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老当益壮的金属材料1.中华文明史中的一朵奇葩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除了有丰富的典籍之外,还有大量文物保存至今。其中青铜器数量巨大、制造精密。有的青铜器上铸有文字,成为原始的文字资料。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祭祀用的礼器,有日常用的器皿,还有乐器、兵器。出土地点遍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东北。仅商代青铜器就达万件,近年还不断有新发现。巨大的数量和广泛的分布,说明古代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发达,使用普遍,象征着中国古代高度的文明。

现存青铜器中最大的是商代制造的司母戊方鼎,是一件长方形容器,下面有四足,上有两耳,重 1750 斤,鼎里放得下一头牛,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专门铸造的。

关于鼎的记载,在中国古代典籍里非常之多,在现代汉语里也可以找到很多带“鼎”字的词和成语,如“问鼎”、“一言九鼎”、“钟鸣鼎食”,⋯⋯ 其实都有它的来历,也包含着中国的冶金史。

《史记》里说,黄帝作宝鼎三,禹铸九鼎。在夏代就铸有九个鼎,以象征九州,这时候鼎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这说明我国至迟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就已经很发达,能铸造型复杂的鼎了。

以后商取代夏朝,这些鼎就传到商,周取代商以后,九鼎就传到周的统治者手里。战国时周王朝已经衰落,诸侯争霸,楚庄公建立霸业,就向周定王的大臣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显示了这位称霸者的野心。此后,“问鼎”就成了觊觎最高权力或争夺第一的代名词。

到战国时,鼎已经不光是最高统治者所独有,也不仅用作祭器,它也被诸侯等有地位的人用来煮食物,鼎已逐渐“下放”到较低一些的统治者手里, 当然按照级别也有相应的规定。所以“钟鸣鼎食”用来描述富贵、奢侈的生活,与普通人是不相干的。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比纯铜硬度大。出土的战国铜器已经使用了表面处理技术,由此可以推想,古人为掌握合金配比和处理技术,一定进行了长期摸索和大量实验,冶炼纯铜的历史比青铜还安久远得多。

除了青铜器之外,我国的冶铁史也很久远,早在战国时期便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人们一般只把它看作一段爱情传说,其实这个故事中还可以看到中国的炼铁史。

司马相如大约生于汉初,做过景帝的侍从,是汉初最大的词赋家,但景帝不喜欢词赋,自然不赏识他。司马相如有个朋友在临邛(现在的四川省邛崃县)做县令,后来相如就去了临邛,临邛是当时西南的工业重镇,富人很多。在那儿,司马相如看上了富人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经过了许多曲折, 后来终于成就了美满的婚姻。

据《史记》记载,卓家在战国时是赵国人,因为炼铁致富。秦灭赵以后,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赵国的富家豪族迁出赵国。卓氏先人被迁到四川, “夫妻推辇”,就是说,财物所剩无几,也没有僮仆,主人夫妇用车推着自己的行李到了四川。他们自己要求派到边远地方,被安置在临邛,那里有铁矿山,他们非常高兴,就在那里炼铁,很快致富,富至僮千人,“田地射猎

之乐,拟于人君”。僮仆千人,广有田宅,在自己的土地上打猎,过着帝王样的生活。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炼铁生产规模很大,铁器应用广泛, 铁在当时是先进材料,利润可能很高,卓氏才能迅速致富。这种技术是从赵国带来的,卓家在赵时就是富豪,因此,在战国时炼铁的生产规模也一定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