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漫话

圣彼得大教堂坐落在梵蒂冈城内,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梵蒂冈城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旱欧洲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440平方千米。作为历史上教皇国的延续,它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虽然国家小,却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天主教教皇的驻跸处,成为全世界9亿天主教徒心中的圣地,集中了一批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和建筑杰作。修筑在使徒圣彼得墓上的大教堂是全城的中心,它还是一座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集于一体的殿堂,为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与宗教的不朽象征。

大教堂溯源

梵蒂冈在罗马帝国时代原本是一片沼泽地,后被整建为竞技场。其间皇帝卡利戈拉从埃及运来一座方形尖碑,以点缀这座竞技场。公元64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首——彼得在此殉难,并葬于附近的异教徒公墓。到了4世纪时,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这片土地赠予基督教会,并在圣彼得陵墓上建造了第一座教堂。8世纪时,伦巴底人的侵扰,使得教皇史蒂芬二世求助于法兰克国王丕平。丕平不但击退了伦巴底人,还将罗马及其邻近的地区全部赠予教皇,造就了“教皇国”的产生。君士坦丁时代兴建的教堂到了15世纪己岌岌可危,1452年教皇尼古拉五世曾下令整修旧教堂,但整建工程却随着教皇的去世而告终结。1506年,教皇朱利尔斯二世接受建筑师布拉曼特的建议,决定将旧教堂全面改建。极具野心的布拉曼特说:“我要建造一座优于君士坦丁大帝会堂的巴特农。”工程浩大、资金不足又使得改建进度停滞不前,加上教廷日益腐化,宗教改革风起云涌,种种的因素致使布拉曼特去世时,新教堂只竖立了四根圆柱。接手的拉斐尔继续进行教堂的修建,企图将布拉曼特约设计全盘改变,不过也未能实现。1520年,帕鲁奇继续工作,恢复了布拉曼特最初的构想,16年后接任他的建筑师小圣加罗也随其足迹进行。1546年,米开朗基罗以老暮之年出任总监督一职。他保存了原建筑架构,但新创了一个巨大的圆顶,此举为世人称道。建筑结构最后完工的教堂正面由马德诺完成。教堂内部则多出于贝尔尼尼之手,随后他又完成了名垂不朽的杰作——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于1667年设计并花去11年时间建成的。广场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有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向外的走廊。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圣彼得在这里被倒挂在十字架上。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站在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这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一种透视效果。

大教堂的艺术品

圣彼得大教堂从兴建到落成,不但是一部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史,也是一部宗教变迁史。大教堂保存有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特和小圣加罗等大师们的杰作,均为艺术珍品。教堂的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五层楼房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撤。三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荣耀龛及佩有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开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其实它是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的赠礼。