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施特劳斯

用3/4拍的节奏律动,颠覆传统的施特劳斯家族

当21世纪的年轻人沉醉于PUB,摇头晃脑地摆动着身躯,耳际是震耳欲聋的电声舞曲时,19世纪中末期的年轻人,又流行些什么呢?你想到了吗?没错,那就是圆舞曲。说圆舞曲太难懂了,但如果你知道它又叫做华尔兹(Waltz),一定不觉得陌生。华尔兹是一种起源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蓝德勒舞曲(Laendler),大约18世纪末开始盛行。

华尔兹的迷人之处,在于一听就让人产生想要跳舞的冲动,而这种摆动感源自起拍的重音。圆舞曲的第三拍有种牵引第一拍的特性,高明的乐团会把这个重音弄得更黏、更圆滑、对比更大,让人不得不为之疯狂起舞。这种节奏分明的舞曲,使得人们在互相接触的舞步中,不再拘泥于17世纪那种僵化的小步舞曲,而疯狂地爱上了这种男女身体能够接触,且能急速旋转的舞曲。

圆舞曲在18世纪末开始盛行,刚问世时被视为是不人流的靡靡之音,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而今日,圆舞曲成为高雅的音乐,跃升为上流社会的娱乐,这必须归功于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尤以“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贡献最大。著名的《蓝色多瑙河》、《皇帝圆舞曲》、《春之声》等等都出自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之手。

小约翰·施特劳斯不仅在维也纳及欧洲各地掀起了圆舞曲的风潮,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1876年美国为庆祝独立100周年,甚至特别以10万美金邀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举办了14场音乐会!首场演出安排在波士顿,小约翰同时指挥两万人组成的合唱团,以及上千人组成的管弦乐团,现场观众约10万人,盛况空前。

老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爸爸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04-1849),于1804年3月14日诞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是当地贫民区一间旅馆老板的儿子,家境贫穷,其父亲在老约翰不到一岁时,便因为送啤酒给船工,不幸失足跌落多瑙河中死亡。迫于生活,母亲带着老约翰改嫁给另一个小店主。老约翰·施特劳斯自幼即展现了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继父送了他一把小提琴,聪明的老约翰很快便掌握了拉提琴的技巧,并且能当众演奏出优美的旋律。由于家里实在太贫困了,他只好放弃学音乐的念头,到印刷店里当学徒。然而,学徒生涯没过多久,老约翰就因为勤于练琴而荒废了工作,最后被老板开除了。有幸的是,后来他成为当时著名小提琴家薛斯基(Poly Schansky)的学生,这才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老约翰15岁时,就已经能靠拉小提琴自食其力了,后来他又和同样也写圆舞曲的兰纳组了四重奏,主要演奏兰纳的作品,两人成为知己,并共同努力创作华尔兹舞曲四重类的名气越来越大,于是扩大编制成为一个小型的弦乐团。

然而,多年相知的交情,却因为兰纳(Joseph Lanner,1801-1843)盗用了老约翰的作品,而宣告终结。在盛怒之下,老约翰离开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团。兰纳在演奏上多才多艺,喜欢他的就属于“兰纳派”,喜欢兰纳的人,也会喜欢婚礼圆舞曲的优雅;但另外一派欣赏老约翰作品的人,认为它有丰富的旋律和五彩缤纷的颜色,所以形成了“施特劳斯派”。这场“兰纳派”与“施特劳斯派”之争便由此展开。兰纳和老约翰在作曲和指挥方面,都处于相当的地位,因着这互不服输的个性,造成了良性的循环,两人都想要写出更好的作品,这种良性的竞争一直到兰纳去世时才结束,从此老约翰稳居圆舞曲老大宝座。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在他的家中,正有一颗明日之星在快速地升起,成为他日后的劲敌。

圆舞曲之王的诞生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于1825年10月25日在维也纳出生,是施特劳斯家的长子,他亦被命名为约翰,与老约翰·施特劳斯同名。在他出生时,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就正经是红极一时的大作曲家,并且也是第一位带动圆舞曲流行风潮的作曲家了。

6岁就写下了第一首曲子

小约翰·施特劳斯6岁时就在乡下的继祖父家中写下生平第一首曲子,身为音乐家的父亲却反对他走向音乐之路,因为他深深知道,若让他的孩子走上音乐这条路,也会和他一样,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只要一有空闲就必须谱写新曲,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可是孩子们并不体谅父亲的苦心,一个个都很热爱音乐,尤其是小约翰,更是一心一意想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音乐家。当小约翰还很小的时候,每次看到父亲手中拿着指挥棒,意气风发地指挥乐队时,内心即充满了崇拜,在不知不觉中便感染了对音乐的喜爱,而小小心灵里更怀抱着对音乐的抱负与理想。他瞒着父亲,背地里跟父亲乐队里的第一小提琴手阿蒙学习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而且进步神速,已经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执意走向音乐之路

老约翰·施特劳斯为斩断儿子学习音乐的念头,就送他去商业学校读书。这时小约翰才15岁,他与父亲老约翰童年的遭遇颇为相似,因为不得志,所以在学校表现不佳,但是他的父亲老约翰却希望他成为银行家,还特别聘请家庭教师严格督促,但是这个做法并没有阻止小约翰学习音乐的欲望,他在母亲安娜的暗地帮助下,继续跟着老师学习音乐。

在小约翰18岁时,老约翰因另结新欢而离家出走。父亲的出走对小约翰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从此小约翰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专心学习热爱的音乐了。小约翰在母亲的安排下,追随了柯尔曼(Anton Kohlmann)与德雷斯勒(Joseph Drechsler)学习乐理与作曲。

初生之犊

1844年,19岁的小约翰向维也纳当局提出申请,成立一个15人的乐团,结果得到许可,这也宣告小约翰·施特劳斯正式出道了。他在首次登台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作的曲子。这次的出道演奏,公然挑战了父亲在维也纳乐坛的崇高地位,也轰动了全维也纳,民众争相目睹这场父子之战。

音乐界对于这次的首演给予了相当的好评,对小约翰的杰出表现也赞赏不已。新作的圆舞曲《寓意短诗》在观众的热情要求下,连续演奏了19遍,难怪维也纳的报纸要说:“再见,兰纳!晚安,老约翰!早安,小约翰!”

老约翰对儿子这样的公然挑衅十分光火,从此避免到小约翰演出的场所表演。一场维也纳圆舞曲的父子之争,就这么展开了。

父亲的去世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时代已经降临;但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仍然是宝刀未老。自此以后老、少施特劳斯,便分别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欢声雷动,也使得圆舞曲在欧洲大受欢迎。时光荏苒,也许是因为太过操劳,1849年9月23日早晨,老约翰竟以45岁的壮年去世了。

老约翰去世之后,24岁的小约翰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他的事业,除此之外,小约翰还必须发表新作及指挥自己的乐团。小约翰受欢迎的程度远在老约翰之上。据说,有一位小约翰的乐迷,死前的遗言是要在自己的葬礼上演奏他的圆舞曲,小约翰的风靡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小约翰的政治立场倾向支持革命,因而遭到了媒体的指责。当时,有一份报纸的专栏就紧咬着他的革命思想不放,不断地攻击、批评他的政治立场。父亲去世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最后,小约翰忍不住在维也纳的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诚恳地提出感谢、致意和请求,他说:“我的父亲英年早逝,这样的遭遇难道不该同情吗?而我不仅是舆论所围剿的对象,还要承受媒体的批评。反对我的人,毫不留情地攻击我,媒体不帮我辩护,连我的家人都成了箭靶,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从来没想过要成为技艺超群的大师,但是,最后却自不量力地和自己的父亲进行一场竞争。我选择音乐作为职业,只是希望能从我父亲的天赋中遗传到一点小小的恩赐,也尽到我对母亲和弟弟妹妹的责任而已。”

这番感人的告白,不但平息了舆论的批评,并且为他赢得了老约翰乐团的信任,推举他担任乐团的团长。

一种世俗的嘈杂

1876年美国为庆祝独立100周年,以10万美金邀请小约翰·施特劳斯担任总指挥,并为他建造了可以容纳2万人的舞台,以及10万听众的超大型音乐厅;同时,还为他安排了100个助理指挥。首场演出是在波士顿,小约翰·施特劳斯如此描述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庞大乐团:“数千名歌手排列在乐队后面。为了让我能更顺利地指挥,他们为我安排了100名助理指挥,而我只能勉强看清楚距我最近的那几个人的面孔,尽管事前彩排了几次,但已不能指望这是一场完美的艺术表演了。平心而论,我真想拔腿就走,但铁定无法活着走出去,于是我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10万美国人的面前,独自一人立于突出的高台上。要如何开始?又该如何结束呢?此时的我,脑海中乃是一片空白,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间,一声炮响震动了剧场,暗示我可以开始演出了。节目单上的第一首曲子是《蓝色多瑙河》,我作出准备动作,我的100名助手也以最快的速度摆出同样的手势,一时乐音大作,震耳欲聋的嘈杂声令我永生难忘,我的这支怪物乐队终于有点整齐地开始演奏了。既然在形式上我与助理指挥及乐队正在一起演出,就必须尽量让大家一起结束,最后我集中心力,让整个乐队一起结束,上帝保佑我真的成功了。10万听众开始狂呼起来,而我只在结束后走到尸外,踩在结实的土地上,心里才稍觉踏实。第二天,我不得不躲开那帮烦人的剧场经纪人,他们恨不能用加州的所有美金,来换取我在美国的演出,但是,第一场音乐会我已经受够了!”虽然,小约翰用“一种世俗的嘈杂”来形容这场音乐会,但是他所带来的旋风却是空前的,民众对他极为崇拜,记者争相采访,喧腾一时。

小姐,有荣幸与你跳支舞吗?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编号的共有479首,其中大部分是旋律活泼、节奏明朗的圆舞曲及波尔卡(polka)舞曲,还有少数玛祖卡舞曲、方阵舞曲(quadrille)及进行曲(march),再加上剧情浪漫、音乐悦耳的轻歌剧,及其他没有编号的各类乐曲,总共有800余首。

在这些乐曲中,圆舞曲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有不少曲子,都是搭配着有趣、动人的故事而出现的。

之一:《晨报》

《晨报》圆舞曲,是小约翰成熟时期圆舞曲的先驱之作。1862年春,正值维也纳狂欢节热烈展开的时期,当时的“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从巴黎来到维也纳拜访小约翰,为了感谢维也纳新闻界始终肯定他的作品,奥芬巴赫特别为新闻协会当天的舞会写了一首题为《晚报》的圆舞曲。素来好事的记者们,也委托小约翰·施特劳斯为当天的舞会再写一首圆舞曲,这就是《晨报》圆舞曲的由来,不过《尽报》这个标题并不是小约翰命名的,而是新闻协会的主意。这首曲子由5个小圆舞曲构成,小圆舞曲内有频繁的转调,内容相当精致。但是,若只是按照谱面演奏,就显得有些冗长了。因此,当天的演出,奥芬巴赫的《晚报》受到好评,而小约翰的《晨报》却是反应平平。但是今日,《晨报》受到乐迷的肯定,《晚报》反而乏人问津了。

之二:《蓝色多瑙河》

这首曲子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中流传最广,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首。它完成于1867年,当时正值普奥战争,奥国惨败,民心颓废,维也纳人民意志消沉,人心笼罩着乌云,为了激励民心,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指挥赫贝克(Johann Ritter von Herbeck,1831-1877),委托小约翰·施特劳斯作一首合唱曲。

即使战火在天边燃烧,维也纳周围的美景却不曾改变,四时仍然正常运行,大地仍然生生不息,多瑙河的水仍然静静地流着。小约翰·施特劳斯为匈牙利诗人卡尔·伊西德·贝克(Karl Isidor Beck)献给恋人的诗歌所吸引,其诗篇的最后一行是“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于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便以此作为曲题,谱成一首优美的合唱曲发表。这首曲子于1867年2月15日首次公演,但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半年后,小约翰再将此曲编成管弦乐版;利用巴黎万国博览会之便,于拿破仑三世与各国贵宾的面前演出,从此造成轰动,至今历久不衰。

之三:《艺术家生涯》

《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生涯》,都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典型的圆舞曲代表作。不论是乐曲的规模及创作时的思维,这两首曲子的风格都很接近,均是小约翰成熟期的作品。小约翰一直想发展所谓的“3/4拍的交响曲”,大胆效法瓦格纳的配器法来写作圆舞曲。不过他在乐曲里的创新尝试,却遭到乐评家汉斯力克的讥笑,认为这是新圆舞曲的安魂曲。尽管维也纳乐坛对新式圆舞曲的批评非常严厉,认为这种创新手法不但无法让作曲家充分发挥,还会耗尽作曲家的创作能力。但是外界的种种指评,反而使得施特劳斯家族3兄弟更加团结,激励他们创作内容更加丰富的乐曲。而风趣幽默的小约翰,也对舆论不以为意,继续沉浸在他的创作乐趣里,当他为工学院的学生写圆舞曲时,就调皮地将曲名叫做《雷电波尔卡》与《发电机圆舞曲》;为医学院的学生写圆舞曲,就取名做《心跳加速》或者《病情发作》;至于为法律系的学生作曲时,更是不忘取一个适合他们的标题——《判决》和《诉讼》舞曲,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当然,身为维也纳艺术家协会的会员之一,小约翰也为这个团体写作了标题具代表性的圆舞曲,那就是颇负盛名的《艺术家生涯》。

《艺术家生涯》是小约翰对自己生活、性格和情感的描绘,这首乐曲的情绪明朗、愉快,充分流露出维也纳民众乐观、自信的天性。曲中5首小圆舞曲彼此协调、连贯,作曲者以超凡的技巧,极其自然地由一首小圆舞曲引出另一首小圆舞曲,旋律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引人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后来,这首曲子还被舞蹈家改编成芭蕾舞,并拍成影片,这样观众既可以看到优美的舞姿,又能欣赏到赏心悦目的音乐。

之四:《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1868年,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了筹备舞会,在短短的一星期之内完成了这首《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长笛清脆的装饰音是小鸟悦耳的鸣声,再加上朗特拉舞曲、吉他,构成了一幅维也纳郊外森林的景致,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动人而且活泼轻快的曲子。

维也纳森林位于维也纳西郊,它是一片绵延40公里的广大丘陵地带,这片森林郁郁葱葱,高大的树上鸟儿愉悦地娇鸣着,它是维也纳居民经常游憩之地。全家人坐在如茵的绿草上野餐,孩子们则在河边追逐嬉戏,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阕词,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维也纳森林绿波起伏,辽阔的平原犹如一张特大的绿毯,多瑙河穿流其中,波光粼粼;整座森林仿佛是一带漫漫的绿堤,绵延到天际。当远离故乡达5个月之久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见到故乡如此美丽的景色,除了感动之外,更谱写出这首动人的曲子。多年以后,在他1894年的生日庆典上,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如果真如各位所说,我是真有才能的话,我首先要感谢这个可爱的城市——维也纳。我一切的力量,都来自于这块土地,耳朵里所听到的,也是充塞在维也纳空气中的乐声。我只是用心去倾听它,用手把它写下来而已。”

之五:《醇酒、美人与情歌》

小约翰·施特劳斯有两位要好的朋友,但这两人之间却彼此交恶,他们就是勃拉姆斯(Brahms)与瓦格纳(Wagner)。奇怪的是,他们都和小约翰维持着亲密的友谊,而且二人最喜欢的小约翰作品竟然还相同,那就是这首《醇酒、美人与情歌》。勃拉姆斯曾构想以此曲的旋律为主题,谱写钢琴曲;瓦格纳更在63岁生日会上亲自指挥演出此曲;另外,赫伯克对此曲的宣扬亦是不遗余力。

之六:《春之声》

《春之声》这首曲子是小约翰60岁时的名作:在轻摇的旋律中,描绘出春天山野中的景色,鸟儿交相啼鸣,以及姑娘和少年彼此倾诉低语,是一首人人喜爱的明朗愉快的圆舞曲。1883年2月,小约翰为指挥轻歌剧《愉快的战争》首演,而停留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在某一天的晚宴上,小约翰与71岁的李斯特(Liszt)同席。两人原本就互相心仪,而小约翰的父亲老约翰,亦与李斯特私交甚笃。晚宴中,李斯特与女主人合弹一首曲子助兴,小约翰则将当时的感受谱成曲子,这就是有名的《春之声》圆舞曲了。

或许是因为这首《春之声》是以即兴的方式谱写出的,又或许是因为小约翰当时正沉浸在爱情之中,因此这首音乐洋溢着宛如少年般的青春气息,散发出无限活力与朝气,充满甜蜜感,丝毫看不出是出自一位58岁的老作曲家的手笔。

之七:《皇帝》

1887年,小约翰62岁,终于和心爱的阿黛拉结为合法夫妻。生活上的改变,让他在写作轻歌剧之余,又回到创作圆舞曲的路上。

小约翰为了与阿黛拉结婚,放弃奥地利国籍,并且为了取悦奥皇,特别以“皇帝”为题材,写了两首圆舞曲,一首是《皇帝庆典圆舞曲》,据说是1888年为庆祝奥地利皇帝佛朗茨·约瑟夫一世即位40周年而作;另一首就是《皇帝圆舞曲》,这两首曲子创作时间才相隔几个月。不过,两首乐曲的际遇却有天壤之别,《皇帝圆舞曲》流传到后世,广为人知,《皇帝庆典圆舞曲》却鲜少有人听闻。

《皇帝圆舞曲》完成于1889年,当时的小约翰已高龄64,过着王公贵族般的生活,还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家庭生活堪称美满。拥有了这些,小约翰还有什么期望呢?由于是要在皇帝面前演奏,小约翰特别赋予它庄重宏伟、富丽堂皇的气质,这是和其他圆舞曲大不相同的。值得一提的是,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特别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大部分都题献给某人。然而这首由气势堂皇的前奏、4首华丽的圆舞曲以及强有力的尾奏构成的乐曲,虽然题名为“皇帝”,却没有呈献给任何人的迹象。不过,像这类乐曲,由对方要求而作的情况较多,但也有可能是小约翰暗中献给自己的作品。

100多首波尔卡舞曲描绘舞会情境

波尔卡(polka)舞曲,是一种四二拍子的节奏很快的地方舞曲,它1830年左右起源于波希米亚,也有一种说法是源自于波兰。

除了圆舞曲之外,小约翰·施特劳斯也写了100多首四二拍的波尔卡舞曲,如《喋喋不休波尔卡》(Tritsch Tratsch,Op.214)、《常动曲》(Perpetuum Mobile,Op.257)、《电闪雷鸣波尔卡》(Unter Donner und Blitz,op.324)、《快乐歌手》(Sangerslust,op.328)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舞曲。此外,小约翰·施特劳斯与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合作的《拨弦波尔卡》(Pizzicato Polka)舞曲,也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一支舞曲。

其一:《喋喋不休波尔卡》

1854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应邀为俄国一家铁路公司主持夏令音乐节。自1856年演出之后,小约翰每年都到俄罗斯指挥演奏,时间有15年之久。夏令音乐节不只让小约翰·施特劳斯名利双收,还让他写出了不少受人欢迎的曲子,包括:《闲聊波尔卡》、《喋喋不休波尔卡》、《拨弦波尔卡》等舞曲。

《喋喋不休波尔卡》完成于1858年,曲名“Tritsch Tratsch”也就是“唧喳饶舌”的意思。描写妇女七嘴八舌讲话的情态,可说是入木三分。当时的维也纳舞曲非常盛行,在舞会上常有一些妇女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地闲聊,小约翰便把这种妇女交头接耳闲聊时所发出的“Tritsch Tratsch”(叽叽喳喳)的声音,写成了一首波尔卡舞曲,用以讽刺这种现象。这首舞曲极流畅地反复着相同的旋律,然后即兴地结束,听来尽致淋漓。乐曲规模虽小,却是匠心独具。

其二:《电闪雷鸣波尔卡》

这首曲子完成于1868年。1867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演出的《蓝色多瑙河》获得热烈回响后,他旋即前往伦敦,一直待到11月。在第二年的狂欢节期间,他便发表了这一首热闹的“快速波尔卡舞曲”。

在小约翰众多波尔卡舞曲之中,这首是最具演出效果的。此曲与《喋喋不休波尔卡》一样,都是以三段式写成的,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闪电的乐音,定音鼓表示雷声,弦乐的怒吼有如狂风呼啸。但在轻快幽默的波尔卡舞曲中,却感觉不到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

本曲是否真的以闪电与雷鸣作为题材,如今已不可考了。不过据说,当时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之中,还有一件参展品与小约翰一样受人瞩目,那就是德国共同社展出的一具钢铁制巨型大炮。也许小约翰把大炮发射的声音拟想成雷电交加的情景,而谱出了此曲吧!

其三:《拨弦波尔卡》

这首《拨弦波尔卡》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与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合写而成的。“拨奏”是指直接用手指拨弦发声,它不是容易的技巧,这种演奏技巧只用在弦乐器上。1869年两兄弟在俄国度过了一段时间。难得有机会相聚的施特劳斯兄弟,忆起儿时情景,并在好玩的心情下,合谱了这首小品。《拨弦波尔卡》虽然只有3分钟,但由于其演奏形式新鲜,极具吸引观众及鼓动人心的效果,因此许多交响乐团都把它作为加演时的曲目。这首曲子演出的成功,带动了往后一些作曲家创作纯弦乐拨奏乐曲的兴趣。

活泼诙谐的轻歌剧

1864年小约翰和奥芬巴赫在竞写《晨报》与《晚报》之战后,奥芬巴赫就建议小约翰尝试轻歌剧的创作,并不计前嫌地给予指导,但是小约翰觉得除了作曲之外,还要配合歌词,相当棘手,所以婉拒了奥芬巴赫的好意。

1870年,小约翰·施特劳斯最敬爱的母亲,与事业上的最佳伙伴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遽然过世。亲人双双离世,给了小约翰很大的冲击。当时小约翰顿感失去依靠,意兴阑珊,在此时,他的妻子回忆起当年奥芬巴赫提过的事,就鼓励丈夫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在妻子不断的鼓励之下,小约翰的轻歌剧作品便一部一部地诞生了。

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写了16部轻歌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873年的《蝙蝠》与1884年的《吉卜赛男爵》。

《蝙蝠》

《蝙蝠》一剧是哈夫纳(Haffner)与朱奈(Genee)根据梅雅克(Meilhac)与阿勒威(Halevy)的法语3幕喜剧《晚宴》,改编成适合维也纳地区上演的德语3幕轻歌剧剧本。小约翰·施特劳斯对此剧本很感兴趣,便于1873年底,只花了42天就写成了这部轻歌剧。

此剧描写金融家艾森斯坦的朋友——福克博士,在一次化装舞会上打扮成蝙蝠,喝得酩酊大醉之后,被艾森斯坦从马车上丢到街道上过夜的糗事。舞会隔天早上,福克博士被人瞧见在路上酣睡,因而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后来他为了报复,设计了戏谑的手段让艾森斯坦难堪。故事的主人翁有:艾森斯坦、艾森斯坦的妻子罗莎琳德、典狱长法兰克、福克博士及罗莎琳德的旧情人阿弗雷德。

话说艾森斯坦因为侮辱了税吏被判刑8天,正当典狱长法兰克要到艾森斯坦家中逮捕他时,却阴错阳差逮捕了正要和旧情人罗莎琳德亲热的阿弗雷德。典狱长误以为他就是艾森斯坦,于是就将他逮捕了。

福克博士在一次化装舞会中邀请了艾森斯坦与艾森斯坦的太太罗莎琳德一起参加,但并未告知他们对方都会来参加舞会这件事。当时罗莎琳德打扮成匈牙利伯爵夫人的模样到现场,艾森斯坦马上被吸引住了,对她大献殷勤,并送给她一只金表。后来艾森斯坦又与另一位打扮古怪的先生交上朋友,而他是典狱长法兰克。黎明时分,艾森斯坦与典狱长法兰克匆匆离开了,因为一个良心发现要入狱服刑,另一个要回监狱上班。不料,此时狱中已经有人替艾森斯坦坐牢了,这时福克博士带着罗莎琳德来到监狱。知道真相的艾森斯坦又羞又怒,怒斥妻子罗莎琳德的不忠;此时,罗莎琳德却不慌不忙地拿出了艾森斯坦在舞会上送她的金表,令艾森斯坦无地自容。

面对极端难堪的艾森斯坦,福克说:“这是一个小小的玩笑,用以羞辱一下把打扮成蝙蝠、喝醉后的我丢在路边的家伙。”这就是所谓的蝙蝠的复仇,也是剧名的由来。最后,全剧在喜庆的气氛中结束。

《吉卜赛男爵》

《吉卜赛男爵》一剧是1883年由施尼札(Ignaz Schnitzer)根据匈牙利作家姚凯伊(Maurus Jokais)的小说《莎菲》改编而成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再据之以谱曲。此剧于1884年完成,并于1885年10月24日,小约翰·施特劳斯60大寿的前夕首演。

故事描写的是遭到放逐的匈牙利王储,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到久违的故国继承王位,并且和美丽动人的吉卜赛姑娘缔结了良缘。小约翰·施特劳斯在匈牙利的民族音乐中,植入了具有东方情调的异国气息,剧中不但洋溢着维也纳特有的轻快旋律,也散发着吉卜赛的异国风味,是一部生动有趣、多彩多姿的作品。

巨星陨落

晚年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因为常常受到神经痛、关节炎和流行性感冒的侵袭,经常有一些奇怪的行为出现。原来一向喜欢交际的他,也变得沉默寡言,有时他可以一个礼拜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工作,连妻子都不敢跟他说话。当时的他正在潜心写作,为勃拉姆斯写了一首圆舞曲,叫做《万人的拥抱》。那一年是1894年,小约翰·施特劳斯69岁。

勃拉姆斯因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作了这曲子而相当感动,还抱病参加了小约翰作品的演出,但在3星期后就撒手人寰了——小约翰又失去了一个朋友,这也使他更加离群索居,更专注于完成自己的构想。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打算用他早年所写的轻歌剧音乐,编成一部新剧,并且决心把它搬上舞台。这就是著名的《维也纳气质》。

1899年,高龄74的小约翰持续创作这部歌剧,同时尝试编写芭蕾音乐《灰姑娘》,当时担任首演指挥的马勒(Mahler),更是充满期待,他为了掌握芭蕾舞的特性,还时常造访小约翰·施特劳斯。1899年的夏天,小约翰因为感冒而引发肺炎,不得不放下手边的工作。严重的呕吐和发抖使小约翰卧病在床,他的病情持续恶化,最后陷入昏迷。妻子阿黛拉一直陪在他身旁,每次醒来的时候,小约翰总是带着疲倦的面容对阿黛拉微笑,然后又昏厥过去。

1899年6月3日下午,小约翰·施特劳斯静静地躺在妻子的怀里,他握着守护在身边的爱妻的手,深情款款地说:“多么难得啊!我现在的心情好极了,你一定累坏了,好好去睡一觉吧!”说完这句话后,他便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4岁。

那一晚在维也纳的音乐厅里,富克斯加登的音乐会正在进行着,大家沉醉在小约翰的好友克伦赛尔所指挥的圆舞曲中,然而,在毫无预警下,乐声戛然而止。乐团改用最缓慢的弱音演奏起了《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听众似乎感觉到,小约翰·施特劳斯已经离开人间了,跳舞的人们眼睛含着热泪,黯然神伤地渐渐离去。

小约翰·施特劳斯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维也纳,随后的3天,全市停止所有的音乐活动以示哀悼。

6月6日,在上万市民的注目之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遗体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的荣誉墓区里,对面是莫扎特,旁边是勃拉姆斯,左前方是舒伯特和贝多芬,背后则是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去世,代表了维也纳圆舞曲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音乐时代的结束。小约翰·施特劳斯打破了严肃音乐和大众音乐的界线;将民间舞曲提升到雅俗共赏的地位;他把奥地利的明媚风光和人们的生活,深深切切地刻进乐章里;他秉持着本性启示,创作自己的人生乐章;他使得有音乐、有舞蹈的地方充满欢笑。人们知道小约翰的精神正在鼓舞着大家,永远,永远。

新年音乐会的历史

维也纳爱乐和施特劳斯这个圆舞曲家族之间的关系,源自于1873年4月22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第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的那一晚。那天小约翰为了在爱乐之友协会音乐厅举行宫廷歌剧院舞会,而召集了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的成员演出,这个乐团就包括了维也纳爱乐的成员,这一晚也正是他的圆舞曲《维也纳世家》的首演。小约翰·施特劳斯与该乐团保持着这样的关系,长达25年之久,一直到1899年5月22日,他最后一次上台指挥,两个星期后,一代作曲家走完了充满音乐的一生。

1925年,小约翰·施特劳斯10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乐团做了一项重大转变,在这之前《蓝色多瑙河》都只安排在海外巡演中,但这一次指挥温加纳决定将《蓝色多瑙河》加入乐团1925年10月17日与18日演出的正式曲目中。紧接着在1925年10月25日的音乐会上,维也纳爱乐也演出了整套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曲目,全部由温加纳指挥。1929年8月11日的音乐会上,指挥家克劳斯(Clemens Krauss)在音乐会中指挥了整场的施特劳斯家族曲目,由于这场音乐会获得空前热烈的回响,自此之后一直到1933年,每年都会演出相同曲目,从此开启了维也纳爱乐演奏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传统,也开创了未来新年音乐会的大致形式。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首演是在1939年12月31日的除夕夜。指挥家克劳斯(Clemens Krauss)首次举行了一场全为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的“跨年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最初是定名为“一场独特的音乐会”,于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大楼的金色大厅举行。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势力已经吞并了奥地利,此场音乐会更别具意义。

从1946年到1947年间,克劳斯曾暂停了维也纳爱乐的指挥工作,由克里普斯(Josef Krips)代替,1948年以后,克劳斯再度接手,又连续指挥了7年的新年音乐会与两年的除夕音乐会。1954年克劳斯突然去世,维也纳爱乐几经开会讨论之后,决定由乐团首席鲍斯考夫斯基(Willi Boskovsky)担任艺术总监。鲍斯考夫斯基从1955年一直到1979年指挥每一年的新年音乐会。他为新年音乐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在他任内将新年音乐会通过电视的转播,传送到世界每一位爱乐人的耳中。而他更沿袭了小约翰·施特劳斯当年的传统,一手拉琴、一手用着琴弓来指挥,从此之后,这场音乐会年年都成为全世界爱乐人士的新年话题焦点,也被公认为是维也纳音乐的最佳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