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

钢琴诗人

浪漫乐派中还有一位深具浪漫形象,他仿佛是从少女绘画中走出来的音乐家,他所创作的音乐饱含感性和诗意,而这位音乐家短短39年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诗!他的外形白净秀气,举手投足间散发出贵族般的优雅气息,当他顶着浓密的棕发出现,用迷人的褐色眼睛向全场观众致意,并且献上一首钢琴曲的时候,很少有人不沉醉在他的琴艺和个人魅力之中。这位不论性格和外表都带有女性柔美特质的作曲家就是肖邦。

或许是因为双手长得纤细小巧,天生又体弱多病的缘故,肖邦弹奏钢琴的方式非常温柔,和当时习惯把手举得高高、重重敲击琴键,使用“捶打法”来演奏的钢琴师全然不同,他的指法纤弱,但速度奇快,弹奏出的琴声如同珠玉滚落般轻盈,虽然响度不高,却流露着细腻的情感,聆听他演奏,就好像聆听他吟诗一样,因此在音乐史上,肖邦拥有“钢琴诗人”的美誉。

钢琴是肖邦的灵魂、肖邦的心,有别于其他把钢琴曲当作小菜的音乐家,肖邦是全心全意为钢琴而活的,他也是少数以单一乐器曲成名的音乐家。除了仅有的几首歌曲与一首大提琴曲外,他的作品全都是钢琴曲,这些曲子大多是小品,里面却包含了丰富的和弦和独树一帜的弹法,仿佛告诉世上所有的钢琴曲创作家和演奏者:钢琴,也可以这样弹!

热爱钢琴的肖邦,连曲子都是用钢琴写的,他总是即兴作曲,往往灵感一出现,就立即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肖邦讨厌将音乐用笔凝固在乐谱上,这对他而言代表着曲子的死亡,但是为了留住稍纵即逝的乐曲,他还是会花费许多时间将之谱写出来。

他的情人乔治·桑曾记载过他的工作习惯:“肖邦会先将雏形写下来,然后一再地分析,而当作品不能完美地具体呈现时,他就会绝望到底。连续好几天,他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是上下来回地跑,就是弄砸笔,重复着单一小节百来次,或是将单一小节改了百来次,写写涂涂地,明早辛勤地重新再来。光是一页谱,他会花上6个礼拜之久……”

肖邦就是这样一位抱持着完美主义的音乐家,由于对自己的作品批判得很厉害,在他去世之前,还曾经将几首他认为不够好的作品焚毁,绝不允许不足以代表他水平的作品留在这世上。

就是钢琴让他哇哇大哭的

1810年2月,波兰小镇热拉佐瓦沃拉一个温馨的小家庭中,降生了一个男孩。此一时代,波兰这个地处东欧的国家正遭遇列强无情的瓜分,混乱的政局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不过,男孩的诞生,却带给他担任法语教师的父亲与温柔娴雅的母亲无限的喜悦,这个家中的父亲17岁就从大革命中的法国到波兰来谋生,精通多种语言,不仅熟读伏尔泰,还会拉小提琴,他与妻子都很爱好音乐和艺术。然而,他们甫出生的小男婴,却每次听到钢琴的声音就哇哇大哭。难道自己的孩子这么讨厌音乐吗?对于这一点,这对夫妻着实担心了一阵子。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会成为赫赫有名的钢琴诗人肖邦。或许是与钢琴有宿命的不解之缘吧,原来是因为小肖邦太喜欢钢琴了,所以见到钢琴就哭,等到稍稍会爬,他就经常爬到琴键上,敲敲打打起来。看到这种情形,他的父母才恍然大悟,安下心来。

后来,小肖邦见到大姐露易丝每天练习钢琴,心里很羡慕,于是主动要求父母也让他学钢琴,父母将他托给多才多艺的波希米亚人瑞夫内教导,由于天赋异禀的缘故,肖邦的弹奏技巧很快就超越了姐姐。

事实上,肖邦的音乐知识一开始是由母亲和姐姐传授的,而他日后会长成一位风度翩翩、带着贵族气派的美男子,也是来自母亲的遗传。肖邦的母亲茱丝汀娜其实是波兰的贵族,肖邦8个月大时,他们举家迁往首都华沙定居,与当地贵族阶层也保持着密切的往来,童年的肖邦最早就在这群贵族中,找到了知音。

1817年,肖邦7岁,当他在众人面前将自己生平创作的第一首乐曲G小调《波兰舞曲》演奏完毕,起身鞠躬时,周遭不绝于耳的掌声,无言地表明了大家的赞叹,从此,不时有人替小肖邦办演奏会,还不到10岁的他在波兰上流社会中,也逐渐小有名气了。

这样看来,肖邦无疑是典型的早慧天才音乐家。不过,他一生对于创作,始终能忠实保有自己的风格,也必须归功于爱护他的老师、朋友和家人。

遇见一位天赋的护航者

肖邦12岁时,开始到华沙音乐院接受作曲训练,并且有幸成为音乐院创始人约瑟夫·艾斯纳院长的门生。这位胸襟广阔、独具慧眼的老师,一眼就看出肖邦非凡的才华在于拥有天才所具备的“独创性”,于是在教学上,艾斯纳采取开放的态度,避免呆板的制度式的方法干预他的发展,尽量提供给肖邦自我发挥的空间。而肖邦也没让老师失望,这一年是1822年,他将一枚亚历山大大帝御赐的钻石戒指献给艾斯纳老师,对音乐院的学生来说,获得钻戒,代表获得了国家的最高荣誉。4年后,肖邦高中毕业,考进音乐院就读,正式拜艾斯纳为师,到1829年毕业。人们后来发现艾斯纳的学生记录簿上肖邦的那一栏,工工整整地写着:“品行出色,音乐天才。”

请脱帽,这里出现了一位音乐天才!

才气纵横的少年肖邦,实在是朋友和家人的骄傲。他的父亲就曾经得意地表示,机械化的键盘技巧弹奏练习,并不能占据肖邦太多的时间,他的大脑比他的双手要忙碌得多了!别人埋首苦练半天的曲子,他们家的肖邦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学会……

由于拥有一个交游广阔、行事风格浪漫的父亲,肖邦自小就获得许多接触艺术活动的机会。1828年,他跟随父亲的朋友到柏林听音乐会,目睹了采尔特、斯蓬蒂尼和门德尔松等名师的风采,更激发了他成为大师的决心。从柏林返回华沙的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就在归途中,肖邦所搭乘的驿马车突然喀哒一声,在马路上不动了,原来是一边的车轮脱落了,无奈的马车夫只好将旅客暂时放在小镇的一间破旧客栈里。那时已经是萧瑟的秋天了,这一来不知道还得等多久呢!此时一个老人,看到疲倦的旅客们情绪相当糟,便问起是否有人可以弹奏一曲,为大家纾解烦闷之情。一听到老人这样问,18岁的肖邦立即就愉快地走到客栈的古钢琴前,拍拍上面的灰尘,弹了一首音色温暖的小曲。

没想到这架破旧的钢琴居然可以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愈来愈多的人围到这个年轻人的身边听他弹奏,肖邦也愈弹愈起劲,琴声跟着愈发精彩了。当演奏结束,那位老人向肖邦询问他的姓名,并且赞叹地表示自己是一位退休管风琴师,已经有许多年,没听过这么丰富精湛的琴声了!

18岁的肖邦,就这样运用自己的天赋,抚慰了一群陌生人的心。

1829年刚从音乐院毕业的肖邦,还与来华沙举行音乐会的意大利“鬼才”作曲家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结识。这位风趣的前辈也很欣赏万人迷肖邦,还特别在自己的记事本上记下一笔,在相遇的那一天,他注明:“青年钢琴家肖邦。”

看到帕格尼尼神乎其技的演出,肖邦隐隐感到外面有一个丰富广大的音乐世界,正等待着他前去探索,于是那一年,他前往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在当地开了一场个人独奏会。这是肖邦生平的第一次长途旅行,收获颇丰,并且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就在维也纳的独奏会上,他首次发表改编自莫扎特歌剧的《唐璜变奏曲》,以清新且原创性十足的曲风,向欧洲的乐迷做了一个完美、优雅的自我介绍。

当这首曲子终了的时候,座位上有一个人眼睛都亮起来了,他目光灼热、情绪异常激动地站起身来,向现场观众宣布:“各位请起立脱帽,这里出现了一位音乐天才!”这个人就是当时还是新人作曲家兼乐评家的舒曼,这位日后也成为浪漫派巨匠的音乐家,非常钦佩同龄的肖邦,并且给予他相当温暖、热切的友情。往后身体纤弱的肖邦在法国定居,舒曼和妻子克拉拉,更是在生活上对他照顾有加。

一抔祖国的泥土

结束一场愉快的旅行,回到波兰的肖邦,万万想不到愈来愈动荡不安的政治情势,会将他的人生带到另一个境地去。1830年,波兰与俄国的战事就要开始了,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而钟爱着肖邦的家人,以及爱惜他才华的老师、朋友们,不忍心见到身体羸弱的他在这场战争中受苦,也不愿他的天赋,在枪声炮火中被掩埋,于是他们互相商讨,打算安排肖邦到国外去,进入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好好发展他的才华。

才刚回国不久的肖邦,不得已带着万般难舍的心情重新整装,再度前往维也纳,自此成了一位后半生流亡异国的音乐家。

在离去前的饯别会中,肖邦的家人朋友们流着泪,将一个盛满泥土的银杯递给将远行的他,告诉他无论天涯海角,这把华沙的泥土都将永远陪伴着他,此时肖邦也在心里暗暗立誓,永不忘怀祖国波兰。从肖邦的作品中,也能发现他的确始终以祖国为念,在陆续完成的一系列《波兰舞曲》和《马祖卡舞曲》里,波兰的民族乐舞和传统精神,与肖邦独特的钢琴弹奏法紧密结合,跃然曲中。

这杯祖国的泥土随着肖邦从维也纳到法国,并且在他逝世之后与他一起下葬,伴他长眠。

二度到维也纳的肖邦,已经失去前次来此地的兴奋和喜悦,这是因为这次旅程不仅迫于无奈,维也纳的情势也已经改变。一来上回在此地拥护肖邦的音乐家大部分都已经离去了,肖邦在这里不再受到肯定,当时甚至有乐评家大肆批评他新出版的前卫乐集《诙谐曲》为“一个疯子的作品”呢!性格敏感又有些自负的肖邦遭遇这种挫折,情绪不禁跌到谷底,甚至濒临疯狂的边缘,在维也纳过着阴郁苦闷的生活。

二来当时的奥地利政府,正尝试着向俄国示好,随着波兰对俄宣战,波兰人在奥国的处境也就日渐悲惨,最后甚至遭到敌视。维也纳这个曾经张开臂膀、热情欢迎肖邦的城市,如今居然成为他的伤心地!1831年,一心想要离开那里的肖邦,终于等到一个到伦敦旅行的准许令,于是便毅然决然,前往另一个国度。在离途中,突然接获首都华沙陷落消息的肖邦,将心中的悲愤之情,以及对祖国、朋友、家人的想念,化为激昂的C小调《第12练习曲》,由于这首曲子是在这个时机迸发出来的,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华沙陷落》。

此时还有一个城市在等待着肖邦,那是反对弱肉强食的俄国侵略东欧、崇尚人权与艺术自由的法国巴黎,在父亲的祖国里,肖邦适得其所,觅得他生命与音乐的归宿。

孤傲卓绝的沙龙音乐家

1831年岁末。苦痛的一年将要过去,而到巴黎展开新生活的肖邦,也完成了亲朋好友的期待——到一个太平的国家去茁壮他的天赋,他们都相信,肖邦将会荣耀波兰。法国可以说是肖邦的半个祖国,这里蓬勃发展的音乐、文学、艺术,更使他的艺术家天性得到充分的滋养,愉悦灿烂的创作生活就此展开了。在巴黎,肖邦重遇故知,不仅获得门德尔松等人的援助,自己也开始教学,以非凡的身价赚取优渥的酬劳。

此时巴黎沙龙活动风行,艺术家的交流非常频繁,逐渐风靡法国乐坛的肖邦,也借由舒曼的引介,成为巴黎社交圈的一分子,由于拥有纤细优雅的外表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琴艺,即使性格极其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肖邦依然深具吸引力。这段时间他结交到许多好友,诸如与他风格迥异的钢琴之王李斯特、歌剧家罗西尼,以及文艺界翘楚雨果、巴尔扎克等,而他的身边也时常围绕着许多打扮入时、仰慕着他的妇女。

沙龙,无疑是最适合肖邦展现自我的场所,他不喜欢万人空巷、喧闹沸腾的大型音乐会,而钟爱在温馨安适的气氛中,为家人朋友弹奏钢琴。因此,沙龙里的肖邦,可说是如鱼得水。

奇怪的是,肖邦结识的朋友都对他极其热情,处处呵护他,但他自己却是个性情异常孤僻的人,吝于回报朋友们的心意。他虽然不断与穿梭沙龙的艺术家们会晤,对于这些人的作品却丝毫不感兴趣,只愿活在个人自足的创作世界中。衷心喜爱他的舒曼和李斯特,都曾经在聆听过他的演奏后,寄赠自己所作的曲子向他致意,但面对满纸的盛情,肖邦往往拖延许久,才写下一两句淡漠的感激之辞回复。

即使如此,肖邦的朋友们对他的喜爱之情,却似乎从不曾被浇熄!值得一提的是,正所谓同行相忌,惯于使用纤弱指法的钢琴诗人肖邦,和弹钢琴时会因为过度激动而面目狰狞、手指青筋浮现的钢琴之王李斯特,虽然互相钦羡彼此的优点,但潜意识里依然微微轻蔑着对方,肖邦就对李斯特的浮夸和市侩很不以为然,曾经讽刺地表示道,自己很羡慕李斯特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活力,但他既然这么能言善道、爱挖苦别人,干脆去当政治家算了!

是刺鼻的胡椒还是美丽的梦境

在肖邦的所有作品中,最独特且受人欢迎的是一系列的《夜曲》,而也因为夜曲的创作,肖邦攀上了艺术的高峰。所谓的夜曲,是音乐家为听众创作出的,适合在夜阑人静时聆听的音乐,曲中具备着“平静”和“冥想”两种特质,特色是低音以波动的伴奏音形式,衬托出右手弹奏的甜美主题旋律,肖邦格外喜欢用这种体裁创作出的钢琴曲,他曾将18世纪夜曲创始人费尔德在华沙演奏的作品作成记录,日后在巴黎落地生根时,更经常用以作为演奏的曲目和教学的素材。

1827年到1846年,肖邦共作出21首夜曲,但是要求完美的他,生前只愿意将其中19首付梓出版,另外3首肖邦原本打算毁弃,当他过世之后,朋友才在他的家中找出来。如今我们听肖邦的夜曲,总觉得能看到夜空满天的繁星,诗情画意、如身处梦境。但是当时却有人批评他的夜曲,故意与费尔德的手法反其道而行,如同“刺鼻的胡椒”呢!这是因为对钢琴体会至深的肖邦,独创出一种可以任意改变和弦,却不影响基本节奏的“弹性速度指法”,来表现演奏时的情感起伏,也因而造就出别出心裁的乐音,这种从未出现过的前卫音律,独步古今,难怪会令保守人士觉得呛鼻了。

钢琴师和他的情人们

李斯特曾经形容肖邦像是“仪态雍容的牵牛花”:“在纤细出奇的花茎上,柔软而清香的花冠摇曳着,好像稍一碰触就会破裂似的。由于他天生体弱多病,因此创作出来的音乐响度不高,曲终时更宛若一声声的耳语密谈。”

这位如同牵牛花般纤柔高贵、多愁善感、像诗一般的音乐家,写出的曲子和美丽的梦境一样动人,他高贵优雅的翩翩气度,更是掳获了不少女士的心。从肖邦流露着细腻情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也是一位罗曼蒂克的情人,而爱情,也成为他最丰沛的灵感泉源。

这位多情的音乐家一生虽然从未步入婚姻,却曾经历过许多次刻骨铭心的恋情,而每一次甜蜜又苦涩的恋爱,也使他自然而然将心中澎湃、丰富的情感释放出来,化作柔情似水的音符。

泡沫般的初恋和梦中情人

1829年,19岁的肖邦首次拜访维也纳,在当地举办了个人独奏会,而同时这位优秀的少年也因为情窦初开,和一位可爱的少女产生了纯纯的爱情。女主角是维也纳出版社一位编辑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做蕾波迪娜。由于距离和性格,这段纯真的初恋,在肖邦返国后就告终了,为了这段泡沫似的恋情,肖邦一度情绪低落。

然而,这只是幻灭所带来的短暂失落而已,恋爱真正的苦涩,还在华沙等着肖邦呢!就在他成功演出、载誉归国不久,华沙音乐院的学生康丝丹奇亚的身影走进了他的心。这是一段痛苦的单相思,才华洋溢、有着美妙歌喉的康丝丹奇亚,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肖邦对她的爱慕之意。羞涩又内敛的肖邦,不敢对康丝丹奇亚表示自己的心意,只有写信给好友狄都斯,抒发自己压抑着的热情和痛苦:“我很感伤,因为我已坠入情网。我每晚都梦见她的倩影,但却还未与她交谈过一言半语。”

在难以成眠的夜里,肖邦写下《E小调协奏曲》和《F小调协奏曲》,潺潺流泻的音符倾诉着无尽的思念,像未熟的花蜜一样又甜又苦,令人感到绮丽无比。后人把这些描绘康丝丹奇亚倩影的曲子叫做“爱人的画像”。

当肖邦离开动乱的祖国,这段曾使他甚至想为之寻短见的单恋也就跟着结束了。

我的悲伤

终于在巴黎尘埃落定的肖邦,25岁时有机会回到华沙,与久别的父母、亲友们会面,对于这短暂的重逢,双方心里都依依难舍。回程的时候,肖邦和友人顺道到德累斯顿,拜访在华沙时代曾经非常照顾他的旧识沃金斯卡伯爵。这位波兰的贵族,在情势最混乱的时候,也曾举家流亡到日内瓦,如今重回德累斯顿,与肖邦再度相逢。

而一段既甜美又悲伤的恋情也同时发生了。久别多时,肖邦发现伯爵的千金玛丽亚已经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脸上散发着美丽的光彩,深深牵引着他的心。这两位小时的玩伴,如今重逢,却好像是初次邂逅一样,突然一起坠入爱河。

长得高挑纤细的玛丽亚比肖邦小5岁,她有一头黑丝绒般的秀发,和一双灵动的黑色眼睛,对于音乐和文学十分有天赋。肖邦在她家停留期间,两人交谈的话题也都围绕在彼此对艺术以及创作的看法之上。这两位年轻人之间燃起炽热的恋情,他们亲密的通信,将彼此的爱意写在往返的信件上,甚至到了论及婚嫁的地步,肖邦曾经谱了一首《降A大调圆舞曲》,题上“献给玛丽亚姑娘”这一行字,寄给他的恋人。

然而,由于玛丽亚的父亲沃金斯卡伯爵终究摆脱不了世俗的观念,认为世代都是贵族的沃金斯卡家族,实在无法接受一位出身平民阶级的女婿。因此到头来,这段纯真美丽的恋情变成了肖邦的悲伤。

肖邦回巴黎后,玛丽亚受到父母亲的阻挠,来信逐渐减少,终至全然失去了消息。肖邦去世后,朋友在他的住处发现一个用绳子捆绑的包裹,里面装着他与玛丽亚往返的信件,包裹上凌乱潦草的字迹显露着他的痛苦,肖邦在上面写着:“我的悲伤”。

爱上一位新时代女性

正当还沉浸在这段消逝的爱的悲伤里时,一位乐观前卫、大胆奔放,兼具母性和阳刚特质的女性,现身在肖邦面前,她是法国小说家乔治·桑。

乔治·桑和肖邦以往所认识的女性都不同,她非常特别,喜欢穿潇洒的裤装、戴帽子,像男性一样动作大方地出现在沙龙里,她的作品充满着女性独立解放的精神,她乐于社交,并且曾经和好几位文人雅士维持过情人关系,是和保守内敛的肖邦完全不同类型的艺术家。

1839年,肖邦经李斯特的引介与乔治·桑相识,一开始他并不能接受这位喜欢男装打扮的女士,甚至还说过:“她说起话来像神话中的女巫,其中有很多话是其他妇女说不出口的。”

但是,乔治·桑却对纤细的肖邦一见钟情,她从肖邦身上感受到温柔的感性力量,并且对这样一位音乐家非常好奇,于是以自己最真诚的一面,主动与他交往,终于获得肖邦的心。两人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乔治·桑从前粗蛮的情人非常不甘心,甚至还曾埋伏在他们经常出入的路旁,想要殴打纤弱的肖邦!

性格全然相反的两个人,反而能契合与互补,在乔治·桑温柔体贴的照顾下,肖邦享有了一生中最温暖、喜悦的爱情,他们两人虽没有结缡,却维持了一段很长的情人关系。

命运仿佛不肯给予这位诗意善感的音乐家全然的幸福,就在与乔治·桑相识不久,一向体弱的肖邦被一位进出沙龙的贵族妇女传染,患了肺结核。这场大病几乎要夺去他的生命,所幸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是个如母亲般慈爱的情人。

为了帮助肖邦好好养病,乔治·桑决定和他一起到温暖的南方去,他们整装前往西班牙的有“热情之岛”之称的马略卡岛,在当地租房子,过了一段宁静幸福的生活。不过,此时乔治·桑却必须承受着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肖邦的病,考验着她的坚强与韧性,她一方面必须安抚肖邦因病而暴躁易怒的情绪,一方面还得面对排斥他们的当地居民。

当地人在知道这位虚弱的音乐家得的是可怕的传染病后,非常厌恶他们,路上开始出现像“痨病鬼,滚回去”之类的谩骂。他们想要租赁房屋,也连连被驱赶,他们住过的房子和用过的东西,甚至也都被人焚毁。他们一连搬了3次家,在乔治·桑的奔走之下,最后总算在一幢荒凉的海滨小屋定居下来。

虽然经历了这么艰难的过程,又害着病,得到情人温柔照顾的肖邦,却因为心情宁静而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曲子。有一次,乔治·桑看到自己养的小狗在屋子里追着自己尾巴绕圈圈的可爱模样,忍不住对肖邦说,如果自己能具备丝毫像他一样的音乐才华就好了,这样就能将这个情形用音乐描绘出来。肖邦听了,立刻坐到钢琴前,用他纤细的手指,弹出一首轻快活泼的曲子来,这首只有一分钟的生动的华尔兹舞曲,就是有名的《小狗圆舞曲》。

在与身为小说家的情人的相互激荡下,肖邦经常这样即兴作曲。一个午后,乔治·桑刚出门购物,天空中随即下起了滂沱大雨。没有带伞的乔治·桑会不会被大雨淋湿呢?独自在家的肖邦愈想愈着急,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和寂寞,他于是打开琴盖弹琴解闷。听着淅沥沥的雨声,他的双手不断在琴键上挥舞,弹奏出如诗如梦的音律,当肖邦专注于弹琴的时候,乔治·桑已经平安归来,无限温柔地默默站在他身后。因为两颗互相关怀的心,浪漫的《雨滴前奏曲》就此诞生了。

可惜这段温暖肖邦心灵的恋情终究没有完美的结局,9年后,肖邦与乔治·桑因故闹翻而分手,有人甚至批评乔治·桑,只是为了寻觅创作题材而与肖邦相恋。不知道是被病魔吞噬的肺叶,还是丧失爱的孤寂使他窒息,失去乔治·桑的肖邦,病情急速恶化,终于在1849年告别人世。原本以为自己终将孤独死去的钢琴诗人肖邦,却意外得到了安慰。在他弥留之际,一群亲友突然出现在他的病榻边,他们是特地赶来为他祝祷的,而此时也传来一阵阵温柔优美的女高音,安慰着肖邦的灵魂,那是另一位仰慕着他的好友——波陶卡伯爵夫人。

在亲友温暖的围绕之下,39岁的肖邦结束了诗一般美丽的生命。最终为他送行的是一杯波兰的泥土,以及他曾在朋友家受一个装着骨骸的坛子触发而创作出的《送葬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