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功会师壮军威

毛泽东一行离开达维,向懋功前进,在懋功的李先念已得到消息,正积极准备迎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早在6月12日,李先念部和八十八师部队进驻懋功后,接到韩东山两次电话报告,说九军二十五师的先头部队和一军团二师的先头部队,在达维以南、夹金山北麓的木城沟胜利会师了。喜讯传来,群情振奋。李先念当即发电报向总部作了报告。李在懋功一方面分析敌情,察看地形,部署警戒;另一方面动员部队和发动当地群众,腾出房子,打扫街道,筹备给养,编文娱节目,写欢迎标语,集中慰问品等,准备热烈迎接党中央和一方面军。有8个兄弟民族居住的懋功空前热闹起来了。

同日,徐向前代表军分会和四方面军总部,在理番写了一份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诸同志的报告,详细报告了敌情、民情和四方面军各部队的位置,介绍率领部队带着电台已经到达懋功,如何行动请中央指示。他建议两军会合后,一方面军先休息补充,让四方面军在前面御敌。报告还说:四方面军及川西北千百万工农群众,正准备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百战百胜的西征军。这些话,确确实实表达了全体指战员的心情,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份报告,是派专人传送的,还附送了两份地图,供中央领导同志更具体地了解四川地区的情况,以便研究确定会合后的战略方针。

6月中旬的一天,李部在懋功迎接了党中央和一方面军。当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毛泽东和中央几位领导住在一座法式建筑的天主教堂院内,李先念住在小金川河边的新街。当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和一方面军的几位领导人,在天主教堂的东厢房里,亲切会见了李先念。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中央领导,心情特别激动,也有一点拘谨。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四方面军的战绩,给四方面军很高评价,并代表党中央和一方面军全体同志,对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表示亲切关怀和慰问。毛主席说,过去两支红军独立作战,现在会合了。这样,我们的力量更大了。他打开地图,边看边问,岷江嘉陵江地区的气候怎样?地形怎样?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怎样?还能不能再打回去?李先念说,岷、嘉两江之间地区,大平坝子很多,物产丰富,人烟稠密,是汉族居住地区,部队的给养和兵源都不成问题。从战略地位看,东连川陕老根据地,北靠陕甘,南接成都平原,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回旋余地大。如红军进入这一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可以很快休整补充,恢复体力,再图发展。而且这时茂县、北川还在红军控制之下,可以打回去,否则以后再打过岷江就难了。李先念还说,来懋功的一路上,只看到很少的藏族牧民,筹粮很难,大部队久驻无法解决供给。大小金川和邛崃山脉一带高山连绵,谷深流急,大部队很难运动,不容易在这里站住,还是从红军急需休整补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途看,会师后向东北方向,首先是向岷、嘉地区发展比较有利,早在川陕反6路围攻胜利后,徐向前同大家就议论过沿嘉陵江两岸作战和向甘南发展的问题,所以,当时心里是真想打回去。广大指战员也是这种心情。毛主席听李先念汇报情况时连连点头。这个时候,毛主席正在考虑全局的大问题。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准备制定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李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大家兴致勃勃,一直谈到深夜。6月16日,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和首先向岷、嘉地区发展的行动计划,致电四方面军领导人征求意见。可是,由于敌人很快占领了茂县、北川一带地区,失去了战机,致使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不久,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的会议上,对红军行动又作出了新的部署。

党中央领导和一方面军的领导人在懋功休整了3天。这期间两支部队互相联欢,慰问、交谈,非常亲切。部队举行了一次联欢庆祝大会。会上,一方面军的代表讲话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纪录,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大打击。过去就耳闻过四方面军的光荣战绩,相信两军会合后,一定会打更多的胜仗,消灭刘湘、胡宗南、邓锡侯等军阀更多的部队,创造新的根据地。李部的代表讲话中,表示坚决听从党中央的指挥,一定虚心向一方面军学习,团结奋斗,并肩前进,争取新的胜利。在天主教堂里,两军一些团以上干部还集会一次,一起吃过饭。当然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无非是让大家吃一顿饱饭,而这在当时来说也是很难得的。大家都非常满意。朱德还特意到住处看望大家,询问四方面军部队的休整情况,对广大指战员非常关怀。

6月18日后,党中央率领一方面军,沿抚边河北上,向两河口进发。李部按照中央的部署,二十五师继续留在达维镇,防御东面敌人的进攻;又派出一部分部队沿小金川河西进丹巴,再沿大金川河北进,以保障党中央北上的左翼安全。大家和一部分部队又在懋功驻了几天,负责党中央的后卫。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及一方面军部队继续北上,去与张国焘会合矣。然而懋功会师只是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开始。但是,懋功会师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李先念说得好:“懋功会师,标志着我们党和我们军队团结胜利的一个新开端,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懋功会师的意义还在于它使蒋介石阻止红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会合的计划破产了,他们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国民党高级将领无可奈何地承认了他们的失败:“国军防止朱毛西窜之声,早已传之数年,今朱毛毕竟西窜,而达其预定之目的矣。在朱毛西窜当中,行营三令五申,严防朱毛与徐匪向前会合,声犹在耳,墨尚未干,而朱毛毕竟与徐匪向前、张匪国焘会合矣。然而全川之截拒朱毛之西奔。虽有河山之险隔,给养之困难,病疫之交侵,霜雪之严冷,均不足以慑匪胆,而刺激其改变初衷。两大洪流,竟于中华民国二十四年6月16日,在懋功之达维合拢。查国军电令,一再言曰,须收聚歼之效,今使之聚骄,何以不歼。然在分窜之中,各个尚不能击破,今既会合,则已蔓不可图,尚可聚歼之大言不惭哉。”这一段评论,除了骂共产党和红军是“匪”,诬红军长征是“窜”、“西窜”、“南窜”、“分窜”之外,其余评论是相当客观的,既承认红军的坚定意志,红军的坚强战斗力,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红军的不可战胜,又承认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计划的破产,讥讽蒋介石再谈“聚歼”红军就是“大言不惭”。

红四方面军为了这次会师不只打了一个巴朗,牺牲了六十多个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为了这次会师做了许多努力,付出了更多的牺牲,这些努力和牺牲极大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西进,也为整个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徐向前说:“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如果没有川陕根据地的桥梁和连接作用,将会增加更多的困难,造成更大的损失。”

还在会理会议时,毛泽东就提出到川西北创建新根据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渡过大渡河后,会师似乎近在眉睫,但四方面军在哪里?中央红军只知道他们在川西一带活动,但对方的具体活动区域在什么地方,是不清楚的。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曾和红四方面军有些断断续续的无线电联系,后来中断了。当时通讯联络十分困难,两个方面军又都在运动中。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给红四方面军来电,把遵义会议的情况简要地告诉了他们。不久,中央又来电,要红四方面军派出一个师南进,接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立即开会,讨论如何策应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派部队出去多了,等于大搬家,放弃了川陕根据地;派部队少,去一个师,等于拿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因为,四川的地形都是山隘险路,敌人把山隘路口截断,无处可走。最后决定,全军向川陕甘发展,先攻下广元、昭化,消灭胡宗南刚刚伸进四川的一部分力量。那里是嘉陵江上游,江面不宽,冬季不冷,容易渡过。拿下了广元、昭化,就控制了嘉陵江两岸川陕交界的咽喉要地,进而可图川西平原、甘南、陕南,伺机接应中央红军。

渡江计划是由张国焘亲自部署的,张一面注视红一方面军的动态,一面作渡江的准备。当时一方面军正在贵州云南北部地区兜圈子,行踪飘忽,方向不定,而且国民党正沿着长江设防,阻拦一方面军的偷渡。张审度一方面军能否偷渡长江,如果他们无此力量,红军自不愿贸然放弃川北苏区。后来,从一方面军的来电推断,觉得他们必定渡江,因而我们也就决定渡嘉陵江西进。

嘉陵江宽而且深,水流湍急,两岸多是悬崖陡壁。国民党军邓锡侯、田颂尧两部,据险设防,这对张部当时落后的装备来说,可称天险。张亲自审定各个可能的渡江处所,最后选定由苍溪县附近地区渡江。这里江面甚宽,对岸又有敌方重兵驻守,他的军事顾问们多不以这个选择为然,他则认为这个地方的条件最好,而且敌人决不会疑心他们会在这里渡江,部队正可以利用他们的疏忽。

张利用这一带的优良条件,准备渡江战。嘉陵江上的船只尽被敌人扣留在对岸了,多了解决渡江的工具问题,组织了一个特别工程营,调五百多个懂得造船、把舵、熟谙水性的人员参加这个营,由这个营制造了一百只样式像登陆艇的小船,每只船头用沙包掩护,可供一班人渡江之用。他们利用这些船只在苍溪东面五十里王家坝地方,训练官兵的渡江动作,还修建由王家坝到苍溪的道路,以便将这一百只船,翻过高山,搬运到苍溪附近一条小河沟去。

关于造船,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立即动员一切力量,在短期内制造出一批渡船——能够同时装上3个团的兵力,以突然的奇袭动作打过江去。

造船,这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情!没有船厂,没有船坞,没有工人,也没有工具和材料;有的只是根据地军民迫切向往打过江去的火热的心。红四方面军的健儿,由鄂豫皖根据地打到川陕边,虽然渡过了汉水和其他无数的大小河川,但自己动手来造船,这还是第一次。能同时装3个团,最少也得70只船。另外,为了使后续部队能及时跟上突击部队,还要修造3座竹扎的便桥。

造船渡江的意图必须严守秘密,不但要选择适当的渡口,而且还要选择隐蔽的造船场所。总指挥徐向前亲自率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寻找了三四百里,最后才选定在苍溪与阆中两县之间的塔子山下。该山背后有个宽广的平坝子,可以集结部队。离塔子山三十余里的王渡庄附近,山高林深,也正是隐蔽造船的理想地方。

造船厂就在这里仓促地建立起来了,一切全是白手起家,一切全靠川陕边根据地人民的热情支援。老船工们背着干粮带着工具,从大巴山下、渠江两岸,跋山涉水,昼夜兼程赶来。青壮年们从数百里外运来了大批木材,到处收集破铜烂铁——准备做船上用的钉子。他们把自己的点灯的、油漆嫁妆的桐油都省了下来,送到工地。

一所新兴的工厂很快便在丛山密林中开工了。这个工厂没有高大的烟囱,没有机器马达的喧嚣。有的却是铁器撞击、砍伐锯截树木的声音,和数百人劳动的欢腾呼喊。再有就是红色宣传员伴着锣鼓的嘹亮歌唱。这些声音交织成伟大的交响乐章,四周的群山答和着回响。船工们和种种困难搏斗,日夜不停地工作着。

造船需用大量的钉子,但面前只有一些破锅和从破庙里摘来的废钟,连个最起码的熔炉也没有。工人们便想办法先把钟、锅敲成碎块,然后在地下挖个很深的坑,燃起耐烧的木材,把碎铁块放进去,慢慢熔化;经过锤打,造成各种需用的钉子。就这样,工人们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热情,按期把70只船和3座竹扎便桥制造成功,他们还在船舷上写着“奋勇杀敌,争取早日革命成功”的字样。

与造船同时,准备渡江的勇士们,也在嘉陵江左侧的东河,作了刻苦的锻炼,学习划船、泅水,练习登岸的战术动作。

……

全军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战备,一切准备就绪了,但是要投入渡江战斗还有更大的困难。这些船离渡口还有30多里路,当中还隔着一座名叫凉风垭的大山。哪里有运船的工具呢?只有工人们的双肩。他们把船只用草绳缠起来,再绑上木棍,抬着走。每一只船都需要由十几个年轻力壮的人来抬,而且顶重要的还必须把所有的船只和便桥,在一夜之间全部运送到塔子山边——准备渡江的出发地。

3月18日下午6时,太阳被群山吞没了。抬船的队伍一队接着一队出发了。漆黑的夜笼罩着大地,山风呼呼,人们沉重的脚步沿着满是荆棘的山岭前进,不时惊走了栖息林中的鸟群。

凉风垭的主峰,既陡且险,仅有的小路,早被枯草湮没了。抬船的人们必须用自己的双脚踏出路来。最陡的地方,前面人的脚跟几乎碰到后面人的鼻子。这么陡的坡,抬这么大的船实在不好走,大家只好在船底铺上垫木,前拉后推地往上滑送。衣服撕烂了,皮肉磨破了,在这深夜里不知有多少血汗洒在险峻的荒山中,但是藏在人们心里的那股高兴劲,却把所有的艰险和疲劳忘掉了。有位老大爷说:“我活了60多岁,走遍了全四川,只看见水里驶舟,从没听说过山地行船。可这样奇怪的事,我现在亲身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