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强占安顺场

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国民党曾狂妄断言:红军过得了金沙江,过不了大渡河。共产党必蹈石达开覆辙,全军覆灭。大渡河确实很险,江面虽不很宽,但是水流湍急。在安顺场渡口,河幅有三百多米宽,流速每秒4米,水深30米。河底乱石嵯峨,形成无数漩涡,俗称竹筒水,可让鹅毛沉底,水性多好的人也不能泅渡。由于水深流急,不能架桥。船横渡时,要先拉牵到上游2里许,放船后,要有经验的艄公掌舵,十余名船工篙橹齐与流速形成一种合力,使船体沿一条斜线冲到对岸。对岸渡口有石级,如对不正,碰到两侧石壁上,则船毁人亡。

72年前,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军曾因内部分裂,翼王石达开率部五六万人,到达安顺场准备渡过大渡河,清兵追到,渡河未成,兵败被擒。当地群众对石达开的失败有各种传说。有一位老人说,石军一到安顺场,忽遇大渡河上游发大水,安顺场前面山洪暴发不能渡河。前有大渡河,后有清军,且已拆断小河上的铁索桥,左为山崖绝壁,后为彝民,且当时彝民比现在人数多得多,石达开全军被困47天。当时军心不稳,石达开本人亦动摇,所以自缚入清营,全军均成俘虏。另据薛福成的《庸庵文续编》记载,石达开渡大渡河的时间在阳历5月。这和红军渡河时间差不多。石达开以为他一贯用兵谨慎,若把兵分隔在河的两岸,使兵力分散不大好,提重把已过河的1万人渡回来。因此,被清军围困而失败。

其实,石达开兵败安顺场的原因和具体情况要复杂得多。后人考证说,大约是在到达大渡河南岸紫大地的当天,石达开要略事休息,只向松林小河桥头和向大渡河北岸派出侦察队伍,而没有作过松林小河西岸或过大渡河北岸的打算。当夜,适逢石达开妻生儿子,第二天,又传令休军三日庆祝,没有过河。就在休军庆祝生子的当夜或第二天,大渡河或松林小河水陡涨数丈。到第三天,清军已赶到大渡河北岸,布置了防务。再过一天,松林地主千户王应元征调的彝汉增援兵勇,也都聚集松林西岸,防守巩固。后来虽然血战强渡,竟西不得过松林小河,北不得过大渡河了。

尽管石达开兵败安顺场有许多原因,但大渡河之险,通行困难,渡过不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1981年7月来中国旅游,参观了安顺场红军渡河点之后写道:

“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象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上汹涌翻腾的漩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有几处,河水还以异常的速度倒流回环。我们一行之中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水流现象,时而回流,时而顺流,时而倒流,……似乎和地球的引力场不发生关系,原来大渡河自有它自己的生活规律!”

红军将领当时十分重视石达开在安顺场兵败的详情,企图从历史人物的覆辙中找出现实的出路。后来朱德曾说过:

“我问了这一带的群众,都说石达开入川是在这里消灭了的。因为生了儿子,不能前进,大摆酒席,大吹大擂,弄了好几天。结果后面追兵一来,‘罗罗'(彝民)又反对他,全部消灭了。”

5月25日深夜,住在一个中药铺的毛泽东从李富春嘴里得知此地有个清朝末年的老秀才,名叫宋大顺,83岁了,石达开灭亡时已11岁,耳闻目睹当年那一幕石达开部万人被杀,眷属千人跳江的悲剧。虽已夜半时分,毛泽东睡意顿消,当即派两名警卫员提着灯笼去请老秀才。老秀才一进门,他亲自为他倒开水,嘘寒问暖,然后言归正题:“老人家,你知道石达开当时是怎样失阵落马的吧?”

这位老秀才是位民间诗人,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回答毛泽东:

“朝西走松林河千户阻拦,往东退陡坎子百仞高山,向北进唐总兵虎踞铜河,欲南撤黑彝儿擂木蔽天。”

老秀才临出门时,真诚进言:“此地凶险,勿停留!不宜于大部队周旋,石达开殷鉴不远。”

共产党人历来肯定太平天国,红军将士都十分同情石达开的遭遇,所以如陈云所说:“安顺场为有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地方”,而当身陷此地,面对全军的生死存亡,心情心境就不再是一句“同情”能说清的了。

蒋介石获悉中央红军正向大渡河前进,大喜过望。因为他相信石达开失败的历史必会重演,红军一定会做“石达开第二”。蒋介石这时在昆明,策划了南追北堵的“大渡河会战”,调动了总兵力十余万人,图谋“封锁朱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根本消灭”。蒋介石电告大渡河两岸各军:共军入此流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他严令大渡河守军立即做到:收缴南岸渡口船只以及可作渡河的材料,搜集南岸民间粮食,全部集中到北岸,实行坚壁清野;烧尽南岸一切可供红军利用来掩护接近河岸的民房,以扫清射界。蒋介石要使大渡河会战万无一失。但是蒋介石没想到,中国工农红军是不会走太平天国的老路的。

对当时的红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搞到船。这是压在先遣队全体将士心头的千斤重担。在前往安顺场的途中,先遣队第1团在杨得志、林黎带领下继续急行军。

刘伯承披着他那件从白区带来的方格灰大衣,跨着老白马,也在急行军的队伍中。走着走着,他忽然喃喃自语起来:“有船我就有办法!有船我就有办法!”他的警卫员后来回忆说,头一天夜里他说梦话,反来复去老是这句话。

是的,有船“就”有办法,有船“才”有办法。

老乡介绍的情况和红军侦察的基本一致。前面的安顺场,是个近百户人家的小市镇。敌人为了防我渡河,经常有两个连在这里防守。所有的船只都已抢走、毁坏,只留一只船供他们过往使用。安顺场对岸驻有敌人一个团(团的主力在渡口下游15里处),上游的泸定城驻有三个“骨干团”,下游是杨森的两个团,要渡过大渡河,必须首先强占安顺场,夺取船只。

晚上十点多钟,刘伯承、聂荣臻也赶到了安顺场附近。

刘伯承让警卫员去找第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根据预定的计划,第一团第一营是主攻部队,第二营向大渡河下游佯动,第三营为预备队。孙继先刚到,聂荣臻就劈头盖脑地问:“孙继先,你知道石达开吗?”孙继先回答说不知道。聂荣臻继续说:“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翼王,率领2万多人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也就是我们今天到的这个地方,可没有渡过去,在清兵的追击下,全军覆没了。现在蒋介石派飞机撒下传单来,说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国民党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朱毛红军插翅难逃。要让我们变成第二个石达开。”孙继先这才明白聂荣臻为什么提起石达开,他干脆地说:“管他十达开、九达开,我们一定能过河,我们一定能胜利。”刘伯承说:“我们会不会成为石达开,就看你们的了。”“请总参谋长交待任务!”孙继先代表全营请战。刘伯承继续说:“安顺场守敌不多,只是一个营,虽是刘文辉的部队,但只是当地胞哥一类人组成的民团武装。你马上率领一营去完成三个任务:“第一,歼灭安顺场的全部敌人,歼灭后,点一堆火,作为信号;第二,部队占了安顺场后,迅速找船,再点一堆火;第三,把一切渡河工作准备好后,再点一堆火,我们后续部队马上就到。明白吗?”,“明白了。”孙继先知道找船和渡河的成败关系着全军的命运,先头营任务的无尚光荣和无比艰巨,使他浑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

战士们从梦中被叫醒,冒着毛毛细雨,摸黑继续前进了。

根据分工,黎政委带领二营至安顺场渡口下游佯攻,以便吸引那个团的主力;杨得志带一营先夺取安顺场,然后强渡;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

天漆黑,雨下个不停,部队踏着泥泞的小路前进。大约走了十多里,便靠近安顺场了。杨得志命令一营分成三路前进。

安顺场的守敌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样快。他们认为红军还没有出海子边少数民族区呢,因此毫无戒备。

“哪一部分的?”杨部的尖兵排与敌人的哨兵接触了。

“我们是红军!缴枪不杀!”红军战士的回答像春雷,扑向敌人。

“砰!”敌人开枪了。杨部的火力也从四面一齐吼叫起来。愤怒的枪声,湮没了敌人的惨叫。顽抗的敌人纷纷倒下,活着的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没命地逃跑!两个连的敌人,不到三十分钟就全被打垮。

正在战斗时,杨得志来到路旁一间屋子里。突然听到一声喊叫:“哪一个?”通信员一听声音不对,枪栓一拉大吼一声:“不要动!缴枪不杀!”敌人摸不清他们的情况,乖乖地缴了枪。事也凑巧,原来这几个敌人是管船的。杨得志急忙要通信员将这几个俘虏送到一营去,要一营想法把船弄来。

孙继先得知有了一条船,十分高兴,连忙跟着向河边跑去。只见月光下一只小船漂在水面上,几个战士正在紧张地用手拉住它。船边有几个俘虏狼狈地站在水中。原来这是南岸唯一的一条船。是从西昌逃回家来的一个敌营长的,准备风声一紧就乘着它逃到北岸去。孙继先想:找到了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船弄到上游一、二里处,作好渡河的准备。于是他指挥战士们推船,谁知逆水推船,一推转一个圈,急得他满头大汗。不知不觉到了25日凌晨三点多钟了。

刘伯承和聂荣臻心急如焚。一次又一次派警卫员站在山坡上看信号,一直等了大半夜,听到了枪声,但不见火光。派人侦察了一下,说敌人已被消灭,一营占领了渡口。于是,他们亲自赶到了河边。刘伯承一边走一边喊:“孙继先!孙继先到哪里去了?”孙继先听见叫他,赶紧答:“我在这里。”刘伯承说:“孙继先啊!你该死!你为什么不发信号?”孙继先这才省悟过来:光顾推船了,忘了点火报信。

刘伯承没有再责备孙继先,反而说:“一营睡觉,等天亮时,把全街能买到的好吃的东西都给你们吃,早饭以后强渡。”但是,孙继先没能睡成觉。

天明、雨停,瓦蓝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被雨水冲洗过的悬崖峭壁显得格外高大。大渡河水还在一股劲地咆哮、翻腾。此刻,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一切:对岸离渡口一里许,是个四五户人家的小村庄,周围筑有半人高的围墙;渡口附近有几个碉堡,四周都是黝黑的岩石。估计敌人的主力隐蔽在小村里,企图等红军渡河部队接近渡口时,来个反冲锋,迫红军下水。

“先下手为强!”杨得志默默地下定决心。随即命令炮兵连的3门82迫击炮和数挺重机枪安放在有利阵地上,轻机枪和特等射手也进入河岸阵地。

火力布置好了,剩下的问题还是渡河。一只船装不了多少人,必须组织一支坚强精悍的渡河奋勇队。于是杨把挑选渡河人员的任务交给了孙继先。

战士们知道组织奋勇队的消息后,一下子围住了孙继先,争着抢着要参加,弄得孙继先怎么解释都不行。

“怎么办?”一营长问杨。杨又是高兴又是焦急,高兴的是红军的战士个个勇敢,焦急的是这样下去会拖延时间。因此,决定集中一个单位去。

孙继先决定从二连里选派。二连集合在屋子外的场地上,静听着营长宣布被批准的名单:“连长熊尚林,二排长曾会明,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四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张桂成,肖汉尧……”16个名字叫完了,16个勇士跨出队伍,排成新的队列。一个个神情严肃,虎彪彪的,都是二连优秀的干部和战士。

突然,“哇”地一声,一个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他一边哭,一边嚷着:“我也去!我一定要去!”奔向营长。仔细一看,原来是二连的通信员。多好的战士啊!杨得志向孙营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让他参加。孙营长说了声:“去吧!”通信员破涕为笑,赶忙飞也似地跑到16个人排成的队列里。

一支英雄的渡河奋勇队组成了:17个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个手榴弹,还有作业工具。熊尚林为队长。

他们精神抖擞,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由于船太小,一次容不下17个人,红军决定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带领。为加强领导,第二船派营长孙继先掌握。

这时,刘伯承举着他那单筒望远镜仔细观察对岸敌人的工事和火力点,看过来,又看过去。然后,他转头问参谋:“赵章成来了没有?”参谋回答:“迫击炮已经架好了。”刘伯承说:“叫赵章成瞄准对岸那两个碉堡。我们就几发炮弹了,听命令,一定要打准。”他取出怀表看了看,正好9点整,抬头对杨得志说:“开始!”

庄严的时刻来到。熊尚林首先带领8位战士跳上了那只唯一的渡船。

杨得志说:“同志们,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你们一定要坚决地渡过河去,消灭对岸的敌人!”

然后命令:“轻重机枪掩护,强渡开始!”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轻重机枪火力一齐向对岸敌人进行压制射击。

渡船在热烈的鼓动声中离开了南岸。

胆颤心惊的敌人,向渡船开火了。

“打!”杨向炮兵下达了命令。全军闻名的神炮手赵章成的炮口,已瞄准了对岸的工事。随着炮弹的呼啸和爆炸声,敌人的碉堡飞向了半空。战士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掩护着划船的老乡们一桨一桨地拚命向前划去。

这时,刘伯承、聂荣臻都走出了工事,站在岸边。为了首长的安全,冲锋号停止了。刘伯承说:“号音为什么停了呢?继续吹!”肖华马上跑上去,从司号员手里夺下号来,甩了两甩,挺起胸膛吹起来。团里的冲锋号响了,各连的司号员也跟着吹起来。刘伯承与聂荣臻不顾个人安危,故意暴露目标,目的在分散敌人火力。岸上的干部战士们,情绪激昂,都争着朝前站,把刘伯承和聂荣臻挤到后边去。此时,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情:打吧,向我们打吧,只要别打中我们的船就行。红军6挺重机枪,几十挺轻机枪也继续从不同的角度向敌人密集射击,压得敌人趴在工事里抬不起头来。

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涛颠簸奋进。四周飞溅着子弹打起的浪花。岸上所有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

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船边,掀起一个巨浪,小船剧烈地晃荡起来。

杨得志一阵紧张。只见渡船随着巨浪起伏了几下,又平稳了下来。

渡船飞速向北岸前进。对面山上的敌人集中火力,企图阻止他们渡河。勇士们随着渡船冲过一个个巨浪,顶着一阵阵弹雨,勇往直前。

一梭子弹突然扫到了船上。从望远镜里看到,有位战士急忙捂住了自己的手臂。

“他怎么样?”不待人想一下,又见渡船飞快地往下滑去。滑出几十米,一下子撞在了一块大礁石上,顿时溅起了一个高大的水柱。

“糟糕!”杨自语着,注视着渡船。只见几位船工奋力地用手撑着岩石,渡船却像转盘似地猛烈地旋转起来。要是再往下滑,滑到礁石下游的漩涡中,船就有翻的危险了。

“撑住啊!”杨得志禁不住大声喊起来。岸上的人也一齐呼喊着,为勇士们鼓劲,加油!

就在这时,从船上跳下几个船工,他们在难以停留的急流中,靠健壮的体魄、熟练的游水技术,拼命地用背顶着船。船上另外的船工也尽力用竹篙撑着。他们互相支持,密切协作,经过一阵紧张的搏斗,渡船终于脱离了险境。

渡船靠对岸越来越近。渐渐地,只有五六米远了。勇士们不顾敌人的疯狂射击,一齐站了起来,准备冲上岸去。这真是意志的考验,生命的搏击!

突然,对岸的小村子里冲出一股敌人,涌向了渡口。很明显,敌人企图把勇士们消灭在岸边。

“给我轰!”杨大声命令炮手。

“轰!轰!”两声巨响。赵成章射击的迫击炮弹像长了眼睛,不偏不斜地在敌阵中开了花,重机枪也叫开了。敌人东倒西歪,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

“‘土佬'打得好!‘土佬'打得好!”不知谁兴奋地喊起了李得才的绰号。

“打,狠狠地打!”河岸上扬起一片吼声。

敌人溃退了,慌乱地四处逃窜。

“打!打!延伸射击!”杨再一次地命令着。

“轰!轰!轰!”又是一阵射击。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渡船靠上了彼岸。这时,勇士们飞一样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一阵冲锋枪,打向岸边的敌人。勇士们终于占领了敌人设在渡口的工事,为第二船的战友们杀开了一条通路,为全军渡河奠定了立足点。

第二船的勇士们和第一船的战友们会合后,敌人仍在拚命挣扎。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反扑,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把勇士们赶下河去。面对这种情况,勇士们的炮弹、子弹,又一齐飞向了对岸的敌人。烟幕中,敌人纷纷倒下。勇士们趁此机会,齐声怒吼,猛扑敌群。雪亮锋利的大刀在敌群中闪着寒光,忽起忽落,左砍右劈。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溃不成军,没命地往北山后边逃窜。红军控制了渡口阵地。

杨和团部的其他人乘第三船过河的。这时,天色已晚,船工们加快速度,把红军一船又一船地运往对岸。刘文辉的川军一边阻击一边逃跑,连附近的群众都说:“红军是飞过来的!”不一会儿,红军乘胜追击到渡口下游,又缴获了敌人两只船,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杨部立即把它交给了后续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