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守住个人干净的掌权底线

宋朝人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上疏中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的意思是说,廉洁者,是民众的表率;贪腐者,是百姓的敌人。

党的各级干部作为先锋队中的一员,必须清正廉洁,才能成为民众的表率。所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清正廉洁,个人干净,是党的各级干部掌权的底线。

一、干净的底线是各级干部的前程线

各级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应该具有高境界。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是有人性弱点的,各级干部也不例外。即使我们要求每一位干部都有高境界,但也不是所有的干部都能达到高境界。

高境界不一定每一位干部都有,但个人干净的底线却不能旦夕失守。

(一)小心守护干净底线

某日,我在《百度知道》搜索“仕途畅达”一语,看到2008年7月28日有人给网上的“大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教大师改什么名字有益仕途?本人女,姓孔,生于农历1982年9月17日23点多,现在有意走仕途,请大师看我生辰八字改什么名字好!另麻烦说一下名字要什么部首,多少笔画等。”

于是,网上就有“大师”给这位姓孔的女士起了若干个名字,什么滢滢、箩箩,什么媛馨,等等。

看到孔女士提出的这个问题和“大师”给出的答案,我觉得很有意思。改个名字就会有益仕途?我即使是孤陋寡闻之人,也知道答案。真是幼稚、天真得可以。

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代号而已,怎么可能会有益仕途呢?同名同姓的人,有的人可能当部长,有的人可能为清洁工。

我这里绝对没有看低清洁工的意思。部长和清洁工都是为人民服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只是想举例来说明问题而已。

为官从政要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有益仕途,首要的,是要守住个人干净的底线,这是正道,这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了这个基础,因为贪污腐败而一票否决,还谈什么仕途?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认为,干净的底线就是为官从政的“前程线”。守住干净的底线,才能前程无限。否则,就要“下线”。

“下线”,原指退出网络游戏或断开网络。我这里是以此来比喻退出仕途,离开领导岗位。

近些年来,因为守不住干净的底线而下线、甚至被绳之以法的干部为数不少。

正如真理再往前迈进一步就是谬误一样,底线的下方就是万丈深渊。底线的突破是致命的,各级干部不能不警醒。守住了干净的底线,就守住了未来。

没有人不想有未来。如何才能有未来?人们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

尽管“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但就各级干部而言,要想有未来,必须有一个“哈姆莱特”。这个“哈姆莱特”就是干净的底线。

总而言之,干净的底线对于党的各级干部的人生道路、仕途前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各级干部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地小心守护干净的底线,以免为不守底线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1954年2月,陈毅同志写下了《七古·手莫伸》一诗。诗中写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新华社记者乔云华曾经问李真:“远的不讲,建国后,刘青山、张子善因贪亡身,近几年像胡长清等一些官员又因贪财、贪色而毙命。他们的死,都没有唤醒你那颗痴迷的贪心。为什么明知贪来贪去都是一场空,还要贪?直至进了监狱或者说刀架到脖子上才悔恨?”李真回答说:“侥幸,心存侥幸呀!”

陈毅的诗和李真的死,都告诉各级干部:面对权、钱、色的诱惑,不要心存侥幸,“伸手必被捉”。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群猩猩特别爱好喝酒,喜欢穿木屐学人走路。猎人掌握了这个习性之后,就在树林间摆上了美酒和木屐,“恭候”猩猩。

猩猩见了,互相告诫说:这是引诱我,不要上当。后来,它们想了想,说,少尝点,别多喝。但一试其味,就一发不可收。最后酩酊大醉,全被猎人抓获了。这个故事值得各级干部深思。

(三)守住底线走向崇高

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的各级干部,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这是崇高境界的要求。而且这种崇高的境界要求是上不封顶,能做多好就做多好,能多崇高就多崇高。

但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走向崇高,底线是基础,如果没有基础,谈何走向崇高?所以,各级干部不仅要有崇高意识,还要有干净的底线意识。守住干净底线,走向崇高境界。

党的各级干部既有自然生命,也有政治生命。不管是哪一个生命,都是短暂的,也都是脆弱的。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是需要精心呵护的。一个干部如果不守住干净的底线,政治生命肯定要终结,并危及自然生命,最终的结果会让他后悔莫及。

说到后悔莫及,我们看一看2008年12月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的温州市环保局原局长叶钢炼在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期间写的忏悔书中的一段话:

“什么是底线,底线就是从政的生命线……我平时过手的礼金、礼卡,就是底线所在。一张礼卡金额也许并不大,但恰巧就是这个防线上的突破口。底线的突破,给我今后的道路上,提供了腐败、堕落的可能……”

人之入狱,其言也实。叶钢炼在这时候说出的这段话,应该是一段大实话。

一个干部如果不守住干净的底线,就掐断了自身的生命线。即使他原先功劳大,官位高,都是无济于事的。2012年1月18日,重庆警方向媒体披露,充当毒枭保护伞的重庆市公安局禁毒总队原副总队长罗力已于1月6日被执行死刑。

罗力曾经是警界赫赫有名的“缉毒先锋”,曾立功30余次,还获得过“五一”劳动奖章,是警界的“业务精英”。但是,他终因不守底线,违犯了党纪国法,为谭力仁、敖兴满等毒枭提供情报,充当毒枭的保护伞而走向灭亡。

如果罗力能守住干净的底线,绝对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对于罗力来讲,没有“如果”,有的只是家人的悲痛。

大家记住,守住干净的底线,生命线才能长盛不衰;守住干净的底线,生命线才能长青不败。

二、正确价值观是各级干部的定盘星

“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为什么同样的外在客观条件,同样的制度体制,有的干部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有的干部却贪污腐化,走向犯罪的道路?说到底,是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的一种内心尺度,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态度,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换句话讲,价值观决定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实现价值的行为方式。

杨善洲就是一位有着正确价值观的党的干部。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了。出于对他几十年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并取得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

杨善洲同志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关心。他对普朝柱同志说:“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为什么要回施甸种树?杨善洲这样解释:“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于是,61岁的杨善洲,走进了施甸县的大亮山,开始了他的种树生涯。

杨善洲为什么不愿搬到省城昆明居住,而愿意回到施甸县的大亮山种树,因为他的价值观是为了帮家乡办点实事,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一)树立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各级干部树立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各级干部树立了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心中就会始终装着人民。心中有人民,才能为人民着想,才能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想着“孔方兄”,他只能是“为人民币服务”,不可能为人民服务,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了。

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就是一个树立了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党的好干部。

2004年2月,沈浩同志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

来到小岗村,沈浩很快就实现了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他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和农民肩并肩地修路办厂。

三年任期,他带领小岗村的群众修平了路,启动了小岗村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小岗村的百姓也逐步走向了富裕。

然而,沈浩的任期却到了。“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恳请留下沈浩。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沈浩选择了留下。一干又是三年。

三年转瞬即逝。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小岗村的百姓再一次按下了红手印,真情地挽留。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女儿盼着爸爸回家;妻子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在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沈浩选择了人民的利益。他留在了小岗村。而且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光辉时光。

树立执政为民的价值观,要明确权力所属。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经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1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8页。

毛泽东同志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委托给我们的,我们党自己没有权力。二是说,人民之所以把权力委托给我们,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党执政、领导干部执政,都源于人民授权。

毛泽东同志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枪杆子里面也是出不了政权的。当年,老区人民“最后一粒粮,拿去缴公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

谁授权,就要对谁负责,就要为谁服务,这是政治学的一条普遍原理,也是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法则。

各级干部的权力既然是人民授予的,就要执政为民,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焦裕禄同志为什么能清正廉洁,成为党员干部的榜样,就是因为他对权力的属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曾经说过:“我们不是百姓的父母,而是老百姓的儿子,还要做听人民群众话的孝子,我们不是为民做主,人民才是主,人民要自己做主人,我们就是长工,是给人民扛长活的。”

(二)对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

武侠片《独孤九剑》中,有两句禅语式的诗:“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这两句诗说得很深刻。谁要能突破“名利”这两个字,就可以任意遨游天地之间了。

为什么突破了“名利”二字,就能“太虚任遨游”?“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话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既如此,一个人要想淡泊虚名私利,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即使不容易,新时代最好的干部也应该做到。因为《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的各级干部应该有追求,但这种追求,不是追求自己的虚名私利,而应该追求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当一个人追求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时候,他就会视虚名私利为浮云,他的关注点只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个人的功名利禄不值一提,也根本不提,甚至是本应该得到的功名利禄,他也会“腾出大房住小屋”、“让衔又让位”。比如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

1947年7月,罗荣桓同志从莫斯科治病后,回到哈尔滨。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让他住到一栋三层的楼房里。

这栋楼房原是一位旧官僚的别墅。别墅外有鸟语花香的庭院,别墅内有漂亮的舞厅和宽敞的会客室。无疑,这是一个很适合疗养、休息的好去处。

可是,罗荣桓同志住进别墅后,却总是感觉不安。因此,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搬出这栋别墅。他说:“我家人口少,没有必要住这么大的房子。”

组织上从他的身体健康角度考虑,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其后的一天,罗荣桓和爱人去谭政家做客。他见谭政家住的是一栋两层的小楼,便跟谭政商量,要搬到谭家的楼下住。

谭政以为他也就是说说而已,没有想到,过了没有几天,罗荣桓还真的带着一家人搬到了谭家的楼下。

罗荣桓同志对家里人说:“不能官当得越大,住的楼房就越来越大。”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当罗荣桓同志得知自己是党中央提名的十大元帅之一时,他立即给毛泽东同志写信,请求不要提名授予自己为元帅衔。

他在信中写道:“我参加革命较晚,贡献不大,不要提名我为元帅。”

罗荣桓同志长期带病工作。后来,病情日益加重。为了不影响党的工作,他主动请求辞职。

他在写给中央军委并报毛泽东同志的信上写道,我长期身体不好,不能工作,而又挂名很多。精神上为此而极为不安。请求解除我总政治部主任及总干部部长等职务,以免妨碍工作。同时,他在信中还推荐了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的人选。

这就是一个党的好干部的名利观。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名利观,有着这样的高风亮节,尽管他去世多年,他依然受到后人的敬仰。

相反,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他就会把个人的虚名私利看得至高无上。要是得不到功名利禄,就会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绝不是党的好干部所为。

(三)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级干部也不会例外。其实,许多伟人、名人都有兴趣爱好。有人喜欢打桥牌,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人喜欢集邮,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人喜欢篆刻,如李岚清。

但各级干部的兴趣爱好,相对于一般人的兴趣爱好来讲,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般人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生活中的小情趣,业余时间的小调剂。但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决定着其兴趣爱好并不是个人的小事、私事。

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民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就是干部的兴趣爱好对民风的导向作用。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干部的兴趣是游山玩水,他的身边就会有“徐霞客”;如果一个干部的爱好是以饮酒为乐,他的下属就多有“李白”。

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形象。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其实就是他内在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一个终日迷恋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干部,肯定不会有好的形象。

干部的兴趣爱好事关廉洁。赖昌星说过这样一段话:“不怕领导干部不受贿,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只要他有兴趣爱好,他就会被我攥在手心里。”结果,许多干部就被他攥到了手心里。

这样说也并非是说各级干部不能有兴趣爱好。而是说,各级干部要有健康的兴趣爱好,而且即使是健康的兴趣爱好,也最好不要外露张扬。这是底线。

如果外露张扬了,就会有人投其所好,最后,把你“攥到手心里”。如何做才合适呢?提点建议,供大家思考:

第一,要培养好的兴趣爱好,不要有不良的嗜好。打桥牌、集邮、篆刻等,都是好的兴趣爱好。它可以训练头脑,缓解压力,陶冶情操。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唯独打桥牌的时候,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

“黄、赌、毒”等都是不良的嗜好,千万不要沾染。谁沾染了这种嗜好,谁就走上了不归路。如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就是因为沾染了赌博的不良嗜好而走进地狱之门的。

马向东曾经自我剖析说:“每到香港洽谈项目时,我大多都借机去澳门参与赌博。在马来西亚、韩国等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中,我也悄悄跑到当地赌场碰碰运气。开始是用个人的钱去玩,1998年3月,下属干部从别人手中借来巨资参赌,我得知后,非但没有坚决制止,反而也多次在赌场接受下属干部给的一些筹码去参赌。”

经有关部门查实,从1996年8月至1999年2月,马向东与李经芳、宁先杰等人,先后17次私自到澳门赌博,其中有5次是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以种种借口私自去港澳赌博的。

马向东的教训告诉我们,作为党的干部,不良的嗜好绝对不能沾染,这是底线。

其次,即使是有好的兴趣爱好,也要能够有效地节制。如果不能有效地节制,适度把握,就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后导致正事被贻误,甚至被人所利用。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告诫他的大臣们:“人君一生当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明万物。一为物诱,则如明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混浊,岂能照物?”

在朱元璋看来,不管是当臣子的,还是做国君的,都应当小心嗜好。不为财物所诱惑,就像明亮的镜子平静的水面,可以鉴明万物。一旦为财物所诱惑,就像镜子有污垢,水面有渣滓,昏翳混浊,岂能照见万物?

当然,朱元璋并非全盘否定嗜好。他又说:“人亦岂能无好,但在所当好耳。如人主好贤,则在位无不肖之人;好直,则左右无陷佞之士。如此,则国无不治。苟好不当好,则正直疏而邪佞进,欲国不乱,难矣。故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

朱元璋看问题还是很全面的。他认为,人不能没有嗜好,只是要有好的嗜好。比如,君王嗜好贤能之人,则在位的人没有不肖之人;君王嗜好正直的人,则身边就没有陷佞之士。这样一来,治理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如果沾染了不良的嗜好,则会疏远正直贤良的人才,而那些邪佞不肖之人就会得到重用。如是这样,想要国家不乱,那是很难的事。所以,国家乱与治,就在君主的嗜好之间。

朱元璋从治国的高度来分析“为物所诱”以及嗜好的好与坏。其所言的确是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沉溺于吟诗作词之中,“为高谈,不恤政事”,最终误国身亡。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告诉我们,身为党的干部,你的嗜好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关系到自身的得失。所以,为国家计、为自身计,都要严防不良的嗜好,即使是良好的嗜好,也要能够有节制,不能顺其自然,让其膨胀无度。

三、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淮海大战中,被俘的国民党将军黄维,心里不服气。他要求见刘、邓首长。当他看到刘、邓首长穿着和战士一样的黄布军衣,正和战士们在一个锅里吃饭时,他心悦诚服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全套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打不过装备落后的共产党,我们首先是输在作风和精神上了。”

党的各级干部要守住个人干净的掌权底线,必须不忘艰苦奋斗。

(一)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秘密访问了延安。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四壁黄土,一盏油灯,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时,他被共产党领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他断言,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东方魔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绝大多数干部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也有少数干部淡忘和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讲排场、比阔气,陶醉于灯红酒绿。他们贪图享受,追求奢华,甚至把勤俭节约视为“寒酸”,把艰苦朴素视为“土气”,把挥霍浪费视为“慷慨”,完全颠倒了生活中的是非观念界限。

群众说这些干部是“吃喝玩乐站在第一线,革命斗志退到贫困线,违法违纪越过警戒线。”

这些干部为什么成了“三线”干部,就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二)新时代艰苦奋斗的具体要求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财富也极大地丰富了,还提什么艰苦奋斗。

不错,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我们的社会财富是丰富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因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非是要人们为艰苦而艰苦,人人成为“苦行僧”,否定物质利益原则。而是要求人们不仅要做到生活节俭,还要发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对于党的干部来说,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

在政治上,要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在思想上,要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时刻注意防止任何特权思想的产生,始终不忘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

在工作上,要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任劳任怨,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李贞是我军第一位女将军。在她病逝后,工作人员在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经过长征的老干部,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耀眼夺目外,其他的遗物竟是那么俭朴。

室内4把藤椅,是李贞多年前从湖南搬家时带回北京的。因年头太久,已很破旧。公务员几次要把它们扔掉,都被她拦阻了。她对公务员说:“不要扔,补一补还能用一阵子。”一对已用了整整40年的皮箱,皮质已经老化开裂,但她还是不肯换新的。

在李贞的衣箱里,唯一的一件新衣物,是她过80岁生日时,表孙女为她织的背心。然而,就是这位生活俭朴的女将军,却用自己的薪水抚养了20多位烈士遗孤。在她临终前,则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她积攒的10000元钱和2000元国库券交给组织,作为自己的最后一笔党费。

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人们不仅潸然泪下。这份催人泪下的遗物清单,映现出一位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的老战士的高尚道德情操。

她留下的藤椅虽然破旧,她留下的皮箱虽然老化开裂,但破旧的藤椅、老化的皮箱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是无价之宝。它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艰苦奋斗。

(三)艰苦奋斗是腐败堕落的克星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艰苦奋斗是腐败堕落的克星,奢侈浪费是腐败堕落的根源。

千百年来,无数的事实证明,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则国富民强;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搞铺张浪费,往小里说,能毁掉一个人的前程,毁掉一个家,往大里说,能使国家由强变弱,最终走向灭亡。翻开历史,这种悲剧无数地上演过。

一位名人说得好:“享乐对于人生来说,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但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没有砒霜,但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享乐的生活犹如醋酸,能腐蚀灵魂的钙质,会使人坠入深渊。”

所以,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