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

春秋,以鲁史《春秋》而得名。这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力量不断加强。为争夺领土、财物、扩大政治影响,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频繁,“春秋无义战”,这话是极有道理的,争霸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曲。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以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先后建立霸业。

郑国(开始在今陕西华阴县一带,后迁到今河南新郑县)历来与周王室关系密切,郑氏几代人都在周朝担任卿士(即后来的宰相)。到郑庄公的时候,由于郑国内部不太稳定,郑庄公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朝廷协助周王管理朝政。当时的周平王有些不高兴,准备找人代替郑庄公的位置。这件事被郑庄公知道后,不禁大怒,马上去见周平王。一见面他就主动提出辞职让贤。周平王只好耐心解释,最后在满朝文武的劝说下达成了协议,郑庄公仍然担任卿士,周平王把太子孤送到郑国去居住,郑庄公也把公子忽送到周朝做抵押。

平王在即位 51 年(公元前 720 年)时驾崩了,太子孤继承王位,但他实在太悲伤了,一回到洛阳就死了。于是孤的儿子即位,这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认为父亲的死和郑庄公的蛮横有很大关系,又觉得郑庄公在朝廷上很霸道,于是就找机会把郑庄公赶走了。郑庄公回到郑国,对周桓王很不满,总想找点事教训一下桓王。正巧宋国联合卫国作乱,郑庄公假借桓王的名义,联合齐国和鲁国,把宋国打得一败涂地。宋国的国君在战乱中身亡, 郑庄公就立公子冯为宋国的国君,这就是宋庄公。从此郑庄公在诸侯中威望大增,许多小国都把他看作诸侯的首领。

周桓王得知郑国讨伐宋国,就下令正式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而郑庄公也一连 5 年不去洛阳朝见周王,以示蔑视。周桓王一怒之下,亲率蔡、卫、陈三国军队讨伐郑庄公。郑庄公马上领兵迎战,他先是按兵不动,养精蓄锐,等到黄昏将近,周王的联军士气下降时,他才下令冲锋。郑军一阵冲杀,把联军杀得狼狈逃窜,连周桓王都中箭负伤了。

郑庄公老谋深算,一战得胜后并不乘胜追击,反而送了许多礼物到周王营中慰问,并向周王请罪。周王兵败之后正在进退两难,打是打不过的,退兵又太丢面子,正好郑庄公给了他一个台阶,也只好顺势退兵了。这之后, 郑庄公声威大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继颇有霸业的郑庄公以后,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他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在国内致力于生产、军事的改革,国力逐渐强盛以致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功绩确是为人所称颂的。

郑国的郑庄公去世以后,郑庄公之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但郑庄公另一位妻子雍氏也生了一个儿子突,雍氏是宋国的贵族,很有实力。宋人想让突即位,就把郑国举足轻重的大夫祭仲诱到宋国,强迫他立公子突,祭仲只好答应,就拥突为君。昭公出逃,公子突即位,就是郑厉公,郑厉公即位后, 宋人向郑索要重金,郑一时不能满足,宋郑关系恶化。鲁想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宋不愿调和。于是郑鲁联合发兵伐宋。第二年,郑鲁与宋、齐卫、蔡开战,虽然郑方战胜,但不久宋联合齐蔡伐郑,烧了郑国渠门,又侵掠郑东方,郑受到很大损害。另外,郑又出现内乱,厉公又想杀掉祭仲,不过没

成功,厉公亡蔡,昭公复了位。鲁国本与厉公关系密切,一见昭公即位,就联合宋、卫伐郑,郑就中衰了。

郑衰以后,中原以齐国为最强。齐襄公灭纪国,伐鲁、卫,威势很盛, 不过不久齐襄公被他的两个大夫连称、管至袭杀了。他们拥立齐襄公叔父的儿子公孙元知为君,不久公孙元知又被大夫雍禀所杀。争夺王位这时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在鲁,公子小白在莒。鲁和莒国都急于护送他们回国继承王位。恰巧他们在半路上冤家相逢了,公子纠的谋士管仲向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向后倒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就不慌不忙赶回齐国去了。实际上管仲那一箭并没射中公子小白,他诈死来迷惑公子纠等。随后,他加快速度,赶在公子纠之前到了齐国即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君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就发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的军队,鲁军被击败,齐军乘胜追击,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得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俘虏,此人就是管仲。

提到齐桓公的霸业,就不能不讲管仲。管仲年少时,家贫。他和鲍叔牙交好。鲍叔牙在管仲拜相之前是齐桓公的谋士和统帅,管仲和鲍叔牙曾合伙做生意,分利润时,管仲总是多拿,鲍叔牙从不计较,知道他家贫,又要赡养老母,很善待他,所以管仲感激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辅佐齐桓公以后,就极力荐举管仲, 齐桓公就让鲁国把管仲送来。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重用管仲,果然成就了旷古的霸业。

管仲在齐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齐国国力的发展。他“作内政而寄军令。”规定国中五家为一轨,有一轨长;十轨为一里,设里有司掌管;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个乡良人。每家出一兵,一轨就是五人,一里有五十人,由里有司率领;一连有二百人,由连长率领; 一乡就有二千人,由乡良人带领,五乡有一万人,一万人为一军,由元帅带领。全军有三军,由桓公和周子、高子率领,这种制度类似于后来的保甲制度,好处在于士兵团结,作战勇敢,易于识辨,也有利于兵源的补充。这样, 齐国的军事力量就加强了。

财政上,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好坏来征收赋税,这样赋税的征收比较合理,易为百姓接受。根据齐国的地理条件,积极提倡捕鱼煮盐, 发展冶铁业。

内政上,实行“叁国伍鄙”,把全国分成 21 个乡,15 个士乡,六个工商乡,士、工商各自聚居在一起,以五家为一个单位编制,把农村分为五属: 30 家组成一个邑,十邑组成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成一县,十县为一属。各级都设行政长官管理,每年都要实行考核。这种制度强化了对国家的控制,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管仲的改革奠定了齐国对外争霸的基础。齐桓公即位后第二年,就派大军攻鲁,以报复鲁帮助公子纠,双方战于长勺。在这次战争中,鲁国一个著名人物曹刿帮助鲁君指挥,避齐军锐气,而击其惰归,大获全胜。这次战争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齐又联合宋伐鲁,鲁军在乘丘大败宋师,宋主将南宫万被捉。在公元前681 年,齐又联合宋、陈、蔡等国,平了宋的内乱,灭了不听话的遂国,这样一来,鲁国被压服了。鲁国归服以后,宋国又背叛了齐国,齐桓公便联合

陈国和曹国并假借周王室命令,讨伐宋国,宋被征服。经过一系列征战,齐奠定了它的霸主基础。

郑国和宋一向是世仇,公元前 679 年,齐、宋等三国去讨伐鄄国时,郑趁机进攻宋。第二年,齐、宋、卫三国联合伐郑。这时楚国也来伐郑,郑不得不屈服与齐、鲁等在幽地结盟。

不过郑厉公是个极有手腕很有野心的人,他虽与齐结盟,却并不朝见齐,鲁这时也背叛了齐。恰巧周王室出现内乱,王子颓篡位,周惠王奔郑。郑厉公于是派军队杀了王子颓,平定了内乱。护送惠王回去复位。郑厉公不久就死了,如果郑厉公不早逝,很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与齐桓公争雄一番。

郑厉公死后,鲁见势不妙也服了齐。在公元前 667 年,齐鲁等再次在幽地结盟,周天子正式任命桓公为诸侯之长,命他伐卫,因为卫在王室之乱中支持王子颓,卫贿赂齐,齐也就草草地收场了。

当齐桓公霸业刚成立时,南方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灭掉了申、息等小国,征服蔡国,并北上伐郑。对已经成霸的齐来说,和正在崛起的楚冲突不可避免。齐桓公率领齐宋陈等八国军队,首先灭了蔡国,接着八国军队进抵楚边境。楚成王是个很灵活的人,派了个使者来谈判,管仲以楚“尔贡苞茅不入”,和“昭王南征而不复”来质问楚使者。前者是说楚国按礼仪应向周王室贡苞茅,但楚却没有做。后者则是指昭王曾南征楚,楚人在他征战归途中给他一个胶合的船渡河,结果,船到河中间就散了,昭王被淹死了。对于这两项指控,楚人只承认苞茅不贡之错,不向八国军队低头。八国军队于是进到陉地,双方在陉地相持从春到夏。最后楚王派大夫屈完到八国军营中, 八国军队就退到召陵,屈完与诸侯结盟。

召陵之盟表明齐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同时可看出楚的力量不容小视,八军压境而不敢轻易与之交战。楚在春秋时期一直是一个强大的力量, 不过召陵之盟使它北进的锋芒受挫。

周王室这时也出现了不安,周惠王爱少子带,故想废黜太子郑,不过却没敢这样做。到惠王去世时,太子郑怕王叔带作乱,就向齐桓公乞援,齐桓公联合诸侯在洮地结盟。奉太子郑即位,这就是周襄王。

安定周王室后过了一年,即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邀集鲁宋等国在葵丘集合,周襄王派人送给齐桓公祭肉。本来周天子的祭肉只分给同姓的诸侯国, 因为齐桓公安定了周王室,所以襄王分给他祭肉,以表示对他特殊的尊敬。

这年秋天,桓公与诸侯又在葵丘结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齐桓公宣布了一系列结盟规定和周王禁令,这次盟会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达到顶峰。

齐桓公在“尊王”上作出了很大政绩,在“攘夷”上也表现不凡。山戎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的少数民族,常常侵扰燕国,齐桓公率领齐军长驱直入, 大败山戎。对山戎作战不久,狄人对刑国大举进攻,桓公联合宋曹等国,把75 狄人赶走,并帮助刑国筑了新都城,刑人很感激,史书称为“刑迁如归”。不久卫国也遭到了狄人的攻击。卫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爱鹤如命的卫懿公。卫国君王昏庸,国力很弱,结果狄人把卫国灭了,并大肆杀戮,卫国遗民计有 730 人。齐桓公替卫国在楚丘筑城,给卫人作都。把卫的另外两个邑

和遗民共 5000 人迁到新都,这样,卫总算保存下来了。

齐桓公的霸主业绩在于使周王天子虚位保持达百年之久,避免了北方少

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践踏。孔子说:“没有齐桓公、管仲,我们都要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成为蛮统治下的人民了。”可见,在保护中原地区免受北方少数民族践踏这方面,齐桓公的确是有巨大功绩的。

齐宋之后,晋国开始崛起,然而晋文公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很长时间,晋文公才登上帝位,那时他已 60 多岁了。

当齐桓公称霸黄河下游的时候,晋与秦都逐渐强大起来,晋到晋献公时,国力有很大发展。首先,晋献公除掉桓庄之族,手段狠辣,但平息了内乱。他起兵灭了耿、霍、魏三国,并打败了狄人,又智取了虢、虞二国,势力一时很盛。

不过,晋国这时也出现了内乱,献公的妻子齐姜生了一男一女,女的后来嫁给了秦穆公作夫人。后来晋献公又在戎国娶了两个妾,这两个妾都生了男孩,一个是重耳,个是夷吾。晋献公伐骊戎时,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两个女儿,骊姬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骊姬很受献公的宠爱,就想让她的儿子奚齐作太子,她设法除掉了太子宜生。于是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出国。重耳到了狄国,夷吾到了梁国,这样,奚齐就被立为太子。献公去世后,奚齐被立为君。这事是在权臣苟息主持下进行的。晋国的大夫里克和丕郑想立重耳为君,就设法杀了奚齐。苟息又立了骊姬的妹妹的儿子卓子为君,里克又杀了卓子,苟息出,殉难,这时晋国无君。

夷吾是个很灵活的人,他向秦国请求帮助,答应把晋国河外的一带地方送给秦作报酬。秦国是很乐意的。一来能加强和晋的关系,二来又有很大的报酬,所以秦联合齐和周王室送夷吾回国,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杀了里克、丕郑等。但惠公不讲信义,不履行赠给秦土地的诺言。不久,晋国受灾,就向秦乞援,秦还是愿意同晋搞好关系的,就送了晋很多粮食。过了些时候,恰巧秦国也受了灾,晋国收成很好,秦便向晋请求援助,不料晋却加以拒绝。于是秦起兵伐晋,双方战于韩原。晋国大败,惠公也被捉去,秦穆公的夫人是惠公之妹,听说惠公被擒,便以死要挟,要求放了惠公,过了不久,秦穆公就把惠公放回去了,太子圉到秦作人质。

晋惠公死,太子圉拒绝了秦穆公配给他的妻子,并从秦逃回,是为晋怀公。晋怀公让狐突把追随重耳的狐偃召回,狐突不从,晋怀公便杀了他。他的这一举动大失人心,因此,长期在外流浪的重耳方能得以回国。

重耳逃奔狄国时,追随他的有狐堰、赵衰等人,这些人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重耳在狄呆了 12 年后,动身往齐。齐桓公把一个齐女姜氏嫁给了他,

给了他 20 匹马。这样,重耳感到很舒适,就不愿意再图发展。他的追随者狐堰、赵衰等人当然不同意,商量准备走,恰巧被一个养蚕的女奴听到,就去告诉姜氏,姜氏为了保守秘密,把她杀了。姜氏是个有眼光的女子,她劝重耳动身,重耳不听,于是姜氏便和狐堰合谋把重耳灌醉送出了齐国,重耳醉来已出齐国,也无可奈何了。重耳经过了曹宋,两国对他都不错,经过郑的时候,郑文公“亦不礼焉”。到楚国时,楚成王款待他,楚王问他返晋以后如何相报,重耳回道:“楚、晋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这话有点锋芒外露,因此楚国统帅子玉要求把重耳杀掉。楚成王爱惜重耳是个人才, 没有加害于重耳,把他送到了秦国。秦穆公把五个女儿嫁给重耳,当初那位嫁给晋怀公的怀赢也在里边。正在这时,晋怀公杀了狐突而大失人心,秦穆公于是派军队把重耳送回晋国,在高梁杀了晋怀公,于是重耳即位,这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在外流亡 19 年,能够或多或少地了解人民疾苦,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他身边又有一帮能干的人才,因此他即位后,晋国国力日盛。

晋文公刚执政时,周王室内部出了乱子,周襄王弟王子带勾结狄人进攻周王室,周襄王到郑地避难,向晋秦乞援,晋文公辞谢了秦师,率晋军平定了内乱,诛杀王子带,赢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并取得周王赐给的樊、温、原、攒四地。晋文公在整顿完国内以后,就积极向外发展,从而就和楚发生了冲突。宋人附庸楚国本来是出于无奈,当晋强大以后,宋就倒向了晋一边,楚国就联合陈、蔡、郑等国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出兵伐曹和卫,认为这样就可免了齐、宋之围。(公元前 634 年,楚伐齐,侵占齐谷邑,命申叔侯戍守)结果,晋军把卫君赶下了台,曹都也被攻破。这时亲楚的鲁国也向晋表示和意。不过楚仍然围宋很急,晋文公考虑尚未取得齐秦的支持,就没有轻易和楚交战。先轸出了一计,让宋向齐、秦贿赂,请齐、秦向楚说和,同时又把曹、卫的土地分给了宋国。这时,楚成王也不愿和晋交战,他从宋退到了城内,命令申叔离开了谷地,楚成王认为晋文公 19 年来倍尝艰难险阻, 现在已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小视。应该知难而退,但楚统帅子玉坚持要战,楚王很生气,但又没有阻止他,只给了他很少的兵力。

子玉提出只要让曹卫复国,楚就释宋之围,先轸认为,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就会“楚一言而定三国”,楚就会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所以,他就建议先暗中答应让曹、卫复国。这样,曹、卫就和楚绝了交,同时又拘了前来晋军中谈判的楚人宛春。子玉中计,追击晋军,晋文公依前诺,退避三舍于城濮。这样,楚孤军深入,晋军士气激励,晋赢得了战略上的优势。同时齐、秦也派兵相助。

这年 4 月,双方在城濮决战。战争一开始,晋胥臣在战马上蒙了虎皮, 向楚军中陈、蔡部队冲杀过去,陈、蔡两国战斗力很弱,马上就败亡了。这样,胥臣率领的下军首先取得了对楚右师的胜利。狐毛让前军中两队士兵假装败退,栾枝让士兵在车后拖上树枝扬起尘土,诱使楚军追击,楚军果然中计,追击晋军。先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将子西的左军,楚左军遂被击败。只有子玉停止了追击,所以,他统领的中军没有被击溃。

城濮之战,晋军大获全胜。晋军在楚营中大吃三天,方才班师回去。子玉既败,被逼自杀,晋文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说:“再也没有人

能够伤害我了。”楚王逼杀子玉,显然是走错了一步棋。

晋文公在践土修了王宫。这时,郑也来和晋结盟。晋文公又不失时机地向周王献上战利品,周王本来对晋文公就很感激,于是策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践土之盟标志着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晋文公、晋襄公时期,晋国霸业不衰,势力是很强大的,楚一直不敢与晋争锋。晋襄公死后,大权旁落晋大臣赵盾之手。赵盾为了树立自己的势力, 在贵族中展开了兼并斗争,晋国对外就放松了它的争霸活动,这对于楚的崛起是十分有利的。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幼,大夫子燮和子仪趁令伊子孔和太师潘崇征伐舒人之机,乘机作乱,派人去刺杀子孔,也未成功。公子燮想把庄王劫持到高密去,经过庐时,公子燮被一大夫设计杀死,这样一场内乱方定。

这时,楚又发生天灾,楚附近的庸人、百濮等蛮人趁机作乱,都被庄王平息。

庄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又注意发展生产,这样,楚国力日盛。

公元前 608 年,庄王带兵攻陈、宋两国,赵盾领兵相救并伐郑。楚将苏贾率军救郑,晋、楚战于北林,晋军败,晋大夫解扬也被楚活捉。第二年春, 楚伐宋,双方在大棘相战,车夫羊勘因为华元分羊肉时没分到他,就把战车驾到楚军中,华元被活捉,宋军大败。

公元前 606 年,庄王起兵伐陆浑之戎,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庄王询问周鼎之轻重,有吞周之意。王孙满回答道:“周朝德义虽然衰退了,但王命还没有完,鼎的轻重还不能问。”楚国这时还不能灭周,庄王就班师回去了。

公元前 605 年,令尹斗越椒趁庄王外出征战,杀死司马苏贾,屯兵于丞野,阻止庄王回国,双方在皋交战,斗越椒被庄王所杀。

公元前 601 年,庄王灭了舒国和蓼国,并与吴、越结盟,巩固了东方的安全。然后楚庄王发兵伐陈、郑。围困郑都三个月,郑才与楚结盟。

在楚围郑时,晋发大军前来救郑,不过郑这时已经投降了,元帅苟林父就想回去,但晋将先过索独自率所部通过河去,苟林父只好率晋军渡河。

本来楚庄三只想饮马黄河就回去,听到晋军来救郑,就准备往后退。此时,伍参建议道:“晋内部不谐,苟林父没有威望,晋军必败。”孙叔敖反对同楚交战,但楚王听从了伍参的意见,进军到管地。

晋军过河后,郑人皇戍到晋军中游说,说楚军已疲,并表示郑可以助晋, 这时晋将领未能对是否同楚作战达成统一意见。

庄王这时派人到晋军来谈判议和,晋军答应并订下了结盟的日期。先过索不愿和谈,派赵括对楚使人说:“刚才我君说错了话,我君命令我们,不讲和,与你们作战。”

楚军再次来谈和并约定和议日期,晋将魏奇和赵旃想做高官不成,就想让晋军失败,力请去挑战,遭到拒绝之后又要求去议和,苟林父答应了,他们到了楚营要求开战,晋军中只有士会和郤克的军队作了应变措施,赵旃被打败逃了回来,庄王亲自追击。苟林父担心赵旃和魏奇挑战会受到损失,就带领部分兵车去接应,楚将潘觉看到晋军车尘,派人报告楚大营,“晋军来了。”楚军担心庄王有失,孙叔敖下令全军进攻,于是两军相遇,苟林父出于意外不知所措,下达了撤退命令:“先渡过河的有赏。”晋军为了渡河, 乱成一团,自相残杀。

士会的晋军因有准备未受损失,赵贺齐的军队准备了渡河船只,受的损失也不大。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邲之战,出于晋军诸将各自为政,不服调度,晋军必为楚所败而狼狈逃回。公元前 594 年,楚又围宋达 9 个月之久,宋向晋求援,晋不敢出兵。这时,宋、郑都不得不臣服于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是春秋时期霸业十分强盛的霸主。此外,还有一些建立霸业的君主。春秋初期,郑庄公东征西讨,堪称“小霸”,是争霸的先声。宋襄公和秦穆公也有建立霸业的事迹。不过宋襄公的霸业昙花一现。而秦穆公由于强大的晋国横亘在秦国东方,他只能向西开拓。此外,在东南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曾建立过霸业,先是吴王夫差战败越王勾践,北上中原,夺得霸主位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可吞吴,也登上了霸主宝座。

春秋时期,大国互相攻伐,争夺霸权,以期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小国不堪忍受,只好向晋楚双方纳贡,承认它们为共同的霸主。先有华元倡导,后有向戌弭兵议,但这对于大国的约束并不大,不过春秋后期,晋、楚力量均衡,争伐的确比以前减少了。

春秋时期,各国相互攻伐,加速了华夏族和其它各族的融合。同时,国家数量也逐渐减少。到战国时期,只剩下 7 个主要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