎特因此生了一场大病。此后他愤然离开萨尔斯堡,去寻找他的自由和艺术生活。

25岁那一年,莫扎特来到维也纳,作为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为大众谱写乐曲。生活是贫困的,在孤独、寂寞、热情、浪漫的青春岁月里,莫扎特勤奋地创作着。1782年8月4日,在维也纳,莫扎特与康丝丹采·韦伯成婚。康丝丹采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她不懂音乐,但她对莫扎特崇拜,为了避免双方家庭的干预,他俩先逃出来,而后才到教堂举行婚礼。因为这次私奔的体验,莫扎特作了他的一部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这部歌剧上演后,观众简直是疯了,他们狂热地呼唤着莫扎特的名字,把他当作凯旋的将军那样高高地举到头顶。但是,音乐家得到的只是掌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款。因为当时没有制定版税法,利润全归剧院的经理所有。所以,莫扎特依然贫困,在冬天,因为没有钱买炭,这对年轻的夫妇,只好相携着舞蹈,以御寒冷。好在莫扎特有着音乐家的浪漫激情,所以,清贫的生活也显得像童话那样美好。

莫扎特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音乐家。尽管贫困常常折磨着他,但他总觉得人类是可爱的,人们说他是“炎夏的心,春天的面”,他永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一个理想的充满激情和想像力的天才。他把人世间的陷害、欺骗和凌辱看得很淡,相信眼前永远都是一个明朗的天空和美好的世界。在平时,他总是和平而快乐,只要音乐一沾上手,他就把什么都丢在脑后。通常,人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在沉思默想,连走路的时候,也好像在念叨着什么。他坐在桌旁时,总是用手抚弄桌角而默想,同时嘴唇微微启动,似乎独自在说什么话。总之,他的手和足常常不停地动作,有时抚弄什么东西,有时轻轻地叩打着他自己的帽子、桌子、椅子、钢琴……凡是手足能触到的东西,他都喜欢抚弄。他作曲的时候,也像写信一样,旋律滔滔不绝地从他的手中流出。一般地,无论何时何地,他心中都在考虑自己的作曲。令人惊叹的是,《唐璜》的序曲,在演出前的一天还没有动笔,而他提起笔后,一夜之间即工工整整地赶写出来,而且是一气呵成,气韵流动,精彩绝伦,乐队的朋友们,都被他的神速惊呆了。

人们曾引用雪莱的诗歌《生命的凯歌》中的片断,来形容他的音乐之美——

……一抹柔和的光辉

比寻常太阳倾泻在寻常

大地上的光明更加明媚

而到处充溢着神奇的音响

织成令人忘却一切的乐曲……

莫扎特被世人公认为是古今一切音乐家中,无可匹敌的天才。有人惊呼:“他不是最大的音乐家,他实在是唯一的音乐家。”

天才音乐家莫扎特,是如何作曲的呢?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在这方面我实在讲不出什么东西,除了下面写的这些,我真不知道别的还有什么可讲的,让我解释也无从解释。可以说,当我一切正常,独自一人,情绪也很好时——比如坐在马车里旅行,酒足饭饱后散步,或者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灵感才会达到如泉奔涌的巅峰状态。我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也无法指挥它们。凡是我认为满意的构思,我就记在脑子里,然后习惯地自己轻声哼唱;(这是别人发现后告诉我的)如果这样不停地哼上一会儿,我心里就想好了如何把这一段或者那一小段利用上,谱成一首完美的乐曲。也就是说,使它适合于对位规则和各种乐器的不同特性,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的大脑高度兴奋,只要不受干扰,我构思的主题就会自动明朗起来,逐渐发展得有条有理。于是,整个作品(不管它有多长)就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近于完美的成品,仿佛是一张清晰的画面或者一尊美丽的雕像那样可以一目了然。我觉得,我在构思中并不是依次想好各个部分,而是通盘考虑、一气呵成的。这样创作简直是其乐无穷!所有这些想像和构思的过程就像一个甜蜜而美好的梦境。不过,最精彩的还是写完后亲耳聆听全曲。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轻易忘记了。这种创作力也是我应当感谢神圣的造物主赐予我的最宝贵天赋。”

勤奋的创作,终于结出硕果,继《后宫诱逃》之后,莫扎特又作出两部成功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在布拉格,莫扎特写道:“人们兴高采烈地跟着我的《费加罗》音乐跳起舞步。在这里,除了《费加罗》之外没有别的话题,人们弹的、吹的、唱的甚至吹口哨、哼曲子,除了《费加罗》没有别的。要看歌剧的话,除了《费加罗》不看别的。当他的《唐璜》上演时,布拉格的市民激动地高呼:“莫扎特长生不老!”莫扎特一面向观众点头致谢,一面微笑不无辛酸地说道:“其实,他们是在说‘莫扎特常年不饱!’”

莫扎特的歌剧,不管他选择哪种媒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和他以前的任何其他歌剧相比,莫扎特都呈现出更多的才智。人们有时把《魔笛》说成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歌剧。由于它的题材的非现实主义特性,使它很容易接受歌剧的处理。这部歌剧既严肃又幽默,把丰富的音乐想像力与谁都能理解的通俗体裁结合到一起了。莫扎特为歌剧形式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歌剧的终曲。这是只有通过歌剧才能产生的效果——在一幕的最后一场,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同时歌唱,每个人所唱的都与他们不同,结果产生了富有回响的极强音,使在场的人都感到高兴。莫扎特把这种典型的音乐手法完成得如此明确和完美以致所有后来使用这种手法的人——谁没使用过呢?——都受益匪浅。歌剧创作中的这一基本手法,时至今天依然保持了莫扎特时代的生命力。

其实,作曲家在创作《魔笛》时,由于长年的生活贫困,奔波、饥饿、辛劳的折磨,身体已经愈来愈衰竭了。妻子也长年生病,家中的米袋和钱袋总是空荡荡的,为了“赚几个钱”,他不得不在贫病中接受剧院经理的要求,创作一部具有魔力的歌剧。剧院经理满面笑容地游说莫扎特说:“是的,我的朋友,在忍受一辈子的痛苦以后,你将有所成就。这是一部神话歌剧——《魔笛》,描写的是迷人的夜晚。奇异神秘的夜晚吸尽了太阳的光辉,止住了白日的热度,在绵绵细语中降临大地——细语与梦想。你将不再受苦,我的朋友……为什么对着夜晚而颤抖?莫扎特,在所有的人之中,你尤其不应该惧怕它。为夜晚谱写你的曲子。把它的影子编织成富有魅力的音调。来吧,来吧,我的朋友,你就是夜晚!”

就是这个狡诈的经理,用奉承用恭维用美酒,将莫扎特请到一个小楼上,让他呆在里面,没日没夜地创作,让他把年轻的精力和才华,全部倾注到《魔笛》的乐曲里。莫扎特愈来愈衰竭了。在创作《魔笛》时,他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在作最后的冲刺中,奋力创造惊人的奇迹。

莫扎特完成《魔笛》后,浑身感到虚脱了。他生病在家。有一天,来了一个身材高大,穿着灰色衣服的陌生男人,他递给莫扎特一封委托信,约请莫扎特为他写一部《安魂曲》。安魂曲是为死者所作的弥撒音乐。要求莫扎特写这部安魂曲的人是谁呢?莫扎特怀着焦躁不安而又恐惧的心情,开始创作这部《安魂曲》。他不清楚别人要他写安魂曲的原因,却误认为是死神命令他给自己写一阙《安魂曲》,这本来就不存在的糊涂事,但病中心力交瘁的莫扎特,硬是坚持这个悲观而宿命的看法。为此,他的爱妻康丝丹采一再向他解释,但莫扎特这时已神志不清,精神恍惚,不辨事理了。其实,这是一个富有的贵族,他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业余也写点曲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要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作一安魂曲,尔后他好签上自己的名字,算他自己作的作品献给他的亡妻,因而,他派人匿名向莫扎特约写一部安魂曲。然而,作曲家在创作完《魔笛》时就已被弄得神魂颠倒,这时再立即投入《安魂曲》的创作,更让莫扎特体力不支。在这最后的日子里,他的眼睛里经常闪着异样的光彩。莫扎特躺在病床上,他只知道写呀,写呀,写……当他实在支持不住时,就叫他的学生按照他的意思接着写。

1791年,12月4日下午,来看望莫扎特的人们围坐在他的身边,一起哼唱着《安魂曲》写完的部分,莫扎特有气无力地跟着大家一起唱,当大家唱到“泪流满面”时,莫扎特悲痛欲绝,失声痛哭,并痛苦地向大家说:“今晚你们一定会看见我死在这里……”接着,他又转向妻子指着《安魂曲》说:“我已经说过,这是为我自己写的!”就在当夜,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结束了他35岁的艺术生涯。人们草草地将他埋在公共墓地里,因为下葬时,天空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下,待雨过天晴后,人们已找不到莫扎特的墓地了。

莫扎特生前曾养一欧椋鸟,可是此鸟却突然死去,莫扎特异常伤心,他为小鸟写了一篇诔文,说:“它的形象深藏在我心底——一只年轻美丽的欧椋鸟——停止了它短短一生的鸣叫。”并立碑将它葬在花园里,在碑上写道——

读此碑者,请为它挥泪饮泣,倘若你也在墓前,悄然伫立。

令人挥泪饮泣的是,大音乐家莫扎特英年早逝,身后竟然连一块墓碑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