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天光的产生
什么是夜天光?简单地说就是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除了人为的光亮、极光以外肉眼所见的一切光。从天文学上讲就是指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18度后,在没有月亮的晴朗之夜,在远离城市灯光的地方,夜空所呈现的暗弱的弥漫光辉,叫做夜天光,又称夜天辐射。在测光工作中,这种光也被称为天空背景,或叫做夜天背景。
那么,夜天光是怎么形成的呢?经过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夜天光的光谱是由连续光谱和发射线组成的。而连续光谱是由大气中的分子和尘埃粒子等散射星光产生的,它的峰值在波长为10微米的地方。
夜天光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气辉。在高层大气中有时在发生光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产生辉光。
二是黄道光。因行星际尘埃对太阳光的散射而在黄道面上形成的银白色光锥,呈三角形,约与黄道面对称并朝太阳方向增强。但黄道光很微弱,除了春季黄昏后或秋季黎明前在观测条件较理想情况下才勉强可见,一般情况不易见到。黄道光是存在行星际物质的证明。
三是弥漫银河光。是指银道面附近的星际物质反射或散射的宇宙星光。
四是恒星光。是在河外星系和星系间介质间产生的光。
五是地球大气散射上述光源的光。每平方角秒夜天背景的亮度约相当于目视星等约21.6等,蓝星等约22.6等。我国首个夜天光保护区建在浙江省安吉的江南天地景区,景区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浙江省有关单位联合建立的,设有两个天文专业观测室和一个科普观测点。建保护区的目的是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留存一片有利于天文观测的夜空”。江南天池景区只采用床头灯、写字台灯等局部照明,并挂上遮光窗帘,为天文观测保留足够的黑暗。
有关专家称,夜天光保护区的建成,使上海天文台获得了理想的科研观测基地,有利于开展活动星系核光变监测、空间碎片搜索、近地小行星搜索等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